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永远的老子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译释者雷航2006年开始在博客上以《永远的老子》为名发表《老子》今译。后为自学的便利和读者朋友的要求,曾于2014年将此印制成书。现在的这部《永远的老子》就是在此基础上修订出版的。这是专门为中国一般的读者,为百姓广众学习而编写的。目的就是深入浅出、最大限度地忠实于老子本义,简洁明了、易读易懂,以便最大限度地普及《老子》。本书还附有“源自《老子》的成语”供参考。 作者简介 雷航,女,中共党员,编审。1947年出生于四川,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1971年到北京外国语大学进修。曾赴英国利兹大学留学。先后从事过高校教师、部队参谋、外语翻译、出版社编辑等1:作。1986年到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工作,曾担任总编室主任、大学英语部及质量管理部主任等职务。曾任中国大学版协审读专家及《大中华文库》多语种版《老子》五个语种和《论语》四个语种项目负责人。现任中国老教授协会北外分会理事。曾被评选为省部级“新长征突击手”,2007年12月获外研社“终身成就奖”。 目录 《老子》今译 第一章 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 第三章 圣人之治 第四章 万物之宗 第五章 天地之间 第六章 谷神不死 第七章 天长地久 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九章 功遂身退 第十章 明白四达 第十一章 无之为用 第十二章 五色目盲 第十三章 宠辱不惊 第十四章 混而为一 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 第十六章 知常日明 第十七章 功成事遂 第十八章 忠臣卫国 第十九章 少私寡欲 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 第二十一章 惟道是从 第二十二章 圣人抱一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第二十七章 恒善救人 第二十八章 大制不割 第二十九章 天下神器 第三十章 物壮则老 第三十一章 胜而不美 第三十二章 道恒无名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 第三十五章 道出无味 第三十六章 国之利器 第三十七章 道恒无为 第三十八章 去彼取此 第三十九章 珞珞如石 第四十章 有生于无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 第四十二章 三生万物 第四十三章 不言之教 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第四十六章 知足恒足 第四十七章 不行而知 第四十八章 为道日损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心 第五十章 出生人死 第五十一章 尊道贵德 第五十二章 见小日明 第五十三章 行于大道 第五十四章 以身观身 第五十五章 知常日明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第五十八章 祸福相依 第五十九章 深根固柢 第六十章 两不相伤 第六十一章 大者宜下 第六十二章 万物之奥 第六十三章 以德报怨 第六十四章 慎终如始 第六十五章 玄德深远 第六十六章 海纳百川 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宝 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 第六十九章 哀者胜矣 第七十章 被褐怀玉 第七十一章 圣人不病 第七十二章 自知自爱 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 贤于贵生 第七十六章 柔弱处上 第七十七章 为而不恃 第七十八章 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 天道无亲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第八十一章 圣人之道 永远的老子——阅读《老子》 一、走近老子 二、大道至简 三、大道无垠 附录 源自《老子》的成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 的思想家、中国哲学之父, 也是世界级文化名人。他的 主要著作《老子》,又名《 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首屈一指的经典著作。《 老子》一书,短短五千言, 内容却博大精深,数千年来 盛传不衰,历久弥新。 老子,姓李,一说姓老 ,名耳,字聃。