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行走的人(贾科梅蒂传)(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法)凯瑟琳·格雷尼尔
出版社 北京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1901—1966),著名瑞士雕塑家、素描家和诗人,20世纪少数几位“作品比本人更知名”的艺术家之一。他创作的那些瘦弱的、孤独行走的人形雕塑是最为大众熟知的作品,从中,人们触碰到二战后人类整体的生存经验特质:恐惧、疏离与焦虑。其作品一度创下艺术品拍卖的最高纪录,他因此被称为“史上最贵雕塑家”。
本书是首部关于贾科梅蒂的简体中文版权威传记。基于贾科梅蒂与家人的一手书信、友人关于他的珍贵记录,作者在书中生动翔实地记述了贾科梅蒂“行走”的一生,全面再现了这位神秘艺术家的成长经历、艺术生涯以及对他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与事件。
鲜有人知道,贾科梅蒂选择了一条逆行的边缘之路:其一生与多位艺术、文化、思想名家交织,游走于不同的流派和圈子,但拒绝隶属于任何一个艺术流派、昔日的思想体系以及“标签”,并不停追问:何为本真?他常在咖啡馆与知识分子朋友相聚,听萨特谈中国之旅的见闻,和左翼朋友聊苏联镇压“布拉格之春”;有时在酒吧里和相识多年的妓女朋友们聊天……最后,他总会回到伯利特-曼东街的画室,完成一件他明知会失败的作品。
如作者所言,在那间工作了40年的画室里,“他变成了加缪笔下英雄西西弗斯的化身,每天都要质疑前一晚的作品。忠于自己作为艺术家的命运变得比一切都重要,甚至比作品的创作还重要。”
作者简介
凯瑟琳·格雷尼尔(Catherine Grenier),艺术史学家,前法国国立现代艺术美术馆副馆长,自2014年起开始担任巴黎贾科梅蒂基金会主任,策划过多个关于贾科梅蒂的展览。她曾出版许多关于艺术家的作品,如《萨尔瓦多·达利:自我创造》(Salvador Dali: The Making of an Artist)、《安奈特·梅莎热》(Annette Messager)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童年
第二章 成为艺术家
第三章 直击死亡
第四章 定居巴黎
第五章 艺术家的生活
第六章 伯利特-曼东街
第七章 立体主义与超现实主义之间
第八章 决定性的相遇
第九章 新阶段
第十章 加入超现实主义
第十一章 情色与暴力
第十二章 物品与装饰品
第十三章 《凌晨四点的宫殿》
第十四章 父亲过世
第十五章 决裂
第十六章 重返模特
第十七章 事故,然后是战争
第十八章 巨大的热忱
第十九章 行走的人
第二十章 T之死
第二十一章 改变的时刻
第二十二章 跌倒的男人
第二十三章 不停歇的工作
第二十四章 再一次,怀疑
第二十五章 成功时刻
第二十六章 矢内原伊作
第二十七章 特别的友谊
第二十八章 画家贾科梅蒂
第二十九章 卡罗琳
第三十章 大通曼哈顿广场
第三十一章 威尼斯双年展
第三十二章 死亡的阴影
第三十三章 成名
第三十四章 临终前的几个月
致谢
注释
人名译名对照表
地名译名对照表
序言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于
1901年10月10日出生于
毗邻意大利的瑞士山区博
