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角谷的藏书架(100本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精) |
分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作者 | (美)角谷美智子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角谷美智子退休后出版的首部书评集,是她以“书迷”身份出具的一份私人藏书录,搭配30幅藏书票样式插图,推荐书籍上百本,题材内容包罗万象。其中包含文学经典、畅销小说、历史政治、大众社科、戏剧研究、名人传记、演讲集回忆录、儿童文学等众多类型,为读者提供了一份用以参考的权威书单。 作者简介 角谷美智子(Michiko Kakutani, 1955-),英文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家,普利策评论奖得主《纽约时报》前首席书评人。 1955年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父亲是著名数学家角谷静夫。1976年,角谷毕业于耶鲁大学,1979年进入《纽约时报》,1983年开始为该报撰写评论,直至2017年退休,她始终恪守着“三不一没有”(不出书、不推荐、不收钱、没有朋党)的专业清规。 角谷的文风冷静犀利,我行我素,不惮于批评文学大咖,也帮助很多新人作家建立起个人声誉。作为一个令人生畏且难以预测的书评人,她的影响力之深,使其名字成为了一个动词——作家们用“我被角谷了”来形容自己的作品被角谷评论,用以定位自己在文学界的声誉。 2017年,角谷宣布从《纽约时报》首席书评人的职位退休,在国外出版界引起了巨大震动,西方媒体为此报道:“美国文坛即将翻开新篇章。” 目录 导言 《美国佬》 《那世上的光:回忆录》 拳王阿里 《拳王阿里自传》 《拳王阿里读本》 《世界之王:穆罕默德·阿里和一位美国英雄的诞生》 《悼念:穆罕默德·阿里,1942-2016》 《经历:回忆录》 《小城畸人》 《极权主义的起源》 《使女的故事》 《奥登诗选》 《大陆漂移》 索尔·贝娄作品 《奥吉·马奇历险记》 《赫索格》 《真情》 《形象:美国伪事件指南》 《虚构集》 《所有奇迹:面对未知的真实故事》 《鼠疫》 《权力之路:林登·约翰逊传》 《追求幸福:好莱坞复婚喜剧》 《我们能谈点开心的事吗?》 布鲁斯·查特文作品 《巴塔哥尼亚高原上》 《我在这里做什么》 《梦游者:1914年,欧洲如何走向“一战”》 关于外交政策和世界的书 《西方自由主义的衰落》 《失序时代:全球旧秩序的崩溃和新秩序的重塑》 《兄弟,我已不久人世》 《地下世界》 《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 琼·狄迪恩作品 《向伯利恒跋涉》 《白色专辑》 《怪才的荒诞与忧伤》 《黛博拉·艾森伯格故事集》 《荒原》 约瑟夫·J.埃利斯作品 《奠基者:独立战争那一代》 《美国创世纪:建国历程的胜利与悲剧》 《革命之夏:美国独立的起源》 《美国对话:创立者和我们》 美国民主制度的奠基者 《联邦党人文集》 《乔治·华盛顿告别演说》 《看不见的人》 《我弥留之际》 那不勒斯四部曲 大卫·芬克尔作品 《英勇的战士》 《感谢您为国效力》 关于“9·11”事件和反恐战争的书 《巨塔杀机:“基地”组织与“9·11”之路》 《跑步在最绝望的城市:从喀布尔到巴格达的战地报道》 《恐怖的解剖:从本·拉登之死到IS的崛起》 《了不起的盖茨比》 《古尔德的鱼书:12种鱼的小说》 《福楼拜书信集,1830-1857》 《辛纳特拉!