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苗圩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深度思考撰写,目的在于梳理中国新能源汽车20余年发展历程的脉络,介绍相关产业政策的出台过程与落实结果,总结汽车企业竞争力升降的经验教训,探索中国汽车强国建设的基本路径,探讨全球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书重点回答了业界关注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汽车产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中国新能源汽车走过了怎样的一条发展道路?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中国汽车行业管理部门和各类汽车企业在汽车产业的大变革中做了怎样的努力、克服了什么样的困难?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总结?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要特别关注哪些问题? 本书旨在帮助读者充分了解未来汽车产业的演进趋势和方向,激励业界共同探索新时代汽车产业的内在发展规律,从而形成统一的认识和行动,实现建设汽车强国、引领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宏伟目标。 作者简介 苗圩,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分党组副书记,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党组书记、部长。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八届、十九届中央委员,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982年合肥工业大学内燃机专业毕业后,进入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工作。1993年起,历任机械工业部汽车工业司副司长、机械工业部副总工程师,东风汽车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等职务。2010年12月至2020年7月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长期从事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和行业管理工作,具有丰富的理论研究和行业管理实践经验,在多个岗位上接续推动汽车强国建设,助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曾荣获200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22年度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 目录 第一章 汽车产业大变局 1.1 车轮上的巨变 1.2 动力革命迫在眉睫 1.3 软件驱动新跨越 1.4 供应链重塑 第二章 久久为功风雨路 2.1 技术研发先行先试 2.2 试点示范各显神通 2.3 规划描摹产业化蓝图 2.4 发展驶入“高速路” 第三章 宁可“路”等车,不让车等“路” 3.1 充电桩:因地制宜布局运营 3.2 快充:模式推广与标准化 3.3 换电:独树一帜的快速补电模式 3.4 加氢站:理性推进,有序建设 第四章 做强关键零部件 4.1 动力电池突飞猛进 4.2 电池管理系统蓄势待发 4.3 电机技术厚积薄发 4.4 废旧电池回收利用 专题访谈 可能让中国“电动车”熄火的几道坎儿 第五章 整车产品八仙过海 5.1 开路先锋: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5.2 中军主将:纯电动汽车 5.3 探索前行:燃料电池汽车 5.4 规范治理:低速电动车 5.5 大有可为:新能源商用车 第六章 车企创新竞进,让子弹飞 6.1 造车新势力捷足先登 6.2 准入有度的警示 6.3 长期主义实践:比亚迪实现反超 6.4 大起大落:坎坷转型路 6.5 即使没有补助:差异化蜕变 6.6 居安思危:自主品牌转向 6.7 老兵新传:“三大”发力新赛道 专题访谈 产业化发展的几个关键节点 第七章 化解汽车安全焦虑 7.1 核心是消除电池安全痛点 7.2 系好充电环节的“安全链” 7.3 整车安全,信马“不由缰” 第八章 抓铁有痕,由大变强突破解码 8.1 制度的显著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 8.2 从动力变革抓先机:换道,超车! 8.3 战略定力:一张蓝图干到底 8.4 创新体系:让企业站在舞台中央 专题访谈 产业再出发的几个着力点 第九章 自强不息,迎接“下半场” 9.1 直面挑战,把握“双碳”背景下的新机遇 9.2 乘势而上,唱响智能化主旋律 9.3 让新能源汽车“飞”起来 后记 序言 从1886年第一辆汽车诞 生开始,人类便在驾驭动力 变革解放生产力、开拓发展 空间的方向上不断前行。历 经百余年的蓬勃发展,汽车 产业于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础 和战略地位日益牢固。然而 ,汽车在极大地便利人类生 活的同时,衍生的传统能源 、生态环境和城市交通的可 持续发展问题接踵而至。突 破化石能源的束缚、破解大 气污染的难题、实现汽车动 力的二次解放,推动新能源 汽车发展历史性地走到了创 新密集时代的前沿。 事非经过不知难。