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宋太宗的长子赵元佐被贬为庶人,除李皇后,朝中拥立赵元佐的大臣也不在少数。其中宦官王继恩,因为在宋太宗即位的问题上起过极为关键的作用,所以宋太宗派王继恩代天子巡视天下,这是宋朝立国以来首开重用宦官的先河。王继恩权重一时,他一直密谋拥立赵元佐为帝。
当太宗临危、宫廷剑拔弩张之际,名臣吕端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从而上演了一场精彩的扶助太子即位的好戏。由于吕端处置得当,一场蠢蠢欲动的宫廷政变被消解,太子赵恒得以顺利登基为帝,是为宋真宗。
吕端本人信奉黄老思想,奉行清静无为的政治策略,并无显著政绩。因此,曾有不少人反对宋太宗任用吕端为相,说他为人糊涂。宋太宗当即反驳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宋太宗曾以周文王自诩,而将吕端比作姜太公,显然对其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此次奉立真宗一事,吕端确实没有辜负太宗的厚望。
太宗不豫①,宣政使王继恩忌太子英明②,阴与李昌龄、胡旦等谋立故楚王元佐③。宰相吕端问疾禁中④,见太子不在傍,疑有变,乃以笏书“大渐”字⑤,令亲密吏趣太子入侍。及帝崩,皇后令继恩召端。端知有变,即绐继恩人书阁检帝先赐墨诏⑥,遂锁之,亟入宫。后问曰:“宫车已晏驾⑦,立嗣以长顺也,今将何如?”端曰:“先帝立太子,正为今日,岂容更有异议!”后默然,乃奉太子即位。真宗既立⑧,垂帘引见群臣,端平立殿下不拜,请卷帘升殿审视,然后降阶率群臣拜焉。
【注释】
①太宗:即太宗赵光义(939—997),宋朝的第二任皇帝。曾参与陈桥兵变,拥立其兄赵匡胤为帝,参与太祖统一四方的大业。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讳改名赵光义。在位共二十一年,庙号太宗。治政有为,但不善武功。他两度伐辽失败,导致王小波、李顺农民起义,转而施行守内虚外政策。晚年循规蹈矩,使宋朝渐渐形成“积贫积弱”局面。豫:安乐,顺适。
②宣政使:淳化五年(994),宦官王继恩镇压王小波、李顺起义后,特意设置此官奖励他。王继恩(?—999):北宋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宦官。宋太祖死后,皇后命他召回贵州防御使赵德芳继位,而他却召晋王(即后来的宋太宗)入宫,于是得到宋太宗的宠遇。王小波、李顺起义时,王继恩率兵镇压,太宗特意专为他设立宣政使一职。他手握重兵,骄横恣肆,放纵部下。宋真宗时更加专权,并泄露朝廷机密,最后被抄没家产,死在均州。
③元佐(965—1027):宋太宗长子,封为楚王。按宋初金匮之书的约定,太宗死后应该由四弟秦王赵廷美即位。但太宗借故将赵廷美废为平民百姓,只有元佐一人为他四叔鸣不平。赵廷美死后,元佐就精神失常了。
④吕端(935—1000):北宋幽州安次(今河北廊坊西)人,字易直。后周时累迁著作佐郎、直史馆。入宋,任开封府判官、判太常寺兼礼院,曾出使契丹与高丽,颇受敬重。993年任参知政事,995年拜相。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简为务。太宗说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太宗死,力主太子继位,真宗得立。
⑤大渐:病势加剧。渐,加剧。
⑥绐:欺哄。