这首歌就是你:一位歌手的艺术》 《百年孤独》 《创意工场:贝尔实验室与美国革新大时代》 《边缘世界》 《咨询室的秘密:倾听你的人生故事》 《奔腾年代》 《美国政治中的偏执风格》 《奥德赛》 《实验室女孩》 《骗子俱乐部》 《希望的嘱托:马丁·路德·金核心著作与演讲》 《写作这回事:创作生涯回忆录》 《女勇士:一个生活在群鬼中的女孩的回忆录》 《第三帝国的语言》 《大灭绝时代:一部反常的自然史》 《同名人》 杰伦·拉尼尔作品 《你不是个玩意儿》 《虚拟现实:万象的新开端》 《时间的皱纹》 关于亚伯拉罕·林肯的书籍 《林肯演说和著作》 《林肯在葛底斯堡:再造美国的字句》 《林肯:一位作家的传记》 《林肯之剑:总统职位和语言的力量》 《北极梦:对遥远北方的想象与渴望》 《血色子午线》 《赎罪》 《白鲸》 《门在楼梯口》 托妮·莫里森作品 《所罗门之歌》 《宠儿》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作品 《纳博科夫短篇小说全集》 《说吧,记忆:自传追述》 《在德黑兰读洛丽塔:以阅读来记忆》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 《天生有罪:特雷弗·诺亚的变色人生》 巴拉克·奥巴马作品 《我父亲的梦想:奥巴马回忆录》 《我们自己就是我们寻求的改变:奥巴马演讲集》 《那儿,那儿》 《1984》 《看电影的人》 《梅森和迪克逊》 《滚吧,生活》 《毕加索传》 关于工作和职业的书籍 《疯狂:关于生活和喜剧的对话》 《疯狂到位:高风险情境下团队如何协作与创新》 《放牧人生:湖区故事》 《医生的抉择:关于生死、疾病与医疗,你必须知道的真相》 《管家》 《美国牧歌》 “哈利·波特”系列作品 萨尔曼·拉什迪作品 《午夜之子》 《摩尔人的最后叹息》 奥利弗·萨克斯作品 《错把妻子当帽子》 《火星上的人类学家》 《野兽国》 苏斯博士的作品 《霍顿听见了呼呼的声音》 《戴高帽子的猫》 《冒牌儿圣诞老人鬼机灵》 《绿鸡蛋和火腿》 《绒毛树》 《哦!你将要去的地方》 威廉·莎士比亚戏剧 《弗兰肯斯坦》 《小失败》 《白牙》 《我挚爱的世界》 《理智尽头的棕榈树:诗选及剧本一部》 《金翅雀》 《论美国的民主》 《魔戒》 《凡·高书信全集》 《大地上我们一闪而过的荣光》 《德里克·沃尔科特诗集:1948-2013》 《无尽的玩笑》 《国王的人马》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地下铁道》 《昨日的世界》 序言 普利策奖得主、剧作家 奥古斯特·威尔逊①在一次 演讲中回忆道,在童年时期 ,他是那个想要阅尽家中藏 书的人,也是那个借书证用 得破破烂烂、借了书总是到 期不还的人。15岁时他从高 中辍学,然而每个上学日, 他都会去匹兹堡卡内基图书 馆阅读历史、传记、诗歌和 人类学书籍。图书馆后来还 给他发了荣誉高中毕业证。 他说,他在图书馆发现的书 “打开了一个他进入后就再 也离不开的世界”,他的想 法因此转变,认为“我也可 以当一个作家”。 正如雷·布拉德伯里②自 述“完全是在图书馆受的教 育”一样,奥利弗·萨克斯博 士③也认为他接受的真正教 育是在当地公共图书馆完成 的。这家图书馆位于他从小 就很熟悉的伦敦威尔斯登。 还有两个著名的自学成才的 例子:亚伯拉罕·林肯和弗 雷德里克·道格拉斯①,他 们成长过程中阅读的书籍塑 造了他们不可磨灭的理想和 抱负,赋予他们表达和论证 的工具,从而帮助他们影响 美国历史。 