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以黔东南清水江支流乌下江、八洋河流域自称“三锹人”的人群为关注对象。“三锹人”的先祖在清朝康熙年间,由湖南靖州西南部渐次迁居到锦屏、黎平一带的二十多个寨子。在1980年代初,“三锹人”被确定为贵州23个待识别族称之一。结合田野调查和各类民间文献,本书主要考察在清水江流域“开辟新疆”前后,“三锹人”这一移民群体参与山地开发的过程,以及在不同历史脉络之下族群边界的变迁与认同的建构。同时探讨地权观念的兴起与地权转移、纠纷解决机制、不同族群村寨间的阶序关系、口头传统与文字书写、历史记忆等议题。 作者简介 邓刚,1984年出生于四川省射洪县,西华师范大学文学学士(2004),中山大学法学硕士(2007)、历史学博士(2010),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历史人类学、西南民族历史与社会。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三十三锹同一里”:原乡锹里的地域社会 一 “三锹”得名小考 二 锹里的区域与人群 三 锹里的地域联盟 小结 第二章 “条条龙脉落他乡”:三锹人的移民历史 一 三锹人的移民过程 二 移民动机与生计方式 三 移民传说与社会变迁 四 从迁徙靡常到居有定向 五 他乡是故乡:三锹人的在地化 小结 第三章 靠山吃山:山林经营与村寨日常 一 寨子:三锹人的生活空间 二 村寨中的时间节律 三 村寨中的人群关系 四 山林经营的兴起与发展 五 山场纠纷的解决机制 小结 第四章 离而不散:三锹人结群关系的变迁 一 “阖里齐援”:三锹人的村寨联盟 二 “近拒远交”:三锹人的通婚圈 三 芦笙堂与篮球场:从联盟到联谊 小结 第五章 “江西无锹族”:认同建构中的悖论与逻辑 一 从“锹家”到“锹族”:民族识别与三锹认同 二 族谱书写与认同建构 小结 结语 附录 三锹人族属的调查报告 参考文献 后记 导语 本书通过这一人群自清初以来参与区域社会开发的过程,进一步思考在族群与文化极具多元性的西南地区在渐次纳入王朝的过程之中,国家与地方之间、不同人群之间、精英分子与普通民众之间的互动,以及当下之族群关系和文化实践与这一历史过程的关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