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人毛泽东
分类
作者 陈晋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第一部叙述文人毛泽东一生的传记。尽管毛泽东是位多角色的人物,“文人毛泽东”从来不脱离他的政治选择,他的方方面面的活动,既相互渗透又各有不同,但该书作者写出了毛泽东作为诗人,作为文化人一生的心路历程,以及作为政治领袖介入文坛时所挟带的春风和秋雨。

目录

第一部 书生意气

一 没有“韶乐”的山冲

二 师范生的古文之恋

三 青春诗梦

四 逐浪于“五四”新潮

五 毛 杨爱情之歌

六 问一声“谁主沉浮”

第二部 马背诗途

七 诗人初领兵

八 “但看黄花不用伤”

九 春风得意马蹄疾

十 “心情又是郁闷的”

十一 《娄山关》:悲壮的复出

十二 让青山作证

十三 黄河《雪》词,黄土《祭》文

第三部 大旗初举

十四 在鲁迅去世的一年里

十五 化旧事,立旗手

十六 召唤“三千毛瑟精兵”

十七 “民族化”情结

十八 在边区“文代会”前后

第四部 延水风波

 十九 整风前奏

 二十 春天的骚动

 二十一 “座谈会”始末

 二十二 “想到这一点就高兴”

 二十三 延安和重庆的文化之桥

第五部 重塑文坛

二十四 开国放歌

二十五 新领袖与旧文事

二十六 在《武训传》批判前后

二十七 开火:从俞平伯、胡适到冯雪峰

二十八 “胡风事件”的变化

第六部 百花运动

二十九 京城外的漫游新唱

三十 热眼向洋

三十一 “百花齐放”的由来

三十二 营造1957年之春(上)

三十三 营造1957年之春(下)

第七部 风骚别出

三十四 文坛“反右”一角

三十五 民歌运动的兴与衰

三十六 浪漫年代

三十七 借古说今的诗文气象

三十八 徘徊之路:1959年至1962年

三十九 “打鬼”在冬季

第八部 “文化革命”

四十 序幕:“两个批示”前后

四十一 风雨求“正道”

四十二 文坛领导人的陷落

四十三 远离北京的两步棋

四十四 期待辉煌:从现代戏到样板戏

四十五 1975年的特殊一页

第九部 晚年心曲

四十六 凭阑听雨:1965年至1966年

四十七 和“圣人”对话

四十八 捡拾千年烟尘

四十九 自述文心冷暖

五十 诗人的最后亮相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重版后记

试读章节

毛泽东是通过湘乡这块土地走进省城的。湘乡出了一个曾国藩,成为近代湖南好些有志者心中的楷模。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袁仲谦更是常用曾国藩来引导学生,以至青年毛泽东在1917年8月的一封信中,说出在近代风云人物中“独服曾文正”的话来。

毛泽东服膺曾国藩,不光是他在湘籍人心中的名气,也在于他一整套修身养性之道和深厚的学识文章。在文学上,曾国藩恰恰是桐城派古文在晚清的中兴人物,对近代古体文风有不小的影响,这就更让他另眼相看了。在《讲堂录》里,他便记有曾国藩说的“诗文以声调为本”这类话。曾国藩根据姚鼐的《古文辞类纂》,重编了一本《经史百家杂钞》。毛泽东曾把这两本书对照起来仔细阅读,读后体会多多,便抑止不住给好朋友萧子升写信说:曾国藩编的《经史百家杂钞》,是“国学”中“孕群籍而抱万有”的好书,这个评价是够高的了。他还认为,“国学”的根本要义在“道统”与“文法”两个方面,比较起来,姚鼐编的《古文辞类纂》太偏于“文法”,而曾国藩编《经史百家杂钞》,“则二者兼之,所以可贵也”。

