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曾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粤汉铁路长岳段工会纠察队中队长,湘鄂赣边区赤卫队支队长兼政委,中国工农红军湘东独立一师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师政委兼第八军代政委,湘赣军区代司令员——王震同志的传记,书中记述了他率领部队三次长征的艰难历程和杰出表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王震的三次长征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穆欣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曾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粤汉铁路长岳段工会纠察队中队长,湘鄂赣边区赤卫队支队长兼政委,中国工农红军湘东独立一师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师政委兼第八军代政委,湘赣军区代司令员——王震同志的传记,书中记述了他率领部队三次长征的艰难历程和杰出表现。 内容推荐 2007年适逢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2008年是王震同志百年华诞,本书记述了他率领部队三次长征的艰难历程和杰出表现:第一次长征,红二、六军团决定先向昆明虚晃一枪,然后急速北进飞渡金沙江,3月31日离开盘县地区,分兵两路向云南中部急进。红二、六军团于4月6日攻占寻甸,8日抢占普渡河;王震和萧克率红六军团则经白岩、羊街、可朗等地向普渡河前进;第二次长征,中原会师意义重大,它为南下支队继续南征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全体指战员增强了信心和勇气,也极大地鼓舞了豫鄂皖湘赣边区以及敌后的广大军民;第三次长征,彭德怀从兰州飞抵酒泉,在第一兵团召开的党委扩大会上,就进军新疆执行各项政策和注意事项讲了话。王震在会上宣读了向新疆进军的命令,同时宣布:10月10日我军开始向新疆大进军。 目录 自序 第一次长征 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 和红三军会师 转战湘鄂川黔 突出重围开始战略转移 抢渡金沙江 翻越万年雪山 甘孜的风云 走过人迹罕到的草地 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 “第二个长征” 一个重大的战略部署 卑中原与新四军会师 转战鄂南与湘赣边 “我们走着一条痛苦的血染的路” 从大庚岭北返的艰难历程 谈判桌上的角逐 杀出进军陕南的通道 每进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 越过川陕公路 胜利回到陕甘宁边区 第三次长征 在七届二中全会上请缨到新疆去 奋勇西进,横扫陇海沿线守敌 直捣青马老巢,“不教胡马度天山” 兵临玉门关下,新疆和平起义 别具一格的动员大会 冲破艰难险阻,挻进天山南北 完成解放西北大业,为巩固祖国统一作出贡献 王震三次长征大事记 附录一:忆南征 附录二:三访王震将军 我的历史自传 试读章节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离开中央苏区,开始长征。此前,中央军委已在7月下旬命令王震所在的红六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移,任弼时为中央代表随军行动,成为长征的先遣队。 这时,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由湘赣省委书记任弼时主持,成立了以任弼时为主席,萧克、王震为委员的军政委员会,为领导西征行动的最高领导机关,领导红六军团的西移行动。红六军团根据军政委员会的规定,在敌人兵力比较单薄,空隙较大的湘军和粤军结合部,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终于摆脱敌人的重重包围,在8月11日进抵桂东县以南的寨前圩地区。 8月12日,红六军团在寨前圩召开大会。会上由任弼时宣布了中央军委的决定,红六军团领导机关正式成立:萧克担任红六军团军团长兼红十七师师长,王震担任军团政治委员兼红十七师政治委员,李达任军团参谋长,张子意任军团政治部主任。龙云任红十八师师长,甘泗淇任红十八师政治委员。王震也在会上作了讲话,动员全军指战员要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彻底粉碎敌人的“围剿”,完成突围西征的艰苦任务。 实际上红六军团早已成立。1933年6月,中共中央派任弼时到湘赣苏区任中共湘赣省委书记兼湘赣军区政治委员。6月中旬,任弼时遵照中央军委指示,将湘赣苏区主力红军和湘鄂赣主力红军一部在永新县组建红六军团,下辖红十七、十八两个师。当时没有军团领导机关,暂由红八军改编而成的红十七师首长统一指挥。这年26岁的王震,自从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任湘赣苏区赤卫队支队长兼政治委员以来,一直在湘赣苏区坚持游击战争:他先后担任过湘鄂赣边区赤卫军第六师政治委员兼党委书记、湘东独立师政治部主任、独立师党委书记兼第三团政治委员、湘赣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湘赣军区独立第一师政治委员、红八军代理军长兼独立第一师政治委员,是一位智勇兼备的虎将。