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陷都政治(日本在南京的记忆建构与遗迹变迁)/学衡历史与记忆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谢任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抗日战争是中国现代历史的重要一页。本书在挖掘大量鲜为人知的中日文史料的基础上,引入“记忆之场”这一研究方法,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具体而言,本书对侵华日军建构记忆与象征的政治活动及其欺瞒性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辨析,探讨了光华门战迹、菊花台慰灵设施、日本纪元庆典、孝陵祭祀以及南京神社等南京沦陷期间的重要课题,指出与“记忆之场”相对的是“忘却之穴”。此外,本书在强调侵华日军暴力性与罪恶性的同时,也对其施行“软暴力”的一面予以揭示。就此而言,本书不仅深化了陷都南京的研究,而且对抗日战争研究的拓展也有所贡献。 作者简介 谢任 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暨学衡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抗日战争史、中国革命的概念史以及学衡派研究。获评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在《学海》《江海学刊》《抗日战争研究》《史学月刊》《读书》和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非文字資料研究」等中、英、日文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序:历史之重 绪论 一、沦陷区问题与遗迹 二、陷都研究的记忆转向 三、记忆之场的理论与实践 四、本书框架与主要内容 第一章 光华门:战时日本集体记忆中的“圣地” 一、引言 二、战斗现场 三、战斗神话 四、战迹巡礼 五、战迹表象 六、小结 第二章 菊花台:日军慰灵设施的生成与变异 一、引言 二、战争中的“忠灵显彰” 三、南京的菊花台与表忠碑 四、残灰奉安所与护国神社 五、中国无名将士墓的由来 六、小结 第三章 纪元节:日本纪元二千六百年庆典的南京境遇 一、引言 二、被表述的“历史” 三、纪元庆典与沦陷区 四、纪元庆典与南京 五、纪元庆典在东亚 六、小结 第四章 明孝陵:一个日本人的祭祀之行与“国统阐弘” 一、引言 二、山下清一及其思想 三、所谓“史家之研究” 四、祭祀的准备与展开 五、复辟与“国统阐弘” 六、小结 第五章 五台山:日本居留民、神道学者与神社在地化 一、引言 二、海外神社的日本性与在地化 三、作为“模范”的北京神社 四、南京神社的筹建规划及其变动 五、神社在地化中的祭神问题 六、小结 第六章 遗留物:战争痕迹的历史、记忆与遗忘 一、引言 二、被埋没的痕迹 三、被改造的建筑 四、被重构的空间 五、小结 结语 一、封闭与扩展之间 二、民族与帝国之间 三、自我与他者之间 附录 日本在华神社一览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记忆研究业已成为一门 跨学科的学问。在与记忆有 关的人文社会科学诸领域中 ,历史与记忆的关系最为密 切,可以表述为:历史即记 忆、历史与记忆。 历史即记忆,指二者一 体两面。在文字发明之前, 历史沉淀在记忆中,记忆就 是历史;在文字发明之后, 历史书写要么是对记忆的表 述,要么是借助记忆进行的 表述。在古希腊神话里,历 史女神克里奥(Clio)的母 亲尼莫赛尼(Mnemosyne )是一位记忆女神,,这则 神话的隐喻是:记忆乃历史 之母。古希腊希罗多德 (Herodotus)的《历史》 以及其他史书开篇之所以会 有一段某人在此讲述某人所 知道的事情,一如佛经中的 “如是我闻”,这不单是相沿 下来的书写习惯,也明确道 明历史来自人的记忆。 