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博弈华尔街
分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作者 汪翔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对华尔街的狡诈、贪婪和华尔街人内在弱点的解析著作。我以时间为主线,比较详细地解读了金融风暴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危机之后美国政府的救市行动,并且评估了后危机时代的世界格局变化和特点。特别是分析了美国和中国在后危机时代的不同特点,所必需面对的挑战和问题。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金融危机这个大案例,对金融市场博弈的过程和政府与金融机构忽悠投资者的手段,对华尔街的黑暗、贪婪、狡诈和阴谋以及参与者的内在弱点,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度解析。期望在金融市场博弈中有所收获的人,无论你是一位普通的投资者,还是专业的金融从业者,不论你是身处东方还是西方,都会从中获得启示。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该忽视的信号

第一节 汇丰陷困境

第二节 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

第三节 对冲基金陷困境

第四节 劣迹斑斑的对冲基金

第五节 被神化的对冲基金

第六节 贝尔斯登的对冲失利

第二章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华尔街的对冲失败

第一节 冰山一角

第二节 愤怒的投资者

第三节 美林的智慧

第四节 贝尔斯登艰难度日

第五节 贝尔斯登的领袖

第三章 兵贵胜,不贵久

风声鹤唳

第一节 对冲基金再显淫威

第二节 花旗的兼并

第三节 贼喊捉贼

第四节 美利坚收购全美金融

第五节 性与谎言

第四章 形兵之极,至于无形

华尔街的惨败

第一节 诺森罗克的困境

第二节 瑞银陷危机

第三节 牛市掩盖一切

第四节 美联储的困境

第五节 银行业伤痕累累

第六节 富国银行虎口夺食

第七节 美联银行败落的原因

第五章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华尔街的忽悠

第一节 评级机构的忽悠

第二节 银行危机全球扩散

第三节 忽悠你没商量

第四节 双管齐下

第五节 消费者信心短期回升

第六节 多米诺效应

第六章 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雷曼破产

第一节 领袖的魅力

第二节 声誉卓著时代

第三节 好大喜功

第四节 雷曼破产一周年祭

第七章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美国国际沉沦记

第一节 辉煌的战绩

第二节 兴衰的转折点

第三节 时代的悲剧

第四节 败落的真正原因

第八章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后危机时代的制胜战略

第一节 荆棘之路

第二节 危机之后的美国

第三节 危机之后的中国

第四节 中国的困境

第五节 危机之后的十大趋势

第六节 如果美元崩溃

后记

试读章节

比较早的红灯信号,是从英国发出的。

早在2007年1月,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银行集团,发源自中国上海和香港的英国汇丰控股银行(HSBC Holdings),就已经意识到自己在次贷方面可能面临的巨大投资损失,并且开始增加自己在美国次贷投资方面的准备金数额。同时,公司还对股东发出预警:在随后的几个季度里,公司可能不得不继续大幅度地增加同样的资金拨备。

言下之意,公司很可能会面临更大的投资损失。增加储备,是因为公司已经意识到,这种投资损失出现的可能性已经比较大了,为了防止在亏损真正出现时造成措手不及,而事先拿出资金来做好准备。再者,有些亏损可能已经实际发生了,只是由于市场流动性不足等原因而暂时无法准确计算出来罢了。所谓资金拨备,就是商业银行为了对付自己贷款中在可预期的未来可能出现的坏账损失,而拿出来额外放到一边,随时准备支付因投资亏损而出现的账单的一笔款项。这种资金拨备,是一种法律上的要求,目的是为了确保银行的经营能够做到保守一些。

对于呆账部分资金拨备的要求,不同的国家所采用的标准可能会有些差别。即使在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时间段,也会有些差别。

根据中国财政部《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呆账准备包括一般准备和相关资产减值准备。该办法要求金融企业需以不低于风险资产期末余额的1%,来提取一般准备。而在相关资产减值准备中,除对坏账、长期投资的损失计提外,贷款损失准备根据五级分类标准,对于关注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对于次级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5%;对于可疑类贷款,计提比例为50%.;对于损失类贷款,计提比例为100%。次级和可疑类的计提比例,可上下浮动20%,另有对特定国家、地区或行业发放贷款计提的特别准备。这种要求和国外政府做法有某些类似之处,虽然各国因为国情不同会有一些差异。

汇丰银行对美国次贷业务的卷入,是从2002年11月花了155亿美元购买了一家美国信用卡和次贷贷款金融公司即家庭金融公司(HFC),开始的。汇丰那次大手笔的购买行动,在当时还被一些金融界的人士看作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情。

现在看来,即使是那些很专业的人都普遍看好的事情,也不一定就是真正的好事,最后,还真的只有历史能够告知真情。

这是一种商业博弈,各方面根据自己的解读再下赌注。那些看热闹的人,则在旁边享受评论他人博弈策略的快乐。而为数众多的投资者,则在这些看热闹的专业人士的引导下,也跟着下赌注而实际上自己并不是特别清楚自己到底在干什么。

