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记述了著名科学家、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张存浩院士传奇而感人的经历。他幼承良好家教,少年时胸怀远大理想,奔赴重庆、厦门等地刻苦攻读,后毅然从美国回到祖国投身科技事业。六十余年来一切以国家需要、国防建设为目标,在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火箭推进剂、高能化学激光、分子反应动力学等方面排除干扰,攻坚克难,坚守初心,勇攀科技高峰:他矢志不渝开展基础性研究,注意人才培养,一心一意奖掖后学,开创国家科学基金新局面:他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耄耋之年继续投身科研事业。他的故事,不仅对我国科技界具有巨大的鞭策作用,对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青少年也将产生深刻启迪和深远影响,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踔厉奋进。 本书适合青年学子、科技工作者以及对科学家的成长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任连巨,又名任连炬,笔名任世,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人,原无棣县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无棣县政协研究室主任,现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协会员、无棣县作协主席。在国家级、省级文学期刊发表文学作品20余万字,出版中篇小说集《家乡的鱼鹰》、长篇报告文学《大爱渤海湾》《赤子情怀》《百年风云》及8册文史专辑,多部作品获省市级奖项。 目录 总序 序一 序二 第一章 励志 一、名门世家 二、母亲的教育 三、漫漫求学路 四、留学美国 五、“跟着毛主席吃小米,也要回去参加新中国建设” 第二章 无怨无悔的科研人生 一、初到大连 二、“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 三、婚姻 四、科研路上无止境 五、再次转行,立说立行 六、01:秘密试验基地 七、“败走麦城”的故事 八、泥泞中的坚持,严冬中的坚守 九、又一道超级难题:高能化学激光研究 十、家事国事天下事 十一、科研、管理一肩挑 十二、勇于开拓新的边缘科学 十三、瞄准前沿 第三章 难忘科学基金十五年 一、厘清思路,突出创新 二、汇集智慧,凝聚力量 三、积极主动,争取最大支持 四、丰富和完善科学基金资助格局 五、大胆探索:“九五”优先资助领域战略研究 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培养拔尖人才的孵化器、助推器 七、推进科学基金国际及地区合作与交流 八、应运而生的管理科学部 九、制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个中长期远景规划 十、“海扶刀”诞生记 十一、“三志”的问世 十二、都是分内的事,也是“小事” 十三、让每一分钱用在刀刃上 十四、到了基金委,就像到了家 十五、夯牢基石 十六、为科学基金保驾护航 十七、张存泗亲历的一件事 十八、一个美国科学家眼中的张存浩 十九、忙着,累着,快乐着 二十、大家如是说 第四章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一、气度 二、严谨 三、谦逊 第五章 大爱无疆 一、境界 二、伯乐 三、人梯 四、亲情 五、“钻石”的蕴涵 六、乡情 七、洒向人间都是爱 第六章 追寻那一束光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张存浩年谱 附录二 张存浩主要著述目录 附录三 张存浩(个人或研究团队)获奖名录 后记 序言 2014年1月11日,在庄严 的人民大会堂,国家主席习 近平亲自为张存浩院士颁发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作为 获奖者代表,张存浩先生在 会上发言指出:“春光不老 ,科技常新。作为一名耄耋 之年的老科技工作者,我将 发扬中国科技界的优良传统 ,以发现和培育人才为己任 ,激励年轻人青胜于蓝,秀 出班行。