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草原文化与元代文学研究/内蒙古民族文化通鉴研究系列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王双梅//查洪德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在中国文学史上,元代文学是特殊的也是复杂的。这种文学上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根源于元代文化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元代是草原文化、农耕文化、西域商业文明的多元冲突、融合后形成的多元一体文化,这对元代社会环境、政治秩序、文人精神、审美趣味、文学艺术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这个多元一体的新的文化体系中,以蒙古族为代表的草原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本书探讨的是草原文化对元代文学的影响,以及元代文学对原有文学传统的继承,以此来探讨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变迁和历史作用。
作者简介
查洪德,1957年11月生,河南内黄人。文学博士,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内蒙古元代文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从事元代文学研究与文献整理,中国诗学研究,为中国辽金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元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论学会常务理事。主要著作有:《理学背景下的元代文论与诗文》《姚燧集》(整理)、《元代诗学通论》《元代文学文献学》(与李军合作)、《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金元卷》(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辽金元文学研究》(与李修生教授共同主编)等,其中《元代诗学通论》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项,获省级学术成果奖多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转载、摘登四十多篇次。指导的博士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大元气象:元代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一节 “大元气象”之文学表达
一 文人对大元气象之铺张
二 “混一海宇之盛”与“王化大行”
第二节 “大元气象”之大气包容与和谐精神
一 大元气象之大气包容
二 元代文学中体现的和谐精神
三 大而疏略
第二章 草原文化品格与元代文坛的“文倡于下”及赏曲之风
第一节 草原文化的无为与“文倡于下”的文坛环境
一 政府职能之缺失与文人的自发作为
二 文坛领袖多在野
三 文学活动多民间自发
四 了解“文倡于下”的文坛特征,避免文学史研究的误判
第二节 草原文化的包容性与华夷一体的文坛特征
一 蒙古、色目士人群之形成——植根中原文化,师从中原大儒
二 多族士人的社交网络及交际中的深度融合
三 多族士人之国土、国家与文化认同
四 车书四海同:书同文,文同趣
第三节 元代文人的赏曲之风
一 文人赏曲之风何以盛行
二 赏曲是元代文人生活的重要内容
三 赠妓诗(词)形成风气
四 元代文人与歌妓关系再认识:因品格才艺而结缘
第三章 两都巡幸制与元代文学地域格局的北扩
第一节 上都的地理位置与政治地位
一 上都所在地:金莲川草原
二 两都巡幸制与上都的政治地位
第二节 促成文人聚于上都的举措
一 忽必烈时期的两次延揽人才
二 行科举与文人监试、分教上都
三 文化机构的建立和文臣扈从制度的形成
第三节 游历之风与上都文学活动中心的形成
一 文人游历的目的和时代条件
二 南方文人北游两都:大都、上都
第四章 元代非汉族士人群及其形成
第一节 元代非汉族士人群概况
第二节 元代非汉族士人群体崛起的原因
一 疆域辽阔,多民族共居
二 元廷的倡导
三 多种文化的交流认同
第五章 草原文化对元代诗学的影响
第一节 元代上京纪行诗序跋题咏概说
第二节 草原文化激发了元人对传统诗学的构建
一 “山川发雄文”“率尔赓和”的创作观
二 “观风备览”“存一代之典”的文学功用观
三 “传盛世之音”与自觉追求盛世气象的文学精神
第六章 草原文化对元代诗歌创作的影响
第一节 元诗的草原文化书写
一 草原风情的集中书写
二 华夷一体下的草原历史文化的重新思考与元人的历史卿
三 记述文人的草原生活:清雅与思乡
第二节 盛世气象:草原文化对元诗风貌的影响
一 上京纪行诗是元诗盛世气象的典型代表
二 歌咏王道政治,赞叹帝王功业
三 草原文化题材的以赋写诗与近景白描
四 上京纪行诗的文学史意义和价值
第三节 草原文化对元代题画诗的影响
一 题画诗之草原风情的书写
二 题画诗之“草原风”美学风格
三 题画诗与草原文化之传播
第七章 草原文化对元杂剧的影响
第一节 元杂剧兴盛的多种因素
第二节 草原文化对元杂剧曲乐、审美风格、语言的影响
一 草原民族乐曲与元杂剧
二 草原民族尚俗趣味与元杂剧的雅俗共赏
三 草原民族语言与元杂剧
第八章 草原文化对元词、散曲的影响
第一节 草原文化与元词的和合精神、正大宏朗气象
一 元代非汉族文人队伍的壮大与词人雅集唱和的多族互动
二 元词的草原文化书写与和合精神的表达
三 中华文化共同体与元词的正大宏朗气象
第二节 草原文化与元散曲的审美风尚与发展走向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在中国文学史上,元代
