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弗洛伊德论抑郁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弗洛伊德四篇易读且逻辑一贯的论文,直指现代、后现代“抑郁”的源头。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是因为自我意识过于强烈而导致抑郁,摆脱抑郁的根本方式,在于停止过度关注自己,而去关注周围的世界。
正是弗洛伊德在处理抑郁问题时所表现的深入创见,使得精神分析在心理病理学上独树一帜,且在发展一个世纪后依然屹立不坠。
作者简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出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一个犹太人家庭,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恋母情结”,“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等概念,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精神分析学始终坚持将性(爱)本能视为人类一切行为的主要动机,从上世纪以来就一直在学术界以及社会上颇具争议。因此,弗洛伊德一生毁誉参半,很难评判他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人认为他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也有人将他视为“欺世盗名的江湖骗子”、“变态色情狂”。
2000年,英国BBC将弗洛伊德与爱因斯坦、笛卡尔、牛顿、达尔文、康德、马克思、黑格尔、马克斯韦尔、阿奎那评选为千年来的十大伟人。
目录
译者导读
第一篇 十七世纪魔鬼学神经症 (海茨曼病案史)
第二篇 哀悼与忧郁
第三篇 论自恋:导论
第四篇 超越享乐原则
译名对照
序言
这本弗洛伊德著作精选
集,在最早的编辑计划中,
曾被定位为一本精神分析的
“入门读物”,但更准确地说
,这可能是一本“可以引导
读者深入堂奥的作品”。
弗洛伊德自己为“入门”
这个目的,先后写了好几种
大小不同的作品,譬如《精
神分析五讲》(1910)、
《两篇百科全书条目》
(1923)、《精神分析引
论》(1916-1917)、《精
神分析大纲》(1940)等
,其中没有包含本书所选的
四篇在内。我的想法是:如
果不是为了浅尝辄止的意思
,那么,这四篇作品,对于
后弗洛伊德时代的精神分析
发展,以其出版的先后而言
,确实都别有一番深意。
《论自恋:导论》一文
是美国分析师柯湖特“自体
心理学”系列作品的主要轴
线;
《哀悼与忧郁》一文是
英国精神分析第二代“客体
关系学派”得以发展的导火
线;
《超越享乐原则》是弗
洛伊德迈入晚期时具有起承
转合意味的集大成作品,曾
被俄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赞
誉为精神分析和唯物辩证法
的接合之作;
《十七世纪魔鬼学神经
症》,则是要把精神分析拿
来跟汉传的鬼神、巫术信仰
相互贯通时,最不可忽略的
作品,虽然弗洛伊德本人无
此用意,但中文读者却可在
此找到真正便于走进精神分
析的“入门之钥”。
对于这四篇文选,编排
顺序如下:
《十七世纪魔鬼学神经
症》(1922,1923)
《哀悼与忧郁》(1915
,1917)
《论自恋:导论》
(1914)
《超越享乐原则》
(1919,1920)
依此顺序,在我的心目
中,是最能读出本书特色的
方式,也是中文读者理解弗
洛伊德学说的一种特殊方式
,可概括为一套主题式想法
,亦即选译本书时主要的编
织轴线——“魔鬼学:从自
恋、忧郁到死本能”。
其中的内在关联,就作
品出版的年代来看,是逆时
性的,也就是比较像一种倒
叙法——《十七世纪魔鬼学
神经症》是进入晚期时写的
一个特殊案例,其病情包含
了自恋和忧郁;但对于病因
的解释就得在《论自恋:导
论》和《哀悼与忧郁》两篇
中期的作品中才能看得仔细
。同时也看出弗洛伊德为何
在临床病例的描述中必须发
展出他的后设心理学理论;
《超越享乐原则》是他迈人
晚期时的一次理论整合——
这些理论后来会逐渐演变出
我们比较常见的“本我(‘它’
)/自我/超我”的理论结
构。这样的读法,等于把一
篇晚期作品当作序论,然后
用倒叙法来连接中期的两篇
后设心理学作品,展开本书
理论的启发式,亦即把弗洛
伊德的整套精神分析理论浓
缩在自恋和忧郁这两个关键
性的病理学课题中,最后以
较长篇的《超越享乐原则》
(死本能的发现)来当作理
论的压轴。但如上所言,这
还不是弗洛伊德著作的总结
,而只是晚期思想的开始。
这样一本“精选集”虽然
篇幅短小,但已展现了一些
特别精致的内容,用来凸显
弗洛伊德所处理的“神经症”
(旧称“神经官能症”)问题
,看看他如何开创他不寻常
的洞见。也就是说,在神经
症中,弗洛伊德发现:自恋
症和忧郁症这两种形式正是
神经症的核心问题所在,而
精神分析也必须在此发展出
一套前所未有的理解方式,
以及使用特有的语言来进行
阐述。所以说,这本选集不
同于理论入门或概论,而是
走向进阶理解的过门。
……
本书的编译,始于果麦
文化编辑的约稿。这位编辑
先建议选译三篇弗洛伊德原
作,就是:
《哀悼与忧郁》(1915
,1917)
《论自恋:导论》
(1914)
《超越享乐原则》
(1919,1920)
她对于本书有很多理想
的期待,而我们之间的通信
,其实已是在相当专业层次
上的讨论。后来我建议再加
上第四篇:
《十七世纪魔鬼学神经
症》(1922,1923)
然后再谈编辑时该如何
安排先后。这样来来回回讨
论的编辑前置作业,在我过
去长期从事的学术翻译工作
中,也不是常有的经验。值
得一提的是,我和这位编辑
素不相识,但由于她曾在台
北求学,也因此有机会通过
友人的间接介绍,得以和我
联系上。
对于这份专业的翻译作
品,我觉得不该用“不揣浅
陋”或“才疏学浅”这类的套
话来先给自己一个台阶下,
但当然得承认,即便用了不
少功夫,翻译中仍难免有思
虑不周或推敲不足之处,译
者除了应自负文责之外,仍
望读者诸君能不吝给予赐正

宋文里
志于新竹
2020年秋
导语
忧郁、自恋、享乐,甚至“魔鬼附身”!