很快,汇丰银行就将它购买的这家金融机构并入自己的公司运营系统之中,并且改名为“汇丰金融公司(HSBC Finance)”。转眼之间,这家新的公司,立马就成为当时美国市场规模第二的次级房屋贷款的提供者。

收购这家公司之后,有那么几年时间,汇丰是从次贷市场的经营中获得了不少的好处。特别是在2004—2005年期间,任何公司,只要是拥有次贷债券的打包经营业务,就都会很赚钱。而且,你做得越多,也赚得越多。那时候,那是一份热钱和容易钱。也因为这家分公司的贡献,汇丰在其后好几年获得了不错的经营业绩。

P2-3

序言

立足世界强国之林,赢得金融市场博弈的胜利,是一件很需要智慧的事情。深入剖析和理解华尔街竞争对手的行为特点,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正如2010年版《中国外交》白皮书所指出的,由于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力量发生的变化,国际体系格局也开始发生重大变革。主要大国就各种全球性问题的博弈战略,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刻的调整,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越来越大。进入后危机时代,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同时出现,并且前所未有。各大国正着眼于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竞争格局,因时谋势,纷纷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对外政策,抢占后危机时代的战略制高点。国际社会更加重视中国的作用和发展经验,但同时也存在有意识地“高估”中国发展水平的现象,这实际上还是为了要求中国承担超出自身经济实力的责任。世界经济自2009年夏末开始出现企稳回升的迹象,但全面复苏的基础仍不牢靠。大国之间新一轮调整互动的主线,是既竞争又合作,大国之间的协调合作明显增多,相互关系的务实性和稳定性有所上升,但利益差异不会消失,矛盾与摩擦也不可避免。

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已经被为了各自利益而进行的博弈所取代。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博弈时代。金融市场上的博弈,又成为这场博弈的主战场之一。深入理解华尔街人的行为特点,总结自己在一场大的对垒回合之后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也是本书的主要工作之一。

2010年1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警告说,中国目前在实体经济领域的一些产业,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产能过剩现象。国内企业将大量信贷资金投向重复建设或产能过剩项目,不仅有违经济结构调整的发展目标,也会给银行信贷质量带来风险。在这种尴尬的局面下,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可能导致的后续风险,央行还将不得不继续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国内消费只占国内生产总值三分之一、内需严重不足的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还不得不继续借助于投资驱动,而投资驱动又将继续加重产能过剩。很可能,产能过剩还会是未来几年中国不得不面对的比通货膨胀更难以对付的风险。流动性过剩将引导资产价格的上升,导致泡沫的形成和膨胀,犹如天价的房地产和遍及中华大地的“房奴”,已经持续亮着闪闪的红灯。2006年时银行借贷增加16%带来了13%的经济增长率,2009年在此基础上一倍的借贷增长带来的却是8%的经济增长率。

流动性过剩,经济发展不得不继续依赖投资驱动,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效率越来越低,结果只能有一个:银行坏账和呆账的累积。再者,由于中国经济遭受金融危机的打击相对较小,而人民币相对美元的汇率又一直被国际金融市场认为被人为低估,结果导致大量以投机为目的的热钱流入,继续推高国内的资产价格,吹大原本就很大的泡沫。

在这个严峻的时刻,一场类似于次贷危机的金融危机,会不会很快就会在中华大地上演?正是带着这种担心和忧虑,我完成了这本对于国际金融市场博弈行为特点的分析著作,希望能够帮助投资者和金融从业者,更深入地理解世界上那些金融大鳄们的博弈特色,它们所拥有的优势和软肋,使我们能在未来的岁月里,不仅仅做到更好地防范新危机的出现,而且,还能够成为战胜这些对手的智慧投资者。

……

后记

危机似乎已经“过去”,但危机过后的一年零两个月又传来迪拜高达800亿美元的债务危机,很多世界金融大鳄都将因此遭受为数不小的贷款损失。很多跟风赶热闹的投资者,也将不得不面对巨额的投资亏损。这其中也有不少中国私人和政府机构投资者。在遭受房贷债券投资巨亏之后,人们一直就在担心可能发生的来自信贷领域的危机。迪拜事件会不会成为第二波冲击的开始?

有人说,现在我们的关注点,不应该再是对危机的根源和演进过程的反思,而是对危机之后世界格局的判断和对策的研究。殊不知,没有对危机根源的深入分析和理解,又何谈判断和对策呢?

到2010年年初,美国的失业率还处于10%的高位,此外还有失去工作之后不得不靠打零工度日的7.3%的人群。这高达17.3%的在就业市场门外挣扎着的人们,何时能够获得一份足以养活自己和家人的工作,还是人们操心的问题。再来看看中国那数以千万计的无工作和靠打散工度日的挣扎者,这一切,是不是也还在告诉我们,危机的巨大影响,不可能是短时期就能够消逝的?

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创造了一个辉煌成长的记录,同时也留给美国人民一段失落的历史。美国股市的十年徘徊,留下了为数不多的成功者,但却产生了大量的失败者。谁能保证,下一个十年就会很不一样?如果历史重演,你能够做得更好吗?

