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指尖上的艺术(美甲业中的种族性别与身体)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作者 (美)米立安·康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这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在全球化浪潮中,种族、阶级、性别和移民劳动力如何交织互动的经典案例。作者通过田野调查,考察了为什么韩国移民女性主导了美国纽约的美甲市场,揭示不同族裔与阶层的女性——作为消费者、店主和服务者,在这类环境下的社会心理和情感特征,探讨了全球化时代、后工业经济的背景中,种族、性别和阶级如何组织“身体服务”产业,而“身体劳动”又如何形塑着阶级身份、族群关系以及女性的美丽与爱恨。
作者简介
蔡永芳,北京城市学院公共管理学部讲师、硕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社区服务、社区建设、家庭与儿童社会工作等,发表期刊论文十余篇,学术著作四部。
目录
导论 修饰工作
美甲形象与互动
美甲桌的两边:结构与能动性
女性主义、美容(beauty)和女性之间的不平等
美丽迷思与美容工作:谁做第三轮班?
女性、美容与性别的局限
从情感整饰到手之整饰
研究概况
研究自己:反身性与女性主义方法论
本书概要
第一章 “没有什么生意像美甲一样”
为什么是指甲?美甲和身体的商业化
美甲店成为新兴行业
美发店对比美甲店:“只有黑人女性会编辫子”
为什么在纽约?
为什么是亚洲移民女性?
为什么是韩国人?移民和工作的性别模式
纽约的韩国人和美甲店
小结
第二章 “还有什么其他工作吗?”
美甲师
查莉·崔——橱窗里的美甲师
创业之路
接送和午餐:与同族的情感劳动
工作和家庭之间的权衡
创业作为一种(失败的?)儿童照料策略
亚洲父权制与移民女性的工作
金妮·金——性别和移民的隐性伤害
当移民梦想遇到竹子天花板
还有什么其他工作吗?
美甲店和移民身份
对亚洲女性的种族化性骚扰
既非此处,也非彼处——夹在两个世界之间
女性在美甲店工作中的得与失
小结
第三章 美甲上瘾
顾客
修饰种族化和阶级化的女性气质
修饰好妈妈与坏妈妈
修饰职业身份
关于指甲和男性
超越美丽迷思——一种交汇性批评
小结
第四章 “我就把韩国人和美甲归为一类了”
美甲护理中心与模范少数族裔
性别和模范少数族裔
修饰模范少数族裔
上城美甲店
身体劳动估价的分歧
身体劳动的规训技术
饮食的身体政治
服务语言
身体劳动的日常抵抗
专属美甲店:个人关系的局限
情感和身体的同化
小结
第五章 黑人“从来不是被人呵护的”
美甲艺术沙龙与黑韩关系
将黑韩关系性别化
修饰黑韩关系
下城美甲店
表达型身体劳动的维度
回馈社区
爆发:当种族压倒性别
艺术美甲店:表达型身体劳动的失败
小结
第六章 “你可能会感染真菌”
亚洲折扣美甲店成为新的“黄祸”
性别、身体和新的“黄祸”
亚洲美甲店的种族化再现
越城美甲店和常规型身体劳动
斡旋阶级与种族
谁的健康才重要?
推动美甲师职业健康的倡导
美甲店的劳动组织
美甲店成为经济威胁
小结
结论
美甲有什么价值?
