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诞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作者在四十年里,跟数百个家庭保持联系,观察这些家庭的孩子,记录下父母跟孩子之间的互动,由此得到了关于儿童心理和行为的第一手资料。
全书38章,用200个鲜活案例和34条育儿新原则与我们探讨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做真正理解孩子、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父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孩子--挑战(重译本)(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美)鲁道夫·德雷克斯//维琪·索尔兹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诞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作者在四十年里,跟数百个家庭保持联系,观察这些家庭的孩子,记录下父母跟孩子之间的互动,由此得到了关于儿童心理和行为的第一手资料。 目录 推荐序 李一诺/2 前 言 鲁道夫·德雷克斯/10 第一章 我们现在的困境/16 第二章 理解孩子/26 第三章 鼓励孩子/52 第四章 孩子的不当目标/77 第五章 惩罚和奖赏的谬误/90 第六章 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的应用/100 第七章 坚定但不支配/112 第八章 尊重孩子/118 第九章 引导孩子尊重秩序/124 第十章 引导孩子尊重他人权利/133 第十一章 不批评和少犯错/137 第十二章 保持作息规律/149 第十三章 花时间训练孩子/156 第十四章 赢得孩子的合作/163 第十五章 避免过度关注/176 第十六章 避免权力之争/183 第十七章 退出冲突/195 第十八章 行动!而不是空话 /205 第十九章 不要“赶苍蝇”/217 第二十章 取悦孩子务必小心:有勇气说“不”/221 第二十一章 不要冲动,出其不意/229 第二十二章 避免过度保护/237 第二十三章 激发独立/244 第二十四章 置身“架”外!/253 第二十五章 不为恐惧所动/269 第二十六章 少管闲事/279 第二十七章 拒绝怜悯/293 第二十八章 合理要求,少提要求/306 第二十九章 说话算数,坚持到底/311 第三十章 一视同仁/317 第三十一章 倾听!/323 第三十二章 注意说话的口气/328 第三十三章 放轻松/331 第三十四章 让“坏”习惯降级/339 第三十五章 有乐同享/347 第三十六章 应对电视的挑战/352 第三十七章 对话,而不是训话/357 第三十八章 家庭会议/365 育儿新原则/371 附录 运用篇/373 序言 不论数量还是程度,孩子带给我们的困扰与日俱增 我研究亲子关系长达四十年,越发认识到我们对家 我已在此前的著述中勾勒出亲子关系的一些基本原 维琪·索尔兹女士应我邀请,以她自己的方式陈述 相信我们的共同努力可以完成我们给自己设定的任 对那些希望尽到责任但经常发现自己尚未准备好的 导语 家庭教育中,每日与你紧密相伴的困惑、苦恼、误区,本书作者与团队已汇总、研究、实践、破解40年; 本书影响了中外教育界、家庭60年;200个具有代表性的真实案例,让你感同身受、相见恨晚,适合中国父母借鉴、实践; 李一诺作序,肖央、李小萌、陈赛、徐莉、顾远、粲然,多位家长、教育工作者、媒体人、童书作家、儿童课程设计师 诚挚推荐; 《正面管教》一书作者简·尼尔森,在有了第5个孩子时,接触到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和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的个体心理学理论。在此理论基础上,简·尼尔森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正面管教”的亲子理念。 精彩页 六岁大的博比坐在桌子边涂蜡笔,妈妈则在计划一周的食谱。博比开始用脚踢地板。“别踢了,博比!”妈妈恼火地说。博比耸耸肩,停了下来。可是很快他又踢了起来。“博比,我说了别吵我!”妈妈又训斥他。可是没过一会儿,他又故技重演。妈妈啪的一声摔了钢笔,打了博比一巴掌,大声吼道:“我说了别这样!为什么你总是要让我生气?为什么你就不能老老实实坐着,一声不吭呢?” 博比也不知道自己为啥一直踢地板,所以没法回答妈妈的疑问。但他的行为并非没有原因,而且我们亦有办法应对,不至于让妈妈和博比卷入冲突,各自难受。 不过,我们必须懂得一点儿心理学机制,方可知道如何激励孩子有效合作。 我们知道,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有目的,亦即不断趋向目标的运动。有时候我们清楚行为的目的,有时候不清楚。我们大概都有如下自言自语的体验:“这种事情我怎么干得出来?”如此困惑并非没有理由,因为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动机。孩子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想纠正孩子的行为,首先必须弄明白行为背后的动机何在,否则谈何改变?唯有改变动机,我们才能引导他改变行为方式。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想要达到的目的来发现他的动机。 上述实例中,妈妈被惹火了。可见博比想激怒妈妈──当然,有隐情,并非故意。妈妈吼他、打他,对他来说就是胜利,因为他想要的,就是得到妈妈的关注。干吗停下来?看看效果多棒!只要妈妈的心思在他身上。这就是发现博比隐秘动机的线索。但博比并非有意如此,虽然他每天可能无数次这么干。而妈妈如此回应,无疑迎合了他的需求,强化了他的隐秘动机。如果他知道他的行为不能达到目的──亦即踢地板不会激怒妈妈,他还会这么干吗?相信他很快就会放弃。但是如果他自个儿安安静静地玩,可以从妈妈那里得到温暖的笑容、亲切的拥抱和夸奖的话语,他通过调皮捣蛋的方式获得妈妈关注的可能性也会大大降低。反之,如果妈妈让博比获得激怒她的满足感,或者因为不能让他停下来、打了他一巴掌而显示出挫败感,只会进一步激励博比激怒她或挫败她。博比只是通过踢地板表达他的感受──“看我一眼!跟我说说话,别光顾着埋头整理食谱!”如果妈妈感受得到,就会明白他的动机,亦即获得妈妈的关注,让自己有一个归属感。明白了这些,妈妈就能更好应对。一再勒令他不要这么做,只会错上加错,火上浇油。将来我们还会发现,妈妈还有很多别的方法可以化解博比的需求。 对归属感的渴求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