如悬疑小说一般,层层递进,深入连当事人自己都不知道的灵魂深处!
哀伤是一种健康的情感!
揭示“抑郁从根本上源于自恋”这样的惊人秘密!
弗洛伊德专家宋文里教授译本,文字平易,注释精当!
精彩页
童年期神经症告诉我们的一些事情,我们本来用肉眼就很容易看见的,到了成年以后,却只能透过完整的探究才能发现。我们也许期待早先几个世纪的神经症会有同样的情形发生,只要我们有心理准备,能用不同于今日的神经症名称来指认它们。我们不必讶异,在现代的心理学之前,神经症常会以虑病症的的面相出现,并装扮成器质性疾病而发作,至于更早几个世纪的神经症则常陷落在魔鬼学语境之中发生。有好几位作者,如众所周知,其中尤以沙考为最,把歇斯底里症的显现视为对附身、迷狂。等现象的描绘,而这些都很常保留在艺术作品中。如果这些个案史在当时都曾获得更多注意,那么要在其中重新寻回神经症的题材,就不会是什么难事了。
那些黑暗年代的魔鬼学理论最终在对抗当时的“准确”科学之下赢得胜利。所谓附身状态可与我们的神经症相呼应,而为了对此作出解释,我们再度诉诸心灵的力量。在我们眼中,魔鬼就是坏的、令人生厌的愿望,衍生自被拒斥和压抑的本能冲动。我们只不过是把中世纪所带来的心灵对外在世界的投射予以消除,代之以另一种看法,即魔鬼居于此心,魔由心生。
1.画家克里斯多夫·海兹曼的故事
我受惠于维也纳前皇家公共图书馆馆长派耶-涂恩的友情支持,才有机会研究这类十七世纪的魔鬼学神经症。派耶一涂恩在此图书馆中发现一份手稿,原本藏于马利亚采尔圣堂,其中详细说明了一个透过万福马利亚的恩宠而从魔鬼之约中获得神迹救赎的案情。他的兴趣是起于此一故事与浮士德传说的相似之处,并使他费尽精力将这些材料编辑出版。不过,由于发现故事中描述的人物所获得的救赎中伴随有痉挛发作以及幻视现象,因此他来找我,征询我对此案情的医学意见。后来我们达成协议,将我们所作的探讨分开来独立出版。。我要借此机会感谢他最初的提示,以及他在多方面协助我研读这份手稿。
这个魔鬼学个案史可导引出真正有价值的发现,它本身不需太多诠释即可自行发光——像极了一击即中的一股纯金属矿脉,但在他处可能需要非常费力地把矿石熔解才能取得。
这份手稿,现在摆在我眼前的,是完整如实的拷贝,其中包含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其一是一份报告书,以拉丁文写成,写者是一位僧院的手抄员或编辑者;另一则是患者留下的日记片段,用德文写的。第一部分包括一篇前言以及对于神迹疗愈的整段描述。第二部分对于那些可敬的神父可能没什么意义,但对我们而言却价值连城。它大部分有助于肯定我们对于此案例的判断,否则我们可能对此踌躇不前,同时我们有很好的理由要感谢僧侣将此档案保存下来,虽然这份档案对于支持他们的观点而言乏善可陈,其实,更可能是弱化了他们的要旨。
但在进一步踏入题名为《马利亚采尔圣堂的凯旋纪念》的这本小册子的文章之前,我必须先讲讲一部分取自前言的内容。P21-2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22:0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