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斯坦丁·布朗库西(Constantin Brancusi)是20世纪最重要的雕塑家和先锋艺术家之一,被认为是最难捉摸的一个。他神秘的天性不仅与他的故乡罗马尼亚有关,也因为其意识中的神话和“另类的光环”吸引了公众。他超越了艺术家的神话,向我们展示了作为学生的康斯坦丁,以及艺术大师康斯坦丁。
传记描述了布朗库西如何用雕塑艺术布置巴黎沙龙,也探讨了他的作品如何与罗马尼亚的民间艺术联系在一起。敏锐的笔触让布朗库西的形象在20世纪现代主义最重要知识分子的行列中占据了应有的位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康斯坦丁·布朗库西/知人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英)桑达·米勒 |
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康斯坦丁·布朗库西(Constantin Brancusi)是20世纪最重要的雕塑家和先锋艺术家之一,被认为是最难捉摸的一个。他神秘的天性不仅与他的故乡罗马尼亚有关,也因为其意识中的神话和“另类的光环”吸引了公众。他超越了艺术家的神话,向我们展示了作为学生的康斯坦丁,以及艺术大师康斯坦丁。 传记描述了布朗库西如何用雕塑艺术布置巴黎沙龙,也探讨了他的作品如何与罗马尼亚的民间艺术联系在一起。敏锐的笔触让布朗库西的形象在20世纪现代主义最重要知识分子的行列中占据了应有的位置。 作者简介 桑达·米勒(Sanda Miller),南安普敦索伦特大学研究员,马兰戈尼学院和米兰时尚学院访问学者。著有《康斯坦丁·布朗库西作品研究》《时尚写作与批评》《时尚新闻:历史、理论与实践》等。 目录 引言 1 童年 2 克拉约瓦与学徒时代 3 布加勒斯特与美术学院 4 巴黎 5 龙桑小巷工作室 6 工作与友谊 7 特尔古日乌 8 最后的作品,最后的朋友,遗产 精选参考文献 致谢 序言 作为20世纪重要的艺术 家,康斯坦丁·布朗库西一 直以来不太引人注目。最先 想到的原因有两个。一和他 的身世有关。19世纪的最后 25年,布朗库西出生并成长 在罗马尼亚。尽管西方世界 的现代化进程影响深远,罗 马尼亚却还是个大农村,贫 弱交加,在外人眼中不啻为 巴尔干半岛上吸血鬼和狼人 出没的一片凄凉闭塞之地。 第二个原因则更有趣。布朗 库西定居巴黎后,利用了人 们对罗马尼亚国家和人民的 普遍误解和偏见。他很快发 现,传说比真相更能迎合大 众的想象,便在位于蒙帕纳 斯中心著名的白色工作室里 ,给自己着实编织和笼罩出 一派“他者”气质。他的做法 效果显著,令彼得·内亚戈 耶(Peter Neagoe)写出了 一部颇具传奇色彩的传记, 并用书名尊称他为《蒙帕纳 斯的圣徒》(The Saint of Montparnasse)。内亚戈 耶于1960年去世,5年后这 本传记才得以问世,给布朗 库西的传奇作了永久性定格 。 可后来,随着档案资料 的不断涌现,最近的一些 2003年才公诸于世,推翻 了布朗库西刻板的圣徒形象 ,还原出更丰富的面貌:他 实际上深受时代影响,作品 深刻反映了两次世界大战以 及种族大屠杀所造成的多舛 的欧洲历史,摄人心魄,魅 力长存。 欧洲和美国顶级博物馆 都展出了布朗库西的作品, 其中一些如《波嘉尼小姐》 (Mlle Pogany),获得了 圣像般的地位。他的工作室 在巴黎得到重建,成为位于 博堡区的蓬皮杜艺术中心的 一部分,对此,知道的人也 许不多。“布朗库西工作室” 浓缩了布朗库西的生平和创 作,见证了他的永恒传奇, 是名副其实的艺术综合体。 