作为社会晴雨表的亚洲美甲店
美丽的力量和局限
全球经济中的身体和情感
美甲与变迁
美甲乌托邦
译者后记
序言
我非常感谢中国同行,
特别感谢北京师范大学的肖
索未老师和北京城市学院的
蔡永芳老师将这本书带给中
文读者。中译本的出版给了
我重新思考的机会,为本书
提供一些新的框架和背景。
下面我会谈到一些最新的观
点和分析,涉及与本书相关
的最新学术研究和热点公共
事件。
本书自2010年由加州大
学出版社首次出版以来,一
直广受好评,获得了各种奖
项,包括美国国家妇女研究
协会的萨拉·威利图书奖和
美国社会学协会的四项不同
奖项。
信息来自美国社会学学
会“种族、性别和阶级”“性
和性别”“亚洲和亚裔美国人
”以及“种族和少数族裔”等
分会。此外也作为课程材料
布置给许多大学的研究生和
本科生阅读。自本书出版以
来,我通过撰写学术文章、
参与各种形式的公众活动—
—包括纽约州州长安德鲁·
科莫的美甲沙龙监管工作,
对本书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
更新。我也在皇后区的韩裔
美国人社区中心等场所向美
甲店老板、工人、少数族裔
媒体和市政府官员介绍了这
项研究。我曾作为顾问参与
相关纪录片的讨论,如《美
甲》(由阿黛尔·范执导)和
《涂好的指甲》(由黛安·格
里芬和艾丽卡·乔丹执导) 。
我还赞助了一些独立研究,
指导学生进行社区参与研究
和服务学习项目;通过这些
项目,学生们参观了美甲沙
龙,并采访了店主和员工。
虽然本书已经广为学者
和大众所阅读,我仍然希望
书中的分析可以更有力地影
响公共话语。为了实现这一
点,我更加直截了当地提出
美甲业中针对劳工权利和沙
龙中有害物质暴露的解决方
案。同时读者提出的问题让
我意识到,我需要扩展本书
核心观点所涉及的三个理论
面向:(1)身体劳动的跨国
流动;(2)身体劳动的种族
性化(racialized
sexualization);(3)关于
政策、行动和“好顾客”行为
的建议。我在后续的写作中
表达了这些考量,以加入到
一些公共辩论中,具体如下
所述。
2015年,《纽约时报》
在头版刊登了两篇关于美甲
沙龙劳工权利事件的报道,
标题分别为《漂亮指甲的代
价》。作者莎拉·马斯林·尼
尔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
但报道的主线却聚焦于韩国
移民小企业主,认为他们造
成了“严格的种族和族裔种
姓系统”。这种框架不仅将
韩国业主描绘成恶棍,还将
拉丁裔、华人和其他亚洲工
人描绘成受害者,忽视了他
们为推进行业发展所做出的
积极努力。我就这篇报道和
公众回复发表了的评论,包
括“获得安全又漂亮的美甲
可能吗?”“韩裔美国人社区
中的性别、移民和流动性:
美甲沙龙行业的案例研究”
等文章,并在《女性书评》
(The Women's Review of
Books)和《性别与社会》
(Gender & Society)发表
了博客文章。
在给《情境》(Context
)杂志撰写的标题为《美甲
行业的麻烦》一文中,我提
出了以下问题:“我们在解
决美甲沙龙侵犯劳工权利问
题的同时,如何能不进一步
伤害移民工人,不简单粗暴
地一笔描绘所有美甲沙龙业
主,不助长反移民情绪?社
会学能给这场对话带来什么
?”
写完这些简短的回复后
,我想回应我在《纽约时报
》的报道中看到的更大的问
题。不仅仅是他们单单拎出
韩国人,将美容院内部的种
族关系视为主要问题,而且
这种误导的焦点反映了他们
对发生在美甲沙龙之外的跨
国过程缺乏理解,特别是有
关全球劳动力流动、移民身
份和化妆品制造等方面。尽
管《指尖上的艺术》(The
Managed Hand)在一个跨
国框架内对“身体劳动”的主
要观点进行了概念化,但我
想更为强调这一点。《亚洲
时代的时尚与美丽》
(Fashion and Beauty in
the Time of Asia)杂志的
撰稿邀请,为我提供了明确
命名和探讨“跨国身体劳动”
相关问题的机会,具体如下

是什么让美甲成为跨国
产品?纽约市美甲沙龙的工
资和劳动条件乍一看似乎只
关乎亲密的个人互动和空间
。但实际上,它们是连接亚
洲工人和美国移民市场的全
球经济的一部分,并促成材
料和审美纽带返回亚洲市场
。美甲行业问题的长远解决
方案是要应对跨国性问题,
例如含有潜在有毒化学物质
的化妆品的全球制造 (尼尔
确实提到了这些问题,但矛
头指向美甲店层面的问题,
而不是生产过程),一个为
劳动力、商品、服务支付最
低价格的全球经济,以及一
个破碎的移民体系,该体系
倚赖不稳定经济体的工人以
低工资从事身体服务工作,
但不给予他们安全的保护。
从我早先的研究以来,
我谈到了两个重大的跨国转
变:(1)无证工人增加;(
2)来自不同民族、种族和族
裔群体的工人越来越多。因
此,我强调了“身体劳动”的
跨国层面,展示出尽管它发
生在某个地方,但与跨境经
济、政治、文化和历史进程
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认
为,尽管在诸如服装、化妆
品甚至图像等物质品方面,
跨国环路越来越易于捕捉,
但要把握时尚和美容服务的
跨国维度则要困难得多,因
为它们看起来是在特定地点
进行的。强调这些跨国过程
有助于阐明改进建议和可能
的解决方案,也有助于钳制
导语
美甲是消耗了女性的自尊、转移了她们对其他更高价值的追求?还是为女性提供了潜在的快乐和力量?
