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战备时期的工业建设(三线建设口述实录1964-1980上下)/新中国工业建设口述史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
作者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20世纪60年代,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日益复杂严峻。为保证国防安全,从1964年开始,国家启动了长达十余年的大型国防科技工业及其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这就是隐于深山荒漠、鲜为人知的三线建设工程。以“备战备荒”为战略目标,国家有计划地把东北和东部地区的能源、航空、兵器等重工业、兵器工业迁移到西南和西北地区,同时建设与之配套的交通设施,努力在极其有限的物质条件下重建一套可以应对战争的工业体系。数百万工人、干部、部队官兵、知识分子和地方农民参与了这一项目,为我国的国防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实的“万里长城”,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本书以口述的方式详细记录了1964-1980年的那段历史。 作者简介 吴晓萍,女,湖南吉首人,贵州民族大学原副校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毕业于挪威农业大学社会经济系,获硕士学位。曾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当访问学者,曾担任美国波尔德大学人文地理系客座研究员、西北民族大学兼职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兼职博导;曾任贵州省社科联副主席、政协贵州省常委、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现为贵州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科研方向为:民族社会学,旅游社会学,移民社会学。长期从事少数民族社区发展、移民社会适应及民族地区贫困治理等方面研究。主持完成两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其中一项为重点项目),多个省部级及国际课题,著有《穿越时空隧道的山地民族——美国苗族移民社会调适研究》、《现代化背景下贵州高原屯堡后裔与当地少数民族关系的演变研究》、《民族地区危房改造与少数民族传统民居保护研究》等6部专著,公开发表论文数十篇。 目录 上卷 赵秉维 一个机械工程师的三线人生 赵樟星 赵云 辗转东北,扎根西南:两代人的三线建设历程 张良民 李桂英 从“113”到“143” 卫盘兴 从上海到贵阳,我忘我工作,心甘情愿 孙根铭 邓辉玉 我从古侗来:一对侗族夫妇的三线历程 孙德生 无悔一捧忠骨埋异乡 杨丽燕 廖文彬 苏联人觉得修不成,但我们提前几年修成了成昆铁路 孟宪志 刘学英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 李仲和 陶乃茹 从上海到贵州:随遇而安的一生 胡树开 从中专生到省技术劳模 胡高升 根正苗红的教育带头人 韩全利 张玉兰 流水线上 四十六年 高守仁 十年航空缘,三十年三线情 傅亚东 举家奔赴三线,为国奋斗终身 冯世林 尹惠荣 两代人的光荣与蹉跎 马德安 马玲 祖国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到哪里去 杨军凯 我把一生献给国防事业 彭勃 从航空干部到厂校校长 徐平胜 爱上红色收藏的三线人 唐光烈 改善环境的“水利工” 王开勋 为了解决母亲的户口,我来了三线 齐士超 走出校门的三线建设者 郭敬轩 逃荒生涯颠沛流离,工厂进洞筚路蓝缕 童鹤龄 三线建设的义务宣传员 徐瑶林 研发新工艺的航空业总工程师 刘树发 东北人到西南去:三线建设里的文艺宣传者 下卷 王作勤 无悔的三线往昔 文寿山 王孝桂 从神枪手到三线人:一位组织干部的跌宕人生 王新 我与061基地的一世情缘 石秋雨 与新中国同龄的海军雷达专家 白玉凌 好勇斗狠过半生,乐于助人度晚年 白平 一名公安战士的三线情怀 刘振友 “三个过硬”的三线多面手 刘华山 无悔的财会人生:“我觉得参加三线很光荣” 安鸿椿 我是自豪的“天义人” 张玉明 九死一生修炼赤子身心 陈衍恩 这些年,我翻译了七千多篇论文 杨建华 持筹握算:水钢财务人的勤勉一生 邵代富 我与遵义医科大学的成长历史 杨明久 从地主娃到挖煤工:“黑五类”身份影响了我的一生 邱和平 吴雪萍 大院子弟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 吴智益 三线建设是一座无形的万里长城 周树桐 潜龙在野:为民请命的矿地记者 林桂梅 扎根三线的东北知青 赵元兴 五十余载三线情 陶玉娟 一位能歌善舞工科女生的三线情 桓晓青 四代人四座城,兜兜转转又回上海 龚万奇 殷凤英 我们在遵义永佳电器厂的日子 崔振铎 从首都到边陲:人生随遇而安,心态感时忧世 黄光进 我不做“末代皇帝” 蒋昭华 为国家做了一点小贡献的万金油 蒋伯均 三线给了我为国家做贡献的机会 程黔国 我的幸运与惋惜 戴浩梁 我骄傲,我是“三线人”! 缪忠和 王正贤 缪咏梅 知足常乐,老实工人的水城半生 其他参访亲历者简介 后记 序言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历史 时刻。70年来,尤其是改革 开放40年来,原本一穷二白 的古老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历 史变化,GDP总量从679亿 元上升到90万亿元,增长了 1324倍;人均GDP从119元 上升到6.46万元,增长了 542倍;人均可支配收入则 增长了59.2倍:中国已成为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新中 国经济70年来的高速发展中 ,历经艰难曲折的工业化建 设发挥了巨大的砥柱作用。 