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百年周立波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邹理//姚时珍
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来自周立波家乡的作者邹理、姚时珍等合著的。以独特的视角研究了周立波的生平,深刻解读了周立波的作品。是对周立波集战士、学者、作家于一体的最佳诠释,是解读周立波、宏扬立波精神的最好读物。

史料翔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本书写作的重大特色。该书在写作中摒弃了“灌输式”的写作模式,对周立波精神和作品的解读,作者不是天马行空的去总结、去论述,先入为主的将作者的思想和认识强加给读者,而是通过大量的史实和采访手记,让读者在阅读该书的过程中自己去感受、总结,给读者留下更多的认识和深入了解周立波的空间。为了收集关于周立波的一手资料,作者深入到北京、上海、桂林、延安、尚志、沅陵等周立波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调查访问;埋头于北京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等地方查找史料;走访周立波在家乡深入生活时期的住户、立波同志亲友和其作品中人物原型等。该书既有对周立波作品和周立波精神研究的理论论著,有对周立波书信的解读,有采访手记,还有对周立波在家乡生活的回忆录,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形式不拘一格,极具知识性和可读性。

内容推荐

编写一本书来纪念周立波100周年诞辰,这个想法由来已久。可以说,在“三周”研究会于2004年6月成立之时就已萌发。这源于周立渡是一位忠诚的革命战士、杰出的学者与作家。他的生平与著作,远比当前一般的认识与理解丰富得多。进入21世纪,对中国左翼文学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有了更客观的评价,“完成了一个从否定到肯定的轮回”(《文学评论》2007年第5期第56页)。作为左翼的重要作家,周立波有多方面的重要贡献,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周立波热爱故乡,桑梓情深。“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诗·小雅·小弁》)1955年—1965年,周立波回故乡湖南益阳深入生活达十年之久,创作了《山乡巨变》、《山那面人家》等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品,留下许多参加农业劳动、培养文学青年、关心帮助邻里乡亲的佳话。据我们了解,现当代文学史上,在自己家乡深入生活达十年之久的作家,仅有周立波。也正如周立波自己说的:“只想为人民写点东西,做他们的代言人。”这方面故事,期待更广泛深入地搜集与发掘。

本书立足作家的故乡益阳,采取论述与实证相结合,史料考证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力图以新的视角、新的材料来解读周立波的著作,介绍他的生平。为此,我们从北京图书馆、湖南图书馆等权威部门查找史料,到周立波工作过的上海、沅陵、桂林、延安、尚志市、北京等地调查访问,到他深入生活十年之久的益阳邓石桥、桃花仑、大海塘;走访他当年的住户、他的亲友、《山乡巨变》中的人物原型等。那些接触过周立波的老人,年龄都已是70岁以上。时隔近半个世纪,他们谈起“立渡胡子”时,仍然充满敬佩怀念之情。越深入了解,我们越感到周立波的人品高尚,其作品具有久远价值与魅力。正如评论家们一句恰如其分的评价:永远的周立波。

出一本书来研究这样一位现代文化名人的生平与创作,对于传承人文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我们认为,是很有意义的。这也是纪念周立波100周年诞辰比较好的一种形式。