⑦宫车:在这里喻指皇帝。
⑧真宗:宋真宗(968—1022),名赵恒,宋太宗第三子。在位二十五年,社会经济繁荣,国家治理比较完善,史称咸平之治。1004年御驾亲征,在澶渊同辽签订和约,开创了以输岁币求苟安的先例。统治后期,以奸臣王钦若和丁谓为宰相,信奉道教和佛教,伪造天书,封泰山、祀汾阳,修建了许多寺院。 【译文】
宋太宗病重濒危之际,宣政使王继恩害怕太子赵恒英明,暗地里与李昌龄、胡旦等人谋划拥立原来封为楚王的宋太宗长子赵元佐继位。宰相吕端去探望太宗的病情,发现太子不在太宗身旁,怀疑有变故,于是就在自己上朝的笏板上写了“大渐”两个字,命令自己的亲信赶到太子住处催他立刻进宫服侍太宗。等到太宗皇帝病逝后,皇后命令王继恩召见吕端。吕端知道事情有变,就骗王继恩到书房中检查太宗预先留下的手笔,于是趁机将他锁入书房中,然后赶紧入宫。皇后问道:“皇上已经去世了,继承人理应按长幼顺序决定吧,如今你看该怎么办?”吕端说:“先帝当初立太子的用意,正是为了今日可以有人继承帝位,哪里还允许有什么不同的言论!”皇后听了默默无言,于是才拥立太子继位。真宗登基后,在皇宫中垂帘接见朝中大臣,吕端平稳地站在宫殿下不肯跪拜,他请求真宗卷起帘子后,又走近殿前仔细检查,等到确定帝座上的人真是真宗皇帝赵恒后,才走下殿阶,率领着大臣们一同跪拜。P3-5
一、作者生平
在今浙江省奉化市萧王庙镇建成区,有一个依山傍水、风景秀美的村庄,20世纪50年代,村民们因村中有“联步青云坊”,改村名为“青云村”。孙能传即出生、成长于此村。
孙能传,明代学者、目录学家,字一之,号心鲁。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中举,但二十多年后,即万历四十四年(1616)才中进士。曾任内阁敕房办事,负责缮写文书,对当时朝政多有建言,后迁工部员外郎。
青云村北临剡江,西傍泉溪,南望同山。据《泉溪孙氏宗谱》记载:孙氏居此“起自唐时,始祖原甫以奉化令择居泉溪之东”。到宋代,村庄名为泉口,筑有萧公堰,引剡江水灌田。到明代,出了两个名人:一是孙胜,为明朝弘治年间进士,官至刑部主事。一生嗜好书籍,特意修筑竹庄书屋用来藏书。后来因倾慕诗人杜甫“联步趋丹升,青云羡鸟飞”中的意境,在村中建造了联步青云坊;二是孙能传,即本书作者。到清代,孙氏名人辈出:孙云村在金鼓岭筑有云村书屋;孙上登主办了湖澜书塾;进士出身、任内阁中书的孙锵建有藏书楼,著名学者俞樾曾为其题额“七千卷藏书之楼”,而实际藏书达八千多卷。民国时期,孙鹤皋兴办奉北小学,并广购书籍藏于故宅的天孙阁。可见孙氏家族嗜好购书藏书。清代时就有孙氏后人写诗称颂说:“剡水径泉口,文澜绕竹庄。吾宗多绩学,此地有储藏。”
可以说,孙氏家族的家学及其藏书嗜好,与孙能传不无关系。孙能传在任官期间,曾与张萱、秦焜等人共同编校内阁藏书,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编纂了《内阁书目》4卷。该书目仿私人藏书家陆深《江东藏书目》、孙楼《博雅堂藏书目录》、沈节甫《玩易楼藏书目录》等三家分类体例,废除了小类,略加变通,一律以“部”相称,共分圣制、典制、经、史、子、集、总集、类书、金石、图经、乐律、字学、理学、奏疏、传记、技艺、志乘、杂部等18部类。仿私人藏书分类法,将宫廷内阁藏书分为18类,实属孙能传的一大创举。
