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孩子需要自由成长的空间,但不等于可以完全“放养”。既给予孩子充分的成长自由,又立好规矩、张弛有度,这才是真正意义上“恰到好处的养育”。 过度注重孩子“是否听话”会扼杀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让孩子体验“越界”的快乐; 标准化的养育只能培养出“标准化的头脑”; 不要总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 养尊处优的家庭环境容易让孩子缺乏毅力; 多给孩子正面暗示,父母的话语是孩子大脑发育重要的“营养成分”; 为孩子提供独自花钱的机会,帮助孩子尽早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让孩子知道父母也会失败,父母的不完美可以激发孩子独立思考; 不介入孩子问的争吵,孩子可以在争吵中思考并有所收获。 智慧型父母的80个习惯,养出内驱力强大的孩子! 作者简介 多湖辉,1926年出生。东京大学文学部哲学科(心理学专业)硕士毕业。现为千叶大学名誉教授、多湖辉研究所所长、东京都“心灵的东京革命”推进协会(青少年培养协会)会长、日本创造学会名誉会长、才能开发教育研究财团理事等,并以以上身份在全国各地发表演讲,十分活跃。在著述方面也十分多产,多部作品已经被引入中国,且反响不俗。主要著作有《母爱促进身心健康》《如何开发孩子的能力》《使孩子聪明的心理战术》《管教孩子的技巧》《孩子的心理规律》《责备孩子的方略》《轻松快捷的学习技巧》《创意读书法:怎样轻松而有效地学习》《新头脑开发丛书》等。他的著作从胎儿、婴幼儿到小学生教育,从教育心理学到具体的教育行为,都有详细论及,可谓“儿童教育的百科全书”。多湖辉创立的实践教育法,被公推为世界六大最著名的教育方法之一。 目录 第1章 恰到好处的养育,激发孩子的潜力 01 管教要适度 02 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不合群” 03 不要责骂孩子的涂鸦行为 04 不要禁止孩子看漫画 05 宽容对待孩子的不规范用语 06 和孩子一起拆玩具 07 不要禁止孩子四处闲逛 08 让孩子体验“越界”的乐趣 09 别为孩子不懂正确的表达而焦虑 10 愉快地回应孩子善意的谎言 第2章 营造温馨环境,让孩子充分发挥自身实力 11 父母要自信 12 不要总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 13 让孩子和年龄稍大一点的朋友一起玩耍 14 父母双方的意见不一致也没关系 15 父母要多笑 16 做孩子的阅读榜样 17 不要禁止孩子爬高 18 给孩子创造独处的空间 19 让孩子照顾宠物 20 让孩子尽早接触外语 第3章 恰到好处的沟通,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 21 信任孩子 22 间接地表扬孩子 23 先表扬再批评,最后鼓励 24 不要在外人面前贬低孩子 25 不要随便评论孩子的外貌 26 不要总是命令孩子 27 避免使用“杀手语句” 28 多给孩子正面暗示 29 毫不吝惜地夸奖孩子的特长 30 使用正确且完整的句子与孩子沟通 第4章 正向引导,让孩子学会自主学习 31 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32 不允许孩子拿“学习”当挡箭牌 33 让孩子自己权衡利弊和得失 34 关注孩子答对的题目而不是错题 35 尝试在孩子得到满足前按下暂停键 36 让孩子自己设定目标 37 从具体的事物开始教 38 从身边的事物开始教 39 帮孩子建立物品的守恒概念 40 问问孩子画的是什么 第5章 让孩子自主思考,培养主动寻找答案的敏捷思维 41 反复进行“三段式教学法” 42 多让孩子思考某个物品是否还有其他用途 43 口头安排任务 44 同时安排多项任务 45 故意提出一些无法简单回应的问题 46 为孩子提供独自花钱的机会 47 不要打扰孩子自言自语 48 用逆向提问回应孩子的问题 49 故意提一些复杂的问题 50 用语言描述自己的动作 第6章 激发孩子不向困难屈服的勇气和干劲 51 让孩子知道父母也会失败 52 尽量少用带“不”字的词汇 53 与孩子保持同等高度的视线 54 让孩子自己选择 55 把孩子当成大人对待 56 让孩子把话说完 57 不打扰孩子 58 不要打击孩子的好奇心 59 让孩子去经历失败 60 不要过多干涉孩子试错 第7章 快乐游戏,让孩子注意力更集中、头脑更灵活 61 让孩子尽情玩耍 62 把说明书丢到一边去吧 63 玩一玩传统游戏 64 活用捉迷藏游戏培养推理能力 65 通过过家家游戏拓宽孩子的世界 66 让孩子认真思考后再行动 67 让孩子尽兴地玩玩具吧 68 允许孩子收集“破烂” 69 让孩子尽早接触竞技游戏 70 让孩子下围棋或玩纸牌游戏 都8章 健康生活,让孩子的身心和头脑茁壮成长 71 严格做到早睡早起 72 为孩子提供动手的机会 73 教孩子正确使用刀具 74 左右手均衡使用 75 让孩子体验裸露的状态 76 让孩子多走路 77 尝试换一条新路线 78 不介入孩子间的争吵 79 愉快进食是基本要求 80 人格健全的孩子更聪明 序言 恰到好处的养育才能有 效提升孩子的脑力 在开发孩子的各项能力 ,特别是激发孩子的大脑潜 力时,如何才能不让孩子感 受到来自父母的管教压力, 这一点尤为重要。