弗吉尼亚·伍尔芙写道, 阅读的快乐是“如此强烈、 没人能否认这一点:若是没 有阅读,这个世界会截然不 同,一落千丈。阅读改变了 世界,并将继续改变它”。 她提出,事实上“我们之所 以从猿猴进化为人,离开洞 穴,放下弓箭,围坐在篝火 边聊天,照料和帮助老弱病 残——我们之所以在沙漠荒 原和交纵错杂的丛林中开辟 家园,组建社会,原因很简 单——我们爱上了阅读”。 在1996年出版的《阅读 史》中,阿尔维托·曼古埃 尔讲述了一个10世纪的波斯 统治者。据记载,他让400 头训练有素的骆驼驮着他的 117000本藏书,按字母顺 序排列行走,跟他一起旅行 。曼古埃尔还讲到,19世纪 末期,古巴的雪茄工厂雇了 一些公众朗读者给工人们大 声朗读书籍。他还提及一位 他少年时代的恩师的父亲, 一位学富五车、熟记经典的 学者,在萨克森豪森纳粹集 中营里自愿为狱友提供“图 书馆”服务。他能大声整本 背诵各种书籍——这一点和 《华氏451》中的书迷十分 相似,凭借过目不忘的记忆 力,他们使书中的知识历久 弥新。 我们为什么如此爱书? 这些砖块大小的东西似 乎具有魔力——它们由纸张 、墨水、胶水、细线、纸板 、布料或皮革组成,就像小 小的时光机,将我们传送到 过去汲取历史的教训,或是 到达理想幸福或丑恶不幸的 未来。书籍能将我们运送到 地球上各个偏僻的角落,甚 至更为遥远的星球和宇宙。 书籍带给我们现实中绝无交 集的男男女女的故事,阐述 那些灵光一现的伟大发明, 令我们有幸瞻仰前人的智慧 。书籍教会我们天文、物理 、植物学和化学知识;向我 们解释太空飞行的动力学和 气象变化;带我们认识与我 们自身的想法迥异的信念、 观点和文学作品。书籍能突 然将我们带到虚构的国度, 比如《绿野仙踪》中的矮人 国、《魔戒》中的中土世界 、纳尼亚王国和爱丽丝仙境 ,以及麦克斯当上野兽之王 的地方。 …… 最重要的是,文学能给 予我们惊奇和感动,挑战我 们原本确定无疑的想法,驱 使我们重审自己的固定思维 。书籍能让我们不再囿于成 见,通过对细节和语境的赏 析,来取代“我们与他们”的 反身思维。文学挑战了政治 正统、宗教教条和传统思维 (当然,这也是独裁政权禁 书和焚书的原因);同时, 文学也发挥着教育和旅行的 作用:它让我们接触到多样 化的观点和声音。 正如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①所指出的,文学能给“被 困在自己脑壳里”的读者提 供一种能够“接近其他自我 的想象通道”。 也许,就像前总统巴拉 克·奥巴马在距卸任还有一 周时谈到的那样,书籍可以 提供历史观、与他人团结一 致的感觉以及“设身处地为 他人着想的能力”。它们可 以提醒我们“隐藏在争论背 后的事实真相”,以及故事 这一体裁的能力——“它可 以凝聚人心,而非制造分裂 ;可以建立联系,而非将人 边缘化”。 在这个政治和社会存在 分裂的世界里,文学可以跨 越时区和地区,跨越文化和 宗教,跨越国界和时代,将 人们联系起来。它能让我们 理解与自身截然不同的生活 ,让我们体会到人类经历中 共同的欢乐与失落。 导语 她犀利辛辣的书评风格常常令一些著名作家气得跳脚,乔纳森·弗兰岑大骂她是“纽约最愚蠢的人”,诺曼·梅勒称她为“独女神风敢死队”,专以“作践白种男作家”为乐,苏珊·桑塔格被角谷批评后宣称她愚蠢、浅薄,言不及义…… 但同时她也捧红了很多的新人新作——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无尽的玩笑》、扎迪·史密斯的《白牙》、托妮·莫里森的《宠儿》…… 她三十多年来恪守书评人的清规:“三不一没有”(不出书、不推荐、不收钱、没有朋党)(《中华读书报》语),直到2017年从《纽约时报》退休才开始出版作品。 