孙能传所处时期,恰为万历年间,当时政治黑暗,社会矛盾全面激化。1596年,明神宗派出大批宦官充当收税吏和矿监,到各地搜刮钱财。收税吏到处设立税卡,所有过卡通行的米麦粮食、家禽耕畜,一律征税;矿监以开矿为名,任意拆民屋、占良田、掘坟墓,以此敲诈勒索。收税吏和矿监无恶不作,激起民变。当时任漕运总督、淮凤巡抚加户部尚书的李三才,多次上疏,极言矿监、税吏的罪状。宦官势力诋毁“民变”和李三才等人的上疏,致使明神宗大怒。据《奉化县志》记载:“税珰横楚,以急变闻,上震怒,欲尽夺抚按以下官,能传谓执政曰:‘踏实召来,夺多官以快踏,非所以崇国体,杜乱萌也。’遂密草以呈,事竟得寝。大司马李三才方总楚臬,因入觐诣谢,能传曰:‘密勿秘议,省郎何功?’辞不见。”孙能传为李三才等人辩护,使“尽夺抚按以下官”一事得以化解。虽然他没有接受李三才的致谢,但当时东林党人、浙党与宦官阉党之争势同水火,阉党耳目密布,不可能不知道孙能传曾为李三才等人辩护,而东林党人极力支持李三才,孙能传又是浙江人,因此备受排挤。
孙能传后来以守父丧为由,回到青云村,从此不再出仕为官,闭门著书,常常吟诵隋代诗人卢思道的《劳生论》聊以自解,借以抒发自己对明朝官场中趋炎附势之徒丑态的鄙夷。一生中著有《谥法纂》、《益智编》、《剡溪笔谈》等,而《益智编》是其代表作,最能反映其思想。
二、本书思想内容
孙能传编纂《益智编》,是感时而作。万历年间,宦官把持朝政,东林党、浙党与阉党纷争不止,东南沿海倭寇和北方后金的威胁等外患越来越严峻,矿税和赋税不断增加,内乱和民变频繁发生……明朝已到了积重难返、病入膏肓的地步。孙能传已察觉出“时局日非,当事者有功成之危矣”。他怀抱一腔爱国热情,几次上书进言,怎奈身微言轻,“秩卑言微,自以不获见诸行事”。于是苦编此书,希望在“天下大变大纷”之时,能够为当政者所借鉴。古代知识分子忧国忧民、匹夫天下责的风范和气节炯然而现。
明代邬鸣雷在《益智编》序中写道:“(孙能传)敦德博古,渊宏广肆,于书无所不窥,而尤好谈古今成败得失,如指诸掌。”说明孙能传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喜好谈论古今成败得失。综观《益智编》一书,可以看出孙能传的如下思想:
首先,“极古今,穷事变,举以为经世之用”。王家振在重刊《益智编》序中,概括了孙能传本书的思想,即“极古今,穷事变,举以为经世之用,而使蹈常处顺者皆知范我驰驱;即遘遇非常,亦不至纬缱而偾事”。可见,孙能传传承了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思想,而且更加突出和强调“经世之用”。但他并不刻意追求所谓的“一家之言”,而是“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以于己出,何况集众人之长,以资一己之策,斯为效也大矣”。也就是说,全书的事例篇章都有出处,并非孙能传自创,然而在编纂中,又不完全依照原书原著,在故事情节方面有的不如原出处详细、生动,但在益智致用方面着重笔墨,以凸显“用智实用”之效。他强调对待古人的经验要圆活变通,灵活运用,反对泥古不化,希望世人能借鉴古人的智慧,致用于当世。
其次,书中一直渗透着作者对君主治国理政的期盼。孙能传对古代各类文献典籍中所记载的有关治国理政的大小事例,分门别类地加以编定。全书“大至全君定策,细及器仗琐屑,近若宫廷秘密,远暨边微四夷,罔不括其全而握其络”。其中,最重要的卷目是帝王类、政事类、财赋类、兵戎类,共计二十卷、三十九目。作者着力从这些“大政”方面,择选古今之“谋猷”,“作后人之刑范”,为“君上之采听”。如全君、定策、翼储、外戚、阉寺、用人、爵赏、政术、治体、宰相、台谏、理财、赋役、将帅、节镇、守御、定乱、制叛逆、镇人心、安边、驭夷等,全是明朝末年所面临的问题。出于解决这些现实问题的目的,孙能传从古代文献中,择选古代解决此类问题的奇智良谋,供当世与后世人借鉴、效仿。“使神宗能用于万历之时,则国势立振;使思宗能用于崇祯之代,则流贼可息。自来经营大业,与夫继体守文之主,盖未有不师古而克有济者也。”只可惜,明朝没有“究于用”。此书最早刊行时是1613年,而1644年满清就入关了。
