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历史的德性(从盘古到战国)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路凌霄 |
出版社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以“德性”为根本线索和纲领,探寻中华历史和文明传承中一以贯之的发展脉络,从盘古开天的神话故事写起,止于战国诸子百家时代。本书的最大特点在于抓住“德性”这一根本点,通过对德性的分析和它在历史中的起源与发展的探寻,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内展现的历史面貌,和德性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导向作用为阐释的立足点,以历史文献、考古研究和现代科学等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深刻揭示出中华文明在历史不同时期内的面貌,并引入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部分以往大众所熟知的历史和文明史。因此本书不仅限于向读者揭示一种文明发展的流变过程,更重要的一点在于作者对于这种文明流变的梳理和阐述是建立在缜密的科学方法研究上所得出的一系列新的结论,以及这些新的结论在历史发展和文明演进过程中所起到的不同作用等,都进行了新的深入分析。 作者简介 路凌霄,旅泰历史学者,教育学博士,深造于北京大学;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泰国瑞嘉普大学客座教授。著有历史学专著《历史的德性:从盘古到战国》《历史的德性:从战国到南北朝》,历史散文集《故史新谈:一世繁华几经流年》。在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知名高校讲授中国文化课程。 目录 推荐序1 推荐序2 写在前面的话 第一章 神话传说时代 第一节 从盘古开天说起 第二节 女娲造人 第三节 生殖文明崇拜 第四节 伏羲与八卦 第五节 有巢氏与燧人氏 第六节 近古时代的人类 第七节 炎黄时代 第八节 近古时代的战争 第九节 炎黄之战 第十节 黄帝联盟时代 第十一节 黄帝联盟时代的社会创造 第十二节 近古时代的崇拜 第十三节 百年洪水时代(一) 第十四节 百年洪水时代(二) 第十五节 百年洪水时代(三) 第十六节 百年洪水时代(四) 第十七节 大禹治水(一) 第十八节 大禹治水(二) 第十九节 大禹治水(三) 第二十节 走出洪水时代 第二十一节 大禹时代的社会变革 第二十二节 大禹时代后期的社会变化 第二十三节 大禹时代后期的威权政治 第二章 夏商时代 第一节 夏启政变 第二节 夏启其人 第三节 夏启时代 第四节 夏代文明析古 第五节 早期殷商时代 第六节 商人族群的迁徙 第七节 商人的经济活动 第八节 商汤灭夏 第九节 伊尹其人 第十节 商汤时代的社会 第十一节 甲骨文中的商代文明 第十二节 商代文明析古 第十三节 早期周人族群 第十四节 商周之戚 第十五节 牧野之战(上) 第十六节 牧野之战(下) 第三章 西周时代 第一节 周王权初建 第二节 西周初年的形势 第三节 周公东征 第四节 周公东征后的举措 第五节 周公创建的礼治文明(上) 第六节 周公创建的礼治文明(下) 第七节 周公创建的宗法制度 第八节 周人的生活方式 第九节 礼治文明的衰落 第十节 礼治文明的缺陷 第十一节 礼治文明的崩溃 第十二节 周宣王中兴时期的改革 第十三节 西周灭亡的神秘预判 第十四节 西周灭亡的历史真相 第四章 春秋战国时代 第一节 周平王东迁 第二节 春秋时代初期的生产力 第三节 春秋时期以降学术思想大观 第四节 先秦时代的文化精神 第五节 儒家文明析古(上) 第六节 儒家文明析古(下) 第七节 孟荀时代的儒家文明(上) 第八节 孟荀时代的儒家文明(下) 第九节 道家文明析古(上) 第十节 道家文明析古(下) 第十一节 墨家文明析古(上) 第十二节 墨家文明析古(下) 第十三节 法家文明析古 第十四节 阴阳家文明析古 第十五节 名家文明析古 写在后面的话 序言 恙中撰序,旨在荐书。 