书评(媒体评论) “没有人能有角谷那样的 影响力,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如此引领一个国家的文学生 活。如果没有她,难以想象 《纽约时报》会有多失色。 ——《纽约时报》执行主 编 迪恩·巴奎特 精彩页 《美国佬》 (2013) 奇玛曼达·阿迪契 著 奇玛曼达·阿迪契的《美国佬》讲述了一个感人肺腑、犀利深刻而又趣味盎然的成长故事。它既是一个旧式爱情故事,又展现出在日新月异的全球化世界里对种族、阶级、移民和身份认同的敏锐思索。 阿迪契笔下活泼率真的女主人公伊菲麦露在尼日利亚的拉各斯长大,高中时,她爱上了文学教授的儿子——认真且迷人的奥宾仔。两人瞬间产生了化学反应——“突然之间,她发现自己想和奥宾仔呼吸同样的空气”①——并描绘了两人未来的蓝图,也许会是在美国,一个奥宾仔心怀敬畏的国家。 教师大罢工中断了他们的大学生活。伊菲麦露获得奖学金能去美国上大学时,奥宾仔力劝她接受这个机会。他告诉她,自己会拿到签证,一完成大学学业就跟随她去美国,但“9·11”后苛刻的移民政策使这一切都成为泡影。相反,他将以非法移民的身份在伦敦度过痛苦不堪的几年,在伦敦,他只能找到最卑贱的工作。最终,他回到了家乡拉各斯,成为一名成功的房地产开发商并结婚生子。 与此同时,伊菲麦露正在努力适应美国的生活。她将自己的亲眼所见与记忆中伴随她长大的美剧《考斯比一家》进行了对比。她渴望“理解美国的一切”—“在‘超级碗”上支持一支球队,知道手指蛋糕是什么,体育‘罢工’是什么”“点‘玛芬’时不去想那其实是蛋糕。”在家乡,她从未真正意识到自己是“黑人”,而在美国,有关种族的争论无处不在,渗透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爱情到友情,再到工作动态,这让她感到震惊。在一篇《致我的非美国黑人同胞》的博客文章里,她写道:“停止争辩。停止说“我是牙买加人”或‘我是加纳人’。美国不管这些。所以就算你在你的祖国不是‘黑人’又怎样?如今在美国你是。” 阿迪契拥有一双可以察觉社会与情感细节的“热感应眼”,她运用这种天赋讲述了伊菲麦露的经历,令人感同身受。同时,她还讽刺了一些美国人的隐性种族歧视,以及那些渴望把自由政治像徽章一样戴在身上的进步人士的伪善作风。 作为一个外国人,伊菲麦露注意到美国文化中千奇百怪的黑色幽默。她注意到美国人在聚会上并不跳舞,而喜欢站在一边喝酒;很多人“穿睡衣去学校,穿内衣逛商场”,好让别人觉得他们太“出众/忙碌/酷/不紧张”,以至于懒得好好打扮。她还注意到,人们把算术叫作“math”,而不是“maths”①,而且学院派会莫名被一些小事激怒,比如“卡车里成熟的进口蔬菜”。 多年以后,伊菲麦露的博客“种族节②,或一个非美国黑人观察美国黑人的种种心得”大获成功。她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自信,与一位富有的白人商人分手后,她与一位在耶鲁任教的黑人讲师建立了一段“看起来很完美”的恋爱关系。 但是,伊菲麦露无法停止对奥宾仔的思念,“她的初恋,她的初恋情人,唯独和他在一起时她从不觉得需要解释自己”。她意识到,她经常感受到的“灵魂深处的纽带”是一种思乡之情——她思念着拉各斯和她的家人。于是,13年后,她决定返乡—事实证明,这段旅程就像她当初的美国之行一样令人不快。阿迪契有力地叙述了她的种种经历,汇聚成一个关于归属感的故事——这个世界里,身份越来越具流动性和界定性。这也是一个关于我们被成长和生活的地方所塑造的故事。 P10-1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