否则,管 得越多,效果反而越差。这 也是我在其他育儿书籍中反 复强调的。 我所推崇的“脑力提升法 ”是让孩子在感受不到任何 管教压力的状态下,自发地 、愉快地去重复一些事情, 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行 为习惯。只有这样,父母才 能在教育中更好地发挥自己 应有的作用,同时也能体会 到养育孩子的乐趣。 继《头脑体操》之后, 我还研究了许多包括成年人 在内的全脑开发方法。那么 ,如何才能有效地促进孩子 大脑的全面发育呢?本书从 孩子日常管教以及习惯养成 的角度出发,整理归纳出了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极易做到 的一些方法。 这些方法涉及生活、学 习和游戏等多个方面,父母 只要把握好贯穿其中的基本 原则,就能在恰到好处的养 育中有效提升孩子的脑力。 教育者的理想状态是充 当“绷线”的角色 日语中的管教写作“躾” ,这是日本特有的一个汉字 ,字面意思是“让身体变得 更美”。这层语义最早源自 旧时的裁缝所使用的“定型 绷线”。在正式缝制衣物前 ,先以疏松间隔的线粗略缝 制,这里用到的线就是“定 型绷线”。目的是在正式缝 制前将布料大致定型,衣服 成型后绷线就会被拆掉。 父母的管教对于孩子成 长的作用就相当于“定型绷 线”对于衣物缝制的作用。 培养孩子并不是让孩子按照 父母的期望成长。归根结底 ,父母能做的只是为孩子打 好成长基础,不论孩子将来 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在踏人 社会之后都能做到自食其力 、独当一面。 就像裁缝在衣物缝好后 要将绷线拆掉一样,父母在 为孩子打好成长基础后也要 及时放手,给孩子更广阔的 成长空间。 带着游戏玩乐的心态享 受养育孩子的乐趣 可能是受少子化的影响 ,以及来自大环境的压力, 现在的父母几乎将全部身心 都扑在孩子的教育上。 孩子尚未记事,父母就 开始忙于给孩子安排各种早 教课、线上线下的思维课。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家长们 还会不惜重金年年买人大量 教辅书,把孩子送进各种培 训机构,生怕自家孩子落后 于人。 实际上,孩子可以十分 敏锐地感受到父母的情绪和 周边的氛围。父母对孩子抱 有期望,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但如果家长整天跟打了鸡 血似的让孩子接受所谓的“ 精英教育”,只会引起孩子 的逆反心理,甚至用言行反 抗家长的这种教育方式。 相反的,如果家长把培 养孩子当作一件有意思的事 情,并乐在其中,那么孩子 也会跟着喜欢并享受被父母 教育的过程。父母带着孩子 一起探索、一起发掘学习的 乐趣,这种做法更有助于激 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进而促进孩子大脑的全面发 育。 “脑力提升法”就是在这 种似游戏却非游戏的状态中 ,将学习和游戏融为一体, 进而促进孩子的各项能力得 到挖掘与发展。适可而止才 是恰到好处的管教 一直以来我就强调培养 孩子要适可而止。 可能有人听到“适可而止 ”这个词,会理解成“没有责 任心”“敷衍”等消极的意思 ,如果再进一步分析就会发 现,其实这个词也可以理解 为“刚刚好”,也就是“恰到 好处”的意思。 大家应该都知道,驾驶 汽车踩刹车的时候,并不是 一踩就能立马刹住。在踩刹 车到车刹住之间还有一段滑 行的时间,开过车的人应该 都亲身体验过这个滑行过程 。 可能有的人会觉得不安 全,但恰恰是有了滑行的缓 冲,才能有效保障车辆的安 全。如果一踩刹车就能立刻 停住,车辆很可能会由于惯 性作用仰面朝天翻倒在地。 养育孩子也是一样的道 理,没有必要把方方面面都 考虑周全。 …… 现如今,太多的父母眼 里只有孩子,整天围着孩子 转。因此,经常反思自己的 教育方法就尤为重要。 只有静下心来重新审视 ,才能发现很多此前察觉不 到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新 发现应用到今后的教育中去 。学习犹太人的教育智慧: 重要的不是比别人优秀,而 是与别人不同 犹太人有一个特别的教 育传统。他们在教育孩子的 过程中,看重的不是自己的 孩子是否比别人更优秀,而 是自己的孩子有多么与众不 同。 在教育过程中承认并尊 重每个个体的差异性,而不 是用统一的条条框框去限制 孩子的发展。孩子本来就有 着强烈的好奇心,家长不加 以限制,他们将会自主开拓 出非常广阔的发展道路。 希望父母们都能把犹太 人的这种教育智慧谨记在心 。让孩子学会自我表现 父母通过各种各样的努 力终于把孩子培养得非常优 秀,但如果孩子长大之后没 有能力将自己的优点展示出 来,那这样的教育又有什么 意义呢?虽然有句老话说得 好,“有本领的老鹰总是藏 着爪子(真正有本事的人往 往深藏不露)”,但是总是把 爪子藏着不拿出来用,那跟 没有爪子又有什么区别呢?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 程中,父母也要注意培养孩 子自 导语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要适当放松心态、张弛有度,把握恰到好处的分寸感才能体会到养育孩子的乐趣。 