但是,自从历史学成为 一门学问之后,构成历史母 体的记忆便成为历史研究的 对象,二者的关系从历史即 记忆变为历史与记忆之关系 。呈现在记忆中的形象或事 件要成为历史,必须经由一 定的检验程序:证实或证伪 ,否则便不能成为历史。时 下口述史甚为流行,这说明 在信息爆炸时代过去正在飞 逝,保存当事者的个体记忆 已然成为一桩紧迫的任务。 需要指出的是,口述史这一 表述源于英文的oral history 。汉语“史”字与西文history 的内涵并不完全对等, history的“主观”色彩要浓些 ,而“史”字则带有记录甚至 是裁断的意味,凸现了“客 观”的倾向。口述是个体讲 述其记忆中的事件,是一种 唤起记忆的行为,应该称之 为回忆。记忆保存过去,回 忆唤起过去。个体的回忆在 多大程度上属于自身的亲历 亲闻,是否含有外在的、后 来附加上的内容?回忆中存 在着不确定性。 南京大学在2009年即组 建了记忆研究团队,围绕“ 南京:现代中国的记忆之场 ”这一主题,已经出版了一 系列相关论著。2014年南 京大学学衡研究院成立后, 秉持全球视野、本土实践的 学术理念,以公共记忆作为 重点研究课题,翻译和介绍 国外有代表性的记忆研究成 果,出版了“学衡历史与记 忆译丛”。同时开展关于中 国的历史与记忆研究,这套 “学衡历史与记忆丛书”即为 初步的成果。希望通过这些 努力,能够推动中国的记忆 研究,为当代人文社会科学 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导语 当自发的记忆不再存在,我们会如何应对遗忘的危机,历经各式各样的人类活动后,“记忆”是否真正地被保存了下来?在日本侵华的整个历史时期,南京以其独有的政治地位和象征意义,成为日本官民各界共同关注的对象,甚至成为战时日本国民动员与集体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结合中日史料,细致描绘、辨析了战时日本军政当局和民间群体在南京进行的一系列记忆与象征建构的政治文化活动,还原纯粹的南京记忆,进而追究日方活动痕迹在战后的历史命运。我们还将看到,作者引入的“记忆之场”这一概念是如何贯穿南京这段历史的,“记忆之场”在被建构的同时,也在构建自身。 后记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 一本始于痕迹、终于痕迹, 又不限于痕迹的小书。 之所以如此突出痕迹的 意义,是基于痕迹与历史研 究的特殊关系。如果说文字 、图像、声音、实物、印记 等均可视为过去留下的痕迹 ,那么痕迹就是历史研究的 中心;但若缩小范围,将刻 意制造并保存的事物与偶然 残留的迹象区别开来,只有 后者方为痕迹,那么痕迹就 是最易被忽视的部分。尤其 是与被编码的文字相比,未 被编码的痕迹不仅难以引起 注意,而且在解读之时也存 在困难。但这并不是说,文 字必定优于痕迹。相反,当 文字的无限储存能力受到质 疑时,痕迹便成为一座跨越 遗忘之渊的桥梁。因为,文 字是一个时代有意识的表达 ,它不可避免地带有欺骗甚 至自我欺骗的倾向;而痕迹 则记录了一个时代未被修饰 的记忆,在某种意义上具有 更高的可信度和原真性。这 提醒我们,痕迹之于历史研 究尤其是记忆研究,的确有 其价值。这本小书的问世, 首先就得益于痕迹的刺激和 启发。 2014年3月底,为参加硕 士研究生复试,我第一次来 到南京;9月初,我的研究 生活便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 开始了。但直到此时,我对 历史常识的了解和历史研究 的认识都极为肤浅,举凡选 题、研究、论文构思和写作 等,皆不知如何着手。毕竟 ,我的本科专业是文学,“ 半路出家”才到了历史学。 这时,恩师孙江教授几乎是 从零开始一步步把我引向研 究之路。犹记得研究生的第 一堂课就是孙老师讲授的“ 历史与记忆”。课堂上,孙 老师以深沉的感情和深厚的 学理破解关于历史的陈规陋 见;下课后,孙老师又指示 我和同门自主探索。在十分 偶然的情况下,我得知了南 京有一座日本神社的遗迹。 