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开元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历史学家写的比小说还要好看的历史推理开山之作。

一部顶级的历史悬疑推理作品,一本破解秦始皇谜团的历史拼图。

严谨的历史推理+有趣的文学叙事,知识点、萌点、趣点、疑点齐聚,内行人写给外行人看的历史书。

《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是秦汉史热潮下应景之作。

一代被后世严重误读的帝王,一段被秦始皇企图彻底删除的历史,

史学界福尔摩斯李开元,深度解密秦史失落的真相。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破解秦始皇谜团的顶级历史推理作品。

秦始皇短短49年人生却迷雾重重。

秦始皇的爸爸是吕不韦?昌平君有着怎样的双重身份?秦始皇的表叔怎么成了末代楚王?秦始皇的后宫为何集体失载?坑儒是秦始皇背了几千年的黑锅?

史学界福尔摩斯李开元,基于田野调查、文物出土和墓葬挖掘,重返秦国历史现场,打捞历史碎片,糅合史学、考古学、医学以及法学等多元学科视角,运用吊线跟踪、混合洗牌等刑侦手法,大胆推测、小心求证,复活被严重误读的秦国历史,还原被历史妖魔化的秦始皇,深度解密秦史失落的真相。

《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集两千年以来秦始皇种种奇案于一身,从人人都好奇的角度切入,试图用八卦的方式破解那些掩藏在历史深处的秘密,给史学界饱受争议的话题一个全新而合理的解答。史书没有记载的真相,李开元教授让你知道。

目录

再版序

自序

在推理中享受历史的乐趣

第一案 谁是秦始皇的父亲

 (一) 吕不韦真的是秦始皇父亲吗?

1 司马迁惹的祸

2 嫌疑人名单

3 发现了“奇货”

4 “奇货”的价值

5 最高商业机密

6 华丽的家族

7 公关第一步

8 华阳夫人的眼泪

9 初审的意见

 (二)鉴定和取证

1 法律鉴定

2 刻玉符的意义

3 医学鉴定

4 太史公忽悠人

5 第三条证据

第二案 弟弟和假父的故事

 (一)弟弟为什么叛变投敌?

1 弟弟临阵倒戈

2 邯郸脱逃路

3 成蟜的身世

4 三种外戚势力的博弈

5 嬴政委政于谁?

6 夏太后之死引起的震动

7 寡居的帝太后

8 献面首嫪毐

9 嫪毐为什么封侯?

 (二)假父到底想要攻击谁?

1 嫪毐之乱

2 四大疑问

3 他想攻击谁?

4 动乱的余波

5 茅焦劝秦王的历史意义

第三案 寻找秦始皇的表叔

 (一)谁接替吕不韦做丞相?

1 神秘的昌平君

2 又一桩质子事件

3 被抛弃的母子

4 历史学的探洞调查

5 昌平君的官职是什么?

 (二)铜戈的秘密

1 发现铜戈

2 你买哪一站票?

3 破解“丞相状”

4 填补历史的空白

 (三)丞相的反叛

1 挖出历史来

2 “□山”在哪里?

3 混合洗牌

4 打出后三张牌

5 一箭双雕

6 被隐瞒的历史

7 王翦复出

8 两封发自战场的遗书

9 一场失载的战争

10 昌平君之死

第四案 秦始皇的后宫谜团

 (一)秦二世与他的母亲

1 世上有无始皇后?

2 唯一的线索

3 不幸的儿女们

4 发掘公子公主墓

5 废长立幼的打算

6 秦始皇为什么宠爱胡亥?

7 指鹿为马的人性解读

8 胡亥的母亲是谁?

 (二)扶苏与他的母亲

1 秦始皇为什么不立太子?

2 “坑儒”事件的始末

3 黄牌警告

4 召回扶苏

5 一着险棋

6 不可理喻的自杀

7 扶苏的复活

8 藤田教授的推测

9 谁是王后?

