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精选史铁生、汪曾祺、季羡林等16位文学大家40余篇散文代表作,分为“至味非煎烹”“虚堂自在眠”“长与行云共一舟”“人间别久不成悲”四个章节。
愈是孤独脆弱的时刻,人便愈是渴盼打开过往。
回忆总是关乎食物、亲情、友谊与生活本身,它们带来过妥帖而明亮的记忆,而如它们一般的千百种事物,包裹、丰富、斑斓了我们的生活。在记忆的润泽下,我们终将不再担心“变迁”二字,反而会对即将到来的时节,有一些难以名状的期冀。
怕什么?一切要来的都得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别怕请允许一切发生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史铁生//汪曾祺//季羡林 |
出版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精选史铁生、汪曾祺、季羡林等16位文学大家40余篇散文代表作,分为“至味非煎烹”“虚堂自在眠”“长与行云共一舟”“人间别久不成悲”四个章节。 愈是孤独脆弱的时刻,人便愈是渴盼打开过往。 回忆总是关乎食物、亲情、友谊与生活本身,它们带来过妥帖而明亮的记忆,而如它们一般的千百种事物,包裹、丰富、斑斓了我们的生活。在记忆的润泽下,我们终将不再担心“变迁”二字,反而会对即将到来的时节,有一些难以名状的期冀。 怕什么?一切要来的都得来!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沈从文的高徒,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戏剧家、小说家,京派文学小说的代表人物及传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早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先生。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北京剧作家协会理事。他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领域成就颇高,充溢着浓郁的中国味道和灵性美质,语言平和质朴、清新隽永、娓娓而来、如话家常。著有短篇小说集《邂逅集》《羊舍一夕》《晚饭花集》,散文集《蒲桥集》《故乡的食物》《逝水》,京剧剧本《范进中举》《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等。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目录 至味非煎烹 饮食男女在福州 郁达夫 胡桃云片 丰子恺 南北的点心 周作人 吃的 朱自清 喝茶 梁实秋 酸梅汤与糖葫芦 梁实秋 五味 汪曾祺 四方食事 汪曾祺 故乡的食物 汪曾祺 虚堂自在眠 梦痕 丰子恺 无情的多情和多情的无情 梁遇春 谈幽默 梁实秋 骂人的艺术 梁实秋 八十述怀 季羡林 谈风格 汪曾祺 祈难老 汪曾祺 长与行云共一舟 将离 叶圣陶 寄宿舍生活的回忆 丰子恺 苏州的回忆 周作人 黄昏的观前街 郑振铎 异国秋思 庐隐 凤翥街 汪曾祺 昆明的雨 汪曾祺 觅我游踪五十年 汪曾祺 人间别久不成悲 想北平 老舍 我的母亲 老舍 给我的孩子们 丰子恺 送阿宝出黄金时代 丰子恺 故乡的回顾 周作人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 我的家乡——自传体系列散文《逝水》之一 汪曾祺 我的父亲——自传体系列散文《逝水》之四 汪曾祺 合欢树 史铁生 导语 史铁生、汪曾祺、季羡林等13位华语文学大家的生活意趣主题散文精品集,全新角度选编,了解传统文化与生活美学的佳作。 央视《朗读者》多次诵读、《人民日报》重磅推荐,多篇文章入选初高中语文教材及阅读试题,一书阅尽华语文学艺术精华。 精美内外双封,封面、版式均取材自著名画家常玉的代表作,与隽美文字相互映照。 精彩页 饮食男女在福州 郁达夫 福州的食品,向来就很为外省人所赏识;前十余年在北平,说起私家的厨子,我们总同声一致地赞成刘崧生先生和林宗孟先生家里的蔬菜的可口。当时宣武门外的忠信堂正在流行,而这忠信堂的主人,就系旧日刘家的厨子,曾经做过清室的御厨房的。上海的小有天以及现在早已歇业了的消闲别墅,在粤菜还没有征服上海之先,也曾盛行过一时。面食里的伊府面,听说还是汀州伊墨卿太守的创作;太守住扬州日久,与袁子才’也时相往来,可惜他没有像随园老人那么地好事,留下一本食谱来,教给我们以烹调之法;否则,这一个福建萨伐郎(savarin)的荣誉,也早就可以驰名海外了。 福建菜之所以会这样著名,而实际上却也实在是丰盛不过的原因,第一,当然是由于天然物产的富足。福建全省,东南并海,西北多山,所以山珍海味,一例地都贱如泥沙。听说沿海的居民,不必忧虑饥饿,大海潮回,只消上海滨去走走,就可以拾一篮海货来充作食品。又加以地气温暖,土质腴厚,森林蔬菜,随处都可以培植,随时都可以采撷。一年四季,笋类菜类,常是不断;野菜的昧道,吃起来又比别处的来得鲜甜。福建既有了这样丰富的天产,再加上以在外省各地游宦营商者的数目的众多,作料采从本地,烹制学自外方,五味调和,百珍并列,于是乎闽菜之名,就宣传在饕餮家的口上了。清初周亮工著的《闽小记》两卷,记述食品处独多,按理原也是应该的。 福州海味,在春三二月间,最流行而最肥美的,要算来自长乐的蚌肉与海滨一带多有的蛎房。《闽小记》里所说的西施舌,不知是否指蚌肉而言;色白而腴,味脆且鲜,以鸡汤煮得适宜,长圆的蚌肉,实在是色香味俱佳的神品。听说从前有一位海军当局者,老母病剧,颇思乡味;远在千里外,欲得一蚌肉,以解死前一刻的渴慕,部长纯孝,就以飞机运蚌肉至都。从这一件轶事看来,也可想见这蚌肉的风味了;我这一回赶上福州,正及蚌肉上市的时候,所以红烧白煮,吃尽了几百个蚌,总算也是此生的豪举,特笔记此,聊志口福。 蛎房并不是福州独有的特产,但福建的蛎房,却比江浙沿海一带所产的,特别地肥嫩清洁。正二三月间,沿路的摊头店里,到处都堆满着这淡蓝色的水包肉;价钱的廉,味道的鲜,比到东坡在岭南所贪食的蚝,当然只会得超过。可惜苏公不曾到闽海去谪居,否则,阳羡之田,可以不买,苏氏子孙,或将永寓在三山二塔之下,也说不定。福州人叫蛎房作“地衣”,略带“挨”字的尾声,写起字来,我想只有“坻”字,可以当得。 在清初的时候,江瑶柱似乎还没有现在那么地通行,所以周亮工再三地称道,誉为逸品。在目下的福州,江瑶柱却并没有人提起了,鱼翅席上,缺少不得的,倒是一种类似宁波横脚蟹的蝇蟹,福州人叫作“新恩”,《闽小记》里所说的虎蝇,大约就是此物。据福州人说,蟳肉最滋补,也最容易消化,所以产妇、病人以及体弱的人,往往爱吃。但由对蟹类素无好感的我看来,却仍赞成周亮工之言,终觉得质粗味劣,远不及蚌与蛎房或香螺的来得干脆。 福州海味的种类,除上述的三种以外,原也很多很多;但是别地方也有,我们平常在上海也常常吃得到的东西,记下来也没有什么价值,所以不说。至于与海错相对的山珍哩,却更是可以干制、可以输出的东西,益发地没有记述的必要了,所以在这里只想说一说叫作肉燕的那一种奇异的包皮。 P3-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