他还曾在1931年10月及1931年1月两次当选为代表,出席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参与创建湘赣革命根据地,率部配合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战争。 红六军团这次突围是成功的。这支只有九千多人的部队,面对八个多师而且装备精良的重兵包罔和封锁,竞能撕开它的防线,冲出重围,而又保持了自己的部队完整无损,充分显示了这支部队的英勇善战,也充分证明军团在指挥上,从突围前对敌情的掌握和准确判断到突同方向的判定,突围时机的选择,各项保障措施的组织,以及突围行动的指挥,都是正确的。红六军团的突围,打得敌人措手不及,迫使其不得不重新调整部署。 红六军团胜利突围,在敌人的战略西线打开缺口,湘赣两省敌军震惊。蒋介石急令西线军总司令何键及南路总司令陈济棠派出主力部队联合出击,追击红六军团,何键急派刘建绪为前敌总指挥,率三个师和一个补充总队,昼夜兼程实施追击。当时,刘建绪采取的紧急对策是尽一切力量,首先巩固湖南省防,确保其后方安全,然后再组织“围剿”。因此,他急令其两个师轻装前进,对红六军团实施侧击和堵截,力图把红军堵在湘境之外;并令段珩旅指挥胡凤璋部以及湖南地方武装,布置桂东、汝城等湘边防务,以阻止红军深入湘南。还令第七十七师指挥第二十八师一个团及鲍刚旅在遂川以东沿赣江西岸统筹配备沿江防务,严防红军东渡赣江会合中央红军。 红六军团考虑到,敌军对于我军突围必将派重兵组织“追剿”,当时敌情对红军极为不利,决定放弃在桂东寨前圩稍事休整并在湘南地区发展游击战争,推广游击区域的计划,迅速行动甩开敌人,于12日夜即由寨前圩出发,昼夜行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逼新田县城,并很快攻克这座城市。接着,红六军团马不停蹄,又以每天行程一百多里的速度,直逼零陵县和祁阳县东南,准备抢渡湘江。但由于敌人防守严密,结果红六军团只有改变行军方向,奔阳明山而来。阳明山,海拔1500米左右,是敌人防守相对薄弱的环节,即使如此,阳明山各条路上都有重兵把守。为了尽量减少部队的伤亡,王震决定带一支侦察队从山上探出一条新路。在当地农民的指点下,王震终于为大部队开辟了一条人迹罕至的道路。很快,红六军团通过了阳明山。阳明山方圆90里,山高路险,是进行游击战争的有利地形。红六军团把这一想法电告中央军委。然而,红六军团立足未定,敌第十五师和第十六师,桂系第十九师、独立第三十三师已从南北西三面包围过来,形势十分危急。针对敌人的疯狂追击,王震向任弼时等人建议,面对强敌,我军仍要采取游击战术,在敌人鼻子底下跟敌人捉迷藏,待敌人乱了阵脚后再相机而动,出奇兵歼灭部分敌人。8月25日,中央军委来电,电文的指示精神与王震的建议很相似,只是命令红六军团尽早抢渡湘江。26日,红六军团趁敌人未完成合围前离开阳明山,直取祁阳县的白果市。敌人误以为我军要返回湘赣苏区,急忙调兵遣将同追堵截,没想到我军又南下嘉禾,敌人追兵赶来嘉禾时,我军已经西进了。9月1日,红六军团到了广西灌阳县,趁天下大雨,摆脱了王东原追兵。9月3日,红六军团又返回灌阳县,歼灭尾追之敌八个团,这是一招极漂亮的“回马枪”。4日,红六军团乘胜前进,桂系军阀担心红六军团进入广西省内,捣其老巢,所以急忙派重兵把守边境,这样,湘江沿岸防守非常空虚。红六军团正好乘虚而入,在界首地区安全渡过湘江天险。9日,红六军团自牛田出发,向西挺进,但湘、桂敌人穷追不舍。在小水地区,红六军团被湘军袭击,红第五十二团与大部队失去联系,陷入敌人重围,团长田海青壮烈牺牲,师长龙云被俘后也惨遭杀害。在贵州新场,红六军团歼灭尾追的湘军两个团,获得一些枪支弹药。9月下旬,红六军团进入贵州苗族、侗族居住地区,并顺利渡过清水江。P1-4 序言 王震同志生于1908年4月,湖南浏阳人,铁路工人出身。20年代从事工人运动,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即献身革命战争,戎马挥戈20年。他南征北战,纵横驰骋大半个中国,从一名游击队长成长为威震中外的一代名将。 敢于决战,敢于冲锋,敢于胜利,不怕牺牲,一往无前地压倒一切敌人,这是共产党人特有的精神和气魄。这种精神和气魄,在王震同志身上表现得特别充分和鲜明。每次战斗打响,他都亲临火线指挥。他毕生作战数千次,每每亲率部队冲锋陷阵,曾七次身负重伤,在战场上曾经创造过无数惊人的战绩。1948年l 1月间,敌第七十六军万余人集中在陕西澄城狭小的永丰镇中,王震在兄弟纵队配合下,率领第二纵队果断出击,一战毙敌四千余人,俘敌军长李日基以下万余人,曾被誉为“攻坚战中一个军歼敌一个军的模范战例”。他在我国历次革命战争中作出的不朽功绩,《王震传》中已有详尽的记载。 在漫长的中国革命战争中,王震曾经三次率领部队进行了创纪录的长征,对中国革命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1934年至1936年,王震曾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参加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934年8月,他任第六军团政治委员,在任弼时领导下,与军团长萧克执行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队的任务,率部西征。冲破湘、桂、黔三省国民党军队20余个团的围堵,10月到达黔东,与贺龙、关向应率领的红军第二军团会师。