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是理解与表达的结合,理解是前提,是先决条件,但理解什么呢?毫无疑问,是理解文本的“意义”,因此,“意义”就是译者无法规避的问题,也是译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译者在准确把握原作意义后,在可发挥的限度内贴切地表达,把意义顺利传递给读者,这是译者需要关心的第二个大问题。伴随符号学、语言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发展,翻译对意义研究的关注也呈现出三个层面的转移:语言结构中的意义、篇章文本间的意义、语境文化中的意义。哲学家、语言学家和翻译家对此三方面的意义观念都曾作以不同程度的阐述。在把握形而上的理论辨析后,我们也会对具体译例展开详细分析,这也是这本小书的大致结构。
张政,北京大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比较文化与翻译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翻译学、机器翻译、中西文化对比研究。出版专著及北京市精品教材、国家十一五教材等50余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翻译》《外语界》《上海翻译》《外语教学》《俄罗斯文艺》等语言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重点项目、教育部及北京市人文社科重点项目10余项。
刘晗,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翻译硕士,北京师范大学理学学士、文学双学士;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学、翻译文化史。出版译作6部,在《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俄罗斯文艺》《中国科技翻译》等语言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