黟县因处于群山环抱之中,自古便有“桃花源”之誉。西递村则位于黟县县城东南的深山更深处。在这里,看青山绿水、院落村居、幽长深巷、石刻木雕,听遥远传说、沧桑变迁、传统文化,这里是神秘的,总能撩动我们的遐想和沉思。它不愧为一曲童话、一卷史书、一幅画卷,演绎着神奇,讲述着历史,展示着古老文化的魅力。现在请你随着本书走进西递村,感受它的人文气息……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西递/中国老村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陈安生 |
出版社 | 江苏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黟县因处于群山环抱之中,自古便有“桃花源”之誉。西递村则位于黟县县城东南的深山更深处。在这里,看青山绿水、院落村居、幽长深巷、石刻木雕,听遥远传说、沧桑变迁、传统文化,这里是神秘的,总能撩动我们的遐想和沉思。它不愧为一曲童话、一卷史书、一幅画卷,演绎着神奇,讲述着历史,展示着古老文化的魅力。现在请你随着本书走进西递村,感受它的人文气息…… 目录 明经胡氏宗祠 胡文光石坊 府第 厅堂 庭园 楼台 桃花依旧笑东风 附录 试读章节 徽州古村落,多聚族而居,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原战乱而进入徽州山区的。这些中原士族来到徽州后,虽然隐居山林,躬耕自给,但他们尊敬祖宗,崇尚孝道,讲究门第,有的还撰写家法垂训后代,力图保持其过去的家风。宋以后,徽州社会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很大,宗法制度逐步形成。到了明、清时期,徽州的封建宗法制度发展到相当完备和牢固的程度。清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对这种社会状况作了真实的描述:“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绝无杂姓搀入者,其风最为近古。出入齿让,姓各有宗祠统之。岁时伏腊,一姓村中千丁皆集。祭用文公家礼,彬彬合度。父老尝谓,新安有数种风俗胜于他邑:千年之冢,不动一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系,丝毫不紊;主仆之严,虽数十世不改,而宵小不敢肆焉。” 宗法制自古以来就是与祭祀祖先密切相联的,尊祖是宗法制的首要原则。祭祖必须要有场所,兴建祠堂正是为了尊祖,以表报本返始之心,尽子孙的孝道。祠堂,作为宗法制度的精神生活空间,与族谱、族田一起,构成了宗法制度的三要素。祠堂的出现,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中国古代只有天子、诸侯、大夫才允许修建祭祖的家庙。《礼》对祭祀先祖限定为“天子之庙不越七世;诸侯五世;大夫三世,或日亦五世;士庶人二世、一世。”当时普通的士人庶民是不允许建家庙的,祭祖活动只能在居室内进行。宋代,程朱理学倡导“尊祖敬宗”,程颐提出“庶人无庙,可立影堂”,这就是百姓家中悬挂祖容的来历。朱熹则进一步提出士庶人修建祠堂。朱子《家礼》规定:“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祠堂之制三间,外为中门。”但是这种祠堂,还是与家庭住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明初洪武年间,朝廷开始允许庶民祭祀高、曾、祖、考。于是,永乐年间,徽州建祠活动开始兴盛。嘉靖时,有大学士、礼部尚书夏言向皇帝上疏建议“诏天下臣工建立家庙”,由此掀起了全国普遍建祠堂的高潮。这时,由于徽商已经崛起,成为左右中国商业活动的支柱力量之一,也成为徽州古村落加快规划建设的主要投资来源。徽州的大村大族都已有足够的经费大兴土木,因此这里的修祠风气大振。明嘉靖《徽州府志》载:“村落家构祠宇,岁时俎立其间。”徽州祠堂之多、规模之大、工艺之精,是由当时的宗族经济实力所决定的,也是宗族综合能力的体现。西递村是胡姓聚居的村落,胡氏家族在祠堂的营建上是很有特色的,不但有总祠、支祠、家祠,还建有先贤祠,尤其是追慕先祖李世民的祠堂更负盛名。 P12-13 序言 安徽省的南部,有一座世界闻名的黄山。黄山,古代称黟山。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实行郡县制,于黟山之阳设立了黟县。 黟县因处于群山环抱之中,自古便有“桃花源”之誉。南唐诗人许坚在《人黟吟》中就有“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宽。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的赞美诗句。 西递村位于黟县县城东南八公里的深山更深处。西递,古名西川,又称西溪,因有三条溪流由东向西穿村而过得名。又因古代村西有邮传急递铺名“西递铺”,因铺而名村。 西递村四面环山,溪流穿村而过。《新安名族志》对西递的村落环境作了形象的描述:“其地罗峰高其前,阳尖障其后,石狮盘其北,天马霭其南,中有二水环绕,不之东而西。”西递村虽然四面皆山,村落隐于山中,但山不高,峰不险,空气通畅,村落依山傍水,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整个村庄跨前边溪、后边溪和金溪成带状布局,不少住宅临水而建,具有很强的亲水特性。