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小说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经典文类,影响广泛深远。本书首先系统论述了成长小说的发展史,并以成长小说的危机作为切入点,考察它在建构和不断被经典化的过程中所隐藏的问题。然后通过对理论批评和小说文本研究案例的分析,集中探究了成长小说的转型及其困境。最后指出了成长小说的当前研究重点和方向,为研究者提供可能的选题参考。
本书既是理论阐释,也是研究方法指南,兼具学术性、应用性、原创性和文学性,既适合外国文学方向的硕博研究生、年轻教师、研究者研究参考,亦适合文学爱好者阅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成长小说/外国文学研究核心话题系列丛书/外语学科核心话题前沿研究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沈宏芬 |
出版社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成长小说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经典文类,影响广泛深远。本书首先系统论述了成长小说的发展史,并以成长小说的危机作为切入点,考察它在建构和不断被经典化的过程中所隐藏的问题。然后通过对理论批评和小说文本研究案例的分析,集中探究了成长小说的转型及其困境。最后指出了成长小说的当前研究重点和方向,为研究者提供可能的选题参考。 本书既是理论阐释,也是研究方法指南,兼具学术性、应用性、原创性和文学性,既适合外国文学方向的硕博研究生、年轻教师、研究者研究参考,亦适合文学爱好者阅读。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概说 1.1 话题缘起 1.2 成长小说概论 1.3 核心问题 1.3.1 成长与社会规训的“合法化”问题 1.3.2 乌托邦与意识形态作用下的成长 1.3.3 成长小说的教育维度 第二章 成长小说的发生和流变 2.1 经典化过程 2.2 国别传统与文本特征 2.2.1 德国成长小说 2.2.2 英国成长小说 2.2.3 法国成长小说 2.2.4 美国成长小说 2.2.5 俄罗斯成长小说 2.3 文类危机与批评论争 2.4 转型和重生 第三章 经典理论批评示例 3.1 巴赫金的成长小说理论:过渡阶段的尝试 3.1.1 成长小说作为现代小说的兴起 3.1.2 成长小说思想对启蒙精神的重建 3.1.3 成长小说作为开放性的长篇小说:话语、多声部和 对话 3.2 从莫雷蒂到斯特维奇:重构成长小说的现代性表征 3.3 雷德菲尔德:批评的批评 第四章 成长小说的多元视角 4.1 现代主义与成长小说 4.2 后现代主义与成长小说 4.3 女性主义与成长小说 4.4 后殖民主义、种族与成长小说 4.5 青少年文化与成长小说 第五章 案例分析 5.1 崩溃的帝国与成长创伤书写 5.1.1 《比利时的哀愁》:中间地带、身份与成长困境 5.1.2 《走出防空洞》:战后成长的创伤叙事 5.2 “失败”的尝试:奥斯特的成长叙事转型 5.2.1 《月宫》:重构现实主义 5.2.2 《4321》:分裂与后现代主义 第六章 研究选题与趋势 参考文献 推荐文献 索引 序言 成长小说是一个有着 悠久历史的经典文类。它 有多经典呢?可以说,大 部分著名的西方作家都写 过成长小说;许多普通读 者在第一次听说成长小说 这个名字之前,或许就已 经读过至少一部成长小说 。举例来说,像我们熟知 的《维廉·麦斯特的学习 时代》(Wilhelm Meuter's Apprenticeship)、《爱弥 儿:论教育》(Emile,or on Education)、《大卫· 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远大前 程》(Great Expectations) 、《简·爱》(Jane Eyre) 、《儿子与情人》(Sons and Lovers)、《情感教 育》(Sentimental Education)、《人性的枷 锁》(Of Human Bondage)、《一个青年 艺术家的画像》(A Portrait of the Arfist as a Young Man)等作品,都 是成长小说。