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致灶王爷的一封信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沈嘉禄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家沈嘉禄最新整理的散文集,共收录其近年来发表过或未发表的六十余篇散文,以不同主题分为六个版块,每个版块以词牌名的形式附以标题。内容包括旅游记事与邂逅的美食、回忆青春少年时、与儿子孙女的相处趣事、小巷故事、为文人新书做序、时下生活记录等。
作者简介
沈嘉禄,1956年生,浙江绍兴人。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新民周刊》杂志社主笔。1981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著有《东边日出西边雨》、《被收藏的青春》、《寒夜醉美人》等多种长篇小说及中短篇小说集。作品曾获《萌芽》、《上海文学》等文学奖,并翻译介绍到国外。散文有《徘徊酒缸边》、《消灭美食家》等多种散文集出版。
目录
自序
醉花荫.江南情思
烟雨西湖有人家
没有“小苏州”,哪来“大上海”
榴花照眼,饮茶江村
宝塔街上的麦芽塌饼
稻花深处的独木舟
葑门横街梨花雨
镇湖有二绝,苏绣与猪脚
黎里:回望秋树,还有鳗鲡菜
白煨脐门与炒软兜
三江汇流,成就元通
余东老街的红扁豆花
沙溪古镇的选择
在高邮,跟着汪曾祺的美文寻找美味
汪曾祺的油条搋肉
一说茄子你就笑
少年游·放飞青春
小时候,我们放学回家
忙趁东风放纸鸢
白相城隍庙
曾是少年抱鸡娃
排门板上捉对厮杀
杀牛公司与安南巡捕
阁楼上的风景
灿烂的暑假
我的“图书馆”
刻花样
点绛唇·成长故事
小寒亭不怕“老面皮”
静看一朵花的绽放
李白兄,一路保重!
乘风破浪小棋手
马镫烛架与上海蜜梨
女孩与大师
吃孩子的东西
拍儿子马屁
给下乡学农的儿子的信
我恨乔丹
看他一条道上走到黑
摸鱼儿·闾巷烟火
戴大师的砂锅饭店情结
檀香橄榄有点涩
鲞旗猎猎屋檐下
走在顺昌路上
繁花落尽的骑楼
大脚阿婆的猪脚黄豆汤
亭子间的广东女人
老虎灶的“黄胖”
饭乌龟阿七
独眼龙
刘大厨
小皮匠
行香子·灯下独吟
戴敦邦是曹公的知音
杯匕之间,一窥文人风采
狼虎会雅集
八卦中的时代风气
岁时令节学问大
千丝染霜堆细缕
上海路数与行为模式
用汉字炖成的关东煮
抚今追昔,鉴往知来
调笑令·梦醒时分
唯有桃花最寂寞
我爱鸡冠花
抗疫七君子
西岸,假如有这样一件雕塑
致灶王爷的一封信
我的三次酒醉
不眠之夜
红烛有泪
序言
2022年3月,阳光明媚、
春风拂面的日子,奥密克戎
病毒换了一件马甲突袭上海
,搅乱了原有的生活秩序。
互联网加供应链或可纾解物
资匮乏造成的困苦,但是精
神层面的匮乏需要更长的时
间来填平它——我们需要爱
的能量。
在无奈的等待中,时间
因为无聊而变得漫长、虚空
。作为一个卑微的写作者,
我几乎每天坐在电脑前,无
力地、散漫地敲击键盘,以
求得一份宁静、一份安慰,
仿佛我与文字的游戏有助于
缓解内心的焦灼和忧郁,当
然也希望从文字中触摸到几
个有楞有角的笔画,让指尖
收获一丝坚硬或刺痛。直至
一个月后,在经历了十多次
核酸检测之后的倦怠与厌恶
中,意识到自己并不比小区
里的流浪猫高明多少,我甚
至不如一位“团长”的工作更
有实际意义。
给我切实安慰的是小区
里的各种鸟,它们或许早在
这里繁衍生息,或许自远方
来。我看见了,白头翁、灰
喜鹊、野鸽子、伯劳鸟、白