尔后转战湘鄂川黔边,沉重地打击了敌人,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长征,创建、发展和巩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1935年11月,王震和萧克率红六军团会同红二军团一起继续长征,1936年6月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他和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同红四方面军广大官兵一起,坚决反对张国焘分裂红军,另立中央的阴谋活动,与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抗日。同年10月,在甘肃会宁和宁夏将台堡实现了三大红军主力胜利会师。 抗日战争末期,王震受命孤军南征,到湘粤沦陷区开展游击战争。这次进军须穿越数千里敌占区,冲破敌人重重防线,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他面无惧色,欣然领命。1944年冬,即与王首道率领第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及南下干部五千人马,从延安出发,渡黄河,越长江,沿途战胜敌军重重拦阻堵截,终达湘粤边界,开辟新区。1945年8月,南下支队进抵粤北,正准备与东江纵队会合时,国民党顽固派乘日本投降之机,纠集七个军十五万人,在两千余里的战线上,对南下支队进行大规模的围追堵截。南下支队处境十分危险,王震奉命率部北返,杀开血路,回到中原,又与李先念部会师,任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46年6月,国民党背信弃义,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全面内战。面对国民党的三十万大军围攻,王震协助李先念成功地指挥了著名的中原突围。他直接指挥三五九旅旅长郭鹏、政委王恩茂率部继续北返。此行往返历时359天,行程二万七千余里,途经8省境地,大小战斗300余次,冲破敌人100多道封锁线,于1946年9月胜利返回延安,创造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又一奇迹,被毛泽东誉为“第二个长征”。 解放战争末期,王震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长途跋涉,历经艰险,解放新疆的历史性进军,又创下了军事史上一次空前的新纪录。清朝同治年间,左宗棠率领湘军入疆,用时两年多。1943年8月,国民党军队七万人入疆,经过三年准备,用时两年半才进军到了迪化、喀什、玛纳斯等地。而第一兵团二、六军的七万大军,在严寒的冬季和连续行军作战未得休整的情况下,只用了六个月时间便进驻全疆各个重要城市和军事要地,并接管了千里边防,完成了最后一次长征,为解放大西北,巩固祖国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 王震同志作为一名为中国革命建树了奇勋的战将值得我们纪念,而且,他作为共和国的奠基者、建设者所创造的许多宏伟业绩也都载入史册,永垂不朽。 王震同志一生光明磊落,不怕困难,勇于开拓,勇于创新。他不仅勇毅过人,而且政治坚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无限忠诚,矢志不移。他具有坚强的党性,一身正气,刚直不阿,不怕鬼,不信邪,他在各种严峻考验面前,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原则,坚决同一切错误倾向进行斗争。每逢党内出现错误倾向危及革命时,他常能不避风险,挺身而出,拍案而起。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在革命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总是争挑重担。他的创造性的工作往往都成为革命发展的先导: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行经济封锁的时候,他带领部队自力更生开发南泥湾发展生产;在毛泽东提出护送干部开辟南方抗日根据地的时候,他报名率领三五九旅南下。而当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前夜,他又提出进军边疆、开发边疆,去完成西北解放大业。1953年美国第七舰队封锁我国东南沿海,妄图以炮舰政策进行威慑。王震同志奉命抢修黎湛、鹰厦铁路。他把铁道兵总部从北京搬到现场,亲率十万大军,移山填海,日夜奋战,迅速提前完成了计划。毛泽东对他给予高度评价,曾对一位高级干部说,在共产党员身上要有三个“我”字:追求真理的“我”,不怕牺牲的“我”,自尊心的“我”,但不要有唯我独尊的“我”。王震身上就有前面三个“我”,追求真理的“我”很强烈,不怕牺牲的“我”很坚决,自尊心的“我”过了一点,但没有唯我独尊。 王震同志勇挑重担,勇于开拓,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始终坚韧不拔,勇往直前。本书记述了他率领部队三次长征的出色表现。王震同志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学习的榜样。 2007年欣逢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周年,2008年是王震同志百年华诞,谨以此书表达对于王震同志的无限敬意和不尽思念。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