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屡被中断的和平(美国中东军事史)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作者 (美)安德鲁·巴塞维奇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美国,可以说是世界麻烦的制造者。冷战结束过后,美国在大中东地区发起了一场新的战争,又一次中断了和平。这场战争持续时间长,从巴尔干半岛和非洲东部到波斯湾和中亚,美国军队在伊斯兰世界开展了一系列无穷尽的军事行动,到现在为止,已经进行了30多年,而且似乎还看不到结束之日。
美国原外交事件发言人,同时也是尖锐的评论家安德鲁·巴塞维奇以新的视角将1983年的贝鲁特轰炸、1993年摩加迪沙巷战和2003年入侵伊拉克等不同事件联系在一起,描述了这段引人入胜的历史,并在书中尖锐地指出“大中东战争一直持续下去不会有助于增强美国的自由、富足和安全,它只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同时也感叹“可悲的是,美国人仍在酣眠之中”。作者毫不畏惧地写出了美国军事行动所耗费的成本,以及政界领导人和军队高管所做出的错误判断,使读者能一窥美国政府在中东政策上的傲慢自大与懵懂无知。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序幕
1. 选择战争
2. 升级
3. 神权武器库
4. 明星总司令的紧急电话
5. 中东疯狗之拳打脚踢及以牙还牙
6. 拯救恶魔
7. 没完没了
第二部分 间奏
8. 美好的愿望
9. 迷失巴尔干
10. 获胜的意义
11. 虚张声势的战争
第三部分 高潮
12. 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
13. 破门而入
14. 如何收场
15. 筹建中的政府
16. 混乱
17. 重回伊拉克
18. 世代战争
致谢
序言
美国大中东战争始于茫
茫大漠中的一次失败行动。
但这次挫折与美军在第二次
世界大战期间在凯塞林山口
或在长津湖时不可同日而语
。在那两场战斗中,很多美
国军人伤亡。始于1980年4
月24日夜,终于4月25日夜
的“鹰爪行动”,美军的阵亡
人数只有个位数。参与行动
的美军士兵在与敌人正式接
触前就被迫撤回。这就好比
一支足球队在进场比赛之前
就已承认败北。
对这次行动的策划者、
指挥者和参与者来说,耻辱
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可
惜,前车之鉴,未能成为后
事之师。美国未能从此次失
利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大中
东面临的问题需要军事解决
这一根本错误的假设,不仅
未能引起合众国的警觉,问
题反而变得愈加复杂难解。
“鹰爪行动”计划将稳健
的目标与大胆的策划融为一
体。随着数十年美国大中东
战争的演变,历任总统开始
用各种华丽的辞藻对美国的
大中东战略进行美化。他们
承诺会利用得天独厚的军事
优势使这片土地繁荣起来。
美军将恢复这里的和平,扩
大民主;他们会帮助受难者
,保护无辜者;他们将推动
法治建设和人权事业大幅进
步。
作为大中东战争的肇始
,其实当初只是一次短促行
动,参与者并没有设定那么
宏大的目标。他们不过是为
了完成一次救援任务而已。
前一年(1979)11月,
一群年轻的伊朗激进分子在
革命热情的驱使下占领了美
国驻德黑兰大使馆,他们劫
持了美国的外交官和其他一
些官员。要求释放人质的谈
判徒劳无功。情势已经相当
明了,现在已没有其他的选
项,因此卡特总统被迫命令
美国士兵前去冒险一搏。
由美军参谋人员精心策
划的行动最终被总统批准。
该计划非常复杂,一着不慎
就可能满盘皆输。
“鹰爪行动”在沉沉暗夜
中缓缓展开。6架C-130运
输机从阿曼附近的马西拉岛
起飞,将和游弋在附近的“
尼米兹”号航空母舰上起飞
的8架重型直升机配合行动
。被五角大楼称为“沙漠一
号”的集结地点位于伊朗内
陆的无人居住地带。那里地
处偏远,地势非常平坦。
除燃油外,C-130运输
机还搭载了由精锐突击队员
和陆军游骑兵组成的特遣队
。在“沙漠一号”地区,直升
机群将补充燃料,随后运送
特遣队员到达德黑兰附近的
待命区域。此次救援计划和
1942年的空袭东京行动或
其他几次更复杂的行动一样
大胆。整个行动就此拉开了
帷幕。
救援计划是否会取得成
功一直颇有争议,但实际上
计划的第一阶段都未能顺利
完成。人性的瑕疵和弱点让
坏运气的影响雪上加霜。
行动的进程表明“沙漠一
号”的位置还不够偏远,和
此次行动的要求也并不十分
契合。当直升机陆续抵达现