目录

生平简论

 周立波传略与生平大事记/邹理

 忠诚的战士、杰出的学者与作家——周立波生平研究简述/邹理

 读周立波书信札记/邹理

 附周立波书信一束

作品解读

 论周立波故乡生活小说的文学史地位/绍雄

 浅析周立波小说蕴含的社会理想与人文精神——从《暴风骤雨》到《山乡巨变》/邹理

 回归乡土的原生态之美——论周立波故乡生活短篇小说的湖湘特色/邹理

 周立波与基希的《秘密的中国》/邹理

 论周立波采编实践的独特价值/周为

 周立波研究的历史回顾/邹理

 周立波著作出版年表/邹理辑

采访手记

 茶子花情——周立波故乡故事/姚时珍

 故居对面的小山——小记周立波三次捐款建果园/姚时珍

 亭子间里的文学生涯/姚时珍

 寻找在沅陵的周立波/姚时珍

 暮春时节访桂林/姚时珍

 窑洞里讲授世界名著/姚时珍

 元宝村的立波情结/姚时珍

 栽槐树的经验/姚时珍

 忆与周立波交往的二三事/周萼梅

 将军与作家的半世情缘/胡旗

 月亮旁边一颗闪亮的星星——林蓝文学创作与研究散记/姚时珍

 乡情牵回了兄弟俩——周健明、周彦邦访亲小记/姚时珍

 难忘相识在北京——周小仪教授小记/姚时珍

附录

 五届政协委员、杰出的作家周立波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

 周立波直系血亲简介/姚时珍辑

 益阳板桥周氏家训

 资江十景诗

 益阳县二十三里地图

后记

试读章节

周立波是一位联系实际、勇于创新的学者。周立波是以翻译和理论探索在左翼文坛上崭露头角的。他的学术研究与理论探索从1930年5月发表答上海《大众文艺》编者问《我所希望于大众文艺的》开始,到1977年10月在《人民文学》上发表《关于小说创作的一些问题》,近半个世纪以来,他共发表一百多篇文章,约60余万字。这些文章主要收集在《亭子间里》、《文学浅论》和《周立波选集》中。《亭子间里》收集周立波1935年至1937年写的论文15篇,《文学浅论》收集周立波1941年至1958年写的论文22篇。其学术研究与理论探索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35年至1937年,上海左联时期,主要是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介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作品及各国进步文学的情况,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文化“围剿”,评介我国的革命作家及其作品,研究文艺的特性、功能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第二阶段,1939年至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前,周立波在鲁艺担任文学理论教学工作,讲授外国名著。徐迟认为,周立波的鲁艺讲稿是我国近代文艺理论研究的极为重要的文献。在这些讲稿中,周立波提出了许多十分有价值的观点。例如作家要走出狭窄的小巷,走到大野,把农民、工人、士兵,甚至狱中的囚徒引入到文学里来,创造新的主题与手法。第三阶段是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周立波以毛泽东的文艺理论作为自己理论探索的依归,全力宣传和阐释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基本观点。例如,在《思想·生活和形式》一文中,他全面地阐述了深入生活对实现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重要意义。20世纪50年代后期,周立波对文艺理论研究中的“左”的错误有所反思。在1962年中国作协召开的农村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他主张坚持从生活实际出发,反对粉饰生活的虚假浪漫主义。他认为,人民内部矛盾是大量的,不写就不是现实主义,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正确地反映人民内部矛盾。在写好英雄人物的同时,也要写好中间人物。

有的评论家认为,周立波的文艺理论思想,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承认并肯定文艺的社会作用,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基本原理,正确认识和处理文艺与生活的关系,坚持生活是文学的源泉的观点;强调文学艺术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及形象思维的重要作用;认为文艺应着力于典型的创造和人物个性的刻画;提倡战斗的内容与相适应的富有魅力的艺术形式相结合;追求民族形式与个人风格的结合。总之,周立波“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文艺现象,提出了一系列颇有见地的主张,建立了他较为完备的美学理论体系”。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是周立波学术研究与理论探索的特点。周立波不是一个书斋学者,不是为研究而研究,他的理论著述都是紧密结合实际的、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战斗性的理论探索。例如,他早期在上海写的《一九三五年中国文坛的回顾》和《我们应该写什么》等文章,批判了苏汶等人的“艺术至上”、“为艺术而艺术”、“艺术上的形式主义”等资产阶级文艺观,强调文学艺术要和战斗的现实紧密结合,要尽到改造世界的责任。他在20世纪60年代的一些文章和讲话中,针对极“左”思潮,坚持反对粉饰现实的所谓浪漫主义,主张坚持现实主义,坚持从生活实际出发。这些都说明他的论述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与鲜明的战斗性,而不是从书本到书本,更不是无病呻吟,无的放矢。

周立波既注重继承中外文化优秀传统,又注重创新。他说:“我们要批判地吸收旧的东西的养分,但不可以做旧的东西的奴隶。我们要创造各种新的形式,但又不可以堕入形式主义的泥沼。”