本书是日本著名教育家、世界六大著名教育法之一“实践教育法”的提出者多湖辉写给焦虑时代父母的无压力养育术。多湖辉将自己多年的教育经验用浅显实用的形式汇集成书,书中列出了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极易实践的80个养育习惯,涉及孩子的思维发展、行为习惯培养、潜力激发、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表达能力提升及身心健康成长等多个方面。给孩子立规矩,但让孩子做自己。孩子成长的内在动力得到激发,才能不断打破成长的天花板,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 精彩页 01 管教要适度 培养一个聪明的孩子,并不等同于培养一个学习成绩好的孩子。聪明,不仅仅表现在学习成绩上,还包括由好奇心驱动而形成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不固化的思维能力。 从另一个角度说,一个孩子学习成绩十分突出但其他方面都不行,那就称不上是真正的聪明。自家孩子学习认真、成绩也总是名列前茅,作为父母肯定感到十分欣慰,但是这种情况往往也隐藏着让人意想不到的隐患。 如果孩子爱学习不是源自好奇心,而是为了获得家长或老师的认可,那就是个大问题。他们为了赢得父母、老师的认可和称赞,压抑着自己的天性拼命学习,努力成为父母和老师眼中的“好孩子”。 孩子本身有着无限的好奇心,他们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发展出强大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如果这个过程缺失,等他进入青春期,即将独立成长的时候,就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开启新的人生阶段。正因为如此,越是听话、顺从并且一直成绩优异的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往往越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学习成绩当然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如果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过于看重成绩,在将孩子培养成一个听话、顺从的“好孩子”的同时,也会扼杀聪明孩子所具备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所谓的“育儿智慧”,从内容上讲,其实存在各种形式。 如果把“积极创造各种条件激发孩子的聪明才智”定义为养育孩子的一种智慧,那么前文提到的不以家长、老师的标准过分束缚孩子,而是给予孩子充分的成长自由,这种适度管教也可以算是一种“育儿智慧”吧。 从下节开始,我会介绍一些有助于激发孩子聪明才智的育儿智慧。 02 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不合群” 有一个孩子,他总是向老师提出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学习成绩一塌糊涂,而且性格乖僻、没办法融入班集体,在学校的时候总是独自一人沉浸于各种幻想之中。即便是这样的“怪小孩”,他的妈妈也总是温柔地守护着他,他最终成了一名伟大的发明家——这正是发明家爱迪生的故事。 因为爱迪生的妈妈深知,自己的孩子之所以被当成差生,只不过是他所关注以及思考的东西跟学校里老师教的、同学学的有很大的不同罢了。 不仅仅是爱迪生,还有很多取得重大成就的人士,他们从幼年时期开始就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与常人不一样的偏执或者乖僻。他们不自觉地开始抵触与别人保持一致性,尽力去思考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从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 举个例子,很多从事创意工作的人,当知道别人的想法跟自己差不多的时候,他们就不会太积极地发表意见;当发现其他人的意见都一边倒的时候,他们反而会不断地强调自己的不同见解。 虽然大家都说亚洲等国的教条式教育似乎也在慢慢地发生一些改变,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人群中保持一致性(通俗一点,就是随大流)的意识仍然根深蒂固。一旦孩子有一些不寻常的举动,往往就会被贴上“另类”“怪小孩”之类的标签,并遭到周围人的孤立和排斥。 当然,对那些伤及他人的过分行为进行严格管教是必须的。但是,为了避免扼杀孩子的潜能,父母在教育过程中也必须保持平和的心态,能够坦然地面对譬如“另类”“怪小孩”之类的评价,甚至把这些负面的评价当成是对自家孩子的夸赞。 孩子的成长环境越宽松,越有利于激发其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孩子成长为一个真正聪明的人。 P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