谜底 穿透历史的迷雾

 (一)司马迁误信的故事

1 新的嫌疑人

2 《史记》是历史学的第三世界

3 献有孕之女故事的全本

4 从女性视角看历史现场

5 从男性视角看历史现场

6 献女故事的前提崩溃

7 请动护宝槌

8 谁是假货的受益人?

9 移花接木的线索

10 古代的“文化大革命”

11 莫做“耳食者”

 (二)《史记》失载了的历史

1 又是司马迁的错?

2 《穰侯列传》的启示

3 魏冄身世之谜

4 奇特强悍的宣太后

5 发现《诅楚文》刻石

6 破译秦楚“十八代诅盟”

7 秦楚“袍泽之亲”

8 二十一代联姻结盟的秘史

9 秦始皇后半生的禁忌

10 如芒在背的楚系外戚

 (三)顺天逆民秦统一

1 一切历史都是推想

2 重新寻找秦始皇

3 推倒重来的工作

4 颁奖台上的强势明君

5 天意难测民意重

结语 我为什么写历史推理

后记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大事年表

 附录二 秦始皇年表

 附录三 秦王婴父子列传

 附录四 昌平君列传

 附录五 焚书坑儒,半桩伪造的历史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1.神秘的昌平君

嫪毐之乱平定以后,嫪毐及一大批高官被处死,吕不韦免相自杀,帝太后失势,丧失对于秦王嬴政和秦国政局的影响力,赵系外戚势力彻底地崩溃,秦国的政坛将大规模地洗牌重组。在这种形势下,由于赵系外戚的崩溃而留下的政治权力的巨大真空,必定要有新的政治势力和新的政治人物来填补。

然而,奇怪的是,对于秦国历史上这桩大事,史书上完全没有提及。不但没有提及,反而留下了一个更大的漏洞:吕不韦免相以后,新任的丞相是谁?没有消息。不仅如此,从吕不韦免相以后一直到秦统一天下,秦国的丞相又是谁?也没有下落。吕不韦免相,在秦王政十年,秦统一天下,在秦王政二十六年,其间整整十六年。这十六年,正是秦始皇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逐一消灭六国的时间段,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变动最为剧烈的时间段,恰恰在这段时间里,秦国政府的总理大臣——丞相的下落不明,不能不说是有些蹊跷,也不能不说又是一件难解的历史疑案。

为了破解这桩疑案,我们必须再一次回到嫪毐之乱。嫪毐作乱被察觉后,秦王下令镇压,“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这道命令,被称为“攻毐令”。接受“攻毐令”的三位大臣是:相国吕不韦、昌平君和昌文君。

在这三位大臣中,吕不韦是从秦昭王时代就活跃于商界政坛的著名人物。嫪毐之乱时,他身任相国,是政府的主要负责人,下令由他来主持平叛是当然的事情。然而,我们已经讲过,吕不韦是由商人转型的政治家,长于算计和谋略,他也是文化事业的倡导者和推进者,曾经广召各国人才,主持编修《吕氏春秋》。不过,吕不韦缺少军事经验,没有真正带兵打过仗,他一生中参加过的唯一一次准军事行动,是庄襄王元年主持秦灭东周君。当时的东周君,是一个毫无军事力量可言的小城君主。秦灭东周君,仅仅是一次基于军事压力的外交行动而已。所以我们说,嫪毐之乱暴发后,吕不韦只是诏令下达形式上的受命人之一,真正领兵前往咸阳实施平叛的人物,应当是昌平君和昌文君。

由“攻毐令”的排名来看,昌平君和昌文君应当是地位仅次于吕不韦,居于秦国政权中枢的重量级大臣,他们是忠诚地站在秦王嬴政一边,全力辅佐嬴政亲政的权势人物。昌平君和昌文君是封号,他们是拥有封号和领地的大人物,这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拥有昌平君和昌文君封号的这两位重量级人物,究竟是什么人,他们姓甚名谁,担任什么官职,为什么会在紧急情况下临危受命,主持如此重大的行动?所有这一切,《史记》中都没有明确的交代,这就不能不说是有些奇怪了。

