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的周期性危机是不是可以避免?什么样的企业能扛得住危机?本书对创维彩电16年来在商界中的实战案例进行了剖析,并提出决定危机走向的三个关键性因素,对于现在在商界面临危机还有将会面临危机的企业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创维的"命门"
在企业界,黄宏生是一个争议颇多的人物。
但是,无论多么蔑视他的人;也不得不佩服他应对危机的手段,甚至冠之以"危机公关高手"的称号。
创维16年遭遇7次危机,平均每两年多一次生死劫难,每次危机均延续一至两年。但富有传奇色彩的是,每一次危机劈头盖脸地砸过来的时候,黄宏生都能在几欲倒地的同时迅速打出一套"组合拳",然后 满身伤痕地从"拳击台"上站起来,重新投入"战斗"。危机频率如此之高,震荡如此之巨,时间如此之久,即使放在世界范围内去考量,这也是一个超大型的企业危机处理案例。当《深圳商报》的记者徐明天先 生春节前将本书书稿拿到同道新文公司的时候,这是最令我们眼睛一亮的"点"。
经过梳理,本书最后形成了两个基本问题:
一、创维在危机博弈中不倒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二、一个企业何以有如此多的危机隐患?
大家将在下面的正文中看到,全书正是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展开了全方位的分析研究。研究的"蓝本"依次是: 1988年创业初期的贸易失利; 1990年丽音广播的重创; 1991年上马彩电血本无归; 1995年人才危机; 1996年在价格大战中劫后余生; 2000年陆强华哗变; 2004年香港事件。
近两年来,对企业危机的关注越来越多,但大多数人看问题的角度 基本还停留在"危机公关"的层面,认为,所谓"危机"就是企业和公 众的沟通出了问题,只需要通过"媒体运作"消除不良影响。而本书向大家展示的危机要深刻得多。细细阅读本书的研究"蓝本",你就会发现,企业真正的危机,成因多种多样,如决策因素、人才因素、管理因素、市场因素、环境因素等等。尽管在创维的每次"危机博弈"中,危 机公关都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但也仅仅达到了和外界顺畅沟通信息的目的,于解决危机本身并无影响。
危机在企业的发展中是一个动态的存在。它在不断地释放,也在不断地酝酿。危机的爆发是企业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
在本书的第五章"外力下的革命"、第六章"永不负债"和第七章"坚硬的终端"中,你将会透视到作者向你揭示出的、决定危机走向的三个关键因素:人才、资产和渠道。渠道通常是危机的第一张多米诺骨 牌;资产与负债的构成则是危机爆发和放大的核心环节;人才既是危机 的挽救者,同时又是危机的一个发源地。这是危机的三个"风暴眼"。
在这三个方面,黄宏生均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认识和做法。对这些认识和做法的挖掘,正是作者回答"黄宏生久经博弈而不倒"的尝试。
创维是一个典型的"企业一老板"的民营企业,因此,本书在解答上面提到的第二个问题时,采取了从黄宏生个人人手的方法。跟着作者的讲述和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浏览到黄宏生看待扩张、风险、竞争、经理人、员工、环境、人生等各方面的态度。接着我们还会看到,作者 剖析出的黄宏生对"人人关系"、"人我关系"和"天人关系"的界定。 通过对第一章""小气"黄宏生"、第二章"亿万富翁前传"、第八章"创维之伤",以及其他章节的相关内容的阅读,我们将最终把目光锁定 在黄宏生和创维的价值观上。
可以说,创维已经和将会面对的危机,无一不是来自于黄宏生个人的价值观。而这恰恰是创维的"命门"。
轰动一时的"香港事件"经过黄宏生的运作,已经告一段落,但是 危机仍然没有离去。2005年3月29日,就在创维数码2004年一2005 年度中期报告即将发布的前两天,税务部门对创维在东莞的销售总部进 行了一次突击检查,并取走了若干文件及会计记录。两天后,创维期待 已久并早就表示"不成问题"的手机牌照,随着国家发改委新一轮审核名单的发布,也成为悬案。
与同道新文图书公司以往策划的《华为真相》、《德隆内幕》、《中兴通讯》等畅销书的关注点有所区别的是,本书所选取的目标企业,并不是一个"标杆企业",但作为一个企业危机解读的实战案例,创维和黄 宏生的"标本"意义,也许是史无前例的。
如果读者希望与作者和我们就本书内容进行交流,联系办法为:
电话:010-84991561/84990529
E-mail:publish@todonews.com
臧云鹏
2005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