同时与广大科技人 员一道,树立强烈的创新自 信,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不断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 越;努力在服务国家创新驱 动发展战略中引领开拓,促 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解 决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重大科 技问题,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与产业化。” 这段肺腑之言,既是张 存浩先生科技报国六十余年 科研生涯的真实写照,也表 达了他“侪辈不老、愿附尾 端”,愿意继续献身科教兴 国、人才强国事业的拳拳之 心。 张存浩先生是享誉世界 的物理化学家,是我国高能 化学激光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新中国成立之初,他放弃 国外的优厚待遇和继续深造 的机会毅然回到祖国。 自1951年起,他一直在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 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 )从事科研工作,探赜索隐 ,攻坚克难,踔厉攀登,矢 志于化学化工、国防安全研 究,为我国科技进步与创新 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六十多年的科研生涯 中,张存浩先生始终急国家 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把 国家需要作为自己的研究方 向,先后三次转换研究方向 ,在每一个研究领域都取得 了多项重要成果。他研制出 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的氮化 熔铁催化剂,提出固体推进 剂燃速的多层火焰理论,研 制出我国首台氟化氢(氘) 和氧碘化学激光器,首次观 测到混合电子态的分子碰撞 传能过程中的量子干涉效应 等多种国民经济建设、国防 建设、科技进步急需的核心 技术与成果。同时,他还是 一位极具战略眼光和前沿洞 察力的战略科学家。在 1986年召开的国家激光规 划会议上,他力排众议将化 学激光列入国家高技术研究 发展计划(863计划),化 学激光现已成为满足国家战 略需求的首选光源。他以敏 锐的视角审视国际前沿、聚 焦国家急需,与楼南泉先生 、朱起鹤先生等共同开创了 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领域, 并积极推动建立了分子反应 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张存浩先生在国际化学 领域享有很高声誉,曾担任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 执行局委员、国际化学领域 学术会议主席和顾问等。他 影响并带动了中国化学科学 与世界的交流合作,为推动 我国化学科学事业走向世界 做出了重大贡献。张存浩先 生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化学 部主任等,始终站在国家整 体利益的高度忠诚履责。他 谦逊大气的合作精神、豁然 大度的高贵品质,为我国夯 实基础研究根基、选拔和培 养战略人才力量、拓展国际 科技合作交流、营造良好科 研环境、繁荣科学基金事业 等建立了卓越功勋。 《张存浩传》付梓在即 ,我展卷披读,张存浩先生 为我国科技事业殚精竭虑的 奋斗历程尽入眼帘,一个个 具体实例、故事和成果,展 现了张存浩先生恰是以“爱 国、创新、求实、奉献、协 同、育人”为要义的科学家 精神的缩影。这不仅对科技 界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对 社会各界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衷心期待广大科技工作者 ,尤其是青年学子们学习和 传承好张存浩院士的精神, 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勠力同心,勇毅前 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3年9 导语 张存浩先生为我国科技事业殚精竭虑的奋斗历程尽入眼帘,一个个具体实例、故事和成果,展现了张存浩先生恰是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要义的科学家精神的缩影。