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异乡人亦不同(时空视角下城乡移民青年城市权益的差异性研究)/田野中国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中国法律
作者 张舒婷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以关注“附近”和目标群体自我叙事的质性研究,揭示青年城乡移民群体的异质生活世界,解读城市权益空间的多元性。通过重新审视城乡移民青年的日常实践,深入探讨这一群体在城市中权益获取、个人发展、与城市的情感连接,以及定居意愿等方面的显著差异,指出这种差异性也反向塑造着多元化的城市空间。为全面认识城乡移民群体的城市权益问题,应对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挑战,提供学术理解与关怀。
作者简介
张舒婷,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伦敦国王学院社会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青年研究、社会政策、社会空间与社会排斥。曾在《社会发展研究》《党政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10篇。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主研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并参与多项横向课题,其中1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目录
导论 日常生活中的城乡移民青年城市权益实践与异质性
第一章 城乡移民问题的主要研究视角及差异化身份权利
属下阶层理论视角
“素质”理论视角
空间理论视角
劳工研究视角
差异化身份权利
小结
第二章 城乡移民制度身份本土化趋势与中国实践
我国户籍制度变迁轨迹
锦城户籍制度改革
锦城移民政策
小结
第三章 花镇的悬浮人生
关于“身份”的自我阐述
是阻碍还是出口:代际产生的差异性
花镇移民青年的城市社交网络
其他相关群体关于花镇移民青年的叙事:政府社区工作人员与本地房东
小结
第四章 电子厂工人的城市梦
关于“身份”的自我阐述
漫漫逐梦路:个人发展的想象
电子厂园区的“项目制”:产业工人城市权益实践的多元主体分析
小结
第五章 城乡移民精英的“锦漂”生活
关于“身份”的自我阐述
移民精英身份认同的主动“原子化”:个体权益多元性与理性选择
“进可攻退可守”:城乡移民精英关于制度身份的自由裁量权
让精英留住:“原子化”的城市生活与公共服务特权群体之间的悖论
小结
第六章 从“二元”到“多元”:城乡移民青年城市权益实践参与主体的差异性
城乡移民权益实践参与主体的多元化
“条块关系”组织视角下城乡移民青年城市权益的差异性
其他社会主体对城乡移民权益实践的差异化行动
小结
第七章 从“保障型”到“发展型”:城乡移民青年城市权益服务内容的差异性
保障型城市权益:劳动合同和“五险一金”
代际阶层跃迁的关键:流动儿童的教育和照料权益
定居计划和购房
小结
第八章 城乡移民青年差异性城市权益的构建与巩固
城乡移民差异性城市权益及其空间呈现
时空压缩的权力几何:社会权益本土化与公共服务不均等化之间的联系
小结
第九章 城乡移民青年城市权益本土化与差异化的时空性及展望
回应研究问题
理解中国超大城市城乡移民身份与权益实践的新视角
新形势下城乡移民青年城市权益保障的展望
附录1 研究方法路径与数据:扎根理论方法的执行情况
扎根理论方法
准备阶段
试访谈阶段
数据拓展阶段
数据类型
数据分析
研究严谨性
伦理考虑
附录2 研究访谈提纲
附录3 研究参与者同意书(英文版)
附录4 研究参与者同意书(中文版)
附录5 研究课题信息表(英文版)
附录6 研究课题信息表(中文版)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Space has always been
political and strategic.