腰文鸟、灰背鸫,还有不知
疲倦的麻雀,它们将我从梦
中唤醒,在午后昏昏欲睡的
时刻再与我分享一天的艳遇
经历,直至落日时分进入归
巢的欢快程序,将我的思绪
拉回童年和故乡,在拼接记
忆的碎片时思考生命的意义

还有楼里的邻居,彼时
点头微笑,交流不多,会心
只在一刹那,仿佛同是天涯
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物资方面互通有无,相濡以
沫,将食物挂在对方的门把
手上,或者提示到电梯里来
认领;精神方面互通声息,
抱团取暖,彼此抚慰,趁户
外核酸检测时的短短几分钟
,在阳光下送出一声问候,
口罩上的一双双眼睛格外澄
明。如果疫情可以让我们重
建往日石库门弄堂里的市民
生态,我倒觉得也没有白白
地受了这番苦。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
为了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活着
,而是因为我们曾经的拥有
,经历岁月的淘洗而变得有
价值了,有了普遍的价值和
共情的资本。所以记住过去
,就能源源不断地汲取生命
的力量。
我从电脑文档里挑选了
一些近年来发表的或没有发
表的文字,集成这本小书,
希望与各位一起记住一些有
意义、有价值的东西。这些
文字不仅仅属于我,更属于
上海这座城市。我生活在上
海,感受并礼赞她一贯的包
容与开放,还有摩登和善变
;有时也会感到泄气、无奈
,那就退回到片刻的沉寂,
去慢慢体味那份苦涩。因为
我真诚地爱这座城市,我终
究是为她骄傲的,她与生而
来的某些缺点,也是其他城
市没有的。
2022年5月
导语
接地气、平民化的书沈嘉禄已经出版多部,最近的一部是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手背上的一撮盐》。而本书,亦是想让更多人更多渠道感受上海这座城市的人间烟火,他希望与读者一起记住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书中也涉及江浙沪尤其是苏州地区的美食,有游记,有典故,有美食,令人垂涎又向往。
精彩页
烟雨西湖有人家
全国各地的驴友来到杭州,其实就是为了看一眼西湖。每年的五一、国庆,我最担心的事就是白堤上的游人把断桥压成真的断桥。但是去一趟杭州,结果与西湖擦肩而过,心里也未免嗒然若丧。我去过杭州数十次,在记忆深处镌刻最深的印象,大都与“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西湖有关。
西湖是杭州的灵魂,杭州的底色,杭州的呼吸。
有一年蒹葭苍苍时节,携妻子去西溪湿地小住两日,一边沿着河边散步,一边不时地望着远方。妻子责怪我心不在焉,是啊,视线越过云层般铺开的芦花,欲向何方呢?心里一惊,怕是牵挂西湖吧。听人说,西溪与西湖是相通的,但是目下的河水,在秋阳下呈现哑光的豆绿色,或南或北,不知何去何来。第二天下午离开西溪后特地开车去西湖绕了半圈,斜阳下的涌金门果然灿烂无比,每一朵浪花都包裹了一片柔软的金箔。这下,心里就踏实了。
中学时代去杭州,曾经问表哥:西湖有多深?他呵呵一笑:西湖很浅,千百年积下的香灰把它一层层填高了。还有一次与表哥表姐一起在曲院风荷喝茶,秋风初起,寒意在残荷中簌簌穿行,有老妪前来兜售塘藕,藕节裹了一层玄色的湖泥,莫非就是香灰?表姐笑了:这藕都是外面来的,西湖的藕长不大。