尼奥,1922年1月1日定
居巴黎的蒙帕纳斯——除
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及例行在瑞士老家居住,
他毕生在此生活、工作。
之所以与巴黎结缘,他随
后解释说:“父亲认为我
最好能在自由的艺术学院
学习,在那里画素描和油
画,就像他年轻时在大茅
舍艺术学院(Académie
de la Grande Chaumière
)那样。起初我是拒绝的
,他也不强求,这反而让
我坚定地照他所说的做了
。”这段话显示出这位艺
术家个性中极为突出的两
方面,一方面他重视父子
之间艺术传承的重要性—
—父亲乔瓦尼·贾科梅蒂
是瑞士著名画家,带领年
幼的儿子进入艺术殿堂,
紧随他艺术生涯的每一步
并不断给予他鼓励和帮助
;另一方面,对这段过往
的回忆方式透露出这位艺
术家的反抗精神及其充满
悖论的性格特点。阿尔贝
托·贾科梅蒂是20世纪最
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也是
最独特和最杰出的名人之
一。所有接触过他的人都
证实,他性格独特且生性
固执,岁月的沉淀也将这
一性格特征刻画在他的面
部线条中。萨缪尔·贝克
特在描述他时写道:“贾
科梅蒂具有极强的敏锐性
和令人惊叹的感知力,实
际上,他非常睿智,想呈
现出他所看到的一切。如
果我们知道如何像他那样
观察,也许会觉得这并非
明智之举。”他引起业内
关注的第一件作品《观看
的头》(Tête qui
regarde)基本可以用来
定义他自己。在这场独特
的目光交汇中,人与艺术
家从根本上相连。这目光
无数次被其朋友、情人和
模特描述为“既有诱惑力
又具穿透力,既充满嘲讽
又令人惊愕”。不管身处
何处,他总能引人注目。
无论在逼仄的画室或在巴
黎咖啡馆的露天座,他独
特的体形、无尽的好奇心
和好反驳的个性让他成为
所有人瞩目的焦点。米歇
尔·莱里斯回忆说:“贾科
梅蒂是个热情又健谈的人
,他总是自发地把内心的
矛盾与真情实感和盘托出
,喜欢与众人唱反调,并
与他人观点相左。”
反抗精神是贾科梅蒂
的个人艺术及先锋艺术时
期的标志。他在记事本中
写道:“别让自己受任何
人的影响,绝不。”贾科
梅蒂认可父亲和安托万·
布德尔对他的指导,但他
要逃脱这些,拒绝从属的
地位。他通过转向超现实
主义来摆脱早期的导师们
:奥西普·扎德金、雅克·
里普希茨、康斯坦丁·布
朗库西。他的作品立即获
得了超现实主义者们的认
可,他本人还受到安德烈
·布勒东的钦佩,即便如
此,他却很快离开曾让他
声名鹊起的超现实主义创
作对象,回归模特写生的
创作道路。他拒绝隶属于
任何一个艺术流派或昔日
的思想体系,这个孤独的
转向将他带入边缘地带。
即便他逆向穿行于所处时
代的洪流中,贾科梅蒂仍
不失为扎根于时代的人,
一个介入式的现代派艺术
家。他从现代性的教训中
汲取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真
理的执着,正是这种思想
让他远离现代主义并回到
创作的源头。他亲近史前
艺术、古埃及或苏美尔艺
术,让真实模特的日常经
验和古代典范的永恒形式
在作品中交汇。“昔日的
、所有时代的、所有文明
的艺术突然同时显现在我
面前,仿佛空间取代了时
间。”空间与时间、临近
与距离是他每件作品试图
拉近甚至融合的概念。让
·热内说:“在我看来,它
们(贾科梅蒂的雕塑)的
美在于从最远的距离感到
最近的熟悉感之间不停的
