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元代社会日常生活》包括元代的皇家生活、士人生活、平民生活、经济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生活等几章内容,每章又分若干专题进行条分缕析的论述。作者通过对元代的政治、皇室家族、经济行为、社会生产生活、文化现象等多方位的考察论述,力图还原元代社会的真实面貌,是读者了解、认识和体味元代社会历史文化一个较好的读本。 在研究方法上,《元代社会日常生活》综合运用了与元代社会日常生活有关系的元代正史、典章政书、士人文集、笔记小说、方志地志、戏曲宗教等历史材料,书中有大量美术作品、文物遗迹、建筑遗址、出土文书、金石碑刻等丰富的图像资料,图文结合,试图立体还原元代社会的大概样貌,丰富读者对元代历史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目录 前言 皇家生活 哈剌和林城 上都城 大都城 中都城 成吉思汗、窝阔台汗的画像 元朝混乱的帝位继承制度 武仁授受 南坡之变 士人生活 入仕元朝的契丹士人 耶律楚材的政治理想和施政策略 色目人群体 南宋帝后的最后时光 抗元名相文天祥 绝食明志的谢枋得 乱世才子赵孟 虞集的省亲和交游生活 《刘垓神道碑》考释 诗僧楚石梵琦的草原颂 平民生活 北方草原的社会日常生活 丰州城与白塔 阿尔寨石窟 阴山地区的灾荒 大宁路的地震及其应对 元代蒙古人与汉人的社会关系 经济社会生活 草原丝绸之路 畅通欧亚的驿站 北方游牧生活中的马 多元的饮食文化 文化艺术及其他 男性冠帽与发式 女性头饰姑姑冠 医学名家朱震亨 忽思慧与《饮膳正要》 北方游牧生活中羊的形象 北方游牧生活中的黄金器具 后 记 主要参考书目 书评(媒体评论) 蒙古人几乎将亚洲全部联合起来,开辟了洲际 的通路,便利了中国和波斯的接触,以及基督教和 远东的接触。中国的绘画和波斯的绘画彼此相识并 交流。马可·波罗得知了释迦牟尼这个名字,北京 有了天主教的总教主。……从蒙古人的传播文化这 一点说,差不多和罗马人传播文化一样有益。对于 世界的贡献,只有好望角的发现和美洲的发现,才 能够在这一点上与之比拟…… ——勒内·格鲁塞(法国历史学家、法兰西学 院院士、亚洲史研究泰斗) 精彩页 蒙元时期的草原丝绸之路 蒙元时期,蒙古骑兵在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率领下横扫欧亚大陆,建立了地域辽阔的庞大帝国。忽必烈时期又将中原汉地纳入大一统帝国之内,传统的几条丝绸之路全部被纳入整个帝国的管理体系,使得东西文化交流非常活跃,丝绸之路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 蒙古统治者从多年的征战中认识到,要想使这个横跨欧亚的庞大帝国保持正常运转,交通运输的便捷和信息传递的快速畅通是必不可少的。成吉思汗时期,“乃为地方行旅谋安,转诸大道中置卫士”,以保护往来商贾贸易畅通和财物的安全。公元 1203 年,有阿三等穆 斯林商人,自汪古部处携有羯羊一千、白驼一个,来额尔古纳河蒙古部易貂鼠、青鼠(皮)。公元 1217 年,来自中亚花剌子模城“有摩诃末臣民三人,皆穆斯林,运载绢布入蒙古境”,贸易后,待其将返回时“成吉思汗令其诸王、诸那颜、诸将等各出私货,遣信仆一两辈,随以往,购易花剌子模珍产”。他组织的商队“有约四百五十人,皆穆斯林也”,前往中亚地区为其进行交易。 蒙元帝国在欧亚草原上设立了大量的驿站,“北方立站,帖里干、木林、纳怜等一百一十九站”,其目的是“盖以通达边情,布宣号令”,但在客观上却对古已有之的草原丝绸之路起到加强联系、促进沟通的重要作用。