女性主义、美容美体(beauty)和女性之间的连接与不平等,直面女性间的复杂关系。
纽约美甲店14个月田野调查,跨越十余年的数据收集,观察女性以及形塑她们身体、情感和彼此关系的复杂力量。
著名社会学学者蔡永芳、肖索未倾情执笔译著
封面特种纸印刷,装帧精致。
后记
翻译这本书事出偶然。
有次我和肖索未老师讨论当
前家庭服务的研究前沿时,
肖老师问道,我这里还有一
本从美甲的角度来探讨女性
、家庭、经济和文化的书,
很有意思,你想一起来翻译
吗?我完全不熟悉美甲,但
当听说这本书是透过美甲师
的视角来谈女性、家庭、劳
工、种族和文化时,好奇心
让我脱口而出:“好啊。我
也正好去体验下专业美甲。
”从此,我和肖老师开启了
对这本书的翻译。
翻译的过程伴随着我自
己对美甲的重新认识。此前
,我对美甲有着很多成见:
“涂上厚厚的指甲油会给指
甲造成伤害吗?”“老是涂着
浓浓的、厚重的指甲油给学
生上课,不太像话吧?”“做
妈妈确实不适合做美甲或涂
指甲油,给孩子喂饭的时候
,指甲油掉在碗里怎么办?
”读了本书才发现,作者在
对美国美甲服务业的考察中
,早就捕捉到了类似的疑惑
。此外,作者还呈现了美甲
顾客的其他声音,并且加入
了美甲师和劳工组织的视角
,深入地探讨了美甲之下的
女性、劳工、种族和文化等
元素的交集。
在一年多的翻译中,我
也开始留意和光顾不同的美
甲店,这些体验帮我逐步深
入地理解本书的内容。最初
,我注意到有三种类型的美
甲店:有较为豪华的标识着
“韩风、日系”的美甲店,里
面有舒服的沙发和修脚的设
施;也有并排开在小商品购
物楼中的美甲店面,布置得
色彩缤纷,通常也会立个“
优惠价格”的牌子;还有开
在小区单元楼里的布置简明
的美甲店,有着“经济适用”
的价格和口碑相传的社区老
顾客。我先在第二类店里询
问了价格、指甲类型、店长
是哪里人、什么时候来的北
京等等,对专业美甲和做美
甲的人有了初步的认识。慢
慢地,我鼓起勇气走进了第
一类店里打算做美甲,当得
知我之前没有做过美甲时,
带着北京口音的店长惊奇地
问:“姐姐从来没有做过美
甲吗?现在花一两百块钱做
美甲太正常了,很少有人不
做吧。”我感觉到“被不正常
了”,生硬地回道:“我平常
确实用不到美甲。”也因此
我走出了这家店。再后来,
我与小区里的某个妈妈聊天
,留意到她做的美甲,请她
下次做美甲的时候带我一起
去试试。一个月后,我跟着
她到了第三类店,做了我人
生第一次专业美甲——尝试
了最普通的、最不显眼的肉
粉色指甲。我体验到了书中
作者谈到自己美甲后的感觉
,但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
我明显感觉到某种不自然,
时不时将目光投向自己的指
甲。而我的学生们却并不在
意,她们有些人早已做过形
形色色的美甲。这些做美甲
的经历让我看到现实与书中
内容的惊人相似,又有很多
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差异。这
样的对比也逐渐帮我更清晰
地理解书中内涵。
翻译这本书也拓展了我
的生命。书中对于女性劳工
及其家庭生活的描述往往可
以在我的现实生活中得到同
频印证。我在这个过程中也
开启了对社会性别、家庭性
别分工、劳动力市场的反思
,体验到个体在面对社会环
境下的渺小与无力。在翻译
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三
个女研究生也经常讨论各自
的美甲经验以及如何获得健
康的“贴甲”。在我的邀请下
,她们之后参与了一部分章
节的翻译工作。她们分别是
罗玉婷(第四章)、金杰(
第五章)、王淑慧(第六章
)。罗玉婷还对相关文献和
注释进行了初步的校对。她
们的美甲经历也为翻译工作
提供了不少洞见。在此对她
们深表感谢!在她们的帮助
下,我完成了书稿初稿的翻
译和校对,肖索未老师之后
对译稿进行了进一步的统稿
和校对,做了两遍非常细致
严谨的修订,把握整体的翻
译基调和学术规范。我在她
修订的版本上,又进行了最
后的文字校对。
我们希望这本小书能够
帮助大家更好地看见和体会
在服务业中过活的劳动女性
的苦与乐,理解她们的处境
与选择。经由这些,也能让
我们更深入地反观自己,洞
察内心。
蔡永芳
2021.6.8于北京
精彩页
第一章 “没有什么生意像美甲一样”
在这个最注重美甲的大都市——每1000名纽约人中就有1名美甲师——对于一些女性来说,廉价的美甲服务几乎成为她们不可剥夺的权利。