第三,正统思想贯穿全书。如中原与四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夷夏意识,“李广上郡遭遇战”“虞诩智胜羌兵”“刘錡大败兀术”“也先智取东京”,敌对的少数民族被视为蛮夷凶残之人,阅读这些篇章就可以明显看出作者的情感倾向。再如乱臣贼子与忠臣贤将的“彼我”之分,在兵戎类设间目中,“杨玄感以诈胜敌”“史思明计杀唐骁将”中的杨玄感、史思明被视为“彼”,是乱臣、是叛逆;“田单救齐”“陈平反问除范增”“宋太祖杀林仁肇”等篇章中的田单、陈平、宋太祖被视为“我”。这种区分在杨玄感以诈胜敌的按语中表述得最为明白。
第四,《益智编》中间夹附许多评语,即“按语”。这些评语,大多是孙能传自己撰写的,如果有前人评语的思想和自己的看法相和,孙能传也会直接借用。这些按语,大多倾注了孙能传的心神精髓,也渗入了他的苦心孤诣。从按语中,我们可以读出孙能传的思想情感倾向,尤其是治国理政、夷夏之别等思想。
此外,孙能传注意到了营造、城池、河渠、舟梁、器仗和刑法、谳议、折狱、迹盗的治国之用,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三、《益智编》的体制、版本
《益智编》初刻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入《四库全书》存目,至清末藏刻已片板无存。光绪十七年(1891),孙氏子孙根据家藏本再次翻刻,并由著名学者俞樾题签。此次整理校译,即以光绪年间翻刻本为底本,参照其他版本,并对校于相关史书。
《益智编》全书四十一卷,按前后顺序分为帝王、宫掖、政事、职官、财赋、兵戎、刑狱、说词、人事、边塞、工作、杂俎等共计十二类。孙能传主要择取治国安邦、平叛定乱等经世实用的事例,列入各类之中。此次译著没有保留所有篇章,而是择选那些最能代表作者思想的、有关治国安邦、平叛定乱的事例;如果相同事例有多个,则选取最有代表性、最易为读者认知的。由于时间仓促,错误在所难免,祈望读者批评指正。
王玉亮
2010.3
《益智编》初刻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入《四库全书》存目,至清末藏刻已片板无存。光绪十七年(1891),孙氏子孙根据家藏本再次翻刻,并由著名学者俞樾题签。此次整理校译,即以光绪年间翻刻本为底本,参照其他版本,并对校于相关史书。
《益智编》全书四十一卷,按前后顺序分为帝王、宫掖、政事、职官、财赋、兵戎、刑狱、说词、人事、边塞、工作、杂俎等共计十二类。孙能传主要择取治国安邦、平叛定乱等经世实用的事例,列入各类之中。此次译著没有保留所有篇章,而是择选那些最能代表作者思想的、有关治国安邦、平叛定乱的事例;如果相同事例有多个,则选取最有代表性、最易为读者认知的。
《益智编》是明代万历年间工部主事孙能传编撰的一部旨在经世致用的智谋书,编撰目的是为了博采众长,以达到启发个人智慧的作用。全书41卷,按前后顺序分为帝王类、宫掖类、政事类、职官类、财赋类等12类。主要择取的是经世实用,又关乎国体、内政、外患等明朝当时最主要的现实问题。
该书取材不局限于哪一部文献典籍,只要是启智致用的古代事例都予以择选。但在语言文字上又不完全依照原书原文,因此其经世致用的目的更加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