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为什么长大后的错,我们都爱怪原生家庭?如何轻松愉快地摆脱坏习惯?每天都过得很压抑,如何才能开心起来?面对难以拒绝的事,如何妥当地说“不”? 每个人在面临人生的困境、抉择、低谷以及日常问题时,往往都希望看看“智慧长者”们会怎么说、怎么做。非常会讲故事的心理学家迟毓凯针对当下人人都关心的那些重要又日常的问题,精心挑选了20位“顶流”心理学家,在对他们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和生平轶事的诙谐讲述中,为读者找到解决爱情、职场、养育、社交、心灵等方面人生问题的良方。 这是作者继《爆笑吧!心理学大神来了》之后献出的又一部有料、有趣又有用的科普佳作。 作者简介 迟毓凯,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后,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商学院访问学者。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与心理测评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中国心理学会科学普及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委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学分会秘书长,世纪心理沙龙网主持人。 主要研究领域:学校心理学、实验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与人才测评、心理健康与辅导 主要著述成果:著有《亲社会行为的启动效应研究》、《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等作品,主编或参与编写了《我问心理学》、《障碍心理咨询》、《教育心理学》等书,并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等国家权威学术刊物发表多篇论文。 目录 第一部分 自我与成长 01 为什么长大后的错,我们都爱怪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弗洛伊德 02 不同年龄阶段一定要完成的使命是什么 自我发展·埃里克森 03 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自我实现·马斯洛 04 想要改变行为,就跟行为设计的祖师爷学一学 行为主义·斯金纳 05 为什么很多心理测验给人的感觉很准 自我测试·高尔顿 06 我们什么时候需要去做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与治疗·荣格 07 人类的终极问题“自由意志”真的存在吗 脑与意识·加扎尼加 第二部分 情感与两性 08 每天都过得很压抑,该怎么让自己变得开心起来 积极心理·塞利格曼 09 如何找到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平衡点 理性脑与情绪脑·海特 10 有没有快速且易操作的减压方法 缓解焦虑·卡巴金 11 在职场中遇到心仪的人,该试着谈一场恋爱吗 职场恋情·华生 12 如何才能体验到沉浸其中、忘记时光流逝的乐趣 心流·希斯赞特米哈伊 13 完美的爱情究竟是什么样的 两性·斯滕伯格 第三部分 沟通与社交 14 当朋友向我唠叨他的烦心事时,我该怎么帮他 当事人中心·罗杰斯 15 我的孩子究竟在想什么 儿童心理·皮亚杰 16 别人施压时,我如何开口说“不” 社会影响·米尔格拉姆 17 要想成功,比智商和情商更重要的是什么 胜任力·麦克莱兰 18 如何提高你的个人影响力 影响力·霍尔 19 怎样才能做到心理平衡 认知失调·阿伦森 20 如何理解和自己不同的人 文化心理·马库斯 序言 人生问题多是心理问题 作为一名大学心理学老 师,我学习和研究心理学 近30年,同时也长期在大 学、机关、企事业等各种 机构,向各界人士普及心 理学知识。说起心理学, 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有人 的地方就有心理学”。确实 ,这并不是行内人士的自 吹自擂,而是当下心理学 俨然已成为街谈巷议的热 门学问。各种社会话题都 离不开心理学工作者的参 与,各类媒体也在探讨各 种问题背后的心理动因…… 学习一点心理学,进而了 解自身、影响他人、更好 地适应职场和生活,也成 为现代人自然而然的想法 。现在,心理学基本已成 为成功的必需要素,居家 的“必备良品”。 然而,仔细探究后会发 现,“心理学热”背后展现的 是另一个命题:人生问题 背后隐藏着诸多心理因素 。时代在变迁,在如今的 社会背景下,我们的物质 需求基本得到了满足,开 始顺理成章地追求更高的 精神满足,包括亲情、友 情、爱情以及家庭、事业 、人生,但满足口腹之欲 易,要想心灵丰盛难。 