克里斯汀·豪尼,2003
一个带着韩国情调的古老的美国梦……
一部富有纽约特色的美国经典作品。它是关于移民的,没有多少英语技能,没有多大的资本投入,但是有着很多的辛勤劳作和广泛的成功。这也是个老式的梦想,因为没有中小企业贷款(SBA)①,没有拨款,没有补贴。
亚尔·A.汤森德,1989②
美甲不再是一个女人在自家浴室的静谧氛围中给自己、给女儿或闺蜜的私人仪式。现在,它越来越成为她去美甲店向亚洲美甲师购买的一项服务。在美甲服务的买卖中,女性既将自己的身体卷入亲密的商业化互动中,也将服务经济的边界拓展到囊括个人卫生和身体装饰领域,而这些都曾是私人的。这样一来,她们也近距离地遭遇了另一些平时只会保持在安全距离之外的女性。
为什么美甲店会突然出现在美国的城市街区和郊区购物中心?为什么这么多的女性去美甲?为什么这些服务在纽约这样的城市激增?为什么这么多亚洲女性,尤其是韩国女性,开美甲店或在美甲店里打工?这些问题指出了供应、需求和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如何同时作用,形塑全球服务经济的增长以及如美甲店等特定族群主导的市场的发展。这些虽然是不同的问题,但却密切相关。要回答为什么如此多的亚洲女性在美甲店工作,就必须回答为什么如此多的美国女性想要并购买这些服务。此外,要了解美甲店在特定地点(比如纽约市)的扩张,不仅要考察这项服务的消费者和提供者,还要考察这些交易发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
在本章中,我将回应这些问题——为什么是指甲?为什么是纽约?为什么是亚洲女性?我将考察美甲服务对不同顾客的吸引、美甲行业在纽约市的发展以及亚洲女性尤其是韩国女性在该就业市场的聚集。美国的种族、阶级和移民政治以及全球服务经济的动态变化,构成了形塑美甲桌两旁女性关系的重要背景。美甲服务的发展反映了资本主义市场的普遍扩张,特别是与女性身体商业化相关的性别化过程,以及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地位。一个因素是女性涌人有偿劳动力市场增加了对这类服务的需求,因为更多的女性能够负担得起。而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美容作为商品的欲求也提升了。关于女性外貌的社会标准的提升,以及女性自身对美容装备——包括相关的护理服务——的渴望,推动了人们购买与身体美容相关的服务。
与此同时,如果没有一支随时准备提供美容服务的移民女工队伍存在,女性对美容服务的渴望也就只是渴望,而无法进入日常实践。在纽约等城市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这种生活方式之所以成为可能,就是因为大量涌人的新移民愿意拿着低薪、长时间从事那些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不屑于做的工作。虽然来自特定族裔群体的移民女性不是这些工作或这些工作条件的唯一创造者,但她们通过利用身边为数不多的机会,从而为这些特定市场的出现贡献了一臂之力。
纽约美甲行业的形成及该行业由亚洲女性主导,既借鉴又挑战了两种相互竞争的种族话语。一方面,正如汤森德警句(Townsend epigraph)中提到的,亚裔在该行业成功的文化再现例证了亚裔美国人的创新和勤奋以及他们不需要政府的“特殊待遇”。另一方面,这些成功也助长了反亚反移民情绪,反对者指责亚洲人拉低美国的工作条件。这些言论——我将在随后的章节中展开讨论,都没有充分说明推动纽约和其他城市美甲店发展的综合因素。虽然亚洲移民女性的确勤劳机智,但仅凭这些特征并不能解释她们在美甲行业的主导地位。
相反,正是“全球性城市”的背景形塑了对廉价便捷美容服务的持续性需求以及谁来做这份工作的条件。①换言之,尽管顾客对美甲的欲求和美甲师谋生的需求无疑是美甲店扩张的重要因素,但这背后的驱动力是与城市和城市生活相关的后工业转型的宏观过程。通过全球和地方因素的偶然汇合而非独特的文化特征,韩裔女性成功地动员了个人和社区资源,来支撑在这一服务市场的创业和就业。
P44-47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2:4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