对于这件奇怪的事情,我们只能解释为秦国政府的记载曾经有所隐瞒和删改,到了司马迁编写《史记》的时候,他也搞不清楚了。正是因为如此,昌平君和昌文君这两位与吕不韦齐名、在平定嫪毐之乱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的重量级大臣,就成了身世不明的神秘人物。

非常幸运的是,我们在司马贞《史记索隐》中找到了有关昌平君身世的线索。《史记索隐》说:“昌平君,楚之公子”,“史失其名”。

《史记索隐》的这个材料,是司马贞从所见到的古史当中引用的,这部古史今天已经佚失,其中保存的一些古代史材料,司马迁也没有见到过,非常珍贵。《索隐》的上述材料告诉我们,昌平君是楚国的公子,史书上失载了他的姓名。这一句话,也许就是破解昌平君身世之谜的关键。

不过,《史记索隐》所提供的线索过于简单,一位楚国的公子,为什么会出现在秦国政权的中枢,他又为什么会在秦王嬴政面临一生中最大的政治危机的时候,出面平叛,化解危机,扶持嬴政顺利亲政?这一切,都增加了昌平君这位历史人物的神秘感。他究竟是谁呢?

由于在秦国的有关记载中找不到更多的材料,我们只能根据他是“楚之公子”这条线索,暂时离开秦国,到楚国的历史中去寻找可能的踪影。

P88-91

序言

共创有担当、有文化、有品味的新世风

——寄语本书的读者

学术考证与侦探破案方法类似,都是基于可信证据的合理推测。这一点,前辈学者已经作过论证,诚然信哉。不过,用侦探小说的手法探讨学术疑案,是否可行,则有待实践。

这本书,就是实验的结果。效果如何,需要读者判断。

《秦谜》这本书,初版于2009年,由北京中华书局出版。台北联经版是第二版,出版于2010年。韩文版是第三版,也出版于2010年。泰文版是第四版,出版于2012年。北京联合版(罗辑思维版)是第五版,出版于2015年。一本书,7年之间能出五种版本,正是读者判断的验证过程。

2017年1月,我收到哥伦比亚大学刘禾教授赠送的大著《六个字母的解法》(中信出版社,2014年),一口气读完,久来难得的愉快。相通的思路,类似的阅历,成功的实践,从作者的层面验证了写作新路之历史推理的可行。

我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专业是历史学,后来留学日本,获得东京大学文学博士,多年执教于日本的大学。刘禾教授毕业于山东大学英文系,专业是文学,后来留学美国,获得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多年执教于美国的大学。

我在《秦谜》这本书中,尝试用侦探小说的手法,破解秦始皇身世中的诸多疑案,也算是异类的历史研究。刘禾教授在《六个字母的解法》中,尝试用侦探小说的手法,破解作家纳博科夫自传中一位叫作“奈斯毕特”的人物原型,也算是异类的文学研究。

我写《秦谜》的另一个动机是甩开日语,回归母语写作。刘禾教授有类似的动机,她要甩开的是英语,也要回归母语写作。想来,也许是因为有脱离母语,完全使用外语的经验,催生了对于语言文字与思想表现间关系的关注,在外来的语言文字无法表现故有思想的特殊环境中,产生了追求新的表现形式,新的写作方式的相同想法?