四通八达的驿站极大地促进了东西陆路交通的发展,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有元一代,各路驿站始终处于政府的有效管辖之下,政府对驿站和驿道时时维护,并提供充足的财力、人力保障,使往来的行人安全得到保证。正如《元史·兵志》“站赤”条所说:“于是往来之使,止则有馆舍,顿则有供帐,饥则有饮食。”从中亚、欧洲来到中国的漫长路途上,使者和商人日夜通行都能够保证安全,这在许多中外游记文献中均有记述。 蒙元时代草原丝绸之路路线主要有如下几条:以大都(今北京市)为起点,向北至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从上都分出三条道路,一条向东北至辽阳行省各地;一条向西经过丰州、东胜州,沿黄河河套折向南至甘肃河西走廊;一条从上都或经亦集乃路折向北进入漠北戈壁,或自丰州地区向北过汪古部地界进入漠北戈壁,这两条路均直达岭北行省哈剌和林城,从哈剌和林城继续向西经过天山以北,通往中亚、西亚和欧洲。 蒙元帝国的上都和大都,成为各国使者、商队往来会聚之地,极为繁华。公元 1245 年,罗马教皇英诺森四世(Innocent Ⅳ)派遣以方济各会修士约翰·普兰诺·加宾尼(John of Plano Carpini)为首的使团,出使蒙古汗廷。加宾尼一行人于 1246 年进入钦察草原,首先来 到了钦察汗国拔都的营帐,之后穿过钦察草原,从里海、咸海北面的也的里河(今伏尔加河)、押亦河(乌拉尔河)流域通过中亚,穿过锡尔河北部、巴尔喀什湖南部、察合台汗国辖地,向东翻越阿尔泰山,到达大蒙古国当时的都城哈剌和林。此外,1253 年自东罗马帝国出 发的方济各会士卢布鲁克和不久之后欲到东方觐见蒙古大汗的小亚美尼亚国王海屯均沿着草原丝绸之路的北线来到了蒙古草原中心的哈剌和林城。 蒙元时期的草原丝绸之路交通路线可以通过当时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来华路线得到很好的证明。公元 1271 年,马可·波罗及其父亲、叔父一行三人从意大利威尼斯出发,进入中亚以后,转经丝绸之路的南道进入河西走廊,考察了亦集乃路(今内蒙古额济纳旗黑 城遗址),又折回,转经河套进入天德(今呼和浩特)并继续向东行进,于1275 年到达上都觐见了元世祖忽必烈。公元 1295 年,马可·波罗返回威尼斯,后著《马可·波罗行纪》,此书详细记载了马可·波罗入华的情况,尤其是对草原丝绸之路沿线的风土人情、历史地理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记述。 公元 1318 年,意大利圣方济各会修士鄂多立克离开欧洲向东行,花费了十余年游历了东方诸国,回去以后将自己的经历与见闻口述,由一位叫作威廉的教士笔录下来,书名为《鄂多立克东游录》。他首先从威尼斯乘船过黑海海峡游历西亚、南亚诸国,辗转于1328 年来 到中国南海广州登陆,然后他一路北上到达大都,三年后启程归国。其归国行程从大都出发,向西北经过上都地区进入东胜州,沿着黄河一线折向西南,从中兴府(今银川)进入河西走廊,经新疆、青藏高原地区,最后通过中亚、波斯回到意大利,可见其回程部分路线走的是草原丝绸之路。 当时不仅有从欧洲来华的外国旅行家,中国这边也有不少西行之人,较为著名并留下文字记载的主要有耶律楚材、丘处机、乌古孙仲端、常德、列班·扫马等。 耶律楚材是蒙元时代非常著名的契丹族政治家、文士。公元1218 年,成吉思汗将其请至漠北行宫,处之左右以备顾问。公元1219 年,成吉思汗西征,耶律楚材奉命跟从,后又随之东归。此次西行,耶律楚材在中亚留居长达六年,行程六万里。自 1218 年 3 月始,耶律楚材的行程路线大致如下:自永安出发,过居庸关,经武川,出云中(今大同),向北行进到达天山北面的成吉思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