青年毛泽东很下过一番功夫读曾国藩的著述。韶山毛泽东纪念馆至今还收藏有他当时读过的好几卷《曾文正公家书》,是光绪年间传忠书局木刻本,每卷的扉页上都有毛泽东手书的“咏芝珍藏”。其早期书信文章中引用曾国藩的日记著作的句子,比比皆是。母亲去世后写<祭母文>里“恺侧慈祥,感动庶汇”诸句,即取自曾氏家书。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于1919年10月5日病故。10月8日,他在母亲灵前写成近百句四言体《祭母文》,追述母亲品德。其情感与形式即“道统”与“文法”的糅合,也算是一篇不错的四言诔文: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辟理分清。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不染一尘,身心表里。……次则儿辈,育之成行。如果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念兹在兹,此心不越。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噙大海。……

在母亲灵前,毛泽东还写了两副挽联,一为:“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需补。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一为:“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

毛泽东的塾师、族兄毛宇居,读了《祭母文》,感慨万千,觉得在情辞两方面,都足以为后辈族人的楷模,当即很是有心地抄录了一份,还以兄长兼老师的口吻,在文末批注:“此文脱尽凡俗,语句沉着,笔力矫健,皆是至性流露,故为之留存,以为吾宗后辈法。”

就在毛泽东埋首古籍的时候,中国文坛已经走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门坎。

有意思的是,“五四”文坛革命性的口号,就是打倒“桐城谬种,选学妖孽”。而毛泽东当时所接受的,正是新文化马上就要破除的。他适应新思潮,欢迎新文化,但在“五四”高潮中,却没有追随时髦对《文选》、韩柳、桐城派古文置极端之词。

这大概也是一桩让人思量的事情。

         P16-P18

后记

朋友,你拿到手里的这本书,该是第一部叙述文人毛泽东一生的传记了。

动笔于1995年春,第一稿成于1996年春,有关同志审阅后。有意放了差不多一年,这才在1997年春改定。历经三个春天,虽不敢说是我写的书中最成功的一本,却可以说是费时最多用力最勤的一本。

写这样一本书,是我多年的夙愿。从1987年底涉足“毛泽东”这个不无诱惑的领域,我就开始思索这个选题,收集有关材料,搞了一个类似文化活动年谱的东西。可阴差阳错,先写成的却是《毛泽东的文化性格》、《毛泽东与文艺传统》、《毛泽东之魂》以及主编的《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这样几本,中间又参加写作《毛泽东传(1893--1949)》和《毛泽东》、《邓小平》等几部电视剧。也好,仿佛是为最终写他一生的文艺活动在更大的思路和视野上作了准备。

动笔的时候,脑海里盘旋着美国记者斯诺1965年和毛泽东的一段问答。

斯诺说,西方人常在争论你在中国做的一切对马克思主义到底有没有独创的贡献。毛泽东笑了笑说,两千多年前,庄子写了一本阐发老子道家的书,叫《庄子》,后来人们就争论《庄子》的意义。

好一个文人式的回答。这就是毛泽东。

写政治家的文化生涯,或写文化人的政治遭际,总要跳来跳去相互关涉,不可能单线直进。何况毛泽东本来就是一位多角色的人物,“文人毛泽东”从来不脱离他的政治选择,他方方面面的活动,既相互渗透又各有不同。关键是怎样去糅和,去体会,去描述。笔者先前弄文学,总爱讲“典型性格”,接触“毛泽东”这个领域后,时常感到作者笔下的这位主人公无论是作为政治家还是文化人,在历史长河中都是一个典型,走近他内心世界的时候,还可领略到一片奇异的人格风景。

于是就立下这样一个目标:写出毛泽东作为诗人,作为文化人一生的心路历程;作为政治领袖介入文坛时所挟带的春风或秋雨。

毛泽东的文艺活动,自然也应包括他同文艺传统的关系,由于《毛泽东与文艺传统》一书专门谈及这个问题,除个别同现实运动有密切关联的事情外,本书不再叙述。书中所用材料,凡公开出版和内部发行的毛泽东著作及一些文献档案,一般在行文中交待,不再作注。当事人的回忆文字,皆经谨慎选取或查核,由此吸收了当前研究和考证毛泽东文艺活动的新成果,这是需要说明的。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毛泽东研究专家冯蕙研究员三次审阅书稿,提了不少好的意见,借此机会诚致谢意。

         陈晋

       1997年3月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9 6:2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