辛丑年仲夏,倏然收到 路凌霄先生发来一部书稿— —《历史的德性》,邀我作 序。阅毕书稿,我亦感受到 多方启迪。 路先生的作品不仅能够 将考古新发掘成果与历史文 献相结合,且能将中华文明 史演进结合加以系统研究, 乃一件极有意义之事。此前 并不多见。对于青年学者而 言,这种治学态度和求索精 神颇值得肯定。 我之所以肯为他作序, 完全出于深感如今青年人著 书且出版不易,尤其在当今 物欲横流的年代,能够潜心 历史和文化研究,实在难能 可贵。忆昔数十年前,我发 奋“续写溥仪后半生”,一个 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所遇重重 艰难可想而知。每当我忆起 用十多年如同大海捞针般寻 访溥仪身边三百多位晚清以 来的历史见证者,甚至后来 惨遭剽窃状告无门,孤独地 行走在全国政协的大街上时 ,往事历历如昨。岂料,侵 权者居然反过来诬告我,状 告结果当然以失败告终。此 著作权案被写入大学和中学 教科书。每当我忆及最初孤 立无援的尴尬往事,便不由 发誓要无条件地扶助毫无背 景的年轻人。 在二三十岁期间,我的 主要研究领域是先秦和远古 文化,最早发表的文章也是 关于考证辨析郭沫若甲骨文 等研究。此外还有在《人民 日报》发表的关于井田制的 文章。鉴此,看到路先生在 这部书中,对上古史和文明 史的源流发展作出一个系统 梳理和阐释,我甚感兴趣。 恰逢当时我刚刚从仰韶文化 遗址考察回来。因为我个人 认为在先秦历史方面的研究 ,最好能够刨根讲透,文物 是历史无声的见证者和记录 者。历史研究,最终还是要 靠典籍尤其新发现的出土文 物来佐证。 近年,随着考古发掘的 持续推进,越来越多新出土 的文物和文献史料不断刷新 世人的历史认知。许多出土 文物上的铭文记载和刻画符 号,正在挑战人们早已熟知 或广泛接受的历史事实和传 统历史知识。不可避免的是 ,在阅读路先生的《历史的 德性》时,在思维认知方面 难免会受到挑战甚至颠覆。 正如路先生所说:“我们以 往所接受的那种看兴衰、观 成败的思维方式,以及大众 传媒中乃至主流文献中强加 的那些固化认知,可以适当 反思一下。” 王国维先生曾提出二重 证据法,提倡“幸于纸上之 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 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 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 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后 人在王国维的理论基础上又 提出过三重证据法。至于三 重证据法的具体内容则各家 自有论述,不一而足。我在 此指出两点:一是,希望世 人对现在历史学研究的突破 性进展背景力求再深一步; 二是,希望读者在阅读此书 时能够以多元化历史思维分 析品评。正如路先生所言: 真理并非绝对一元化,学术 研究的根本目的并不是向读 者提供唯一的正确答案和标 准答案,而是在此书的启发 下让我们主动去寻找更多的 可能和不同的解答。 我历来主张,吃别人嚼 过的馍没有味道,尤其是青 年历史学者。在学术研究上 ,青年学者要敢于走出自己 的新路,在充分的考古依据 暨新发现的史籍依据下勇于 创新。这既是学问的本源精 神之所在,也是中华民族和 中华文明历久弥新、历久弥 坚的勃勃生机之所在。 兹为序。 贾英华 辛丑年冬于京 贾英华:中国中央电视 台《百家讲坛》主讲人,著 名晚清研究学者。其代表作 《末代皇帝的后半生》,成 功续补了溥仪《我的前半生 》。他还著有《末代太监孙 耀庭》《末代皇弟溥杰》《 末代皇叔载涛》等十几部晚 清人物作品。其作品被译成 多国文字,先后被国内外数 百家权威媒体评介。其书法 作品曾入选《中国首届名人 名作展》《当代名人书画展 》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