在发生了大屠杀的南京,, 至今仍较为完好地保存着日 本神社的主体建筑,怎么看 都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出于最朴素的本能,我选择 它作为研究的起点,并想藉 此学习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 作为一种显而易见的痕 迹,南京神社遗址早已成为 文物保护单位,关于它也已 形成了一系列论述。但若细 究起来,有关论述言人人殊 ,莫衷一是。事后想来,痕 迹相对于文字的特殊性不正 展现无遗了吗?但当时,我 还对此一无所知。通过一边 补充基础知识,一边从事具 体研究,,我初步梳理了南 京神社的历史,并继续追查 其他线索,写出了几篇小文 。对于这些文稿,孙老师并 不以其粗糙拙劣而否定,相 反却给予了很大的鼓励。在 孙老师的指导下,我逐渐窥 得一点治学的门径,如资料 的搜寻与辨析、外语的掌握 与运用、视角的转换与更新 等。这让我在进入博士阶段 后没有止步于痕迹,而是将 痕迹作为接近历史的一扇窗 ,以观察更为广阔又未被注 意的世界。这时,我的研究 仍从痕迹开始,但和硕士阶 段出于朴素本能不同,我开 始有意识地思考痕迹与记忆 和遗忘的关联。于是,战争 时期的遗迹与传说不再是无 足轻重的陈迹,而是在塑造 集体记忆、“唤起”文化认同 等方面扮演着特殊的角色。 不仅如此,那些在战后徒留 痕迹的事物,它们在战争时 期的形成与演化历程,同样 成为我考察记忆建构问题的 生动案例。在整个研究过程 中,文字是重要的工具,痕 迹则提供了最初的指引。 伴随着研究的展开,日 本一年及其以后的经历为我 提供了同样重要的助力和启 示。2019年9月下旬,在国 家留基委的资助下,我以联 合培养博士生的身份赴日本 京都大学留学。在此之前, 我甚至连江苏省都没怎么离 开过。一年间,我见到了完 全不同的世界,看到了浩如 烟海的史料,也读到了各式 各样的研究论著。我虽愚钝 ,仍在此间获益良多。除了 知识上的和见识上的,更为 重要的是,突如其来的新冠 疫情给我的研究、我的生活 ,以及整个中国和世界带来 了谁都料想不到的改变。时 间还在一刻不停地流动着, 历史正以种令人不安的、甚 至是残酷的方式正告所有人 :一切终将到来,一切终将 离去。那消失的或留存的痕 迹,终将书写它自己的历史 。 必须承认,从痕迹开始 的研究可以在众多先行研究 之外另辟蹊径,但其可能受 到的批评也显而易见:过于 细微、流于琐碎。的确,自 新文化史风行于中国史学界 以来,关于碎片化问题的争 论便不时而起。在本书告终 之际,我无意对该问题作过 多的阐发。但正如痕迹本身 所昭示的那样,这本小书容 量有限,无法描绘一个完整 的关于日本的记忆建构史; 同时,这本小书中的几个侧 面也各具色彩,大体上可以 勾勒出一幅虽有留白但并不 苍白的图景。至于表述之精 准、论证之严密、行文之顺 当,我虽有意求之,终恐难 以理想。祈请方家有以教我 。 一路走来,诸多师长赐 我以指导和帮助。除恩师孙 江教授,李恭忠教授和李里 峰教授也付出了无微不至的 关怀,提出了鞭辟入里的指 教。张凤阳教授、闾小波教 授、马俊亚教授、曹大臣教 授、刘相平教授、韩丛耀教 授、李玉教授、姜良芹教授 、梁晨教授、王海洲教授、 孙扬副教授、武黎嵩副教授 等诸位老师的授课与平日的 教导,使我受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学界对中日战争史 的研究,长期偏重中国“抗 日”的一面,而对日本“侵华 ”的研究相对薄弱。本书聚 焦于日本在中国的战争遗迹 及其记忆建构,尤其以在南 京的战争遗迹为线索,追溯 这些遗迹如何被日本占领者 进行“圣化”与“神话”的记忆 建构与维系过程,以及它们 的战后境遇,视角独特独到 ,内涵丰富幽深,拓展了战 争史研究的政治文化空间。 ——王奇生(北京大学历 史系教授) 谢君从2019年秋开始在 京都大学研究一年。时逢新 冠流行,谢君专心收集资料 ,完成了博士论文。现在这 一成果将以更为洗练的形式 公开出版,闻之非常高兴。 本书探讨的遗事遗物早 已从日本人的记忆中消失。 遗事遗物属于过去,也属于 当下。