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针对现代建筑及后现代城市发展中过度关注物质功能的关联,而忽略了社会文化情感中共时·共情·共享的文化归属特性,在本书的编撰中通过绘制的方式记录本源地城原生材料与建筑之间的历史、环境、地理、文脉、艺术和地城性等要素的多元呈现,感知全球化与地方文化认同性之间的冲突与对抗,希望通过原生材料“工”与“匠”多层面的认知,还原建筑形态建构、空间序列、材料结构和肌理特质,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意图,来传递材料与场所的复杂内涵既有的场所精神和生活体验。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环境设计、建筑设计专业师生,相关行业爱好者阅读参考。 目录 序言 土石篇 一、生土材料运用技术的发源 二、地域生土材料的肌理特性 三、施工系统和生产方式 四、生土夯筑技术的展现与应用 竹木篇 五、竹木工艺之传统 六、竹木材料的特性 七、竹木材料的工艺技术与营建中的应用 八、竹木材料的当代应用与发展 砖瓦篇 九、砖瓦发展的特点 十、砖瓦的材料属性和艺术应用 十一、砖瓦的制作工艺和砌筑手法 十二、砖瓦的现代作品应用 附录 图片来源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以乡土材料发展为契机 ,统筹研究不同乡土材料的 物理属性和乡土新型材料设 计。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境 艺术系在近五年开展的土石 、竹木学科高地项目研究的 基础上,《匠意之材——土 石·竹木·砖瓦》一书以特色 教学课程为根源,从土石、 竹木、砖瓦的历史源流、分 布特点、形成背景、演进发 展、与地域民族习俗的关系 ,以及土石、竹木、砖瓦材 料类型、空间要素、构架体 系、建造程序、聚落民居建 筑特色等诸方面,以绘画记 录的方式深入剖析传统建筑 原生材料产生与发展的缘由 ,及其对环境适应性的特点 ,展现中国传统乡土建筑匠 意之材——土石、竹木、砖 瓦的艺术特性,凸显其中蕴 含原生材料技艺匠意的艺术 特色,从而使人们感受到建 筑美学和人类的生存智慧, 敬畏地域文化智慧中人与自 然的所属关系,直观地表达 生活与生产方式。在科学技 术引领发展道路的今天,以 材料的艺术物理特性构架新 时期发展认知,是对传统建 筑材料呈现的再生价值体系 的深度解析。 地域形态中的自然环境 和人文环境千差万别,人们 依山就势、就地取材孕育出 特色鲜明的地域人居环境设 计文化,亦充满了智慧的环 境共生观。人类居住在历史 的发展中,基于对生存环境 的有限认知和需要,亦对所 处的自然环境竞相做出相应 的适用性调整,形成人类生 存环境的再设计。纵观现当 代国内外设计发展,短短的 一百多年间,经历了由农业 文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 的高速发展历程。设计生产 在带来方便快捷生活方式的 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资源 和能量的耗竭,甚至对地球 的生态平衡造成了无可挽回 的负面效应。20世纪70年 代初,连续两次世界范围内 的能源经济危机,掀起了以 建筑界为代表的节能设计运 动。持续的能源危机,致使 当今设计的内涵与外延由“ 绿色设计”到“可持续设计” ,再到“低碳设计”,做出了 系列的设计观念升级,并兴 起了“生命周期评估”和“生 物多样性”等层面的环境保 护设计评估与评价标准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的国之方针 已然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列入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根本工作方略之中,明 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 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 强调环境保护设计在当 代生态系统中建立的价值观 和审美观:重视运用生态原 生材料的设计手法将本体置 人整体社会资源瓶架中,“ 原生材料”内蕴含着中华民 族崇尚自然的天道观,尤以 “天人谐和”和“无为面为”的 管学思想为核心的美学意识 ,是朴素用证思想对环境保 护的自我倡导和精神维护; 以善世审美境界和价值逻辑 ,对抗辅张扬厉无节制的环 境资源索取,释放被曲解的 设计逻辑,促使人们加强精 神品格与生活意题中“天成” 与“人为”的整合如一, 乡土材料设计研究提做 当代环境设计中,传统而质 补的生存管学价值的回归, 更是自然环境中“物之心、 事之心”的共生与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