这不仅对科技界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对社会各界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后记 无棣地处山东最北端、 渤海西岸,历史源远流长, 文化底蕴厚重,素有“东省 文明之区”“北海翰苑之府” 之称。明清无棣名门望族多 达20个,在这些家族中,段 家张氏起步较晚,名列最后 ,却是延续家族荣光,并将 家族文化不断推向新高峰, 最有名望和影响的一个。百 余年间,由晚清开始,世界 风云变幻,物是人非,一些 曾经的名门已不复荣兴,一 些旧日的望族亦走向没落, 但车王镇段家村张氏却后继 有人,俊彦辈出。更为可贵 的是,张家子孙始终恪守祖 辈父辈的遗训,以“振兴中 华,报效祖国”为己任,心 系国运,热爱乡土,在教育 、科技、实业等方面兢兢业 业,开拓创新,俱取得了不 凡的成就,有6人成为科学 家,十几人成为高级专业人 才,其中当代建筑设计大师 张镈、著名科学家张存浩更 是家喻户晓,名扬海内外。 目前,张家第四代、第五代 后人继续谨遵祖训,弘扬家 族优良传统,牢记历史使命 ,潜心向学,砥砺前行,在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 征程中,不断创造着新业绩 、新成就。 张存浩先生是我国著名 物理化学家,是无棣唯一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无棣40 多万人民的荣光和骄傲。先 生于20世纪90年代多次赶 赴无棣,或赴企业考察,为 循环经济献计出力;或到故 里段家村寻亲访友,祭拜祖 灵;或参加无棣重大文化活 动,为家乡建设增光添彩。 2005年我担任县政协文史 办(委)主任后,即与张先 生建立联系,承蒙先生指教 ,并提供大量珍贵文字、图 片资料,顺利出版《无棣文 史》4辑。2011年3月为出 版建筑设计大师张镩回忆录 ,我首次赴京拜望先生,亲 自聆听先生对出版张镈回忆 录及做好政协文史工作的意 见,受益良多。 2014年1月先生荣膺2013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 ,我即萌发了为以张镈、张 存浩等为代表的段家张氏家 族撰写系列长篇纪实文学作 品的意愿。自是年4月起, 我多次到段家村了解情况, 并自费赶赴天津、北京、大 连等先生生活与工作的城市 ,实地采访了张存民、张存 永、张存澄、张存洪、张存 泗、张存桂、张存莹、张存 济、张存汶、张捷、张融、 张凯、纪清永(张鸣岐夫人 胞侄)等人,并与张存淑、 张同建立了联系。2015年8 月在大连化物所,我采访了 沙国河、葛树杰、姜英莉、 王秀岩、杨何平等人,他们 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 张存浩先生一心献身科学事 业、带领大连化物所全体人 员开拓创新、勇攀科学高峰 的感人故事,并实地考察了 大连化物所旧址、01试验基 地(今大连市金家沟),切 身感受先生当年筚路蓝缕、 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是年 9月,我与张梅朋再次赶赴 北京,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委员会采访了张先生原秘书 、时任计划与政策局局长的 郑永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委员会原秘书长袁海波,张 先生原秘书吴善超,时任张 先生秘书邵赛兵,张先生胞 弟张存泰等人。为避免打扰 先生正常休息,我一连数天 坚持下午2~4时采访,其余 时间由邵赛兵同志帮忙到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查找 有关资料。邵秘书不遗余力 ,热情相助,不仅为我提供 了10余篇自己保存的珍贵的 文字资料、50余幅图片,还 提供了央视记者采访张存浩 、何国钟、沙国河、张涛、 杨学明、张杰、梁森、许忠 勤、郑永和等人的视频资料 ,这为我进一步丰富、完善 这部传记奠定了良好基础。 之后,我又赶赴上海、广西 、广东、贵州、重庆等地采 访与搜集资料,与张氏亲友 座谈,到张先生学习过的学 校实地走访,到相关研究机 构、资料馆、图书馆、博物 馆搜集资料。在掌握了大量 资料的基础上,2016年由 张存民(张铸之子)、无棣 县文物管理局襄助,《赤子 情怀——建筑设计大师张镩 传奇人生》(泰山出版社) 得以出版。 以张存浩、张存民、张 捷、张融为代表的张家两代 人尽职尽责,不辞辛劳,付 出良多。