中国 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中国快 速从“自行车王国’变成“汽车 大国”,是自力更生所造就 ,也是改革开放所成就。进 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4年5月视察上汽集团时 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 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 的必由之路,要加大研发力 度,认真研究市场,用好用 活政策,开发适应各种需求 的产品,使之成为一个强劲 的增长点。这为我国汽车产 业创新发展坚定了信心,指 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 早在21世纪初,面对世 界新能源汽车方兴未艾的时 代大潮,党中央、国务院审 时度势,果断决策,抢抓变 革机遇,启动重大科技专项 ,开展示范应用,实施产业 规划,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 化、市场化,引领我国汽车 工程科技人员和企业家们以 突围的勇气以及十年磨一剑 的毅力,在开放创新中与世 界各国同行同台竞技,一路 跋山涉水,一路攻关夺隘。 20多年以后的今天,中国已 成为世界上新能源汽车最大 的生产国、消费国、出口国 ,自2015年起连续8年产销 量、保有量居世界第一, 2022年市场渗透率达25.6% ,为世界所惊叹。新能源汽 车发展的中国道路,彰显了 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 凝聚着千百万科技工程人员 的创新智慧,折射着各路领 军企业家们敢为人先的胆魄 意志,标志着汽车产业自主 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站得高方能看得真。洞 察汽车产业变革历程和竞争 态势,正如本书的主书名— —“换道赛车”,恰如其分地 揭示了这个经过百年锤炼的 支柱产业在新科技革命浪潮 中加速裂变、不断聚变的演 进格局。得益于能源、动力 、信息和材料革命的强劲推 动,经济和科技的新赛道上 已然群雄并起:传统大企业 着力变革、勇毅创新,在抢 塑新平台中脱胎换骨、涅槃 重生;新势力如雨后春笋应 时而生,以领跑者姿态定义 规则、导引风尚,展现了世 界汽车舞台前所未有的蓬勃 创新场景。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 记在视察一汽集团时,对新 能源汽车的发展、智能网联 技术的应用、高端品牌建设 和地方政府支持汽车产业转 型升级给予高度评价,对我 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 了新的要求。未来已来,电 动化、智能化、低碳化的新 赛道,必将释放新能源汽车 创新创造的巨大空间。中国 市场作为竞争最有效、最充 分的市场,为世界新能源汽 车产业发展搭建了广阔的竞 争合作舞台,中国自主品牌 出海也将迎来重要的窗口机 遇期。百舸争流的全球新能 源汽车产业潮头,中国力量 备受瞩目,值得期待。 苗圩同志有着丰富的汽 车行业工作经历,学汽车, 干汽车,管汽车,既有掌舵 大型车企的一线工作实践经 验,又曾担任工业和信息化 部部长职务,对新能源汽车 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本书 无疑是贯通了历史、当下和 未来,既有对中国新能源汽 车探索和发展的“上半场”的 记录与还原,也蕴含对汽车 产业在“下半场”的持续奋斗 中如何“强”起来的深入思考 与洞见。我和苗圩同志相识 多年。在科技立项、示范应 用、产业规划、市场推广和 规模产业化的各个阶段,我 们共同关注呼吁、积极参与 ,在推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 业发展的过程中并肩奋斗、 一路同行。苗圩同志给我留 下的深刻印象是,他总能耐 心倾听,认真听取领导、专 家、同行、媒体的意见,实 事求是,不急不躁,拿出解 决问题的建议和办法,并且 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正 如在这本书中,他纵观新能 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历史和未 来,抽丝剥茧,娓娓道来, 真知灼见闪耀其中。 制胜新赛道,其根本在 于坚实的产业创新底座和同 舟共济的协同创新生态,这 是历史经验给予我们的重要 启示。我们要进一步发挥新 型举国体制的创新制度优势 ,以有为之手释放蕴含在中 国式现代化场景中的超大规 模潜能,以投资创新就是投 资未来的坚定信念,持续加 大对科技研发、产业创新、 政策支持等的全链条投入, 前瞻布局下一代动力电池、 车规级芯片、新型底盘架构 、智能操作系统等前沿技术 ,补短板、锻长板,彻底扭 转“缺芯少魂”的被动局面, 着力推动跨界融合,不断增 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要准 确把握电动化、智能化、低 碳化的底层逻辑,激发企业 的创新主体活力,不断凝聚 全行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共识 ,以系统创新提升国际竞争 位势,以开放协同营造共荣 生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开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换 道超车、挺立潮头的新辉煌 ,以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 ,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 动能。 是为序。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