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在日本,每7个未成年人中就有1人处于“贫困状态”,每2个大学本科生中就有1人申请奖学金。 高中生穷忙族在外打工挣钱、在家忙于家务,哪怕成绩优异,靠借贷型奖学金完成学业,也可能因债务压力而陷入更深的贫困。 然而,即便拿出确凿的数据,认为“贫困并不存在”的人依然随处可见。 “哪里穷了!这不是还用得起智能手机吗?” “衣服不也是干干净净的吗?” “明明还有过得更艰难的人,真矫情。” 为让“看不见的贫困”可视化,NHK特别节目录制组展开了日本全国范围内的采访和跟踪调查,用数据和实地采访还原出真相,将现代贫困的根深蒂固性一览无遗地暴露在大众面前。 作者简介 NHK特别节目录制组,奉行“亲身采访”“感动”等报道理念,敢于大胆挖掘事实真相、不畏挑战,曾陆续推出过《无缘社会》《老后破产》等反应日本社会现实问题的书籍。 目录 序章 不工作就上不了学 高中生的烦恼 《穷忙族》后10年 儿童贫困正成为严峻问题 日本的孩子们非常危险 “高中生”成为分水岭的原因 “情愿自己永远是中产阶层”的团块少年的悲哀 第一章 为了家计而工作的高中生们 “工作理所应当” 成为顶梁柱的高中女生 她工作的理由 “高中生穷忙族”真实的一天 深以为傲的姐姐 遭遇交通事故 即便如此,还是“想守护好家人” 升学——迈向梦想的第一步 第二章 背负着奖学金“借款”升学的高中生们 高中举办的奖学金说明会 六成学生申请奖学金 “奖学金是借款” 2个人中即有1人申请奖学金的时代 高中毕业生招聘岗位的锐减 只能依靠奖学金 办理手续时浮现出的“看不见的贫困” 与某位女同学的相遇 与母亲见面 日本学生支援机构的奖学金 “还不上奖学金”的非正式雇用的年轻人 奖学金=背负800万的借款 为成为教师而努力的3年间 无法跟父母商量 付不出入学金? 向劳动金库提出申请 升学费用哪里来? 即便引入发放型奖学金…… 国家教育贷款 为了孩子们的将来 因偿还奖学金而无力结婚生子 来自母亲的邮件 考上大学 第三章 靠打工来维持家计的高中生们 看上去是普通的高中生,可…… 为生活费而打工的高中生占51% 没有钱,就没法跟朋友一起玩儿 “工作堆积如山,太辛苦了” 打工导致成绩下降 察觉不到高中生“生活窘困”的教师们 如何进行“工作”教育?——从某所高中的探索说开去 为了不再重复贫困的再生产 鱼奖学金是什么? 奖学金偿还支援项目 第四章 追踪“儿童贫困”最前线 孩子们的“看不见的贫困” 与一对母女的相遇 不让他人看见贫困 被他人的馈赠所包围的生活 无法从如今的生活中脱身 喜欢而不得的东西是什么? 成为人与人之间牵绊的馈赠 如果不想看见,就“看不见” 儿童贫困所带来的心理影响 社会损失40兆日元产生的冲击 “是不努力的当事人的错”——自我责任论 智能手机是生活必需品 社会经验的欠缺 被逼成了大人的孩子们 教育机会的欠缺 希望能支持“高中生穷忙族”——某补习学校的尝试 想要守护孩子的家长的苦楚 第五章 让“看不见的贫困”可视化 让贫困可视化的大阪府的实地调查 将穷困度分成4个等级 孩子们的剥夺指标 3类欠缺 调查中目睹的单亲家庭的艰难 “穷困度Ⅰ”(即相对贫困)家庭的生活 家务是孩子的工作 何谓“物质资源的欠缺”? 买不起新衣服和鞋子 与人的联系的欠缺 人性资本的欠缺 如何推进对策? “因为妈妈喜欢” 孩子们的声音不被淹没的社会 结语 执笔者简历 NHK特别节目《看不见的“贫困”——被夺去未来的孩子们》工作人员表 序言 如今人人都在说:贫 困正变得不易被看见。 这是什么意思? 自贫困尚未像如今这 样被屡屡谈及的时候开始 ,NHK就已经制作播出了 多期反映各个时代背景下 贫困现状的节目。 第一次播出是在2006 年。那是NHK特别节目《 穷忙族——卖力工作也富 不起来》(以下简称《穷 忙族》),将摄像机对准 努力工作,过的日子却依 旧低于生活保护标准的人 ,反映了有工作的贫困人 群的实际情况。随后,在 2007年还陆续播出了包 括续篇《穷忙族Ⅱ——努 力就能够跳出泥沼吗?》 在内的专题后续报道。 斗转星移,在2014年 ,我们又详细报道了女性 和下一代的孩子们之间出 现贫困代际传递效应的现 状。 