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黄旭华画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精选黄旭华同志各时期照片,以画传形式展示黄旭华同志的人生经历,主要内容分为三章:第一章弃医学工报国志;第二章隐姓埋名三十年;第三章“潜”心永恒铸重器。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弃医学工报国志 1.少年立下学医志 2.炮火下的求学路 3.“我要学造船” 4.辗转北上追寻“东方的MIT” 5.在交大书写青春之歌 第二章 隐姓埋名三十年 1.“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2.结缘核潜艇,开启深潜人生 3.“一穷二白”,白手起家搞科研 4.荒岛上的艰苦岁月 5.“三步并成一步”:采用水滴线型方案 6.“七朵金花”:攻克核心技术难题 第三章 “潜”心永恒铸重器 1.“花甲痴翁”亲历深潜试验 2.“潜”功告成:指挥发射试验 3.两位了不起的母亲 4.父女接力核潜艇事业 5.年逾九十“潜”心依旧 后记 序言 中国的第一代核潜艇是 黄旭华等老一辈科研工作者 在艰苦的条件下自力更生、 自主创新研制出来的。每每 与大学生或年轻科研人员交 流,黄旭华总希望这种自力 更生、自主创新的精神能够 在年轻一代身上得到传承。 黄旭华经常受邀到大学 里开讲座。他说自己很喜欢 跟年轻人交流,给学生们讲 述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制人 员的故事。 在很多场合,黄旭华都 会提到这样一段历史。在20 世纪60年代,法国也在研制 建造核潜艇,本来美国答应 给法国反应堆和导弹。 然而,正要安装的时候 ,因为一些原因,美国不再 提供相关技术了,法国只好 改为建造常规动力潜艇。后 来,法国只能自力更生,立 足国内,自己研制建造出核 潜艇。 他希望通过这样的讲述 ,让大学生们明白,现在科 技发展突飞猛进,不自主创 新是不行的。所有国家对高 尖端科技的保密都很强,在 一些领域人家会对我们技术 封锁,即便他们愿意分享给 我们一些高尖端技术,要么 是代价很高,要么附带各种 苛刻条件。况且一旦牵涉国 防领域,相关技术基本是不 会分享的。 第一,发展科技要立足 国内,自主研发,不要依赖 外国援助。第二,所有的科 研工作创新,都不可能条件 完全具备,过程中不可能一 帆风顺,要克服各种困难, 艰苦奋斗。第三,现在所有 的科学不是单独的,都是多 学科交叉进行的,要懂得大 力协同。第四,一定要有奉 献精神,想要升官发财不要 到我这个研究所来。 在大学交流时,他会嘱 咐这些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们 ,在学好专业知识之外,更 要学会做人,“做一个有人 格的人,不要做一个有人形 没人性的人”,因为在他看 来“技术越高品德越差的人 ,对社会危害越大”。 在上海交大120周年校庆 演讲时,黄旭华回忆起总体 所刚组建时的那段历史, 400名职工里有300名是科 技人员。一声令下,他们就 放弃了在上海、北京等工作 条件优越的城市,来到荒凉 的葫芦岛,一待就是十几年 ,“在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研 制事业上,他们立下了汗马 功劳。” 他问一起工作的科技人 员:“你们这辈子这样干下 去,有什么感想?”得到的 答案是:“这辈子没有虚度 ,因为我们实现了毛泽东主 席“‘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 出来’的誓言,不是一万年 ,不是一千年,也不是一百 年,而是不到十年。” 站在距离黄旭华20米左 右远的地方,1995年出生 的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 管理学院大二学生池松恒, 内心正经历一次空前的震撼 。他听到这位老校友在讲“ 这些科技人员给自己一辈子 的结论是‘此生属于祖国, 此生属于核潜艇,献身核潜 艇事业,此生无怨无悔’”。 眼前这位站着演讲的老 校友,让池松恒在21年的成 长经历中第一次发现“爱国” “献身国防事业”“国家使命” 这些宏大的概念,有了最真 实的注脚。 黄旭华不仅培养了一批 批核潜艇科研人员,他还希 望第一代核潜艇研制人员身 上的宝贵精神,能够激励一 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投身祖国 的国防事业。 2019年9月29日,黄旭华 荣获“共和国勋章”。 2020年1月10日,作为我 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 黄旭华荣获2019年度国家 最高科学技术奖。 