“成长小说” 一词出自德国,德语词汇 为Bildungsroman,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的《维廉·麦斯特 的学习时代》一般被誉为 它的鼻祖。十九世纪时, 它就已经成为欧洲大陆上 主要的小说形式,并在英 法等国产生了大量的经典 文本;在二十世纪,这一 文类更是成为一个世界级 的文学现象,远播亚非拉 地区。成长小说的受众群 相当广泛而多样,其中既 包括文学、教育学、心理 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专 业领域的科研人员,也包 括为数众多的教育工作者 、教育政策相关人员和媒 体工作者,还包括家长和 青少年这类普通读者。 为什么大家都对成长 小说如此感兴趣呢?这就 要从成长小说本身谈起。 成长小说的基本情节是描 述个体从少时走向成熟的 成长历程,而这个文类从 诞生之日起就被看作是西 方现代性的文学表征形式 ,回应的是西方现代民族 国家建立框架下的公民塑 造这个要求,其美学政治 性质突出。从这个基本点 可以看出,成长小说具备 一定的张力来保证其丰富 性——它既讨论个人、主 体,也关怀国家、民族建 设;它既着眼于敏感、浪 漫的主人公,又落脚在广 阔复杂的外部现实;它既 保持着对未来、乌托邦的 希望,又含有对现有体制 的互动乃至革命性的解构 力量…… 二十世纪上半期,当 西方社会发生巨变时,过 去成长小说所依赖的那种 启蒙的、乐观主义的成长 范式失去了它的根基。“ 主体已死”的口号和两次 世界大战带来的帝国的瓦 解和崩溃,让成长小说面 临着巨大的危机。无论从 内容还是形式上,建构主 义的成长小说都变得难以 为继。成长小说批评发出 了“成长小说已死”的论辩 声。 但文学的创作却超越 理论和批评的框架,给人 带来新的惊喜。成长小说 在二十世纪下半期逐渐复 兴。性别、种族、移民等 内容纷纷为成长小说写作 注入新的血液。过去离心 的边缘力量逐渐占据中心 地位,成长小说向边缘、 异质和失败敞开了大门。 纵观成长小说的区域 性发展,它进人中国的时 间相当早。二十世纪初, 部分西方经典成长小说被 译为中文,其中包天笑的 工作尤为突出,而二十世 纪四十年代冯至在翻译《 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 》时也专门对该文类进行 了介绍。成长小说发展到 当下,中国读者对它可以 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 之处在于,不仅中国文学 史上也出现了成长小说, 其中部分作品还相当出名 ,例如杨沫的《青春之歌 》;而且,近十年来成长 小说这个名头不断地被媒 体和文学批评界提及,很 多中国当代小说都被冠以 成长小说的名目进行推广 。说陌生,对应的则正好 是成长小说这个名目被广 泛使用的情况。实际上, 大部分读者、媒体乃至学 术界人士,都对成长小说 并不熟悉,他们没有明确 地理解成长小说是一种特 定的小说类型,在内容和 形式上都有一系列规定, 而是将这个名目或类似名 目如“教育小说”泛化地用 在几乎所有以“成长”为主 题的小说上。虽然我们在 讨论某个文类概念时,要 避免本质主义的误区,但 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滑 向概念界定的另一头,即 放任概念的混淆以致失去 边界。上述原因构成了本 书写作的动机之一。 本书力图提供一个系 统的、较为全面的关于成 长小说的论述,既包括成 长小说的文本发展史,也 涵盖成长小说的批评话语 发展历程。面对如此复杂 的任务,本书将切人点放 在成长小说的危机上,即 这一文类在二十世纪初所 遭遇的种种困境,以及随 后长达十几年西方批评界 关于成长小说的论争,并 由此出发来反观成长小说 的发展史,考察它在建构 和不断被经典化的过程中 ,究竟隐藏着哪些问题, 同时也展开对它的转型和 复兴的讨论。 这些问题都是复杂的 ,为了呈现更为全面的内 容,本书涉及众多较为困 难的点:时间跨度大,涉 及从十七世纪直到当下这 几百年的历史;空间涵盖 了德国、英国、法国、美 国、西班牙、匈牙利、非 洲等诸多国家和地区的成 长小说文本;随之而来的 是语言,涉及德语、英语 、法语、西班牙语、俄语 等;从文本上说,既有大 家耳熟能详的经典文本, 也有不太出名的各类成长 小说文本,尤其是各国或 地区的当代文本;从理论 上说,核心理论有卡尔· 摩根斯坦(Karl Morgenstein)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