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万物起源(从宇宙大爆炸到文明的兴起)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作者 (美)大卫·贝尔科维奇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按时间顺序描绘宇宙、星系、太阳系、地球、生物圈等实体的样貌和形成过程,并穿插介绍相关研究史,讲述了一些相关理论——如大爆炸、暗物质、半衰期、年代测定等——是基于什么观察和推理而提出的,是一本体量不大但信息密集的宇宙发生说明书,或者说是从宇宙诞生到人类登场的“宇宙-生命编年史”。因为作者是行星地质学家,本书特别侧重行星尤其是地球的地质内容,这是本书和一般侧重宇宙学的宇宙史书籍不同的特点。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宇宙与星系
第二章 恒星与元素
第三章 太阳系与行星
第四章 大陆与地球内部
第五章 海洋与大气层
第六章 气候与宜居性
第七章 生命
第八章 人类与文明
进一步阅读书目
致谢
导语
来自世界翘楚学府耶鲁大学的本科生课程,适合普通人阅读
聚合大量新近科研成果,覆盖物理、化学、地质、生物、人类史多门学科
简短篇幅内了解宇宙全史,加深对太阳系和地球的认识
从宇宙到行星,从大陆到海洋,从生命到人类,尽在200页;本书尤其突出了地球、地质、水文、气候等方面内容。
书评(媒体评论)
你我皆星尘。这本通向宇宙的“口袋导览”,
展露了它的美丽与真实,也解释了我们的星球何以
如此特别。真是充满了发现与见解的一本小书。
—— 肖恩·B.卡罗尔,演化生物学教授,《
生命的法则》作者
在这么短的篇幅里要解释生命、宇宙及万物,
可算是一个艰巨任务,而身为物理学家及火山爱好
者的作者成功完成了挑战……各种起源如约登场,
而且(福利!)读起来居然还别有趣味。
——《发现》杂志
精彩页
前言
要讲述宇宙的历史,也许最好的办法是逆流而上,按正好相反的时间顺序来讲述。无论以宗教还是科学的名义,我们对宇宙初创时刻的痴迷,都来自我们对自身何以至此的好奇。如果从当前出发,倒带7000年抵达人类有记载的历史之初,我们会发现尚有700万年的人类演化史横亘在前。要是这就让你气馁了的话,还有6亿年的动物演化史、30亿年的生命演化史,以及再早十几亿年的太阳系及我们地球的诞生。从这儿再往前90亿年,我们才抵达已知时间的起点。如果将宇宙的历史压缩成一天的24小时,就像一部超级冗长的先锋电影那样倒序播放,那人类文明史将如白驹过隙,只有0.04秒的时长,连演职员表都还来不及闪现。最早的动物出现在大约1小时后,这尚可容忍;但要再过7个小时,才能看到太阳系和地球的诞生,至于抵达宇宙的起点则还有漫漫16个小时。
尽管倒序讲述宇宙史确实别有新意,年代顺序毕竟是有用的,尤其是我们已经习惯了时间长河的奔流方向。在这本小书里,我实际上会加速讲述,不会用掉24小时(当然这取决于读者你),而是“走马观花,管中窥豹”。本书包含了宇宙中所有最重要的热门事件,描述不同事件何时(最重要的是如何)显现。“起源”这一概念深深植根于科学自身,在这里既不是神话,也不是泛泛而谈的故事,而是万物如何从无到有的主要假说。泛泛而谈与科学假说之间有关键区别,后者提供了可供计量的预测,因此学者能通过实验或观测对其证伪。假说的可证伪性也许是科学的最根本原则,这听起来大概有点枯燥,不过我希望能在这个起源故事的叙述中加点料,别担心,不会加太多的。
本书来自耶鲁大学的一门本科研讨班课程,课程有一个朴素的名字—“万物起源”,目标是通过这些可证伪的重大假说来训练科学思维。本书资料都是为普通读者准备的,我想在科学方面不会过于浮夸。我也尽力避免以专门术语迷惑读者,对必不可少的术语则尽量解释。
尽管这是万物起源的“金曲合辑”,所述故事也不是随意或彼此无关的,而是环环相扣、承上启下。生命奠基于我们星球的大气、海洋与岩石,而这些又来自星际尘埃。尘埃的成分在巨星中孕育,而巨星又诞生于宇宙大爆炸产生的气体。地球既成,它的海洋、大气乃至深埋的地核如何形成与发展,决定了错综复杂的生命如何维系数十亿年至今。
作为一个研究过本书所涉多个主题(当然不是全部)的科学家,我自然不会放过从独到的(或者说实在点,我所偏好的)地球物理学视角出发,强调起源故事间的关联及主题思想的任何机会。我的学生最终发觉,板块构造学说在本书中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而我要是能找出这个学说与宇宙大爆炸的关联,肯定会大书特书(但恼火的是时间不等人)。本书最后推荐了众多有关宇宙与生命史的优秀读物,它们都比拙作全面得多。本书不求深广,而是不揣(或不惮)浅陋粗疏(以这些词万一能有的最佳含义而言),旨在由快速而仍可一读的概览故事,提供关于宇宙(一定程度上也是关于其中人类地位)的一张地图。更重要的,则是作为开胃小菜,让你由此探求更多。
第三章 太阳系与行星
……
在所有关于太阳系和行星形成的故事里,最神秘的故事来自我们自己这个:地球是怎么搞到一个如此奇特的卫星的?卫星和行星几乎一样大,这可是很怪异的事情。月球跟木星土星的诸多卫星也差不多大,木星卫星中最大的木卫三,质量只是月球的2倍(在质量比较中2倍都不算什么,跟1倍差不了多少);比较而言,木星却有300个地球那么大,土星则相当于100个地球。所以,我们这个小小的行星地球是如何捕获了一颗大块头卫星的,是个谜。
这个异常巨大的月球,大概在生命的演化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月球潮汐(也就是涨潮落潮)会形成潮汐池,达尔文等人认为这是早期生命的繁殖场所。潮汐也同样造就了潮间带,也就是海岸线上一段既是潮湿海洋又是干燥(好吧,也有潮气)陆地的地带,那里的有机体在两种环境里演化以求生存,最后启动了生命向陆地的大迁移(或大入侵,看你的立场了)。
地月关系的奇特之处可不只是尺寸。目前,月球的绕地轨道半径是地球半径的60倍,每1个月左右(认真讲是27天)绕地球一圈。然而,月球一开始是在离地球近得多的地方,二者又是由相互间的引力作用维持长时间不离不弃,所以更近的月球就会让地球自转得更快,这点仍然可以用转着滑冰的人把手收回来作比方。事实上,好几亿年前的沉积层中的珊瑚化石(珊瑚有每天和每个季节的生长轮),记录下来的日长比今天的明显要短得多。要是我们把月球扑通一下放入地球,合并而成的行星更会快马加鞭,1天只有4小时。这样,合并了的地月系统自转极快,甚至比自转最快的行星,刚好(又!)是木星,还快得多,木星的1天有10个小时。月球轨道后来会扩张到现在的大小,是因为月球潮汐在快速自转的地球表面引起了鼓起的肿块,肿块们跑在月球的前面,它们对月球的引力作用就拉着月球往前,就这样,月球慢慢被抛到了更高的轨道上(要是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8:2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