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自我本我与集体心理学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自我本我与集体心理学》收录了弗洛伊德后期的三部重要的著作:《跨越快乐原则》《集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以及《自我与本我》。这三部论著分别于1920、1921、1923年发表,提出了生本能与死本能的二元对立,集体中的“力比多联系”以及人格结构三分法等理论,在内容上具有承接性,共同构建了弗洛伊德后期思想的框架,同时也标志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体系走向了成熟。
目录
超越快乐原则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集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勒邦所描述的集团心理
第三章 其他人关于集体心理活动的论述
第四章 心理暗示和力比多
第五章 两种人为组成的集体:教会和军队
第六章 其他问题和研究线索
第七章 自居作用
第八章 爱和催眠
第九章 聚居本能
第十章 集体和原始部落
第十一章 自我的等级划分
第十二章 附录
自我与本我

第一章 意识与无意识
第二章 自我与本我
第三章 自我与超我(自我典范)
第四章 两种本能
第五章 自我的附属关系
附录一 弗洛伊德重要论著
附录二 意义深远的名句
附录三 弗洛伊德生平大事记
导语
这本书汇集了精神分析学派开创者弗洛伊德晚年的三本重要作品,集中、概括地反映了弗洛伊德晚年成熟的理论,我们出版这本书旨在帮助读者全面地、顺畅地理解弗洛伊德后期的一整个思想体系。书中内容全面、结构严谨,译文语言凝练、行文流畅,不仅可以作为心理学研究者的参考用书,也适用于想了解心理学和弗洛伊德思想的普通读者。
书评(媒体评论)
同牛顿、达尔文、马克思这些人一样,弗洛伊德
也在有意识与无意识中塑造了我们每一个人的世界观。
——(美)未来学家托夫勒
几百年后,当人们编撰心理学史时,如果忽略了
弗洛伊德这个名字,就不可能写出一部真正的心理学史
,到那时,你就会得出关于伟人的诠释——名垂青史。
——(美)实验心理学家波林
弗洛伊德为这代人找到了一个更深刻的世界观…
…科学的使命是教导人类如何在这个艰难的星球上脚踏
实地,勇往直前。对于这个艰巨的使命,弗洛伊德的奉
献不可或缺……
——(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
精彩页
节选一:
有时爱不过就是性本能为获取直接的性满足而进行的对象性情感贯注。目的达成之后,它就烟消云散了。这就是人们口中的普遍性的、感性的爱。然而,力比多的情况就不止这么简单了。它需要确保对刚刚烟消云散的欲望的重燃有准确的预判,毫无疑问,这使它成为了对性对象的持续情感贯注的原动力,并且是在冷静的间歇期中“爱”上对方的原动力。
……
众所周知,在青春期涌现出了一种全新的、极为强烈的带有直接目的的性冲动。在某些糟糕的境况下,它们以一种感觉流的形式与那种延续下来的“亲切”的情感划清界限。所以我们眼中出现如此一副景象,它的这两个方面很容易在一些文学流派的笔下被赋予典型意义:一个男人会对一个自己敬重的女人产生炽热的感情,但却不会对她采取任何性行为。与此相反,他只会与那些他所轻蔑和鄙夷的女人打情骂俏。不过更常见的情形是,这个青春期的少年会处于在某种程度上的并存状态,也就是达到一种纯洁高尚的爱与感性肮脏的爱的中和状态。他与性对象的关系中就存在着此类特性,即无抑制的本能与被抑制的本能互相
融合并影响彼此。同赤裸裸的感性欲望相比,对任何人的爱的深度可以通过这种爱中含有多少受抑制的本能来加以判断。
一直以来,我们都对爱的世界中的性过誉现象感到诧异。在这种现象中,被爱者能够一定程度地享有不被挑剔的特权,她的一切特点都优于未被爱者,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凌驾于她被爱上之前的特点之上。如果说感性的欲望或多或少被压抑或禁止,那么就会出现此类错觉:正是由于精神方面的闪光点才使她被感性地被爱上了。但事实恰恰相反,只有她在感性方面拥有吸引力才会使精神的闪光点出现。
……
这种性过誉和这种爱的程度越深,就越能准确地阐释这幅景象。此时,追求直接性满足的趋向或许已经彻底沦为次要的东西,譬如一个青年炽热的情感就时常会处于这种状态。自我逐渐卑微,对象愈发高贵,直至自我的爱完全贯注到对象上,于是就会自然而然地导致自我的沦丧。换句话说就是自我被对象完全吸纳了。在一切的爱的现象中,都带有卑微、自恋受控以及自我贬低的特征。在极端的情况下,它们只是得以加强,并伴随着感性需求的退居幕后而登上神坛。
在那些不和谐的、无法得到满足的爱情中,这种情形最易出现。这是因为,任何一种性的满足都能够降低性过誉的程度。这种自我对对象的“献身”已经可以等同于对某种信仰的崇高献身了,随着自我“献身”的出现,自我典范本应具备的功能丧失了效用,它所引发的
批判作用也荡然无存。对象的一切行为和要求都是正确的、不容批判的,为这个对象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不受良心道德审判的。为了不切实际的爱情,一个人可以变得心狠手辣,不惜触犯法律。以上的整个状态一言以蔽之:对象已然成为了他的自我典范。 ……
爱与催眠颇为相似,两者的相同点极为显著。在这两种状态下,主体无论是对催眠师还是对所爱的对象都具有相同的卑微顺从,相同的言听计从,相同的缺乏批判的思想,而其自身的创造力同样处于停滞状态。毫无疑问,催眠师已然处于自我典范之地位。不同的是,在
催眠过程中,一切都变得更加清晰、更加强烈。有鉴于此,我们认为用催眠现象来剖析爱的现象比其他方法更加客观可靠。催眠师是独一无二的对象,在一种梦境般的体验中自我感觉到了催眠师可能作出的要求和结论。这个事例让我们想起了的自我典范的某种功能,即检验事物真实性的功能。毫无疑问的是,如果说原先检验事物真实性的心理能力是自我的真实的保障,那么自我就会将一种知觉当作真实之物。这种极端的现象是由极度缺少目的不受抑制的性冲动所引起的。催眠中与催眠师的关系类似于在爱情中某人彻底的献身,只不过其中
并无性的满足罢了。但在实际的爱中,这种满足只是作为将来或许会出现的一种目的而被暂时压抑起来并处于次要位置。
……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2:3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