周立波既研究了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文艺的特性与规律等宏观问题,又探索了许多艺术上的微观具体问题。这与他有丰富的文学艺术创作经验有密切关系,也是他与其他文艺理论家的重要区别。例如他在20世纪30年代写的《观察》一文,认真思索巴尔扎克、高尔基等作家的观察经验,既总结观察的作用,“一切伟大的作品,差不多都是社会和人物的勤恳的观察的成果”;又总结了作为“文苑的耕耘方法之一”的观察的具体方法,指出“观察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他归纳出了观察生活——选择素材——集中概括一一实现人物个性化特征的塑造典型人物的创作方法。他20世纪60年代在湖南青年作家读书班作的《素材积累及其他》的报告,阐述了素材积累的具体方法,让人读后深受启发。

周立波是一个杰出的作家。他是一个高产的多品种的作家。终其一生,他创作并发表了三百多万字的文学作品,有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短篇小说、长篇小说等。他创作的《暴风骤雨》和他参与摄制的彩色纪录片《解放了的中国》获得斯大林文学奖。他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两次荣获此奖的作家。与一些作家不同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他的创作不仅没有停步,而且创作出了长篇小说《山乡巨变》和《山那面人家》等一系列短篇小说,达到了新的创作高峰。

周立波在艺术上不断探索,不断进取。正如茅盾所说的,“在追求民族形式的时候,逐步地建立起个人风格”。许多评论文章指出,从《暴风骤雨》到《山乡巨变》,周立波开创了中国农村文学的新主题,塑造了新的农民人物形象,创立了新的中国农民文学语言,在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他的作品是时代生活的画卷。从《铁门里》、《亭子间里》、《战场三记》到《暴风骤雨》、《铁水奔流》和《山乡巨变》,他的作品记录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的革命史和奋斗史。

正如贺敬之所说:“他始终不渝地继承鲁迅传统,实践毛泽东文艺思想,走与人民相结合的道路,取得了堪称革命经典的丰硕的创作成果,因之成为当之无愧的卓越的人民作家。”

P15-18

后记

编写一本书来纪念周立波100周年诞辰,这个想法由来已久。可以说,在“三周”研究会于2004年6月成立之时就已萌发。这源于周立波是一位忠诚的革命战士、杰出的学者与作家。他的生平与著作,远比当前一般的认识与理解丰富得多。进入21世纪,对中国左翼文学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有了更客观的评价,“完成了一个从否定到肯定的轮回”(《文学评论》2007年第5期第56页)。作为左翼的重要作家,周立波有多方面的重要贡献,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周立波热爱故乡,桑梓情深。“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诗·小雅。小弁》)。1955—1965年,周立波回故乡湖南益阳深入生活达十年之久,创作了《山乡巨变》、《山那面人家》等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品,留下了许多参加农业劳动、培养文学青年、关心帮助邻里乡亲的佳话。据我们了解,现当代文学史上,在自己家乡深入生活达十年之久的作家,仅有周立波。也正如周立波自己说的:“只想为人民写点东西,做他们的代言人。”这方面的故事,期待更广泛深入地搜集与发掘。

本书立足于作家的故乡益阳,采取论述与实证相结合、史料考证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力图以新的视角、新的材料来解读周立波的著作,介绍他的生平。为此,我们从北京国家图书馆、湖南图书馆等权威部门查找史料,到周立波工作过的上海、沅陵、桂林、延安、尚志市、北京等地调查访问;到他深入生活十年之久的益阳邓石桥、桃花仑、大海塘,走访他当年的住户、他的亲友、《山乡巨变》中的人物原型等。那些接触过周立波的老人,年龄都已是70岁以上。时隔近半个世纪,他们谈起“立波胡子”时,仍然充满敬佩怀念之情。越深入了解,我们越感到周立波的人品高尚,其作品具有久远的价值与魅力。正如评论家们一句恰如其分的评价:永远的周立波。

出一本书来研究这样一位现代文化名人的生平与创作,对于传承人文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我们认为,是很有意义的。这也是纪念周立波100周年诞辰比较好的一种形式。

但愿本书能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周立波。

本书收入了绍雄、周为、周萼梅、胡旗四位同志的文章,在采访、出版中得到了中共益阳市委、市人民政府及益阳高新区工委的支持,得到了朋友、同仁的帮助。赵溅球教授专门为本书作插画。在此一并感谢。

邹理 姚时珍

2008年1月1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4: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