国学大师梁漱溟曾提出 著名的人生3大问题:人对 物的问题、人对人的问题 和人对自身的问题。人对 物的问题指的是人类与自 然界的关系问题;人对人 的问题指的是人与人之间 的情感交流和关系问题; 人对自身的问题则包含内 在心灵与外在欲望的关系 问题。梁漱溟认为,只有 解决了这3大问题,生命才 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解放和 自由。 其实这3 大问题背后都 是心理学问题:人对物的 问题基本是个人能力问题 ;人对人的问题基本是人 际关系问题;人对自身的 问题则是典型的自我心灵 问题。无独有偶,在心理 学研究中,心理学家爱德 华·德等人就提出了人的3 种基本需求,包括胜任需 求、关系需求和自主需求 。这3种需求基本与梁漱溟 的3大问题一一对应:胜任 需求指向一个人的谋生能 力;关系需求指向一个人 的人际交往水平;自主需 求则指向一个人对身心自 由的追求。人生困惑一直 是心理学探讨的课题。心 理学从诞生之时起,解决 心灵困惑、提升人类福祉 就是其重要使命。无论是 梁漱溟所说的人生3 大问题 ,还是由此引申出的人生 诸多烦恼,古往今来的心 理学家一直都在努力寻找 解决方案。 当然,关于人生问题和 人生困惑,不仅心理学家 在研究,哲学家、伦理学 家以及思想教育工作者也 一直在探讨。但与哲学和 伦理学等基于思辨的观念 不同的是,心理学对人生 问题的解读更多的是基于 科学发现,所以心理学家 给出的答案相对更科学、 更细致,提出的建议也更 便于操作。 本书聚焦现代人的人生 困惑,在介绍相关心理学 大师的基础上,从大师的 角度探讨我们面临的人生 问题,并给出心理学的解 决方案。 学了心理学为什么不好 用 许多人喜欢心理学,也 读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 ,甚至在网上学了不少心 理学的课,但他们普遍的 感觉是:“这好像不是我想 象中的心理学,根本没有 解决我的人生困惑啊!” …… 从“大神来了”到大师登 场 作为一名高校心理学老 师,向公众普及心理学知 识是我的天然使命。我喜 欢上网,也曾在网上利用 各种形式来传播科学的心 理学知识。我印象最深的 是,我曾在网上以故事的 形式介绍心理学的重要人 物和思想,并用一些业内 的小段子来宣传心理学, 没想到这种自娱娱人的“八 卦-心理学”传播方式受到了 大家的喜欢,也引发了大 量转载和相关话题的讨论 。在我看来,虽然我和身 边的心理学专家、学者皓 首穷经,论文报告很专业 、实验严谨、数据充实, 并发表在重要杂志上,但 始终是一种小圈子里的游 戏,知道的人寥寥无几, 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马斯 洛语),心理学必须服务于 公众,这样才有生命力。 在知识和文明的传播中, 有人物,有故事,才更符 合人性,进而才能有更大 的影响力。 按照这样的思路,我曾 写了一本书《爆笑吧!心理 学大神来了》,说的就是 心理学大师生活中的一些 小事、趣事和糗事,展示 五光十色的心理学世界, 很有趣昧性。而《人生困 惑20讲》除了兼顾趣味性 ,更希望从现实出发,深 入大师们的思想深处,谈 谈他们的人生经历和研究 对现实的意义,具有很强 的实用性与启发性。《爆 笑吧!心理学大神来了》从 心理学大师的故事中选材 ,是以“大神、大仙,,的 角度来看待他们的:而《 人生困惑20讲》并不拘泥 于此,选材的意义性大于 故事性,重点在于这些大 师的研究其生命力能否跨 越时代,能否对当下的生 活有指导意义。可以说, 《爆笑吧!心理学大神来 了》与《人生困惑20讲》 相互补充,又各自独立。 总之,希望读者通过阅 读本书,能认识一些心理 学大师,了解一些心理学 理念,从而化解人生的困 惑,重新发现生命的意义 ,做一个明白的、幸福的 、不纠结的人。 导语 轻松解开20个困扰我们的日常难题! 一次性获得20个心理学大师的智慧锦囊! 20年高校心理学教龄、华南师大“我最喜欢的老师”迟毓凯妙趣横生的心理学课堂。 《人生困惑20讲》是普通读者“心目中的心理学”。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很适合每个职场 人,尤其是年轻人来读一 读。迟老师站在众多心理 学大师的肩膀上,为职场 中许多切实的问题提供了 心理学视角的回答,比如 ,如何提高你的职场“胜任 力”?如何让自己更投入并 享受工作?如何妥当地向 他人甚至老板说“不”?跟着 迟老师的脚步,你会发现 大部分的工作时间都可以 变得愉快而有价值。 ——同道猎聘集团董事 会主席兼CEO 戴科彬 很少有人像迟老师一样 ,一方面对科学心理学有 着深厚的理解,另一方面 又对大众心理有着细微的 洞见;他善于在两者之间 架设桥梁,让我们可以用 轻松、愉悦的方式走进心 理学,并从中找到长久困 扰我们内心的问题的答案 。 ——壹心理创始人 黄伟 强 迟老师在生活中就是一 个幽默风趣、举重若轻的 人,总能用好玩的方式把 复杂或艰深的事情讲清楚 ,这本书同样延续了他这 一鲜明的个人风格。在书 中,他精心挑选了20位心 理学史上颇具声望的大师 ,让你通过近距离察看大 师的所思所为、借助大师 的视角,找到解决人生困 惑的关键突破口。