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年以来,我们国家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都在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和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在报道教育界的三十年,卫生部门的三十年,农村的三十年,都市的三十年。一个和我们有密切联系的文联,做三十年的回顾和展望,就涉及文学、戏曲、戏剧、影视、美术、书法、曲艺、翻译、杂技等十几个艺术门类;而仅仅一个文学门类,就有改革文学的三十年,长篇小说的三十年,儿童文学的三十年,散文随笔的三十年,知青文学的三十年,先锋文学的三十年等等之说。
今天的学界呢,讨论的已全都是全球视野的世界性的课题,既要结合中国的实际,又要和国际接轨,有我们自己的新意。
三十年的文学所,编选出上、下两卷的学术文选,记录下的是文学所学者们的旅痕。
三十年的文学所(代序)/叶 辛/1
上卷 文学研究
“积淀说”:我的怀疑/张履岳/3
略论社会主义文艺规律/邱明正/11
与时俱进:文艺如何与人民血肉相连/戴 翊/20
“原创性”自何而来——当代中国文论话语构建之我思/陈伯海/28
关于杜甫五律的评价问题/孙琴安/38
中国近代的复古思潮/袁 进/45
陈子昂“兴寄”说新论/徐文茂/55
论隐逸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发展中的意义/徐清泉/66
再论淮海词/徐培均/78
论唐五代小说与诗话的关系/罗立刚/89
评陈洵《海绡说词》/钱鸿瑛/97
明代文人心态之律动/夏成淳/108
成如容易却艰辛——从《海上花列传》解读近代上海都市文化/钱泽红/120
论须溪与稼轩词风的多重差异/王 毅/135
《尚书·无逸》析义/张文江/146
论周立波短篇小说的风格/刘景清/156
论鲁迅杂文的体式/潘颂德/167
略论“孤岛”时期的长篇小说创作/费万龙/176
道德的光彩与束缚——关于巴金传记的一封信/许国良/188
大潮涌动中的艺术嬗变——对近二十年来小说的精神审视/董德兴/194
“诗怪”李金发及其创作/丘 峰/202
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时代语境/王文英/205
新时期“文化小说”漫论/徐俊西/211
陈汝惠与抗建文学——《陈汝惠文集》跋/陈梦熊/220
中国左翼文学的产生/孔海珠/225
论胡适白话文学主张的“现代”逻辑/袁红涛/239
新传媒环境下文学批评的责任担当/饶先来/246
革命战争文学与作家的心态/郑祥安/252
上海“新潮社”及其文学活动/陈青生/261
论“九叶诗派”的文化源流/张瑞燕/272
《琴声如诉》译后记/王道乾/284
小说《娇女》与美国文学、文化史的“对话”——兼论托妮·莫里森对重建
美国黑奴文学的贡献/张怀久/289
美国小说史上一座里程碑/潘庆舱/302
复杂的莱辛:一位人道主义者的上下求索/瞿世镜/310
翻译研究视野中的跨民族文学文本/任一鸣/315
小说乃一时代之精神写照——论尤金尼德斯的《中性》/盛 韵/322
下卷 文化研究
日本动漫艺术的产业化发展/徐霖恩/331
上海古镇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宏观思考/黄江平/344
论国际大都市形成的文化条件/蒯大申/357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征及其当代价值/蔡丰明/366
从东京的艺术文化政策看城市文化的“公共性”/李艳丽/377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范式的分野及反思/刘 轶/390
历史积淀对现代城市发展的作用/吴文娟/400
现代服务型公共文化体制创新研究/巫志南/408
全球文化产业的趋势和国际大都市的作为/花建/421
论当代国际传媒研究中的两大关键词:社会责任与问责/郑涵/428
再现“东学”——重构亚洲近代的另一种可能/王 进/437
当代中国娱乐文化的三大新变/陈占彪/444
萨义德坐标/朱生坚/452
消费文化与都市空间的生产/包亚明/462
大众文化的阶层区隔与消费逻辑/郑崇选/473
从“古歌”看古代婚姻制度的演变/姜 彬/484
评兰亭论辩中的隶书笔意说/黄任轲/503
抗战时期的上海历史剧/王尔龄/508
美学意义·人文意蕴·民俗意味——论苏州山水传统/许豪炯/519
我们的戏剧缺失了什么/毛时安/530
从中和节看唐代节日民俗/朱 红/541
人在韩剧中/陈惠芬/553
从男女平等到性别平等——当代妇女观与“跨性别”弱势群体/王周生/558
关于上海市作家协会“签约作家制”的断想/贾艳艳/569
江南游风初探/沈习康/575
论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落幕/叶辛/585
论中国纺织女神的祭祀礼俗及其影响/毕旭玲/597
晚清民初上海文人的经济生活与身份转型——以王韬、包天笑为例/叶中强/607
《美丽上海》中的女性镜像/任 明/618
从跨性别人群看生理与社会性别的多元化/陈亚亚/627
“大团圆”之争:传统人情戏的当代流变与生活政治/张炼红/642
围棋方法初论/武振平/656
白马湖畔的小花朵/丰一吟/669
后记/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