但西湖藕粉的确是一款格调雅洁的江南风味。记得第一次跟妈妈去杭州,与长辈们前后相拥着从亲戚家的清波门出发,很快就到了柳浪闻莺。据说这里曾经是南宋的御花园,杨柳依依,莺歌燕舞,笑声欢语,生机盎然。走累了,就在一个大亭子里歇脚,我喝到了人生第一碗藕粉。由模样俊俏的服务员当场调好后端来,滚烫,色如琥珀,撒了一些糖桂花,香气扑鼻,在口中含一会后咽下,滑嫩异常,不知用什么辞句来形容这种感觉。
后来杭州亲戚经常给我们家寄藕粉,我也学会了冲藕粉。一勺干粉放在碗底,加少许温水使之溶化,然后将滚烫的开水徐徐冲下,用筷子顺时针方向快速搅拌,直至涨发起稠,就大功告成了,很有点化学实验的新奇感。杭州旧俗,新媳妇进门,要冲一碗藕粉孝敬公婆,公婆则根据这碗藕粉的优劣来判断媳妇能否持家。
是的,西湖的美好,已然成为江南的经典注释,诗歌辞赋的日常表达。它一半靠天然造化,一半靠精雕细琢。正因如此,山水幽深有桃花人家,小巷安谧有咫尺天涯,霓虹日月,紫霞烟雨,四时花卉,十步芳草,百鸟争鸣,千丈锦地,万竿秀竹,弥漫着又甜又苦的人间烟火。它不以苍凉或雄阔来震慑人心,也不以富丽或规整来束缚想象,从大江大河来的朋友,可能以为它就是小桥流水,小家碧玉,小荷才露尖尖角,小山重叠金明灭,小楼一夜听春雨,小轩新沐喜神清,小亭西畔画楼东,小池风雨故人逢……它小心翼翼地迎送各色人等,经受最严苛的挑剔。结果呢,天下谁人不爱它?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我还认为,在这份“总相宜”的赞许中,西湖的美食与美景也构成了“淡妆浓抹”的比照。也许只有在西湖,饮馔与景色有如此高的黏合度,湖山楼台因为有了缓缓升腾的烟雾水汽而软熟香甜,丰宴简餐因为镶嵌于湖光山色之中而更堪回味。
不是吗?开春后我去西湖边的岳王庙拜谒武穆王,出来后看到街对面有一路边摊在叫卖葱包桧儿。传说油条是杭州人发明的,老百姓痛恨陷害岳将军的奸臣秦桧,将他捏成面团,拉长后投人油锅炸至蓬松发泡,俗称“油煤鬼”,也叫“油煤桧”。葱包桧儿是“油煤鬼”的周边产品,取一张薄悠悠的面皮,加一根油条,两根青葱,涂些面酱,卷紧成筒,在锅底压扁,两面微焦,杭州人就拿在手里边走边吃上班去了。葱包桧儿说不上特别好吃,但大口咀嚼时就能体会到杭州人的脾气。
我们在杭州有四五家亲戚,都是妈妈的娘家人,父母去世后也长眠在凤凰山麓。每年清明,我都要与妻子前往祭扫,然后去灵隐寺敬香并吃一碗素面,或者去龙井问茶再尝尝农家菜。龙井村的山坡上有一口直径超过一米的古井,这就是传说中的龙井,看起来平常无奇,但我知道如何激活它。捡一根三尺长树枝去搅动井水,水面归复平静时就会出现一条细若游丝的分水线。用龙井泉水煮梅坞明前新茶,那是茶客打开春天的礼仪。至于因为乾隆皇帝到此采过茶而特地围起来“十八棵御茶”,我们不理睬他。
在西湖边喝茶还有两个好去处:虎跑和玉泉,泉水也是十分清冽甘甜。尤其在大慈山白鹤峰下的虎跑,不妨先做个小游戏,汲满一杯泉水,掏出口袋里所有的硬币,一枚枚投进杯里,杯里的水就会一点点升上来,高出杯沿五六毫米而不溢,这泉水的质地该有多么厚啊。用这样的泉水泡新茶,沁人心脾,回甘无穷。在藤椅上小坐片刻,说几句闲话,诸般烦恼烟消云散。从山上奔来的蕙风轻摇新篁,唰唰有声,不远处有山茶花热烈绽放,令人心旷神怡。
每天一早,杭州人从四面八方提着塑料桶来汲取虎跑甘泉,回家煮茶煲汤,那真是大自然的恩赐啊!
苏堤应该是中外游客的首选打卡地。小时候听大人说“西湖风景六条桥,一株杨柳一株桃”(明王瀛《苏公堤》,杭州人将“六条桥”读作“六吊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2: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