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 学院教授、《最强大脑》 中国战队联合领队 攸佳宁 迟老师是当代中国大学 里面,能够把西方心理学 史讲得特别生动的老师之 一。这本《人生困惑20讲 》就相当于心理学界的“十 万个为什么”,生活中那些 让你感到困惑的心理现象 ,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 相比其他更侧重展示研究 结论的心理学读物,这本 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生 动讲解了西方心理学的思 想脉络与智慧,是每一位 心理学爱好者都不应错过 的好书。 ——数字心理健康品牌 暂停实验室 精彩页 01 为什么长大后的错,我们都爱怪原生家庭 当年,豆瓣上有一个比较好玩的小组,叫“父母皆祸害”。小组成员会在小组里“痛斥”父母当年的不良教育给今天的自己带来的伤害。当然,小组成员主要是为了吐槽家庭影响这件事,毕竟父母的作用不可小觑。那么,父母是不是“万恶之源”?原生家庭的悲剧又该如何避免? 童年的不幸真的毁一生吗 弗洛伊德的童年与观点 提起童年经历,一位绕不开的心理学大师就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当年,弗洛伊德在心理治疗中发现,许多人在成年时期出现的问题,往往和自己的童年经历有关。那么,二者之间真的有联系吗?一个人的童年经历与成年时期的人格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呢?精神分析学派善于分析,既分析别人,也分析自己,而且分析起自己来一点儿也不客气。根据自我分析,弗洛伊德认为,他对父亲的感情很复杂,又爱又恨,大抵源于他对母亲的依恋。他记得自己在大约两岁半时看到了母亲的裸体,然后“力比多”(libido)被唤醒,有了性冲动。 随后,弗洛伊德提出了“俄狄浦斯情结”这一概念,认为所有儿童在发展过程中都会不可避免地体验到这种强烈的“恋母仇父”情结。如果这种情结未能得到很好的疏解,就会影响未来人格的形成。弗洛伊德进一步强调,成年人的人格缺陷往往来自不愉快的童年经历。童年经历对成年人人格形成的影响是很大的,所谓“三岁看八十,七岁定终身”,可以说“童年不幸毁一生”。后来,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卡伦·霍妮(Karen Horney)则直接归纳出了父母的几大“基本罪恶”,包括冷漠、不守承诺、偏爱、羞辱等。 总之,自弗洛伊德以来,有关童年的重要观点都认为,如果一个人在童年过得不好,那他这辈子都要受影响,而且基本没有改善的可能,所以人要重视童年。弗洛伊德的“童年经历影响一生”的观念深入人心,而且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近几年,这种观念卷土重来,而且带来了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词: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 原生家庭中弗氏观点的传承 所谓“原生家庭”,说的是人出生后养育自己的那个家庭。原生家庭是一个人进行情感和经验学习的最初场所。成年、结婚以后,人会和爱人及孩子住在一起,这个家庭就不是原生家庭了,而是“新生家庭”。 心理咨询相关领域的人对原生家庭的谈论尤其多。对一般人来说,童年和原生家庭是紧密联系的。弗洛伊德的“童年决定论”深入人心,所以在原生家庭的语境下,许多人认为自己的问题源自父母早期的不良教育也就不足为奇了。如下面这种认知:我今天的不幸婚姻是我父母当年不幸婚姻的再版。原生家庭问题直接进入了我的新生家庭。很多人都会这么理解自己当前的不幸,仿佛原生家庭有一种原罪,永远脱不开。当然,也有人觉得原生家庭论是骗人的,属于伪心理学。龙生九子,还各有不同呢,龙生的9个孩子的原生家庭是一样的,但它们最后的形态却各有不同。所以,一个人的不良行为和父母没有太大的关系。这个“锅”,原生家庭不背。 那么,原生家庭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自弗洛伊德提出后就流传甚广的童年决定论呢? 原生家庭的影响会遗传吗 原生家庭的代际遗传 作为一个人成长的最初场所,原生家庭的确会对人的人格形成产生极大影响。许多科学范式下的心理学研究虽然没有明确地以原生家庭的名义展开,但也揭示了家庭环境对人的重要意义。 成长于“不良”家庭环境中的个体,其心理社会行为会受到影响,进而更容易产生情绪管理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例如,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由于父亲或母亲的角色缺失,他们往往会比其他人表现出更明显的性格缺陷;如果父母经常吵架,那么孩子就会对恋爱和婚姻感到迷茫、畏惧甚至厌恶;如果父母提供不了支持性的、温暖的家庭环境,而是以拒绝或冷漠的方式来对待孩子,那么孩子长大以后就容易出现反社会行为,包括婚恋中的暴力行为。P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