当年4月的NHK特别节 目《女性贫困——代际传 递效应》详尽地介绍了年 轻女性和单亲妈妈面临的 现实状况。同年12月播出 的NHK特别节目《拯救孩 子们的未来——要切断贫 困的代际传递效应》中, 我们介绍了贫困会延续至 下一代的现状,并提出了 摆脱这一现状的解决方案 。 当时,我们在采访为 生活所迫的受访者时发现 ,有些人仅从外表来看, 很难发觉他们已然一贫如 洗。 比如,有一对长期生 活在网咖里的姐妹。如果 事先不知道她们住在网咖 ,单从外表绝对看不出她 们属于贫困人群。姐妹俩 衣着跟如今的年轻人毫无 二致,化着精致的妆,甚 至还贴着假睫毛。她们说 ,只要去“百均”(百元店 ),睫毛套装只需100日 元,唇膏也是100日元。 衣服可以在拍卖网站上买 到二手的。 拎着手提包在新宿街 头游荡的漂流少女们也是 如此。既然已经离开家门 ,在风俗店里赚着日薪, 寻找当天可以收留自己过 夜的男人就成了日常。这 当然是一种艰难的生活。 但是,她们虽然没有家, 却都用着智能手机。这是 她们唯一的生活必需品。 她们在咖啡店里边给手机 充电边喝茶的样子,怎么 看都不过是在消磨时间的 白领或学生。 无论哪种情况,只有 在对她们的生活现状刨根 问底后,我们才会明白她 们有多么窘困。或许正因 如此,遭受周围的误解而 苦不堪言的人也比比皆是 。 “哪里穷了!这不是还 用得起智能手机吗?” “衣服不也是干干净净 的吗?” “明明还有过得更艰难 的人,真矫情。” 我们在节目中披露国 家查明的“儿童贫困率”时 ,也总是会冒出这样的声 音:“陷入穷困的孩子真 有那么多吗?”儿童贫困 率是指在收入低于一定标 准、处于贫困状态的家庭 中成长的17岁以下儿童所 占的比例,厚生劳动省每 3年调查一次。 2017年2月,在本书的 成书基础——NHK特别节 目《看不见的“贫困”—— 被夺去未来的孩子们》( 以下简称《看不见的“贫 困”》)播出时,儿童贫 困率的最新数据是2014 年公布的16.3%。也就是 说,6人中便有1人陷入相 对贫困状态。之后, 2017年公布的新的儿童 贫困率为13.9%。时隔12 年,状况终于有了改善, 但7个人中依然会有1人身 陷相对贫困状态。 然而,即便明确告知“ 6人中1人”“7人中1人”, 也依然会听到质疑的声音 :“真的会有那么高的比 例吗?”甚至可以说,这 种声音从未停止过。这说 明,在社会上的人们看来 ,情况并非如此。当然, 这个数字体现的不过是全 体国民收入中的相对值, 并非如非洲国家那样的绝 对贫困。然而,这样的“ 相对贫困”才是在发达国 家中日渐成为问题的现代 贫困。虽说是相对的,可 是在一个社会中出现贫富 分化,将会给生活在其中 的每个人的身心带来巨大 的阴霾。于是,人们自发 地想要隐藏贫困的现状。 而在现代社会,服务业发 达,各种物美价廉的商品 (服务)随处可见,也就 催生了上文所提到的网咖 姐妹、漂流少女那样的情 况:粗看普普通通,实际 却深陷贫困。 也就是说,不仅是个 人想掩盖贫困的事实,整 个社会也成了让贫困遁形 的机器。 本次,我们将焦点对 准如何揭开“看不见的贫 困”的面纱这一点。 光是像以前那样实地 采访为生活所困的人,赢 得些许世间的关注和同情 是十分不够的。 因为,号称“贫困并不 存在”的人或潜意识里抱 有这种想法的人在社会上 依然随处可见。在这种背 景下,如果不能拿出客观 证据论述何为相对贫困, 就无法使人们意识到这是 整个社会应该共同关注的 问题。 基于此,我们对由全 国各自治体打头开展的相 对贫困调查做了周密的跟 踪采访。另外,我们还采 访了负责分析这些调查结 果的学者,探访了回答调 查问卷的人们。 如果一定要做个总结 ,可以说,为了将“看不 见的贫困”展现在大众的 视野里,我们完成了这样 一份尽量理智地罗列客观 证据的调查报告。 数据和实地采访勾勒 出的真相,将现代贫困的 根深蒂固性一览无遗地暴 露在我们面前。 NHK首都圈广播电视 中心 副部长 板仓弘政 导语 《高中生穷忙族》延续NHK特别录制组对贫困人群的关注,从未成年人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探讨了《女性贫困》中贫困的隐蔽性和代际传递的问题。 