如今这些遗事遗物重 回记忆之场,告诉我们种种 被遗忘的人和事。全球化反 而强化了民族、国家之间的 隔阂,世界各地围绕历史认 识问题争论不止。我们有必 要将从本书获得的知见提高 至普遍的层次,不仅要解决 中日间的问题,还要解决现 代世界的问题。 ——高嶋航(日本早稻田 大学教授) 精彩页 一、沦陷区问题与遗迹 “中国沦陷区问题,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生死问题。”1939年,毛泽东在《研究沦陷区》一文中开宗明义地写道。那么,沦陷区问题为何如此重要呢?他解释说: 在目前阶段内,敌人侵略中国的方式,正面的军事进攻,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某种程度的战役进攻不在内),如同大举进攻武汉那样的行动,其可能性已经不大了。敌人侵略的方式,基本上已经转到政治进攻与经济进攻两方面。所谓政治进攻,就是分裂中国的抗日统一战线,制造国共摩擦,引诱中国投降。所谓经济进攻,就是经营中国沦陷区,发展沦陷区的工商业,并用以破坏我国的抗战经济。 为达其经济进攻之目的,彼需要举行对我游击战争的“扫荡战争”,需要建立统一的伪政权,需要消灭我沦陷区人民的民族精神。 所以,沦陷区问题,成了抗战第二阶段一敌我相持阶段的极端严重的问题。① 在毛泽东看来,日本对沦陷区的“经营”成功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战争的结局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生死。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转为以“政治进攻”和“经济进攻”为主。其中政治进攻针对的是抗战阵营,经济进攻则依托于沦陷区。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虽然将日本“经营中国沦陷区”概括为“经济进攻”,但其内涵并不仅限于经济领域。他指出,经济进攻必然伴随着军事方面的“扫荡战争”,政治方面的“建立统一的伪政权”,以及精神方面的“消灭我沦陷区人民的民族精神”。总之,为了实现侵略目标,日本要将沦陷区“经营”为继续战争的基地。这种“经营”既有掠夺的一面,也有“发展”的一面;既有作为“敌国”而实施侵略的恶行,也有作为“帝国”而统合他者的实践。 沦陷区问题的复杂性提供了诸多值得深究的线索与思路。除了作为历史记忆常规载体的文字,对笔者而言,沦陷区相关的其他历史遗迹同样具有穿透历史烟尘的震撼力。它们既展示了历史的某些片段,又留下了有待探究的空白。战争结束后,很多遗迹,尤其是与日军掠夺中国人民生命和财产直接相关的遗迹都受到重视和保存,以这些遗迹为中心建立起来的纪念馆、展览馆等设施也并不少见。例如,建于七七事变发生地北京宛平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于南京大屠杀丛葬地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馆等,皆属此类。这些遗迹记录了日军在沦陷区的暴行与罪恶,展现了中国人民深重的苦难与不屈的抵抗,揭示了日本占领者在沦陷区掠夺性与暴力性的一面。另一方面,日本“经营”沦陷区的遗迹也有不少。即使在发生了大屠杀的南京,仍有残留:在菊花台,有建成于1939年12月的日军表忠碑残迹;在五台山,有建成于1943年11月的南京神社社殿;在清凉山,有闲置荒野的南京神社鸟居残件。除了这些直观可见的遗迹,文字、图像、实物等作为广义的遗迹记录着日本“经营”沦陷区的某一侧面,如关于光华门战争遗迹(以下统一表述为“战迹”的绘画,关于纪元庆典的纪念章,以及日本人祭祀明孝陵的照片等。这些遗迹是日本占领统治南京的标记,其表征的历史是日本侵华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值得给予更多的关注。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