更深的解答,我还力不从心。无论如何,刘禾教授和《六个字母的解法》的出现,使我深感欣慰,孤独探索的道路上,终于迎来了同志同道,且是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新一代。新的期待更令人欣慰,已经有志于此的年轻人,正在观望积累,跃跃欲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会解脱工分体制的绳索,加入到自主创新的道路上来。

这些年来,我游走于庙堂和江湖之间,倡导打通文史哲,师法司马迁,主张研究与叙事并重,求真与求美同行。先后写成《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三联书店,2000年)、《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三联书店,2015年)、《楚亡:从项羽到韩信》(三联书店,2015年),和这本《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内容都是秦汉时代的古代史,手法却各不相同。《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是科学主义的历史研究,《秦崩》和《楚亡》是人文主义的历史叙事,《秦谜》则是逻辑思维的历史推理,不断尝试新的表现形式。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思考,我越发确信历史学不是科学,而是有科学基础的人文学科。历史学的科学基础,是讲史料的可信度和解释的合理度。历史学的人文性,是讲历史学的本源和主体,是以人为本的叙事。

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学,就内容而言,是所有人文社会学科的母体;就方法而言,游走在科学和艺术之间;就未来而言,包含了各种非虚构的巨大空间。循此思路,继续展望下去:未来的历史学,不再是画地为牢,自言自语,自残自损的缩小版,而是自信开放,你言我语,开疆拓土的增长门。未来的历史学家,不再是手脚勤快,寡文少墨,缺心眼少思想的小媳妇,而是功力深厚,文采飞扬,有担当有思想的大闺秀。

常言道,学问是天下的公器;我补充说,学问,也是学者生命的历程。这本《秦谜》,探讨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伟人——秦始皇的身世疑案,这是两千年以来的学术公案。这本《秦谜》,用的是侦探破案的手法,这是作者个人喜好的体现形式。

学者研究学问的基本动机,在于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为学者和公众所共有。这本《秦谜》,是一位喜好推理的历史学者,用侦探小说的手法为公众写的一本历史推理。不过,作者所想定的公众,是喜欢历史和文学,有文化的读者朋友。作者相信,通过阅读《秦谜》这本书,读者朋友会在体验历史推理的乐趣中,与戏说、瞎说、胡说历史的低俗世风拉开距离;会在体验学术精神的满足中,提升既有的文化品味;会在与专家学者的互动中,内外呼应,共同开创有担当、有文化、有品味的新世风。

后记

探索尚未成功,作者仍需努力——作者自勉

这本《秦谜》,是我著作中受众最广的一本书,也是最难定位的一本书。

对于历史学的知识构成,我有“3+N的世界”之划分。3是历史学的三个基础世界:往事是第一世界,史料是第二世界,史书是第三世界。在这三个基础世界之上衍生出来的种种历史作品,都属于“N”的世界。

最初,我将《秦谜》视为漫游“N的历史世界”的结果。因为这本书的底本是电视讲座稿,针对电视机前的观众,使用通俗的口语,为对历史有兴趣的公众破解秦始皇的身世之谜。久而久之,又觉得不全是如此。因为本书的很多内容是学术上没有解决的问题,我用历史推理的形式作了解答。这些内容,对于专家来说也是新知新说,从基于史料推想的角度而言,似乎又有些跨界进入第三世界的嫌疑。其中的部分内容,我后来又用学术论文的形式作了论述,只是表现形式和深浅有不同而已。

理论和实际问有差异,说不清的事情不妨先搁置。

《秦崩》和《楚亡》两本书,不同的版本出来后,我都反复读,反复听,反复改。因为是已经成熟的形式,自信可以日臻精美。《秦谜》出版以后,我几乎没有细致通读过任何一个版本。为什么?我自己也说不清楚。也许是因为历史推理这种形式,尚在摸索中,一旦认真细读,难免生大改大动的念头。本来就拿捏不准,怕掉在深井里出不来,暂时听之任之为好。

所以,中信的责编来信询问有无修改时,我回答:除改定错误外,原则上不做修改。不过,有一点心得,我早就批注在书的空白处,一直想补充进去。经过权衡后,我将其放在后记里。