他们的家国情怀, 以及对家族精神的尊奉、对 家族文化的挚爱、对家族荣 誉的呵护,让我感悟深刻, 受益良多。 在诸乡贤、同仁的关心 与支持下,为张存浩先生撰 写传记的工作扎实推进。在 此期间,张捷、张融昆仲不 断为我提供相关资料、图片 ,以期传记日臻完善。 2018年7月先生因病入住北 京医院,2019年春节前后 ,因原护工回甘肃过年,应 张捷之请我到北京医院,与 张捷共同护理先生。在先生 神智比较清醒的时候,就传 记中的一些问题我不断请教 ,先生还为我讲述了一些过 去书籍、资料中鲜见的科研 故事和家族中的一些家长里 短。前后近20天的护理,可 以说,收获满满,感怀万千 。 传记初稿完成后,张捷 、张融、郑永和、吴善超、 邵赛兵及张捷好友王林溪先 生进行了审阅与修改,提出 许多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 就在张捷先生积极筹划 出版《追寻那一束光》(今 名《张存浩传》)之际,中 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大连 化物所拟将本传记纳入“科 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 传记”丛书中。作为本项目 负责人,大连化物所党委副 书记、纪委书记梁波精心组 织、科学运作 书评(媒体评论) 《张存浩传》付梓在即 ,我展卷披读,张存浩先生 为我国科技事业殚精竭虑的 奋斗历程尽入眼帘,一个个 具体实例、故事和成果,展 现了张存浩先生恰是以“爱 国、创新、求实、奉献、协 同、育人”为要义的科学家 精神的缩影。这不仅对科技 界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对 社会各界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衷心期待广大科技工作者 ,尤其是青年学子们学习和 传承好张存浩院士的精神, 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劾力同心,勇毅前 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 白 春礼 张存浩先生作为我的师 长,带领我们先后从事过火 箭推进剂、化学激光、分子 反应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 在工作上给予我很多的帮助 与指导。该传记较为客观真 实地展现了张存浩先生的人 生经历和科研历程。这不止 是一本关于他个人的书,更 希望每个人读完之后,都能 成为像他这样的人,一个对 国家发展有用的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何 国钟 读了这本传记,很受感 动。张存浩先生是我学习的 榜样。我1957年到大连化 物所,多数时间是在他指导 下工作,我感觉很幸运,他 具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和突出 的创新精神。他在短波长氧 碘化学激光和激光化学基础 研究中,达到了国际先进水 平,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 术奖。我祝愿张先生健康长 寿! ——中国科学院院士 沙 国河 六十多年来,张先生承 载着党和国家的重托,虽研 究领域和工作岗位历经多次 变换,但他“投身科学研究” 的初心一刻未曾忘怀,“矢 志创新强国”的使命始终牢 记于心。先生“献身科学、 心忧天下”的科学家精神,“ 高瞻远瞩、敢为人先”的战 略洞察力,“奖掖后学、为 国荐才”的惜才情怀,“严于 律己、淡泊名利”的工作作 风,激励着青年一代在建设 世界科技强国、推进国家现 代化的新征程中砥砺前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 中民 精彩页 二、母亲的教育 张存浩出生不久,父亲即到美国密歇根大学留学,1930年回国后又忙于教学、创办民族企业,平素工作繁忙,一年有大半时间在外奔波,所以张存浩是在祖父母爱抚、母亲精心培养下长大的。他两岁时,母亲龙文瑗便开始教他读书识字,每天需要至少识字20个,稍有懈怠,便会被母亲责罚。龙文瑗对儿子管教甚为严厉,为此常常引发张存浩的祖母纪钜淑的不满。 但龙文瑗望子成龙心切,在不有悖婆母意愿的同时,她依然按照自己既定的计划训导儿子,不仅对儿子的功课从不松懈,还常常给他讲解有意义的历史典故和做人的道理,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王佐断臂》等,希望他将来能像父亲、伯父、姑母一样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抱负的人。