村西两山夹峙处,为西递古代村落水口所在,原有一组构建精美的水口园林建筑,是村庄外围的标志性场所。村庄内以正街、横街、前边溪、后边溪为道路骨架,构成以东西向为主、自由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所有的街巷均以当地特产“黟县青”大理石铺地,古朴大方。古建民居均为砖木结构,外观造型体现了皖南徽州建筑的风格特色,木雕、砖雕、石雕装饰工艺在不同的建筑物上得到充分展示,丰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筑布局相宜,尺度得当,组成了空间层次丰富多变的村落景观。古朴宁静的街巷,傍水而建的民居别墅,风格独特的庭院园林,气势恢宏的宗族祠堂,还有那高高耸立于村头的石牌坊,形成了西递村独特的乡村文化风貌。 西递村是古代胡姓聚族而居的村落,始建于北宋皇祐年间(1050前后),一说为北宋元丰年问(1080前后),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明成化后,西递人开始走出深山,加入徽商的行列。西递人由于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在商界屡获成功,财富得以迅速积累。投资家乡建设是徽商的一大特色,西递村由此掀起了村落建设的高潮,大量的住宅、祠堂、牌坊开始兴建。至清乾隆、嘉庆年间,西递村在人口繁衍、经济积累和村庄建设方面达到了鼎盛阶段,号称“三千烟灶三千丁”。清代著名徽商西递人胡贯三还与当朝宰相曹振镛结为亲家,可谓显赫一时。其时,西递全村约有六百多座宅院、九十九条巷弄和九十余口水井。难怪户部尚书曹文埴来到西递后,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自人桃源来,墟落此第一”的由衷赞叹。 令世人惊叹的是,时至今日,西递村依旧保持了明清时期的村落风貌。全村现有明清时期民居建筑二百二十四幢,其中保存较为完整的有一百二十二幢,还有三幢祠堂和一座石牌坊。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旅游产业的兴起,古老的西递村逐步向世人撩起了神秘的面纱。清华大学的专家、教授们惊叹:“我们在黟县找到了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化的衔接点。……这儿是研究徽州地区历史、经济、文化、建筑、艺术、风土人情以及封建宗法制度的理想去处,更是建筑师、规划师、园艺师、画家、雕塑家、工艺美术家获取创作灵感的源泉。”不少外国专家、学者来到西递后,亦为这颗藏在深山中的明珠所发出的灿烂文化光辉所折服,交相赞美西递是“世界上保护最完好的古民居建筑群”,是“世界上最美的村镇”。 作为皖南古村落的典型代表之一,西递村与同在黟县的宏村开始启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经过数年的精心整治,国家建设部、国家文化局于1999年6月正式将《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送交设在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派,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日本籍大河直躬博士于2000年2月抵达黄山市,对坐落在黟县境内的西递、宏村两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地进行实地考察。大河直躬博士在考察意见反馈会上高度评价了西递的历史人文价值。他说,西递最突出的是自然环境。西递历史悠久,但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同自然环境一直协调相处。这种关系保存至今,令人惊讶。西递村保存了许多精美的古民居、祠堂,这些古建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保存了景致如画的古街巷,这在世界上也不多见。 2000年11月,在澳大利亚凯恩斯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第24届全体会议。会议认为“西递、宏村是封建时期以繁荣的商业经济为基础所创立的人类居住类型的真实例证”。在皖南该两村落的建筑和街道形式中,反映了中国历史上长期稳定存在的社会经济结构。西递、宏村特别完好地保存了中国传统的乡村住宅,而这些在过去的岁月里已大范围地消失。西递、宏村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标准的第三、第四、第五条。会议一致通过将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从而填补了我国此类型的空白。 西递古村落保护的成功经验,对于我们现今所强调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环境保护、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都有着非常积极的借鉴作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