、不间断的往返:通过永
不停息的往返,他的雕塑
处于运动之中。”
他的作品每天都要从
根基上被彻底地反复思索
,并以拒绝稳定、权威、
宏大为突出特征。艺术家
不断趋于持续变化中的完
成,对怀疑的表达是他创
作灵感的来源。雕塑、绘
画、写作是贾科梅蒂持续
探索工作的不同侧面,这
让他思想活跃、精力充沛
。他生活简朴,忘情工作
,内心焦虑,永不满足,
这些虽损耗他的健康,却
丝毫不妨碍他乐观的精神
和对艺术的赤诚。他追求
的终极的、基本的又充满
悖论的目的便是再现他之
所见。事实上,为了呈现
外部世界,贾科梅蒂并不
限于参考现实主义的共同
语汇,或在画室里夜以继
日地面对模特进行创作。
他重复地体验真理的逃遁
,就像他年少时所预感到
的:“世界是我们持续面
对的斯芬克司,恒久矗立
在我们面前被我们追问的
斯芬克司。”一个已化为
物质与形式的问题,便是
对这个独特作品的定义,
这个作品的艺术家永远排
斥确定的身份:“我不知
道我是谁,或我曾经是谁
。我会让自己等同于什么
,但我不与自我等同。一
切都是全然矛盾的,我大
概一直都是曾经的那个十
二岁男孩。”
导语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著名瑞士雕塑家,其最为大众熟知的瘦弱人形雕塑普遍被认为反映了二战后人类疏离、恐惧的生存状态。2010年至2015年间,他的三件雕塑作品分别拍出逾1亿美元的高价,一度创下艺术品拍卖的最高纪录,贾科梅蒂也因此被称为“史上最贵雕塑家”。
本书是首部记述贾科梅蒂的简体中文版权威传记。作者凯瑟琳·格雷尼尔是一名艺术史学家,她自2014年起开始担任巴黎贾科梅蒂基金会主任,曾策划过8个关于贾科梅蒂的国际性展览。基于大量贾科梅蒂和家人的一手书信、贾科梅蒂友人关于他的记录以及媒体资料,作者全面记叙了贾科梅蒂的一生,传记内容详实、可靠。此外,书中收录的珍贵照片,真实再现了贾科梅蒂的童年和艺术生活,其中部分照片此前从未出版。
书评(媒体评论)
贾科梅蒂的艺术是想
揭示所有存在者甚至所有
物体的隐秘的伤痛,最终
让这伤痛照亮他们。
——让·热内
他生活在动荡不宁、
人欲横流的世界上,甚至
于到了受苦于没有高度、
没有深度,也没有长度的
事物间的真实联系的程度
。但同时他又意识到,雕
塑家的任务乃是从那无限
的群岛中分出一张面孔来
,使它灌注着那种能够打
动其他生存物的唯一生命

——让-保罗·萨特
贾科梅蒂终其一生为
他自己塑造的主角,像是
他未来缺席时的观察者,
观察他自己的死亡,以及
他的“不能被人看透”。
——约翰·伯格
精彩页
第一章 童年
阿尔贝托一生无比眷恋童年。在他之后出生的是比他小一岁的大弟迭戈(1902),接着是妹妹奥蒂莉娅(1904)和小弟布鲁诺(1907)。他们兄弟姊妹都生活在母-亲安妮塔的身边,在乡间那座朴素房子的会客厅里,一家人一起做游戏、学习。外表严肃的母亲实则十分慈爱,非常爱护子女,终其一生维护着家庭核心的稳固。他家对面是由祖父创办、叔父奥托经营的皮兹·段旅馆,侧面的谷仓被改成了画室。家里的亲戚散居在乡间山谷里,父母祖上均来自格劳宾登地区。斯坦帕地处瑞士的意大利语区、布雷加利亚山谷中央,距离瑞士与意大利边境仅几千米。村庄位于山脊两侧的狭窄地带,依河岸而建,住着上百户居民。贾科梅蒂一家人日常说的是混合了意大利语和布雷加利亚语的土语。他们家的窗外正对着夏季牧场的牧羊大道,取水的公井是村民们的聚会聊天之地。下雪的那几个月,气候严寒、日照稀少,村庄便像与世隔绝般进入冬眠期。此时大批游客会住进位于斯坦帕高处,坐落在锡尔斯湖边的马洛亚村的木屋里,自1910年起,贾科梅蒂一家会去那里消夏。在那里,他们常与皇宫酒店的顾客们来往,酒店因其环境和富有的客人而闻名于世。客人们形容酒店里家庭般的气氛既欢乐又热情。阿尔贝托也会遇到来自意大利或瑞士的表兄弟、朋友和路过的艺术家。成年后,他每年都会回到这里小住直至母亲过世,也就是他去世的前两年。他会在那问如今依然保留着的大画室里继续创作。