世界上经营企业或管理国家,对于不同时代的不同个体,会有很多不同的模式。但没有一劳永逸、保证永远成功的模式,能够获得长期成功的,只有像盖茨和巴菲特那样在时时刻刻提示自己危机意识的“谦虚者”。正是这种意识,让他们时时刻刻有如履薄冰之感,即使是在取得了一个个很伟大的博弈胜利之后。因为他们知道,胜利只是暂时的,博弈和对垒却是永远的。

事实上,美国国际集团前任CEO,那个将公司从一个小不点打造成一个世界金融巨无霸的格林伯格,也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只可惜,在他离开美国国际集团之后,他的这种危机意识,被那些宠坏了的“富二代”在“老子天下第一”的自豪感中,短短几年时间就给毁掉了。美国国际集团败落的故事,值得每一位金融界、企业界和投资界的人认真思索和研究。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我还写了一本《格林伯格与美国国际》,目的就是探寻这样的金融帝国是如何打造出来的,又是如何败落的。

 我是一个在金融市场这个大海中玩耍多年的“小孩儿”。说实话,我是没有“资格”在这里告诉任何人成败经验和教训的。这些金融巨鳄们的败落根源,似乎也不是我这样的小人物能够点评清楚的。不过,有时候我又觉得,也正是因为我们有着平常人的眼光,才能够洞察那些金融巨鳄们高高在上时所看不到的很多问题。

很多时候,直觉的力量要比看上去复杂的数学工具和专业术语所给出的不着边际的理论来得实在和有用。巴菲特和彼得·林奇的投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得益于他们对于“高深莫测”理论的藐视,对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理论的不屑一顾。最后的结果证明,那些人谈论理论虽然能够让他们获得大奖,但是,基于他们的“伟大理论”进行的投资,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就是“失败”二字。那个完全基于直觉来逆市行走的对冲基金经理保尔森,最后却能够孤独寂寞地在大家都亏钱的情况下让自己大赚特赚,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回想起来,在保尔森看到机会时,实际上问题已经是很明显的了,可是,我们多数人却觉得对那不是问题的问题,没有必要去大惊小怪。这就是慢火煮青蛙的效果,等你意识到问题严重时已经来不及行动了。在危机之后,我一直在想的问题是,下一次,我们能不能变得聪明和敏感一些?写这些书,实际上也是为了这个目的。在美国混了20年,实际上已经经历过好几次周期性的危机和机遇,大部分都被我错过了。

很多人说,人生机会难得。实际上,人生机会很多,只是意识到是机会的人太少。倒是事后诸葛很多,似乎也很容易做。下次机会就是现在,就在大家的眼前,就在你我的脚下。问题是,机会就如同春风。春天可以让很多人因为重感冒而病倒甚至死亡,春天也同样能够给万物带来生机。

作为一直在第一线冲杀,时而有些斩获,时而被市场杀得血肉模糊的我,感兴趣的可能和很多人有所不同:我想比较深刻地了解,为什么这次金融危机能够那么快而且又那么大面积地造成金融领域的伤害,那些拥有足够多精兵强将的金融巨头们,那些曾经受过一次次金融风暴洗礼并且安然渡过的金融巨鳄们,又是因为什么原因而败落的。表面的哲理分析虽然很“高雅”,但对于我而言价值有限。我是一个喜欢实战的人。

金融危机涉及太多的主题和值得研究的东西,对于金融危机的深刻认识,很可能在几十年内也会产生出具有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价值的作品,同时,对其中失败教训与成功经验的领悟,肯定能够给很多人带来海量的财富。

完成这样一本书的写作,需要胆识和耐力。如何描述清楚这次大危机的面貌,如何浅显易懂地解读金融危机中一个个金融巨鳄失败的原因,如何帮助读者获得必需的智慧,是一个很大的、不太容易完成的课题。

作品最后的好坏和社会价值,当然是得由读者来评判了。不过,有时候我自我安慰说:有了这本书,我就可以时不时拿出来读读,琢磨一下危机中到底问题出在哪方面了,同时,还能够在自己投资太顺利时,拿出来冷却一下自己的头脑。我十多年的投资经历告诉自己,最容易出现投资巨亏的恰恰就是牛市顶峰之后,而那时的投资者却基本上都已习惯于股市的继续上涨了。有意识主动防范风险的个人,寥寥无几。

成功投资的哲理说起来容易,理解起来看上去也很容易,但做起来很难。如果你能够从一次次的金融危机中体会到其中隐含的智慧,那么,你就会成为一位更好的投资者。至于你手头已有的资金是多少,实际上并不是最重要的。保尔森能够以200万美元起步,在几年时间里就打入美国富人榜。而那些手握他人巨款的人,如果不用心用力,也可能带给投资者的是一次次的巨亏。

本书的完成应归功于自己家人为我所做出的牺牲。但是也要感谢二十多年前在人民大学工作时就有幸结识的老朋友,北京全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老总肖忠远先生。是他,二十多年来,一次次不遗余力地帮助、鼓励我这位老乡兼老兄。

读者如果对本书和本人的其他著作有什么建议和评论,请告诉我。我的电邮地址是:

XiangWangBooks@Gmail.tom。

2009年10月20日初稿。

2010年3月10日修改定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