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力求在“新、奇、趣”上下功夫。“新”就是鲜为人知的,很少被其他书籍提到的知识;“奇”就是不一般,能让人的精神为之一振的事物:“趣”即是兴趣,也是趣味,是人们想看、愿意看的东西。另外,为了方便阅读,本书采用了一问一答的方式,把数千字甚至数万字才能阐述清楚的问题压缩在数百字之中,以小见大,深入浅出,提纲挈领,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同时,书中还选配了100 余幅包含多种文化元素的精美图片,与文字相辅相成,呈现给读者一幅更具趣味性、更准确的中国古代文化生活图景,使读者身临其境,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从中体味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一章 宫廷规则帝后故事
1.“三皇五帝”真有其人吗?
2. 秦朝君臣是怎样确定“皇帝”这一名称的?
3. 哪个皇帝最早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什么意思?
4. 将皇帝称为“万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5. 帝王的正妻为什么称为“皇后”,这个称号从何而来?
6. 戏中总唱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何谓三宫, 何谓六院, 只有七十二个妃子吗?
7. 清朝为皇帝选秀有评委吗,选秀的要求和选拔程序如何?
8.“黄袍”是皇帝的“专利”吗,皇袍一定是黄色的?
9. 为什么汉朝分为“西汉”“东汉”,宋朝却叫“北宋”“南宋”?
10. 为什么叫李世民为“唐太宗”,而叫朱棣为“永乐”?
11. 改元和改朝换代是一回事吗,它们有什么区别?
12. 皇帝的龙袍上到底绣有几条龙,为什么不多绣几条呢?
13. 古人把国家称为“江山社稷”,那么“社稷”是什么,有何来历?
14. 古代的“禅让”是怎样的制度,历史上真正实行过这个制度吗?
15. 皇帝的坟墓叫“陵”, 这种叫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16. 古代封禅大典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仪式,在哪里封禅?
17.“太子洗马”真的是为太子“洗马”吗?
18. 契丹人的国号“辽”是什么意思?女真人国号“金”又是从何而来?
19.“宦官”就是“太监”吗,二者有没有区别?
20. 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国一共有多少个皇帝?
21.“黄泉相见”讲的是什么故事,是死后相会吗?
22. 齐桓公称管仲为“仲父”,这个称呼是什么意思?
23. 勾践“卧薪尝胆”,是真实的历史还是只是个传说?
24.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功勋卓著,但他的下场是怎样的?
25. 人们为什么怕赴“鸿门宴”,“鸿门宴”真的很危险吗?
26. 汉初封赏功臣,刘邦靠“功人”“功狗”论说服众将,“功人”“功狗”是什么意思呢?
27. 女主“临朝称制”的做法是从谁开始的?
28. 皇位传承中“立子杀母”之说是谁兴的规矩?
29. 王昭君并没有被汉元帝封为“妃”,到匈奴后为“阏氏”,但为什么被称为明妃呢?
30. 中国历史上最白痴的皇帝是谁?
31. 武则天与李治并称二圣,他们是最早这么做的帝后吗?
32. 武则天是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吗?如果不是,那还有谁呢?
33. 为什么称“唐玄宗”为“明皇”,为什么叫杨贵妃为“太真”?
34. 史上对外自称“儿皇帝”的是谁,还有人自称儿皇帝吗?
35. 宋朝“重文轻武”,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有关吗?
36.“烛影斧声”是怎么回事,宋太祖是非正常死亡吗?
37. 月饼和朱元璋有关吗,“八月十五杀鞑子”是真是假?
38. 皇太极为何把国号改为“清”,这个国号与明朝有关吗?
39. 在皇帝之最中,乾隆独揽三项,你知道是哪三项吗?
40. 慈禧太后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垂帘听政”的人吗?
41. 李莲英等人为什么叫慈禧太后老佛爷,这是她的专称吗?
第二章 朝政职官名臣轶闻
1. 什么是“封建”,它最初的内涵与我们今天的理解一致吗?
2. 古书上常说“三公九卿”,这些官职具体是什么?
3.“丞相”和“宰相”是一回事吗,“宰”“相”并称,是一个官职吗?
4. 什么时候文官与武将开始分开的,上朝时文东武西的列班又起于何时呢?
5. 周瑜被呼为“大都督”,他这个官职与后来的“总督”“提督”是一回事吗?
6. 何谓“三省六部”,它是什么时候创立的制度?
7.“乌纱帽”有什么特别,为什么会成为官位的别称?
8. 现在的“省”是一级行政单位,它与古代的“中书省”有关系吗?
9. 科举制度是什么时候创立的,创立者是谁?
10. 科举试卷收上去以后要弥封,这个制度是从何时开始的?
11. 知府见知州,谁给谁磕头?
12. 明清科举的“八股取士”是怎么回事,严格到什么程度?