场时,美军竟与伊朗人不期
而遇。一辆涉嫌走私的燃料
运输卡车最先出现在现场。
美军匆忙应战并成功击毁了
车辆,然而司机却得以侥幸
逃脱。随后,一辆满载平民
的大客车路过此地。司乘人
员全被美军控制了。保密是
秘密行动赖以成功的关键,
这个前提现在已然不复存在
。此时,着陆飞机的引擎仍
在高速运转。它们卷起漫天
沙尘,严重影响了现场的能
见度。
更糟糕的是装备故障。
有8架直升机从“尼米兹”号
航母起飞,但破裂的螺旋桨
迫使其中一架中途降落,退
出了行动;另有一架则遭遇
了导航问题被迫返回;在“
沙漠一号”地区,第三架直
升机因液压故障无法操作。
执行此次任务至少需要6架
状况良好的直升机。由于只
剩下5架可调遣,除非全凭
经验小心调整计划,否则无
法按原定方案继续执行。狂
妄自大、脾气暴躁的特遣行
动指挥官不愿为此冒险。相
反,在取得华盛顿方面的同
意之后,他中止了行动。所
有参与方要尽可能悄无声息
地迅速各归各位。好在到此
为止,参战人员毫发无损,
也没有发生大的纰漏。厄运
不期而至。离开“沙漠一号”
之前,所有尚可操作的直升
机需要补充燃料,加油要在
黑夜的掩护下完成。在漫天
沙尘中,在空中盘旋的一架
直升机的螺旋桨碰到了地面
上C-130运输机的驾驶舱
,两架飞机相继起火。能够
撤离的士兵纷纷从熊熊大火
中逃了出去。随之而来的混
乱导致美国大中东战争有了
第一批人员伤亡。8名美国
军人遇难,另有数人重伤。
幸存者登上剩余的几架C-
130运输机,仓皇逃离现场
。直升机、文件、保密装备
和战友的遗体被抛在脑后,
丢弃不顾。
4月25日上午,面色严峻
的卡特总统出现在国家电视
台,向他的同胞通报了救援
行动失败的消息和惨淡的结
局。将“鹰爪行动”令人失望
的结局归结为“设备故障”原
因的同时,卡特总统坦率地
承担了任务失败的全部责任
。“是我决定执行此次救援
行动”,他对全国人民说,“
也是我决定终止了行动……
责任完全在我。”
作为控制负面影响的策
略,卡特总统摆出“责任在
我”的立场只是政治应急的
手段。然而,在展示勇于担
当责任的同时,他把人们的
注意力从更紧要的问题上转
移开。混淆视听的手段被伪
装成了敢于直面问题的勇气

诚然,作为总司令,卡
特总统的确批准了人质营救
计划。然
导语
美国知名历史学家、反战批评家对美国政府中东政策的透彻分析与尖锐评判,看美国人如何评价美国领导阶层的决策。
系统阐述美国大中东政策出台的背景,纵向梳理从卡特政府到奥巴马政府中东政策的演变,详细分析美国中东政策的得与失。
一部针对美国对外政策与军事行动的批判性作品,美国中东政策的盲目自信与混乱无知,酿就今日中东之殇。
28张彩色图片展现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军事行动和战后惨状。
书评(媒体评论)
《屡被中断的和平:美
国中东军事史》一书以极其
细腻的笔法勾勒了发生在“
大中东”的一系列灾难。这
些灾难都和美国中东帝国的
“设计师们”密切相关,同时
也是他们数十年来“精心谋
划”的结果。傲慢自大以及
对中东历史、文化、语言和
宗教方面的懵懂无知,导致
他们昏招迭出,中东地区内
在的凝聚力就此分崩离析…
…正如巴塞维奇在书中所述
,美国企图以军事力量控制
中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
会。战争的结果证明了这种
想法的愚不可及。巴塞维奇
是记录帝国衰落史最好的作
家之一,此书是对他以往卓
越工作的重要补充。
——赫里斯·赫德斯,前
《纽约时报》中东局局长
安德鲁·巴塞维奇是一位
军旅作家。他熟悉战争并具
有化繁为简的出色诠释能力
。他忠实地记录了这段始于
“沙漠一号”(首次军事行动
的集结地代号)并一直绵延
至今的中东冲突史。本书必
将成为军人、政治家和美国
公民的必读案头书籍。
——保罗·伊顿,美国陆
军退役少将
巴塞维奇的代表作……这
是一本构思灵巧、节奏清晰
的著作,主题讲的是从吉米
·卡特任职的最后几年到现
在,美国在“大中东”地区的
政策失败。
——罗伯特·D.卡普兰,
新美国安全中心高级研究员
、著名地缘政治分析家
精彩页
1.选择战争
战争伊始,美国大中东行动的目的就是保护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它植根于美国对自由含义的独特理解,以及对廉价能源的大量需求。就像美国独立战争是为了独立,美国内战是为了解放奴隶一样,石油始终是美国大中东战争的重要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因素也陆续列入考量之中,并使战争行为更复杂化。但石油作为自由的先决条件,从战争的第一天起就一直是美国当局考虑的重要因素。