在前作《女性贫困》的采访过程中,录制组注意到,贫困女性用廉价化妆品和二手服饰包装出光鲜的外表,不少观众对其经济状况提出质疑。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贫困的未成年人身上,得体的衣着使他们隐身都市,成为被忽视的贫困群体。 “看不见”成为日本现代贫困的一个特征。要想让社会伸出援手,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打破阶层固化的魔咒,首先要让“看不见的贫困”可视化,这正是《高中生穷忙族》一书的意义所在。 精彩页 高中生的烦恼 这是一名尚有些稚气的高中女生。 无忧无虑的笑容,乍看之下似乎没有一丁点儿的烦恼。其实,她的成长历程着实令人瞠目结舌。父母对她不管不问,完全抛弃了抚养子女的责任,这让她再也无法忍受同父母生活在一起。于是,如“弃子”般的她在中学时便离开了家。那之后,她一边在镇上的工厂里工作,一边在定时制高中学习。可是,镇工厂是一家恶劣的黑心企业。“反正家长不在,她也没什么好抱怨的吧?”工厂的社长看准了处于弱势地位的少女不敢反抗,开出的工资几近于无,低得毫无道理。社长以“宿舍费开销很大”为由,每月只发14000日元。这点工资既存不下钱,也不足以支撑她逃离工厂。 即便如此,少女也毫无怨言,只是埋头工作,努力去高中上课。不过,高中的老师察觉到“工作地点的情况有些奇怪”,少女这才离开工厂,去其他地方打工。逼迫少女几乎无偿为其工作的工厂社长为防止少女逃跑,一直对其严密监视。因此,少女只能在深夜偷偷逃离魔窟。 只是,哪怕换了工作,仅靠打零工维持生计也极为艰难。即便如此也不想回到父母身边的少女拼命打工,节衣缩食,勉强维持着正常的学校生活。 一名高中男生,母亲罹患癌症,他既要照顾卧病在家的母亲和两个年幼的弟弟,又要去拉面店打零工贴补家用,每日的生活非常紧张忙碌。 这名高中男生,粗粗看去性格开朗活泼,是那种随处可见的男孩子。可是,他一天的日程安排过于紧凑,我们甚至打心底里担心他长此以往可能会把身体累垮。 早上6点起床,做早饭,安排弟弟们吃饭。然后,打扫房间,洗衣服。做完早上的家务马上出门,连停下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早上9点半开始在拉面店打工,一直做到下午4点。结束了6个半小时的工作,他得先回趟家照看母亲。由于不太熟练,护理很费时间,“定时制高中的第一节课总是迟到”。上完课回到家已经是晚上10点过后。但是,还有没做完的家务在等着他——收拾晒好的衣服、清洗碗碟餐具,继续忙个不停。 如今,为了维持家计而不得不工作的孩子增多了。 不工作,就上不了学甚至吃不上饭的孩子增多了。写到这里,肯定会有不少人想:“不是有生活保护吗?”可是,应当办理生活保护手续的家长如果拒绝接受保护或者无法办理的话,孩子们就会被逼到死角。结果便是,为了保护自己或家人,他们便不得不开始工作。我们迎来了这样的时代:询问高中生打工的理由时,大部分回答是“为了家计”。 我们在序言中提到,NHK特别节目《看不见的“贫困”》是本书成书的基础。本书内容还包括原班人马跟踪采访、无法完全在节目中播出的取材成果。我们曾将这部分取材成果单独制作成一期节目,那就是于2017年4月在“目击!日本”栏目播出的《高中生穷忙族》。 之所以会想到将节目的焦点对准“高中生穷忙族”,是因为我们从现场采访的编导那里听到了令人震惊的报告。 编导们初遇“高中生穷忙族”,是在2016年3月。当时,首都圈的高中生们自发成立了执行委员会,正在开会商讨组织一场以“没有钱就不能去学校上学吗?”为主题的游行活动。 参加集会的有20多名高中生。我们也有幸在现场听到了他们的故事。除了文章开头提到的2名高中生,其他高中生的故事也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背负着残酷的现实,身心受到极大的冲击,已然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