13. 明清的科举考试和今天的高考一样吗,与公务员考试一样吗?
......
第八章
教育要事科举趣谈
1. 中国最早的学校出现在何时,当时也叫“学校”吗,有“小学”“中学”“大学”的区分吗?
中国教育传统非常悠久,夏朝时便设有“序”“校”“庠”等专门的官方教育机构,后来商朝则增加了“学”和“瞽宗”,周代的官方学校则大致沿用了夏商时期的校名,并进一步完善了教育制度。夏商周时期的官方学校只针对贵族子弟而设。
除官学之外,春秋时期,由于统治阶层力量削弱,学术出现下移,以孔子为代表的民间私学兴起。虽然就教学设施与教学制度而言,孔子的传道之所可能算不上学校,但就其教育理念与教育内容而言,也可以算是学校了。
无论官学还是私学,早期的教育对于“小学”“大学”的区分,虽然不像现在这样严格,但还是有的。比如早在西周的贵族学校中,针对不同的年龄段学生,所教的内容已有所区分。对于刚入学的幼小子弟,有专门为他们而设的小学课程,具体内容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重点在于基本的识字教育、德行培养、情操陶冶、身体锻炼;而对于年龄稍长的儿童,则开始更高一级的教育。孔子在自己的私学中,也继承了这种教学制度,先教小学部分的“六艺”,然后是以“诗书易,礼春秋”这六经为学习内容的“大学”部分,以期学生担负起闻道救世的重任。
后世的学校则继承了早期的这种划分方法,形成了教育的“蒙学”“大学”两阶段制。“蒙学”各代名称不一,诸如“四门小学”“内小学”、私塾的“蒙馆”等都属于此,相当于现在的小学教育。蒙学之后,则是“大学”教育。一般而言,古代的小学阶段指学童13 岁之前,这时的先生主要教其识字、背诵,13 岁之后则对学生讲解文章的义理,并教授做文之法。
对人文学科来说,这种“小学”“大学”二分法的教育是非常智慧的,北宋文豪苏辙的“早岁读书无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便道出了这种教育模式的优点所在。
另外,现在的“中学”教育在古代虽然没有单独划出来,但也并没有跳过去,而是包含在“大学”教育之中。毕竟一个人的学习规律是古今如一的,不可能跳过哪个阶段,区别只在于是否有外在的具体划分罢了。
知识链接
蒙学
所谓蒙学,指中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古代殷实之家的儿童一般会在4岁左右开始读私塾,称之为“开蒙”。学习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学习衣帽整洁、洒扫应对、文明礼貌之类。二是读背一些蒙学书籍,主要就是所谓的“三百千千弟子规”,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等。同时,在蒙学阶段也会让儿童接触“四书”等经典书目,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蒙学教育通常采用个别教育的手段施教,注重背诵与练习。
蒙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儿童掌握认字和书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了解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 并且掌握一些基本文化常识及生活常识。蒙学阶段一般在4 ~ 12 岁之间,相当于现在的小学阶段。
2. 子贡说自己的老师“学无常师”,这是怎么回事?
《论语》记载, 有一次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周文王武王之道,并没有失传,而是散落世间。贤能的人可以明了它的根本,不贤的人只了解它的末节。文武王道处处存在,我的老师何处不学,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传授呢?”这便是子贡所说的孔子“学无常师”。
事实上的确如此。孔子自幼聪慧好学,15岁便立志向学,处处留心。他不仅从文献中学习,还抓住各种机会学习。为了学礼,孔子曾亲自到宋国、东周洛邑(洛阳)专门考察夏商周三代之礼。在洛邑访问时,他“入太庙,每事问”,并求教于当时在洛邑做官的老子。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他还曾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正是通过这些学习,孔子深谙礼仪,熟悉音乐,为晚年着手整理《乐经》、《礼记》等儒家六经打下了基础。
另外,孔子虽然博学,却并非浅尝辄止。比如,他向师襄学琴时,师襄教了他一支曲子,孔子连续练习了10 天后,师襄说:“这曲子你已经会了,我再教你一首吧。”孔子却说:“曲子虽然会弹了,但演奏技巧还没娴熟呢!”过了几天,师襄又说:“你的技巧也已经很好了,学新曲子吧。”孔子却说:“可我还没有理解曲子的神韵呢!”几天后,师襄又提出换新曲时,孔子说:“我还没有能想象作曲者的样子呢!”说罢继续弹奏。过了段日子,孔子突然领悟,说道:“我终于能想象出作曲者的样子了,作此曲的人肤色黝黑,身材高大,目光深邃,若有四海。他一定是周文王!”师襄听后十分钦佩地说:“这个曲子正是《文王操》啊!”
这个例子也生动地说明了孔子虽“学无常师”,但并非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胡乱学习,而是有他自己独到的一套方法。
知识链接
六艺
关于“六艺”有两种说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