那时的我还年轻,正初次体味到爱情的甜蜜。处于热恋中的我,没人能管得了。那是1969年6月,我已从西点军校毕业,刚被任命为陆军少尉的我正在家中休假,借此机会我向未来的妻子展开了疯狂的追求。她住在芝加哥南边,而我母亲家在印第安纳州的西北部。
每天晚上,我都会开着崭新的、有着漂亮苹果红烤漆和黑色条纹饰条的福特野马汽车去芝加哥和我的心上人约会,直到清晨才返回家中。每次出发前,我都会到加油站停车加油,10加仑就足够来回了。那时的油价是每加仑29.9美分。3美元并非微不足道,少尉的月薪只有343美元(需要特别注意,这是每月偿还车贷之前的数字)。但我用这笔费用换来了浪漫。我已记不清当时是否追问过汽油到底来自得克萨斯还是加利福尼亚,也不记得自己是否问过这样的资源还有多少可供开采。和大多数美国人一样,我想当然地认为汽油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对我来说,当时唯一确定的是,4年的西点军校学习生涯已经结束,而越南战争就在眼前。 1969年的那个夏天,驾驶着福特野马汽车东奔西跑的日子当真是相当惬意的。
当时对这种自由的鄙夷之情相当普遍,战后一些批评家就怀有这种鄙夷,包括美国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和大卫·理斯曼,还有威廉·怀特以及记者万斯·帕卡德等。那些表面上疏离冷漠的战后美国人,被困在了让灵魂麻木的“管理和运营的新世界”里。正如米尔斯所说,自由对他们来说与“合成兴奋剂”相差无几。。
也许确实如此。然而,无论这类批评有多少可取之处,它对普通美国人的欲望并未产生太大的影响。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可能有点自以为是或者金钱至上,而且它的基础单调又乏味。但是,即使对中等收入者来说,实践美式自由也不乏快乐和满足感。
新车的异味很决会挥发干净,快乐时光往往稍纵即逝。但是,这种生活方式背后不言而喻的前提是,“更多”的美好在向我们招手。美国人更倾向于用量化来衡量自由。“更多”意味着“更大”或“更好”。然而,驾驶着或渴望驾驶最新版“底特律油老虎”的普罗大众,很少有人意识到这种欲望的危险性。
每天晚上,在驱车赶往芝加哥的路上,我会一边收听电台广播,一边享受空调吹出的冷气。随着时间的流逝,油箱汽油来自美国之外的比例正变得越来越大。1969年,美国人每天消费的1500万桶原油中,进口部分已经占20%。接下来的一年,美国国内石油产量达到每天1200万桶的峰值,此后便开始下降,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末,这似乎不可逆转。来自国外的石油比例则相应地增加了。10年之内,进口的外国石油达到了每天800万桶。
到1973年,甚至像我这样的人也不得不关注这个问题。那年秋天,为了报复美国在“十月战争”中站在以色列一边,阿拉伯国家暂停了对美国和西方其他国家的石油出口。石油禁运的影响立竿见影,后果非常严重。由此导致的石油短缺几乎使美国经济陷入瘫痪,还引起了美国民众的普遍恐慌,因为他们已将便利的出行视为与生俱来的权利,这种权利却被突然剥夺了。石油成了武器,成了外国人蓄意伤害美国人的武器。它的出现有些莫名其妙,但对美国民众的生活确实构成了直接影响。
这场危机引发了美国和苏联之间另一场针锋相对的对垒。恰在此时,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宣布美国军队进入戒备状态,随时准备剑指中东。当时,我还是一名上尉,驻扎在得克萨斯州的布利斯要塞。此地就在埃尔帕索旁,和墨西哥遥遥相对。我服役的那个团制订好了作战计划,准备随时开拔,部署到联邦德国去,参与北约保卫西欧的行动。如果有必要,我们可能会占领华雷斯市。但是我们并没有前往波斯湾作战的计划,无论是为了阻止苏联武装干涉的威胁,还是为了占领阿拉伯人的油田。。这种想法似乎相当荒谬。当时确实如此,然而没过多久形势就有了变化。
幸运的是,部署计划并未真正施行,紧急状态成为过去,波斯湾的石油进口最终得以恢复。然而,汽油的易得性和价格已经成为当时和之后国家关注的焦点。虽然美国人能够接受遍布核武器的星球家园(当时与苏联进行削减核武器谈判的前景看起来只有理论上的可能性而不具备实际的意义),但是他们不能接受没有石油的世界。那样的话他们就无法生存下去。在这种微妙的情况下,国家安全的关注重点开始发生转变。
作为对此次石油危机的直接回应,尼克松政府草草地拟订了一项计划。用总统自己的话说:“要确保到本世纪末(20世纪末),美国不再依赖于本土以外的任何能源。”尼克松称之为“独立”项目,最重要的是保护自己。除了敦促美国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7: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