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 道德模范……尽管功勋卓著 ,虽已年逾九十,但黄旭华 仍在为中国的核潜艇事业默 默奉献,“深潜”了一辈子。 “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当隐 姓埋名人。” 导语 黄旭华是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他隐姓埋名30年,誓做惊天动地事,2019年9月29日荣获“共和国勋章”,并在颁授仪式上发言,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黄旭华画传》收录了黄旭华的的求学期间及青壮年时期的照片,以传记的形式回顾了他的先进事迹。 后记 当人民出版社的编辑刘 志宏老师找到我,希望我来 写作这本画传的文字版时, 我内心里又惊喜又不安。 惊喜的是,自己此前采 访写作的黄旭华院士稿件得 到了刘老师的认可;不安的 是,我虽有一些人物稿件的 写作经历,但自知资历尚浅 ,没底气来驾驭从未尝试过 的传记作品,更不用说要写 黄旭华院士这样了不起的人 物。 在刘老师的再三坚持和 极力推荐下,我忐忑地接下 这项任务。任务开始后,我 深知写作画传文字的经验不 足,便时刻提醒自己加倍努 力、认真构思,在各个阶段 不敢有丝毫懈怠。 还未动笔,我就遇到一 个很大的挑战。写作黄旭华 院士事迹的经典作品,前有 20世纪80年代作家祖慰写 的《赫赫而无名的人生》, 后有2017年湖北大学王艳 明教授所著的《誓言无声铸 重器:黄旭华传》,名家教 授的作品和高度,我自知无 法超越。还面对全国不少媒 体的长篇报道,我又如何能 在画传中写出令人耳目一新 的文字来呢? 这个问题萦绕心头,焦 虑了很久。有一天,我回想 起当初专访黄旭华院士的场 景。那是2016年12月20日 ,江城武汉冬日微弱的阳光 ,透过四楼的玻璃窗,照进 长江边上一栋老房子里。一 位出生于1926年的老人坐 在窗边的椅子上,慢慢回忆 起往事。年逾九十的黄旭华 院士讲起话来思路清晰、记 忆力惊人。听他回忆自己的 人生经历,像在观看一部有 着完整情节和细节的传记电 影。 后来,我在对稿件内容 做补充采访时,联系到一个 跟我同龄的姑娘。她是一名 电影摄影师,也是黄旭华院 士的邻居。我们聊起黄旭华 院士的经历时,她说自己一 直很想把这位邻家老爷爷的 人生经历拍成一部《模仿游 戏》那样的传记电影。 30年隐姓埋名,在一穷 二白的条件下主持研制出中 国第一代核潜艇;如今九十 多岁高龄,还在坚持工作, 关注着我们国家的核潜艇事 业……这个姑娘长大后才发 现,自己童年时起就熟悉的 “黄爷爷”,原来拥有如此传 奇的人生。 回忆起当时两个同龄人 的某种同感,我似乎穿过迷 雾找到了清晰的方向。不同 时代的读者,会对老一辈科 学家的经历产生兴趣吗?特 别是年轻的“80后”“90后”甚 至“00后”们,年轻一代成长 的环境,已经与老一辈科学 家当年的处境有天壤之别。 想来想去,我觉得像拍摄传 记电影那样来写传记作品, 可能是一种不错的思路。 接下来的写作中,我努 力回顾当初采访黄旭华院士 与身边家人、朋友、同事的 种种细节和真实故事,同时 大量翻阅相关科研与历史资 料,让自己“穿越”回黄旭华 院士经历的不同年代,用真 实故事的讲述和细节的雕琢 构思,来还原黄院土人生的 不同场景,如同电影画面一 帧帧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无论当初采访黄旭华院 士,还是后续翻阅相关资料 ,我都被黄院士的潜心奉献 和家国情怀深深感动着,我 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文字 ,把这位我国第一代核潜艇 总设计师、“共和国勋章”获 得者的“深潜人生”故事传递 给更多的人,让这种“潜心 永恒”的力量抵达读者的内 心。 在写作过程中,黄旭华 院士所在的总体所及其上级 单位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 ,以及该集团下属第七研究 院,一直给予我极大支持和 帮助,中间虽几经波折,却 始终积极协调推动《黄旭华 画传》的完成。感谢这些单 位的支持,从各级领导到具 体负责的工作人员,都为此 事付出很多。同时,感谢李 娟娟女土对书稿的修改完善 。 感谢人民出版社的各位 领导和编辑刘志宏老师,多 次协调促成画传的成稿出版 事宜,鼓励和支持我完成画 传的写作工作,在写作过程 中给予我非常有价值的意见 和建议。在我写作遇到资料 缺乏的困难时,刘志宏老师 积极协调帮忙搜集了很多重 要的参考资料。 感谢画传中引用的书目 和参考资料的作者们。祖慰 先生的《赫赫而无名的人生 》、杨连新先生的《见证中 国核潜艇》、王艳明教授的 《誓言无声铸重器:黄旭华 传》,是我写作的重要参考 资料,谨向他们及其大作致 以诚挚的谢意。 最后,感谢所有关心、 支持本画传的人! 完颜文豪 2022年9月于北京 精彩页 1.