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重庆科举史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吴洪成//王静 |
出版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在对重庆方志史料和相关历史文献挖掘整理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学、教育学及其他相关知识理论进行分析、解读,纵向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横向通过重庆内部各县间以及重庆与四川地区的比较分析,对重庆地区的科举发展状况进行研究。以唐代重庆科举的起步、宋代重庆科举的初盛、元代重庆科举的衰落、明清重庆科举的提升为主轴,对重庆科举考试的历史及其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探讨。主要内容包括重庆科举考试历史发展的具体概况、科举考试资格、考试内容、考试类型、考试形式,以及科举建筑、科举附属组织机构或团体等诸多方面。通过研究,本书揭示重庆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和地方社会丰富、复杂以及多线性的联系,深入探讨和确立科举考试对重庆社会地域发展以及全国社会历史的资源贡献。本书还力图揭示重庆科举制度的演变特点和发展轨迹,以期充实区域教育的思想内容,并拓展中国科举制度史的研究领域。 作者简介 吴洪成,男,1963年生,河北大学二级教授。199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师从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史学家陈学恂先生,硕博连读六年;毕业后任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任教授、博导,人文教育系主任等职;2004年调入河北大学教育学院,任教授、博导。研究领域:中国近现代教育史、思想文化史。著有《中国教育史研究》(共三册)、《不朽的革命人生,辉煌的教育成就——马克思主义教育家杨贤江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小学教育史》《教育开发西南——卢作孚的事业与思想》《血与火的民族抗争——日本侵华时期沦陷区奴化教育史纲》《重庆教育史——从巴国到清代研究书系》(共四本)、《晚清中国教师史》《河北书院史》《教育科研问题史》《杨贤江教育学》《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制度史研究》等著作。 目录 第一章 唐代重庆科举的起步 第一节 唐代重庆科举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隋唐时期重庆的地域文化 二、隋唐时期的学校与科举 三、唐代重庆的学校教育 第二节 唐代科举的类型及形式 第三节 诗赋作为科举的重要科目 第四节 唐代重庆科举及第士子信息钩沉 一、闾丘均 二、李远 三、其他 第二章 宋代重庆科举的初盛 第一节 宋代重庆科举的历史背景 一、宋代的文教政策 二、宋代重庆的地域社会 三、宋代重庆的理学流派 四、宋代重庆的印刷术及制墨业 第二节 宋代科举制概述 一、科举取士名额扩大 二、考试制度严密 第三节 宋代重庆科举述略 一、宋代重庆科举及第状况 二、宋代重庆科举家族 三、重庆科举及第士子举要 第四节 宋代重庆科举之评议 一、宋代重庆科举考试绩效提升 二、重庆永川《雁塔题名记》 三、重庆科第显赫象征:状元桥 第五节 宋代重庆科举初盛的影响因素 一、科举考试特殊政策:“类省试” 二、重庆官学的创建 第三章 元代重庆科举的低落 第一节 元代重庆科举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元代科举制述略 一、科举考试设科艰难 二、民族间存在差异 三、录取标准和考试内容的变化 第三节 元代重庆科举的滑坡 第四节 重庆大夏政权的科举 第四章 明代重庆科举的发展 第一节 明代科举概述 一、科举必经学校 二、“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主要内容 三、八股文体盛行 四、科举考试资格程序烦琐 五、独重进士 第二节 明代重庆科举状况 一、明代重庆科举整体描述 二、明代重庆进士 三、明代重庆举人 四、明代重庆五贡 第三节 明代重庆的科举家族 一、蹇氏家族 二、刘氏家族 三、曹氏家族 第四节 明代重庆科举及第士子举要 一、明代重庆进士举要 二、明代重庆举人及其他及第人物选粹 第五节 明代重庆科举发展的缘由探讨 一、统治者和官吏的大力倡导 二、交通的改善与经济重心的转移 三、重教勤学的文化传统 四、南北分卷与定额取士 五、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第五章 清代重庆科举的制度化(上) 第一节 清代科举制概述 一、童试 二、乡试、会试 三、殿试 四、朝考 五、武举 六、科举考试内容、组织方法及管理条规 第二节 清代重庆科举状况 一、清代重庆童试 二、清代重庆举人与贡生 三、清代重庆的进士及殿试试卷 四、清代重庆武举 五、清代重庆科举考试内容与制度规定 六、清代重庆各地士子中举概况 七、渝东南民族地区科举概况 第三节 清代重庆科举及第士子举要 一、清代重庆进士举要 二、清代重庆举人及其他 第六章 清代重庆科举的制度化(下) 第一节 清代重庆科举“宾兴”组织 一、“宾兴”组织的起源与发展 二、重庆科举“宾兴”组织的资助功能 三、重庆科举“宾兴”组织的礼仪功能 第二节 清代重庆科举的试院与考棚 一、涪陵考棚 二、彭水考棚 三、綦江考棚 四、奉节考棚 五、丰都考棚 六、万县考棚 七、梁山考棚 八、巫山考棚 