——Henri Lefebvre,
1996
自20世纪以来,急剧发
展的“全球化”及“城镇化”使
得移民的生活空间与城市权
益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
话题。在一些拥有大量移民
的西方国家,其政府会制定
相应的移民身份制度,以实
现移民的社会福利成本与其
带来的经济效益之间的平衡
。移民如何获取制度身份并
实现社会福祉?如何改变城
市空间?移民经历了哪些排
斥?空间内移民日常生活何
以构建社会文化?这些议题
成为不同领域学者贡献有益
见解的“星火”。
本书亦是讨论“移民”,
但与西方国家的移民研究有
明显不同,本书聚焦的“移
民”不是跨越国界的群体,
而是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
尤为重要的、由农村到城市
实现空间跨越的群体。在过
往丰富的研究中,根据户籍
属性以及主要职业类型,这
一群体被贴上“农民工”的标
签。他们在社会经济、文化
层面遭遇冲击,经历着快速
城镇化所带来的“阵痛”,因
而受到学界与实务界的关注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
展,以及城乡移民就业方式
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人开
始意识到“农民工”的标签已
无法完全阐释这个持续跨越
农村和城市空间的特定群体
。渐渐地,过去对这一群体
的学理化认知已然跟不上这
些城乡移民,尤其是其中的
青年群体的日常生活实践的
发展。城乡移民青年在城市
实际获取权益、个人发展、
与城市的情感联结,以及定
居意愿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在此情况下,重新审视城
乡移民青年的实践并将其学
理化便成为撰写本书的动机

城乡移民青年城市权益
的主题给予了学者广阔的探
索空间。譬如,权益对制度
身份的黏性使学者们不可避
免地要讨论地方的身份制度
、福利制度,以及置于社会
结构中的权力互动问题。这
些议题固然重要,但正如本
书附录中有关方法路径的详
尽阐释所提及的,笔者的田
野调查始于自己熟悉的“附
近”场域。由此及彼,笔者
认为对城乡移民青年城市权
益的实际情况应该从他们所
熟识的“附近”空间里的实践
去了解,因为他们实际获取
的权益不应只是制度界定的
文本内容,而更应当是人们
在具体空间内的行动、关系
、情感等共同构建的生态,
这成为本研究的一个认识论
基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
学者提出“附近”在城镇化、
城市治理与社区营造研究实
践中的重要性。比如,项飙
就提出“附近”这一对于认识
社会关系与行动的重要视域
,以及有关当下“附近消失”
的反思。严飞也指出“附近”
具有社会性与情感性,“附
近”空间内的日常叙事与流
动性场景是锚点,是不同个
体延续性社会关系的交接点
,可以成为研究者们探索社
会经验与秩序问题的新方向
(严飞,2022)。早在20
世纪90年代初,地理学家
Doreen Massey(1991)就
以自己所居住的Kilburn
High Road为例去反思我们
所处的全球化时代。那是一
条位于伦敦东北角再普通不
过的小街,报刊亭、邮箱、
小剧院、商店,以及上空日
常飞过的起降于希斯罗机场
的飞机都映射着这个社区的
无限空间延展性,而她这篇
名为“A Global Sense of
Place”的文章对研究全球化
下城市空间的学者们产生了
深远影响。以上学者的研究
观点启发了笔者,于是,在
田野调查阶段,笔者尤其关
注个体与所在空间的联结,
这些联结包括个体与家乡的
联结、与所在城市各类组织
的联结,以及个人发展与城
市空间的联结。这些实证观
察与目标城市身份制度一同
构建了本书的核心论点。
由此,笔者认为城乡移
民青年的城市权益存在显著
差异性,且这些差异性也反
向塑造了多元化的城市空间
。随着研究结论的形成,笔
者不禁回想起列斐伏尔的观
点,即“空间”总是具备政治
性和策略性的(Lefebvre,
1996)。
本书是一项采用移民空
间内“附近”视角且重视目标
群体自我叙事的质性研究。
在田野调查过程中,笔者与
受访者之间的信任是此项研
究能够顺利完成的根基,而
这份信任的建立在很大程度
上在于笔者对研究对象——
城市中的城乡移民青年有着
天然的共情。方法学家
Robert K.Yin提出“No lens
is free of bias”,也就是说
,质性研究者自身的生活经
历会影响到其研究视角、数
据的选择,以及对研究结论
的解读(Yin, 2011:272)。
诚然,笔者认为这正是质性
研究的魅力所在。然而,研
究者也必须清楚并厘清自己
生活经验所带来的一些偏差
,这或许是质性研究者必备
的基本职业素养
(Cresswell, 2007:208;
Merriam, 1988)。笔者的
个人成长也正处于我国社会
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身边
曾有亲戚去他乡求职谋生,
笔者自己也通过高考离开老
家去大城市上学,取得研究
生学位后有幸留在母校四川
省社会科学院任职,并在各
种机缘巧合之下一直开展关
于城乡移民青年、城市空间
与排斥、社会政策等领域的
研究,这些经历让笔者对城
乡移民青年、移民空间,以
及相关制度背景有了基本的
认知。但是,以上经历仅仅
局限在“观察者”的身份视角
,后来笔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