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林徽因(优雅是永不褪色的美)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梁铭芳 |
出版社 | 台海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采用纪实写法,完整深入解读了二十世纪偶像女性林徽因的一生。全书共五个章节,详细讲述林徽因的书香世家出身,少年时期游历欧洲的经历,青年时期与美术、建筑结缘的经历,以及她与一生中的三个重要的男人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的故事等等。作品忠实于史实,真实全景展示立体无死角的女神林徽因的一生。 目录 第一章 深宅旧梦 光影流年 百年家族,书香世家 林家有女初长成 蒙尘的童年 游历欧洲 第二章 囿于红尘 建筑情缘 远渡重洋 报效祖国 情系中国古建筑 一直在路上 第三章 美人万千 独恋一人 徐志摩:情迷康桥 梁思成:用一生回答 金岳霖:爱是成全 第四章 战火纷飞 风雨琳琅 太太的客厅 南迁昆明 病榻相守 北归清华 第五章 朝华易逝 风骨犹存 国徽的诞生 灵魂的建筑师 万古人间四月天 附录 林徽因作品精选 林徽因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序言 林徽因曾说:“我们应 当相信,每个人都是带着 使命来到人间的。无论他 多么的平凡渺小,多么的 微不足道,总有一个角落 会将他搁置,总有一个人 需要他的存在。有些人在 属于自己的狭小世界里, 守着简单的安稳与幸福, 不惊不扰地过一生。有些 人在纷扰的世俗中,以华 丽的姿态尽情地演绎一场 场悲喜人生。” 在这个有些魔幻的 2020年,我和林徽因“相 遇”了。 动笔的那一刻,我就 立愿要诚惶诚恐地、笨拙 地去给读者朋友们,诉说 一个我眼中真实的林徽因 。这半年来,我竭尽所能 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让 大家看到:我们所熟知的 、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林 徽因,亦是一个有血有肉 的人。 面对最亲近的家人, 她会表露出最纯真、最放 松的状态;面对心上人, 她会有小女儿家的娇嗔、 羞赧;面对繁重学业,她 也会想要“偷得浮生半日 闲”;面对心爱的中国古 建筑,她会废寝忘食地与 丈夫奔波于山野间…… 在北平,她有一个名 震京华的“太太的客厅”, 日日“谈笑有鸿儒,往来 无白丁”;在流颠沛流离 的乱世岁月,她是缠绵病 榻的林先生,是梁思成最 爱的妻子,是孩子们最平 凡的母亲。 但无论何种身份加身 ,她都只做她自己:一个 真实的林徽因,而已。 写作过程从一开始翻 阅史料文献的毫无头绪, 中间的焦头烂额,到最后 完成的如释重负,期间经 历了数不清的熬夜通宵, 也经历过无数情绪崩溃的 瞬间,所幸,最后咬着牙 撑了过来。 在这段日子里,林先 生就像是一个自民国款款 而来的老朋友,眨着她那 双如秋水般温和灵动的眼 睛,和我诉说着她的故事 。而我,也像一位合格的 听众,静静地听着,用文 字打量着她的人生。 最后,我想要感谢许 多帮助过我的人。 首先,我要感谢著名 畅销书作家弘丹老师,如 果不是她的推荐,或许我 将没有机会与这本书结缘 。 我还要感谢我亲爱的 编辑韩素因老师,她的认 真严谨以及极其负责任的 专业态度,是促使我按时 完稿的最大动力之一。 感谢和我一起写书的 小伙伴:富春艳老师、希 言、诗雨,如果没有她们 的帮助和互相加油打气, 我想,我的写作之路会十 分寂寞难熬。 感谢我的家人朋友, 他们给予了我许多写作的 空间及全力的支持。 最后,我想要感谢读 到这本书的您。虽然它还 不够完美,但还是谢谢您 能和我一起走进林徽因的 世界瞧一瞧。 梁铭芳 2020年8月19日于珠海 导语 本书是一部全面且严谨的林徽因传记。 文学的陶冶价值、历史考证价值与新颖的纪实写作手法相结合,讲述民国女神林徽因的故事。 全景还原超越时代独立女性林徽因的完整一生,全面深入解读二十世纪的偶像女性林徽因。 书评(媒体评论) 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 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 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求 做到友谊的了解。 ——林长民 尤其令我喜欢者,我 以素来偏爱女孩之人,今 又添一位法律上的女儿( 林徽因),其可爱与我原 有的女儿相等,真是我全 生涯中极愉快的一件事。 ——梁启超 她的早熟可能使家中 的亲戚把她当成一个成人 ,而因此骗走了她的童年 。 ——费慰梅 你是自由的。如果你 选择了老金,我祝愿你们 永远幸福。 ——梁思成 我所有的话,都应该 同她自己说。我不能说, 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 话,我不能说,也不愿意 有这种话。 ——金岳霖 父亲看到的是一个亭 亭玉立却仍带稚气的小姑 娘,梳两条小辫,双眸清 亮有神采,五官精致有雌 琢之美,左颊有笑靥…… 飘逸如一个小仙子,给父 亲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梁再冰 精彩页 百年家族,书香世家 提起林徽因,她的惊世才情总被世人所称道,殊不知,林徽因的满腹诗华离不开她背后的百年家族。 林徽因虽出生于杭州,祖籍却是福建闽侯(今福建省福州市)人。 林氏家族在福建是赫赫有名的世家大族,多年来一直人丁兴旺,与当地的达官显贵关系颇近。而林徽因的祖父林孝恂,更是为这个人才辈出的大家族又增添了一抹耀眼荣光。 祖父林孝恂 林孝恂,字伯颖,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中进士,与康有为同科,后又授翰林院编修,最后以浙江海宁知县的身份,携家带口迁往那秀丽的江南之地,从此扎下了根儿。 林孝恂虽是个熟读四书五经的翰林,但他的思想从来没有被固化,更不是大家以为的酸腐读书人。只不过,在那个有些保守的晚清时代,林孝恂的所作所为说好听点是“与时俱进”,但真要深究,恐怕用“离经叛道”来形容也不为过。 林孝恂自小就是个极有主见的人。每当同辈在埋头苦读,苦苦寻思着如何参透那八股策论时,他却“不务正业”了起来,不仅将该读的书都读了个透,还同时学起了医术、武术,最后他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全数传授给了林家后代。 因为得益于林孝恂的“离经叛道”,林家的侄辈无一不是世人所赞叹的文武全才。 为了林氏家族更长久的发展,也为了让林家子侄辈得到更全面的教育,林孝恂毫不犹豫地花费巨资,在杭州万安桥侧设立了林家私塾。 旧时不少大户人家会在家中开设私塾,这不足为奇,但林孝恂设立的私塾不仅只有国学,还设立了新学。林孝恂不是一个思想狭隘的人,他以为:时代已然不同,国学自然重要,但也要汲取“新学”的妙处。 他所希冀的林家子孙,一定不能仅仅满足于“学而优则仕”的现状,想着守着那一方小小天地安然度过余生,还需有开阔的眼界,以及对时代变化的高度敏锐。否则,林氏家族衰败,只是时间问题。 正是这样一个创办了养正书塾、蚕桑职业学堂,投股商务印书馆的“新学”先驱,带领着林氏家族走在时代的前沿,也让林氏家族避免了无数世家大族的悲剧——富不过三代,逐渐湮没于时代的洪流中。 因为林孝恂的目光深远,几乎所有林家子孙都按照他所制订的一系列教育计划来走:入私塾,接受中西教育,东渡留学……尤其是林徽因的父亲、叔叔和姑姑们,都深受其影响,在他们的人生履历中,不仅有深厚的国学底蕴作为底色,同时裹挟着新学所带来的思想,观念得以重塑。 从林孝恂这一代开始,林氏家族的学风就已经有了革新的苗头,最后渐渐与同时代的书香世家区别开来。 区别最明显的,是林氏家族不再将科举放在子孙教育的首位,将“金榜题名”视为家族唯一的荣耀,反而更注重新旧之学结合,也十分支持后代走出去,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也正是因为林家开明的家风和开放的思想熏陶,这才有了林微因父亲林长民、林徽因叔叔林觉民后来的赴日留学,也为子侄后代成为革命人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实,从林氏家族的“旧一新”变革就能看出:当时的中国正处于被新学文化“冲击”的过渡时期,传统的官宦家庭首先嗅到了苗头,也开始想方设法寻求改变,只是这大刀阔斧的一变,难免“伤筋动骨”,并不如想象中的容易。而作为同时接受过国学教育和西式政法思想的林孝恂,恰好把握住了这次“革新”,也因为他的果断与魄力,才让林氏家族从众多显赫大家中脱颖而出,成了当时闽侯不可撼动的书香世家典范。 林氏家塾分为东西两斋,东为“国学”,专门教授古文辞赋;西为“新学”,专门教授时事经世。当然,有了设立好的书塾,还需要两位满腹经纶的好老师。经过林孝恂的千挑万选,终于将目光放在了两位闽中名士——林纾和林白水身上。 林纾,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光绪八年(1882年)中举人,后考进士不中,晚年凭借着出众的翻译才华闻名于世,最著名的代表作便是他翻译的古文版《茶花女》。但林纾也是个“俗人”,真正心驰神往的,不过与那万千文人一般无二:寒窗苦读数十载,愿一朝功名傍身。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