文学是特殊的也是复杂的。
这种文学上的特殊和复杂,
根源于元代文化的特殊和复
杂。元代是草原文化、农耕
文化、西域商业文明的多元
冲突、融合后形成的多元一
体文化。这对元代文人、社
会、政治秩序、文化、艺术
等都具有重大影响。而在这
个多元一体的新的文化体系
中,政治上处于统治地位的
蒙古民族所代表的草原文化
具有特殊的地位。立足草原
文化考察元代文学的新变、
独特性,以及元代对文学传
统的延续性、元代在文学史
上的地位和意义等问题,是
元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视
角、重要课题。
“所谓草原文化,就是世
代生息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
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
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
适应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
草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
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
习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
、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等。
”①草原文化的诞生和发展
,从最早的距今约70万年的
旧石器时代呼和浩特东郊大
窑石器制造场,到距今约
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赤
峰市兴隆洼聚落遗址“中华
老祖母”;从遥远的先秦,
到秦汉时期北方的匈奴、鲜
卑、柔然、突厥、契丹、蒙
古等游牧民族政权的建立和
更迭,再到“五胡十六国”,
与两宋并立的辽、金朝,可
以说,在有文字记录以来,
历经千余年,北方草原民族
在一次次的政权更迭中,实
现了民族的融合、迁徙,实
现了胡汉文化的碰撞、交流
,无论对草原文化,还是对
汉文化来说,历史都在这一
次次碰撞、交流中不断发展
改变和推演。吴团英认为:
“草原文化和黄河文化的碰
撞与交融,主导了中国古代
历史发展的进程。从秦朝统
一到鸦片战争的2000余年
间,中国古代历史的每一个
重要发展时期,都伴随着草
原民族的身影。草原民族在
中原地区建立的割据王朝和
统一王朝有20余个,统一时
间累计逾1000余年。”①可
以说,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
展历史长河中,形成中草原
文化、中原农耕文化你中有
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吴团
英先生曾这样评述过草原文
化在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中
的地位和贡献:“草原文化
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源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长盛不衰,其历史脉络从未
中断,这在各文明古国中是
绝无仅有的。造就这种独特
而伟大的文化现象的重要原
因之一。就在于其多元一体
的内在建构。因为,只有‘
多元’而没有‘一体’,就会出
现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状
况,而只有‘一体’没有‘多元’
,就会缺失生机与活力。辩
证法则和历史逻辑就这样统
一于中华文化生命机体之中
,使之永葆青春和活力。在
这‘多元一体’的内在建构中
,草原文化以游牧民族特有
的豪迈刚健的气质和品格,
不断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兴旺
增添生机与活力。一次又一
次地实现新的变革与发展。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一
部中华文化发展史,差不多
就是北方草原游牧文明与中
原农耕文明交互作用、融会
贯通、共同进步的历史。”

就草原文化而言,当历
史发展到由蒙古族肇建的一
统政权元朝时,胡汉一家、
华夷一体才真正意义上实现
,也从文化类型的角度,第
一次真正将草原文化在社会
、政治层面推到最高,也第
一次因蒙古统治者独特的政
治地位,使得其所代表的草
原文化对社会、文化、政治
、经济、民族关系、文人心
态、文学艺术等产生全方位
的、深层次的影响。而这种
影响不仅限于中国内部的华
夷之间,还远远影响到了亚
欧其他国家,并对明清时期
也产生深远影响。
在元代海宇混一、华夷
一体的一统政权下,元代统
治者在政治上不仅实行两都
巡幸制,还不同程度地接纳
儒学、推行汉文化政策,如
科举制的推行,在多族文人
圈的各种文化活动中,进行
频繁的交往交流交融,这既
让我们看到了元代以蒙古族
为代表的草原文化自身的变
化、发展,也彰显出元代社
会处处体现的大气包容,体
现了那个社会时代的大元气
象。这种包容、气象集中体
现在“海宇混一”之盛、“王
化大行”,在文化和文学上
体现为多元一体的文化和谐
。这些都是唐宋、明清所没
有的社会气象和文人精神。
无疑,这与草原文化的影响
是分不开的。正是这种华夷
一体的大元气象、和谐精神
,对元代文人、元代文学产
生深远影响,成就了元代独
特的文坛、独特的文人、独
特的文学创作,也成就了元
代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不可
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3 14:3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