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从德才堪为学生楷模的教师高度集中、日常生活中的师生密切接触、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教育家的倡导等方面展开,探讨“从游式”教育的生成机制:从日常生活中师生之间的游谈、“沙龙”与讨论会中的“脑力振荡”、旁听与演讲中的追随、在“私相授受”中共同探究、社会实践中的把臂同行、题词中的劝勉、作为特殊“从游”方式的读书等方面,呈现“从游式”教育的外显形态: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激烈辩论中的思维磨砺、感通中的陶冶、放松中的思维散射等方面,分析教师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机理:从精神境界的提升、学术研究范式的形塑、探究方向的导入与学术观念的传承、德性的养成等方面,探查“从游式”教育对学生品格的塑造作用。最后,对西南联大“从游式”教育经验的当代价值进行了创造性阐释。 本书可供研究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史的学者、研究生参考,也可为各个层级的教育决策者、大学校长确定中国大学改革方略时提供借鉴。 作者简介 王喜旺,男,生于1970年2月,山西省盂县人,现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中国现代大学史、教育文化学。代表性学术专著有《学术与教育互动:西南联大历史时空中的观照》《N0世纪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研究》(合著)等,合作编写《高等教育学》等教材,在《光明日报》(理论版)、《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学刊》、《中国文化月刊》(台北)等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教育部重点项目.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省部级课题3项,作为主要成员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重点项目4项。独立或作为主要参与者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项,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从游式”教育的生成机制 第一节 学识与德性兼美的“大师”高度聚集 第二节 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中的魅力展示 第三节 师生共同的学术救国意识 第四节 亲切而纯洁的师生关系 第五节 梅贻琦的自觉倡导 第六节 云南的边地色彩与宽松氛围 第二章 “从游式”教育的外显形态 第一节 日常生活中师生之间的游谈 第二节 “沙龙”与讨论会中的“脑力振荡” 第三节 旁听与演讲中的追随 第四节 在“私相授受”中共同探究 第五节 社会实践中的把臂同行 第六节 题词中的劝勉 第七节 作为特殊“从游”方式的读书 第三章 “从游”中教师影响学生的机理 第一节 “对话”中的探察与了知 第二节 自由展示中的心灵冲击 第三节 论辩中的思想交锋 第四节 极度松弛中的思维散射 第五节 感通中的陶冶 第四章 “从游式”教育的影响 第一节 精神境界的提升 第二节 学术研究范式的形塑 第三节 探究方向的导入与学术观念的传承 第四节 德性的养成 第五章 师生“从游”历史经验的当代价值阐释 第一节 “从游式”教育的特征 第二节 “从游式”教育在当代大学教育中的意义 第三节 “从游式”教育实现的条件 第四节 “从游”中教师影响学生的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