尽管年龄还小,不太懂得母亲所讲故事的内涵,但张存浩从母亲庄重的神态和语重心长的语气中,猜想现在的所学所闻一定是对自己今后成长非常有益的东西。5岁时,张存浩进入天津培植小学学习,他聪颖伶俐,再加上刻苦用功,学习成绩在全校同年级一直名列前茅。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龙文瑗通过渠道弄来一些抗日宣传印刷品,在教儿子认字的过程中,她还不时地插入并讲述一些爱国报国、把外国侵略者赶出中国去的道理。 然而,就在张存浩认真苦读时,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爆发了。很快,天津的大街小巷都插上了日本国旗,所有学校无一例外地推行起奴化教育,学生每天要面朝东方向日本天皇致礼,见了日本人必须退居路边,弯腰鞠躬,以注目礼恭送远去的日本宪兵。日本侵略者强迫学校的学生学日语,使用日伪当局规定的教材,许多学校里都派有日本教官监视师生的言行,强迫中国学生剃光头,自费做绿色制服,打扮成日本士兵的样子进行军事训练。日伪当局还通过组织讲演、座谈、展览等方式,曲解中国历史,宣扬中日两国“同文同种”“共存共荣”,妄图从思想上彻底奴化中国青少年。同时,日伪当局加强了对舆论的控制,从占领天津之初就开始封锁外界消息,取消了天津所有的私人通讯社和大部分报刊,只剩下《庸报》和其他几份刊物来装点门面。 面对此情此景,胸怀民族大义的龙文瑗看着正在读小学四年级的小存浩,忧心忡忡。 在日军占领平津不久,适逢暑假,龙文瑗带着长子存浩和次子存济回京,刚到北京,就接到婆母纪钜淑的电话,说张存浩的二姑母张锦从重庆回来了,让她赶紧回天津。于是,龙文瑗领着存浩,抱着存济,再次坐火车由北京赶赴天津。在车站小广场上,龙文瑗看到一位中年男子东张西望,神色十分慌乱,她以为他无钱买车票,遂上前问询。对方见龙文瑗一脸和善,又是一副贵妇人打扮,气度不凡,遂小心翼翼地问能不能为他“捎点东西”。说着,他指了指在车站门口来回走动的日本兵和汉奸。龙文瑗明白了,略一沉思,便接过那人的小布包,将其塞进盛放衣物的皮箱里。在车站检查处,几个汉奸见打扮雍容华贵的龙文瑗走来,连忙点头哈腰,例行公事般地打开皮箱看了一看便摆手放行。在车上,龙文瑗的侧旁就是两个持枪的日本兵,但她从容不迫,处变不惊。到了天津站的一个僻静处,那个中年男子接过小布包,千恩万谢,并说:“夫人,这是我们的抗日宣传资料和书籍,您为祖国做了一件大好事,谢谢您。” 看着那人远去的背影,又转眼看一看来来往往的日本侵略者和汉奸,龙文瑗的内心更加坚定了:绝不让儿子在平津接受屈辱的奴化教育! 张存浩后来听二弟存济、三弟存泰说,自己上重庆读书后,不知道母亲通过什么渠道,弄来不少关于抗战和救亡图存的爱国书籍与资料。母亲每次来往于天津、北京时,都会巧妙地将其夹带在行李中,躲过敌人的盘查。母亲还把那些资料的内容讲给他们听,让他们一定不要数典忘祖,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做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母亲还曾拿出几十块钱,资助过北京的一个地下抗战组织。母亲的爱国情怀,一直深深地感染着家人亲友们。 后来,父亲的一个举动给张存浩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课。原来,张铸前几年创办了一家小型的明华化工厂,主要将从外地收购的油渣经过裂解、蒸馏,提炼出市面上紧缺的柴油、汽油。日本人占领天津后,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立即找到张铸,明言明华燃油属于军事战略用品,要划归“政府”管控,一律高价卖给日本人。日本侵略者是烧杀抢掠的侵略者、罪犯,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为虎作伥的卖国贼、走狗,岂能为他们所利用?面对再高的价格,也不能做辱没民族、亲者痛仇者快的勾当!张铸当机立断,忍痛人为让机器、设备出现故障,停止了生产。 张铸的举动,得到父母、妻子的一致赞同。当父亲搂着张存浩说着“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数典忘祖,丢了中国人的尊严”时,张存浩想起母亲给自己讲过的那些故事,不由得点了点头。 明华化工厂关门了,张铸又开始张罗着兴办一家碾米厂、一家制革厂。因为明华化工厂的工人许多都是来自故里山东无棣的老乡,他不能看着他们在贫困、饥饿甚至死亡的边缘挣扎。为支持丈夫,龙文瑗变卖了自己的一些首饰和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