第一位为老 子作传的是汉代史学家司马 迁,他在《史记-老子列传 》中记载:老子是春秋末期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 厉乡曲仁里人,大约生于公 元前571年,曾担任东周守 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 )。孔子曾前往周都向老子 问礼。后见周朝衰落,老子 便辞官隐居。相传他西行至 函谷关时,关令尹喜恳请他 著书传世,于是有了这五千 余言、传诵古今的《老子》 。 《老子》一书集中体现 了老子的哲学思想,系统阐 述了他的宇宙观、政治观和 认识论。这部不朽的著作, 充满了对于宇宙和人类思考 的大智慧。全书共八十一章 ,内容涉及自然、社会、人 生等各个方面,探讨了宇宙 生成、自然规律、国家治理 、身心修养等一系列重要问 题,提出了“道”“自然”“无 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 我从1993年开始关注和 学习《老子》。并于2006 年开始在博客上以《永远的 老子》为名发表《老子》今 译。现在的这部《永远的老 子》就是在此基础上修订而 成。这是专门为中国普通的 读者、为百姓大众学习而编 写的,目的就是深入浅出、 最大限度地忠实于老子本义 ,简洁明了、易读易懂,以 便最大范围地普及《老子》 。这就是编写出版此书的初 衷。 本书原文最初是以通行 本(王弼注本)为底本的校 定本。在《老子》众多的传 世本中,以王弼本和河上公 本影响最大。王弼本文笔晓 畅,多为学者文人所依凭。 河上公本的文句简洁、古朴 ,为道家所尊崇和民间大众 所喜用。本书在王弼本的基 础上,参照了河上公本、马 王堆帛书甲乙本、郭店简本 、北大汉简本、钱锺书先生 勘定本、陈鼓应先生最新校 订本及其他有价值的版本, 进行了逐字逐句、逐个标点 的认真慎重的校订。对错字 、误传、脱字、衍文进行了 反复的推敲和甄别。通过认 真校对,最终的校订本我自 认为是可信的。仅举几例: 本书原文开篇的“道,可道 ,非恒道。名,可名,非恒 名”中用的是“恒”字,与帛 书甲、乙本相同,而大多数 现存版本中都是用的“常”字 。正如学界所知,说明那些 版本都出现在汉代以后,是 为避讳汉文帝刘恒的名字之 故。而“去常守恒”才是祖本 的原貌。应该正本清源,恢 复其原貌。又如,第19章前 两句,不少版本都是“绝智 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诈 ,民复孝慈”。这里用的是“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 弃义,民复孝慈”,与通行 本一致。再比如第20章,很 多版本都将“乘乘兮若无所 归”中的“乘乘兮”错写成了“ 儽儽兮”或“累累兮”,这就 把老子本来“潇洒的、落落 不群”的样子,变成了“疲惫 的、无精打采”的样子了。 类似的字、词、句甚至段落 都有异文,因篇幅所限,不 再详述。另外,这个校注本 原文字数为5318字。也最 接近5400余字的通行本和 5300字左右的北大汉简本 。 对于翻译来说,无论是 中外文之间的翻译还是用现 代汉语对古文的翻译,严复 的“信、达、雅”都是应该遵 循的标准。对于《老子》的 译文,首先应正确理解老子 本义,务求把作者的话读通 、读懂,并力求在译文中准 确表达,最大限度地忠实于 原文。要真正用现代汉语来 注释《老子》,而不是文白 夹杂。尽量用浅显明白的语 言,给读者明确的概念和结 论。要真正做到信、达、雅 ,并将这三者融为一体,融 于一书,就非下一番实实在 在的功夫不可。本书的翻译 参阅了大量资料,如任继愈 先生的《老子绎读》、陈鼓 应先生的《老子今注今译》 、王中江解读的“中华传统 文化百部经典”版《老子》 等,博采众长,取其精华, 力求做到忠实于原文又明白 易懂,易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让读者看到《老子》并不 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仅仅 是一部深奥难懂、玄之又玄 的哲学著作,而是深刻、玄 妙又非常实际、甚至实用的 作品。老子用五千言能说得 明白,译文也应力求简洁精 炼。有时解释得越多越细, 越容易走样。 历史上对老子的研究甚 多,引起的争论也不少。一 部中国老学史,体现了一代 又一代学者研究老子其人其 文的丰硕成果。但《老子》 成书时代久远,各种传世本 不尽相同,《老子》文本又 具有言短意深的独特表达, 因此,研究者往往由于个人 的立场、观点、学识、修养 的不同,只能从不同的侧面 和角度对《老子》进行评注 ,形成学术界的争论。在老 子面前,我们都是小学生, 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不断地 虚心学习,刻苦钻研。就像 当代的诗歌还很难超越唐诗 的成就一样,今人的智慧也 还很难完全替代老子的哲思 。两千多年来,对《老子》 的解读还有不少需要纠正的 偏差,对老子的评价还有不 够客观公正的地方。我个人 认为对于一般读者来说,适 当了解一些历史上老子研究 的成果是必要的,但不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