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教材是“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第三轮规划教材”之一,系根据本套教材指导思想和编写原则要求编写而成。全书由总论、各论两部分组成,内容包括中药的基本知识、用药的基本知识两大模块。本教材收载药物548种,注重知识学习方法的引导、注重合理用药理念的强化、注重科学思维的建立以及专业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体现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的培养要求。本教材为书网融合教材,即纸质教材有机融合电子教材、教学配套资源(PPT、微课、视频)、题库系统、数字化教学服务(在线教学、在线作业、在线考试)等,使教学资源更加立体化、多样化。 本教材主要供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等专业师生使用,亦可作为中药执业药师、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及专业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总论 第一章 绪言 第一节 中药与中药学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 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的发展 一、中药的起源 二、中药学的发展 第二章 中药的品质 第一节 中药的品种 一、品种的含义 二、品种与中药质量 第二节 中药的产地 一、产地的含义 二、产地与中药质量 第三节 中药的采集 一、采集的含义 二、采集对中药质量的影响 三、适时采收 第四节 中药的炮制 一、炮制的含义 二、炮制的目的 三、炮制的方法 第五节 中药的贮存 一、贮存的含义 二、影响中药质量的贮存因素 三、常用贮存方法 第三章 中药性能 第一节 四气 一、四气的含义 二、四气的认知 三、四气的作用 四、四气的临床指导意义 第二节 五味 一、五味的含义 二、五味的认知 三、五味的作用 四、五味的临床指导意义 五、气味合参 附:芳香药性 第三节 升降浮沉 一、升降浮沉的含义 二、升降浮沉的认知 三、升降浮沉的作用 四、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五、升降浮沉的临床指导意义 第四节 归经 一、归经的含义 二、归经的认知 三、归经的临床指导意义 第五节 毒性 一、毒性的含义 二、毒性的作用 三、毒性的临床指导意义 附:中药的功效 第四章 中药的合理应用 第一节 中药的选择 第二节 中药的配伍 一、七情及其内涵 二、七情的临床意义 第三节 用药禁忌 一、配伍用药禁忌 二、妊娠用药禁忌 三、证候用药禁忌 四、服药饮食禁忌 五、用药禁忌的临床意义 第四节 中药的剂量 一、剂量的含义 二、古今剂量换算 三、确定剂量的因素 四、剂量的临床意义 第五节 中药的用法 一、汤剂煎煮方法 二、服药方法 三、中药用法的临床意义 第六节 中药用药合理性评估 一、安全性评估 二、有效性评估 三、经济性评估 附:中药的命名与分类 一、中药的命名 二、中药的分类 各论 第一章 解表药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第二节 疏散风热药 第二章 清热药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第三节 清热解毒药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 第五节 清虚热药 第三章 泻下药 第一节 攻下药 第二节 润下药 第三节 峻下逐水药 第四章 祛风湿药 第一节 祛风寒湿药 第二节 祛风湿热药 第三节 祛风湿强筋骨药 第五章 化湿药 第六章 利水渗湿药 第一节 利水消肿药 第二节 利尿通淋药 第三节 利湿退黄药 第七章 温里药 第八章 理气药 第九章 消食药 第十章 驱虫药 第十一章 止血药 第一节 凉血止血药 第二节 化瘀止血药 第三节 收敛止血药 第四节 温经止血药 第十二章 活血化瘀药 第一节 活血止痛药 第二节 活血调经药 第三节 活血疗伤药 第四节 破血消癥药 第十三章 化痰药 第一节 温化寒痰药 第二节 清化热痰药 第十四章 止咳平喘药 第十五章 安神药 第一节 重镇安神药 第二节 养心安神药 第十六章 平抑肝阳药 第十七章 息风止痉药 第十八章 开窍药 第十九章 补虚药 第一节 补气药 第二节 补阳药 第三节 补血药 第四节 补阴药 第二十章 收涩药 第一节 固表止汗药 第二节 敛肺涩肠药 第三节 固精缩尿止带药 第二十一章 涌吐药 第二十二章 攻毒杀虫止痒药 第二十三章 拔毒化腐生肌药 附录 附录一 药名拼音索引 附录二 中药药食两用名录、可用于保健食品中药名录 附录三 有毒中药名录 附录四 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用药禁用慎用名录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