乔瓦尼和阿尔贝托的素描重现了他们在斯坦帕的日常生活片段。全家人围坐在主屋里,房间里亮着一盏大煤油气灯,散发出暗绿的光线:贾科梅蒂家是村里唯一拥有煤油气的家庭,看得出来家境较为宽裕。低矮的天花板与墙面均被细木条包裹着,墙上挂着乔瓦尼画的风景画和孩子们的肖像画,卧室里铺着暗红色的东方地毯。除了画室里那两把具有异国情调的布加蒂设计的扶手椅,家具都是质朴的乡村风格。这种高山地区的装潢让人联想到镶嵌工艺盒的内部,那似乎也是平静乡间生活的象征。母亲坐在桌边缝纫,身体倾向光源,时间在门边悬挂的“日月”钟的嘀嗒声中有节奏地流淌。孩子们围坐在游戏大转盘旁,桌上摆满了棋子。布鲁诺在学小提琴,其他孩子轮流给父亲当模特。房屋四周被雪环绕,沉浸在一片白茫茫中。山里的景致陡峭而荒芜。一年中重要的日子是宗教节日、小孩出生、生日和父亲的展览日。
附近的森林是游戏和冒险之地。大自然一会儿面目狰狞,一会儿又和蔼可亲,阿尔贝托讲述了自己在其中的经历和留下的惯用地标。他急切地盼望大雪到来,有时积雪很厚,他甚至希望在里面建造一个地下巢穴。“我当时真想在里面度过整个冬季,就一个人,关在里面。”矗立在森林荆棘丛拐弯处的巨石时而友好时而可怖,它们为他提供了最佳藏身之地。“我记得至少有两个夏季,我看到自己周围仅有一块距离村庄八百米的巨石。”被水侵蚀的巨石下面有个洞,孩子们在里面滑来滑去。“每当我蜷缩进巨石底部的小洞穴里时,我便感到极度的快乐,这空间恰好够我容身,当时我的所有愿望都实现了。”另一块“又窄又尖的金字塔形”巨石正好相反,它像一团昏暗吓人的肿物一般矗立着。“石头犹如活物立即触动了我,它是带敌意的,威胁的。它威胁一切:我们、我们的游戏、我们的洞穴。它的存在使我愈加难以忍受,我立刻发觉:既然无法让它消失,我就得无视它、忘记它,不与任何人谈及它。”
跟许多乡村孩子一样,阿尔贝托与自然元素之间维持着一种泛灵论的关系。这种认为自然物体与人类身体之间具有双重性(ambivalence)的感觉一直持续到他成年之后,并反映在他成熟期的作品中。“女人如树,头如岩石”的图像被他用来描述某些雕塑的细节,画面中,他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了一种对应体系。每逢假期,阿尔贝托与他的兄弟姐妹会去探望亲戚。“村庄道路不通,祖母居住的房子的墙面上爬着白蔷薇。我依然能看到她膝头放着《圣经》坐在窗户旁的样子,一帮开心的小孩排成排围绕着她,倾听这部宏伟巨作中的美妙故事。我们很喜欢年轻的大卫,也同情可怜的押沙龙。几个小时过去了,亲爱的祖母一点儿都不觉得累。当孩子们离去,她便独自沉浸到她的伟大之书里。”。
在斯坦帕村庄和位于马洛亚山口顶端、海拔八百米的布雷加利亚村庄之间,孩子们过着山里人独居一隅的生活,家务劳动是日常生活的中心,他们靠书信和广播与外界沟通。
P5-8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16:1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