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20世纪20年代的学衡派代表了与新文化运动同时代而旨趣有异的学术思潮。本书论述了学衡派的学术期刊阵地、主要人物活动场域及其思想理念,讨论了刘伯明、柳诒徵、胡先骕等著名代表人物。借助以上论述,它理清了现代中国人文主义思潮的发展脉络,揭开了这些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的中国文化转型倡导者们的实践活动,对于完整认知现代中国的文化与学术具有重要意义。作者的学衡派研究始于1996年,近年又充分利用档案,修订初版,新补四章,形成了较完整的知识谱系。 作者简介 沈卫威,1962年2月生,河南省内乡县人,文学博士,1991—2001年任教于河南大学,2002年始为南京大学教授。主要从事胡适、高行健、“学衡派”、“民国大学”的研究和传记写作。 目录 第一卷 学术理路 导引:现代中国的人文主义思潮 绪论:史实与理路 第二卷 文化载体 文化整合:《学衡》 历史寻根:《史地学报》 地缘文化:《东南论衡》 文学批评:《大公报·文学副刊》 民族意识:《国风》 国家观念:《思想与时代》 第三卷 大学场域 大学理念:人文主义与实验主义 大学学术:学分南北 大学精神:诚朴雄伟 大学张力:校长、刊物与课程 大学人事:内耗与外补 第四卷 个人体验 刘伯明:事功与影响 柳诒徵:大树成荫 胡先骕:科学与人文的双重企求 梅光迪:新人文主义者的语境错位 汤用彤:过了和过不了胡适这道“坎儿” 郭斌龢:中西融通 缪凤林:传承东南史学 张其昀:历史地理学的承传 陈铨:从《学衡》走出的新文学家 王国维:从北大到清华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