在蒙帕纳斯度过的岁月里, 他以工作室为舞台,详尽阐 释了“他者性”(otherness ),令观众意乱神迷。这些 观众里有商人、收藏家、朋 友、恋人、作家、批评家, 还有聚拢在布朗库西身边的 形形色色的追随者。一些拜 访过布朗库西的人提供了珍 贵佐证。比如1950年代, 剧作家欧仁·尤内斯库 (Eugène Ionesco)接到 了拜访布朗库西的邀请。尤 内斯库不无讽刺地表示,自 己对“这种怪人”不感兴趣, 但还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夜应 邀前往。彼时,画家亚历山 大·伊斯特拉蒂(Alexander Istrati)正陪他坐在火炉旁 等,门开了,布朗库西走进 来,那是“一个80岁上下的 小老头,拿着手杖,头戴毛 茸茸的白色软帽,蓄着宗主 式的白胡须”,“狡黠的眼睛 闪闪发光”。他明白来客是 谁,却假装不知,问尤内斯 库“是做什么的”。伊斯特拉 蒂解释说,尤内斯库“是剧 作家,写舞台剧”。布朗库 西却说:“我嘛,我不喜欢 戏剧,我不需要戏剧。去他 妈的戏剧。”没想到两人意 趣相投,尤内斯库立刻答道 :“我也讨厌戏剧,去他妈 的戏剧。所以我才写剧本玩 弄它。就这么回事。”布朗 库西特别喜欢抬杠,于是漫 不经心地啰唆一通,说希特 勒(Hitler)是被埋没的英 雄,说雅利安主义,又说他 痛恨纳粹主义,痛恨民主政 治,痛恨布尔什维主义,痛 恨反共思潮,痛恨科学,痛 恨现代主义,痛恨反现代主 义思潮等等。尤内斯库却始 终保持沉默。布朗库西觉得 无趣,走了,几分钟后又回 来了,手里多了一瓶香槟。 布朗库西对批评家深恶 痛绝。1921年,埃兹拉·庞 德(Ezra Pound)[时任《 小评论》(The Little Review)编辑]主动请缨 写一本关于他的书,遭到拒 绝。当然,如果评论家是年 轻漂亮的女性,他也会破例 。比如1922年,记者珍妮· 罗伯特·福斯特(Jeanne Robert Foster)在《名利场 》(Vanity Fair)杂志上发 表了一篇文章,拐弯抹角地 恭维他,说他是“德高望重 的农牧神”(他当时尚不到 50岁)。福斯特是这样描写 他的:“翩翩君子,个性鲜 明,肩膀宽阔,卷曲的黑发 覆盖高尚的头颅,黑色的胡 须中夹杂着缕缕白丝,举止 轻盈,明眸善睐,仿佛一位 德高望重的农牧神。” 布朗库西原则上反对出 版任何关于他的文字,这也 就能解释为什么他在世时几 乎没有关于他的法语著作付 梓,只有他的罗马尼亚朋友 V.G.帕莱奥洛格(V. G. Paleolog)在1947年出版了 一本书,但鲜为人知。帕莱 奥洛格是自费出版,只印了 375册。虽然两人早在1910 年就认识,但该书对布朗库 西身世的介绍却相当古怪: 布朗库西出生于农家贵 族,从种族上说,最大程度 地避免了异族基因渗透…… 除了《祈祷者》(The Prayer)和《地球的智慧》 (The Wisdom of the Earth )两件力作之外,很难说他 的作品融入罗马尼亚的艺术 主脉。 早在布朗库西的名声尚 且局限于先锋艺术圈时,罗 马尼亚贵族女诗人、巴黎社 会名流玛丽·本杰斯库 (Marie Bengesco)就对他 的雕塑作品作过有趣的描述 。1919年在巴黎出版的《 图说罗马尼亚》(La Roumanie en images)一 书中,本杰斯库以文化为主 题贡献了名为“罗马尼亚的 艺术”(L’Art en Roumanie )的一章。她敏锐地洞悉了 布朗库西的艺术之路:“布 朗库西最初将自己设定为彻 底的现实主义者,现在认为 这些现代技法已是强弩之末 ,果断放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