伴随着新中国工业化进程的 步步推进,70年来我们这个 原本以农业经济尤其是小农 经济为主导的国家,工业经 济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城镇 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也大大超 过了农村人口。工业化的发 展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腾 飞,也为中国社会的现代转 型打下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一、新中国工业化的基 本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 1949年10月1日,但新中国 的工业化建设实际上略早于 此。1948年2月19日,东北 人民解放军解放鞍山;4月4 日,在原鞍山钢铁公司的基 础上成立鞍山钢铁厂,同年 底改为鞍山钢铁公司。 1949年春,毛泽东发出“鞍 山的工人阶级要迅速在鞍钢 恢复生产”的电令,经过修 复,当年7月9日鞍山钢铁公 司举行了盛大的开工典礼, 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送来“ 为工业中国而斗争”的贺幛 ①,由此开始了最初的工业 化尝试。 不过,一直到1953年围 绕工业化和经济领域的社会 主义改造,党和国家实施第 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大规 模的工业化才算正式拉开帷 幕。同新中国的成立相比, 大规模工业化步骤的滞后, 固然与编制和通过计划需要 时间有关①,也与1950年爆 发的朝鲜战争及随后的抗美 援朝运动有关,同样,还与 因国共战争而导致的几近崩 溃的中国经济的恢复需要时 日有关。如果我们从新中国 成立之后的70年所实施的 13个五年计划/规划②入手 ,大致可以将新中国的工业 发展分为下述几个时期: 1.起步阶段,即第一个 五年计划(1953—1957) 的实施阶段。这一阶段的主 要特点是:(1)新中国工 业及经济的起步主要依靠的 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 家的外部援助,因此核心是 落实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 型工业项目,包括新建的长 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洛阳第 一拖拉机厂、洛阳矿山机器 厂等,以及通过对原有企业 改扩建而来的鞍山钢铁厂③ 等,苏联的援助使新中国工 业建设的起步成为可能。④ (2)“一五”计划的实施伴 随着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到1957年,在国民收入 中,社会主义所有制工业经 济的占比提高到了33%,在 农村成立的农业合作社经济 的占比提高到了56%,公私 合营经济的占比提高到了 8%,而个体经济的占比由 原来的71.8%降低到3%, 资本主义经济的占比则由原 来的7%降低到1%以下。① (3)“一五”计划实现了开门 红,1957年工业总产值达 到783.9亿元,比1952年增 长128.5%;工农业总产值 则达到1241亿元,比1952 年增长67.8%:这为新中国 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 我们的读者在阅读这些 由亲历者口述而成的著作时 ,可能会发现,在亲历者有 关个人的生命历程的口头叙 事中,叙事者自身的生命时 长及叙事时点不仅影响到其 叙事的欲望和动机,还影响 到其叙事的风格和饱满度。 尽管没有人规定口述史的访 谈对象只能是年长者,但显 然包括我们在内,从事口述 史研究的人都有过这样的体 会,即尽管年长的亲历者有 时存在语言的障碍、理解的 困难、体力甚至认知的缺陷 ,但他们对待访谈的认真、 细节的“较劲”和过程的铺陈 程度却常常超过年轻者。在 中国这个特定的历史国度, 除了有时会因为某些特殊原 因而迟疑外,年长者通常是 口述史采集最好的对象。 比如,在我们2019年完 成的几项口述史研究中,年 长的亲历者给出的口头叙事 常常比年轻者更具细节和故 事性。在“新中国工业建设 口述史”的采集中,无论在 第一拖拉机厂、洛阳矿山机 器厂还是在贵州的十几个三 线企业,几百位年长的亲历 者们一旦消除了对访谈者的 身份疑虑,他们即会主动开 始绵延不绝的口头叙事,有 些老人甚至来到我们的住地 相约一谈再谈。但与此同时 ,参与同一主题口述叙事的 年轻人即使“回答”(注意这 里的用词)认真,也缺乏临 场的“既视感”。我以为,产 生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 一个人的晚年不仅因为其生 命的跨度较长和经验的饱满 性使得叙事更有意义,同样 也因为个体的终极思考使得 叙事更为紧迫。他们通过讲 故事维持记忆、复述过去、 激活以往的体验,同时建构 与修复终其一生的集体认同 。这样的解释不仅在一定程 度上说明了为什么老人更有 叙事的欲望(用单纯的个体 孤独来解释这种欲望,不仅 简单肤浅,而且本质上是一 种还原主义逻辑),更重要 的是它同时表明了普通的民 众不自觉地参与历史的复述 与建构的浓郁兴趣。从这样 的意义上说,在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参 与新中国工业建设的第一代 亲历者们都已进入耄耋之年 的时候,我们的工作比任何 时候都更显紧迫和富有意义 。由此,帮助他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