九、永川考棚 十、璧山考棚 十一、大足考棚 十二、江北考棚 十三、酉阳考棚 十四、长寿考棚 十五、忠州考棚 十六、隆化考棚 十七、石柱厅考棚 第三节 重庆科举建筑 一、重庆綦江伍氏兄弟进士牌坊 二、重庆的文庙魁星阁 三、重庆举人楼 四、涞滩文昌宫 第四节 清代重庆与科举相关的祭祀活动 一、重庆文昌宫祭祀活动 二、重庆关圣帝庙祭祀活动 三、重庆名宦祠、乡贤祠等祭祀活动 第五节 清代重庆科举的若干认识 一、清代重庆科举的主要特征 二、清代重庆科举曲折推进的原因探讨 三、重庆科举制度的社会成效 第六节 科举制的改革与废除——以重庆为中心的考察 一、清代科举改革的背景 二、科举新旧转型时期的士子之风 三、科举废后遗风 四、清代重庆科举余论 后记 序言 “科举”是中国古代独有 的人才选拔制度,与前代考 评人才体制相比较,科举又 被认为是一场革命性变革, 选拔方式由以推荐为主转为 以考试为中心,变得更具客 观性、标准化。科举制度自 唐代全面推行以来,直到清 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敲响丧钟,退出历史舞台 ,应该是与中古时期封建社 会从兴盛直至没落衰亡的历 史进程相伴随的。 科举的多学科研究特色 非常明显。由于社会政治体 制有赖于官吏选拔及被选者 的才学能力与素质,社会史 、政治史探讨科举便顺理成 章;而科举制度本身是人的 教育、培养问题,直接关乎 教育的体制和内容及组织方 法,教育史自应加强研究, 并着眼于教育学、心理学理 论阐述;此外,科举科目及 测试组织方法等影响了语言 文学、艺术、哲学、心理学 乃至经济、宗教等相关领域 ,各门学科的特定视野考察 十分必要,于是乎涌现出各 有特色的成果。科举及其内 容、观念,曾几何时风靡神 州各行各业,牵动千家万户 。从稚童到白发老翁,从妙 龄少女到沧桑慈母,以及山 野书生、学校学子等林林总 总的各色人物,都对它一呼 百应。走向科举或关注科举 ,不仅是当时的风尚民俗、 教化熏陶、价值导向、伦理 精神、文化积淀,还是当时 的一种社会文化、民众心理 。总之,科举是社会动员与 个体冲动的糅合,它究竟制 造了多少林下悄语、月下娓 谈、灯火红袖、慈母叮咛、 家庭悲欢、宗族变迁,细述 万千、细微描画。科举虽已 然似滔滔江水,不再回转, 然世纪之交,万象更新,征 程伊始,又不断引起学者、 文人的缅怀、联想、反思、 总结,乃至于纪念与咏唱。 这些情形能从近一两年间出 版的科举论著及国际会议论 文集的议论文字、激扬观点 、拓展问题、繁富著述等中 窥见一斑,此处不再赘述。 当今,科举制研究成果 各有特色,显现出既争奇斗 艳又互相补充的态势。主要 包括:以科举制为直接对象 的研究,既有从整体视角出 发的,也有断代的,但以宋 代及清代为主,对近代科举 的改革与命运论述不足;在 各专门学科历史如教育史、 政治史、文学史、文化史、 社会史当中,将科举作为学 科体系或内容的一部分,注 重从学科视野论述其地位及 角色作用,且以教育史论述 为多,其深刻性及理论水平 也似乎比文学史、社会史高 出一筹;通史或地方史志的 论著中某一部分或专章探讨 科举制,往往用历史学的方 法加以记录与分析,这类研 究目前注重以现代西方新史 学流派为某种依据,加强了 科学化与人文性的结合、历 史感与现实性的交织,然而 体裁以叙述或描写为主,思 辨及理论化水平还有待提升 ;以地区为单位的科举制的 挖掘、整理及初步研究,是 一种新的进展、推进,也是 创新,并且带有实用性与商 品化价值,这种层面的研究 难度大、成果少,目前所见 主要是单篇论文,以著作形 式出现的研究成果多涉及福 建、江苏、浙江地区,而有 关地域文化的探究又偏于进 士科或状元制的介绍、清理 。科举制集大成的研究成果 是刘海峰教授的《科举学导 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据称刘教授 的母校厦门大学开设有“科 举学”公选课,可谓匠心独 运,但对青年学子讲授科举 入仕的问题,应有度数,倘 泛滥过剩,也会出现偏颇, 不适合当今社会开放、创新 的主流观念与国际化、现代 化的大潮,故而应严肃认真 和缜密稳重。 西南地区是中国内陆腹 心的重要区域,形成了以巴 蜀文化为特征的文化地带。 这一地区以成都、重庆两个 国际大都市为中心,辐射周 边,连带农村区域,成为西 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和承 续转换重心。人才资源成为 该地区社会进步、区域开发 、民族腾飞、科技增长、经 济振兴、教育兴旺等诸多领 域现代化的关键。历史地考 察人才问题,有助于当地对 当代人才的培养、选用及开 发。而由古代至清末的社会 精英或文化哲人,大都来自 科举,对区域科举制的探求 与现实社会发展便发生了难 分难舍的关系。本书只应了 古人所言:“弱水三千,但 取一瓢。”首次集中整理、 思索重庆这一西南东部地带 、长江黄金水道上游最大港 口与物资贸易中心、文化教 育汇聚地的科举制历程,是 一项艰苦的工作,而且费时 多,所得微弱,真有不堪回 首之慨。客观地说,对科举 及第人物的记载及相关研究 材料最集中的是中国东部沿 海经济发达省份,这种现象 的出现既有历史上科举考试 及第数量及成就影响的自身 原因,也有学者文人关注或 兴趣的偏颇缺失原因,是难 以叙述明白的。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重 庆是西部落后地区,科举及 第人物稀微,不成气候,难 登大雅之堂。我想,这种观 点值得商榷,应予重新估价 ,并应有转变。曾几何时, 作为大西南中枢纽带的重庆 承东接西,续北连南,是三 秦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 汇聚、争鸣的集散中心。传 统巴渝文化、巴楚文化独具 魅力,被一些学者认为自成 体系,成为三峡地区文化的 渊薮、摇篮,给其他亚文化 以丰厚的滋养。唐宋以后, 重庆战略地位提高,政治意 义增强,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