在本书第二案“弟弟和假父的故事(二)”的第5节“茅焦劝秦王的历史意义”中,我曾经对面见秦王赢政,劝谏他宽恕母亲的齐客茅焦作过推测,推测他可能是从齐国来到秦国的使者,从诸侯国间外交的立场说动了秦王。

这个推测,是基于历史事件的走向,从齐客的身份引发出来的,并无直接的证据,有待证实或者证伪。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问题意识,后来翻阅史书时,一些从前视而不见的文字,猛然闪光于眼前,几段从前没有留意的记载,一下子成为关注的亮点。真是应了那句话,史料不会说话,说话的都是借史料说话的人。人啊人,你只能看见你想看见的世界?

翻阅《史记·六国年表》,有如下记载:秦王政十年“相国吕不韦免。齐赵来置酒,太后入咸阳”。赵悼襄王八年“入秦置酒”。齐王建二十八年“入秦置酒”。

置酒,本义是设置酒宴。用在国与国的关系中,就是国宴了,用来招待国宾。也就是说,秦王政十年,秦国设置国宴招待赵国和齐国的国宾。那么,秦国设置国宴招待的赵国和齐国的国宾是什么人呢?

顺藤摸瓜,查《史记·田齐世家》,齐王建二十八年,“王入朝秦。秦王政置酒咸阳”。又查《史记·赵世家》,悼襄王八年没有任何记录,史书失载。据《六国年表》的记载,比照《田齐世家》,当可补记“王入朝秦。秦王政置酒咸阳”。

于是真相大白!缪毐之乱平定后,愤怒的秦王赢政将母亲帝太后迁徙到雍城,罢免了相国吕不韦。就在这个时候,齐王建和赵悼襄王分别率领齐国和赵国的使团来到咸阳,秦王政设国宴招待,三国间有重大的外交交涉。在这场重大的外交交涉中,秦王政在对不同外戚集团的处理中,直接面临与诸侯各国的关系,必须平衡各方的利益。而茅焦,正是齐国使团的要员,他随同齐王建来到咸阳,站在以齐赵两国为代表的诸国立场上,劝谏秦王政明智地处置帝太后的问题,避免楚系外戚一家独大。聪明的秦王政,经茅焦点醒,马上迎回了母亲……

当然,要想彻底地究明这个问题,需要深人的历史研究和严谨的学术论文,作为公众读物的历史推理,只能到此为止了。

到此为止的《秦谜》,难免留下不足。留下的不足,正是继续努力的余地。我想,我会继续写历史推理,在我的计划中,《秦谜》本有续集,曾经定名为《秦帝国的秘密》,对秦统一后的诸多历史疑案,以及秦帝国为何二世而亡的原因,用历史推理的形式作一探讨。豪言放在事前,本是道家的忌讳。未做先说了,有大话之嫌,尽管不安,还是想借此告诫自己:

探索尚未成功,作者仍需努力。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会讲故事的学者本就不多,像李开元教授这样,把一段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狗血宫廷权斗,讲成科学严谨、立意高远的悬疑推理故事的学者,我目力所及的范围内,似乎还是仅见的一位。

——罗振宇

因为时代的局限,我走得少,受时代的恩惠,作者走得多。多走,走出治史写史的特色来,这是难得。多走,走出行走历史的理念和风格来,这就可贵了!

——田余庆(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上好的历史学家,尤其是海外华人,其作品共同特点是文体自由、在逻辑合理前提下的想象、文采飞扬至字字珠玑…….黄仁宇、李开元,莫不如是。

——江筱湖(资深书评人)

在李开元先生的著作中,充满了打破常规、追寻真相的执着勇气……令人肃然起敬。

——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作者)

李开元的书为什么受到欢迎?在他出色的语言表现背后,蕴藏着多年学术研究的深厚功底,更有打破常规的开拓情怀,所以能够再叙历史,营造一个古今交汇,鲜活生动的新世界。

——刘复生(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1:4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