少年立下学医志 1926年,依照当时的纪年方式是民国十五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也已过去两年,但是中华大地上仍然延续着此前多年的军阀混战局面。控制着华中数省的直系军阀仍在与奉系联合攻打冯玉祥,并把冯氏军队赶到了遥远的西北。 旧时的政治阴霾即将消散,新生的力量已经孕育,并呈现出日渐壮大之势。代表着中国未来之希望的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5年。这年秋天,一支新式的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开始进行消灭军阀的北伐战争。至11月,基本消灭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势力。在北伐战争中,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骨干的叶挺独立团英勇善战,屡破强敌。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共产党领导的湘鄂赣等省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这一年的3月,生活在南方的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田墘镇的黄树榖、曾慎其夫妇迎来家中的第三个孩子。他们为这个刚刚出生的男孩起名黄绍强,后改名为黄旭华。 动乱的年代,在战争阴云的笼罩下,老百姓生活无疑更加贫穷困苦。好在黄树穀、曾慎其夫妇早些年一起进入汕头教会所办的福音医院,跟随英国医生学习了一些医术后,在田墘镇上开了一个小医务所。 在人们多以打鱼和贩运货物为生的这个镇子上,黄树榖、曾慎其夫妇靠行医赚得微薄收入。此外,这个大家庭在难以度日之时,也同当地人一样做点日用品生意,并在香港开了两间米铺。 这是一个一心为穷苦人行医治病的善良的医生家庭。特别是母亲曾慎其,她在当地做着助产医生的工作。每次遇到穷人家没钱付接生费时,她都笑着说:“就让孩子以后叫我一声干妈吧!”于是,这位善良的助产医生在当地有了众多的干儿子、干女儿。 生活的不易,也曾让年幼的黄旭华不断地思考。他曾问过父母,为什么我们要住在这么贫穷的海边乡下?朴实善良的父母告诉他说,他们留下来,是因为他们觉得这地方的人太穷、太苦了。他们在这里行医已经对当地的贫苦人有了深厚的感情,所以他们从来没有想过离开这个贫穷的海边。因为这里太需要医生了。 然而,黄旭华的父母,毕竟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医学教育,也没有医学的理论基础,在医疗实践中,碰到一些疑难病症往往毫无办法,也搞不清楚。因此,他们寄希望于黄旭华和他的兄弟姐妹好好念书,将来延续救死扶伤的事业。 一颗善良的种子在年幼的黄旭华心中种下。他梦想着长大后成为一名医生。 那个年代的小学有六个年级,前四年是初小,后两年是高小。由于田墘镇没有高小,读完初小的黄旭华跟随二哥黄绍振去汕尾一所教会办的作矶小学念高小。 在数十年的人生岁月中,黄旭华每每提到这段童年,都会对这两年的经历充满感激。在作矶小学两层楼的小房子里,二十几个孩子跟着三位教员读书。黄旭华跟很多同学一样,因为离家较远,不得不在学校寄读。独立的生活,艰苦的环境,培养了他坚韧能吃苦的性格。 黄旭华从作矶小学毕业后一直怀揣着学医的志向。如果没有抗日战争的爆发,也许他会沿着父母的人生轨迹,走上一生学医、行医之路。 七七事变之后,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难当前,每个国民的命运都被国家的前途命运裹挟。对小学刚毕业的黄旭华来说,日本侵华战争造成的直接影响是,沿海城市学校关停,学生失去了读书的机会。 此后半年的时间,黄旭华并没有虚度。国难当头,抗日浪潮席卷全国,也很快蔓延至黄旭华的家乡。 在那半年里,他跟着大哥黄绍忠参加当地的抗日宣传队,以文艺演出的形式宣传抗日。2018年,已经九十多岁高龄的黄旭华,对曾经的一幕仍旧记忆犹新。有一天,传言日军要从田墘镇一带的海岸登陆,在紧张又危急的情况下,宣传队都在犹豫要不要继续演出,最终上级组织决定演出计划不变。 那是黄旭华数十年都不曾忘却的场景:台下挤满了观看演出的人,台上演出的话剧《不堪回首望平津》,讲述着抗日战争爆发后老百姓逃难的故事。长相秀气的黄旭华在话剧中男扮女装,扮演流亡难民中的小姑娘。演到抓到汉奸时,话剧达到高潮,台上台下相呼应,台下群情激奋,观众大声喊着:“杀!杀!杀!” 这感人又动情的场景,让少年黄旭华深刻体会到,国人在国难家仇之下对日本侵略军的愤恨。他尚未成熟的脑袋里也开始费力地思索,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中国,今日何以如此之弱。 P7-10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