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磨先生著的《以幽默的方式过一生》是一本告诉年轻人正确三观的心理励志书。本书共有100多篇小文章,作者用二十四节气的名字巧妙的把这些文章编排起来,对应出不同节气与人生问题的微妙关联。读来很有巧思。琢磨先生文章最大的特点是用非常幽默和犀利的方式展现出来,并通过自己独到的哲理性思维,为读者打开一个多角度的世界,为读者重建丰富且有意义、符合当下的三观。对职场、对朋友、对爱人、对生活,对财务自由等多个年轻人关注的点,表达了自己独到的思考角度和非常坦然豁达的人生态度,读来忍俊不禁,又发人思考。表达了作者一种豁达的人生境界和生活态度。
琢磨先生著的《以幽默的方式过一生》与你发现世间微小的哲思,探讨人生重大的命题,阅读世俗的大善小恶,体会生活角落的暖肥冷瘦。人生归纳起来就是两条路,一条是正在行走的这条,用来实践。其余没有选择的路,都用来遗憾。生活,就是心怀最大的善意在荆棘中穿行。即使被刺伤,亦不改初衷。在这个熙熙攘攘的世界,选择一种安静的生活态度。然后在安静中,选择不慌不忙的坚强。年轻的时候,对人苛刻,时时处处追求完美;多年后才发现,当初最不完美的,恰恰是自己。自己再卑微,也是一个品牌。能力再牛,也要保持持续的创新。因为打败你的,并不是对手,而是自己停止了成长。很多时候,一转身,就是一辈子。所以,相见时,要心存善念,如初次谋面;告别时,要郑重其事,像最后一次。
农村的集市就是为了方便村民购买日常物品,很多村子轮着来,一天换一个地方,所以我也不知道母亲每天到底去了哪个村子。我只知道她特别忙,上午去集市,下午回来就种地,晚上回来帮我们做饭哄我们睡觉,第二天一早又不见了。
我好像每天都在问:妈妈去哪儿了?
等我再长大一点儿,就哭着喊着要妈妈带我一起去赶集,我坐在自行车前面的横梁上,后座放一个很大的筐,里面装满了各种神奇的宝贝。到了赶集的村子,在道路两侧,铺好塑料布,四周用石块压起来,然后把各种零碎物品摆放整齐,有小人书,有镜子、指甲刀,也有雪花膏(那时一种很流行的护肤品),总之很少有超过10元钱的东西。
我跟妈妈坐在凳子上叫卖,那时我对辛苦没有概念,我只感觉我们家很富有,因为什么都有,别人还需要到我们这儿买。有时候生意好,每天能收入几百元,利润差不多几十元。我有时看小人书,有时哆里哆嗉地在寒风中祈祷有人把我们家的东西全部买光,但这事一直没有出现过,也没有这样的人出现。
有时一天不见得能卖出10元钱的东西,母亲脸色就会很严肃,一路上不跟我说话,回家我跟姐姐也都不敢说话,一晚上都在胆战心惊中度过。这种恐惧的来源不是没钱,因为那时小,对钱完全没有概念,那时的恐惧全部是因为母亲的脸色。成年后,我对别人的情绪一直非常敏感,也都源于童年的经历。
就这样,自己跌跌撞撞地长大成人了。去远离村子的城里读书,因为住校,一周只能回一次家,母亲有时想我了就来学校看我,给我送来雪花膏,说冬天不要脸上太干燥。再后来,去了更遥远的城市工作,母亲岁数大了,也就不再赶集卖东西了。但我一直忘却不掉的,是自己守在那块摆满了杂货的塑料布后面,祈祷有个好心人出现,能把母亲的东西全部买光。这好像变成了我的某种宗教仪式,不时在脑海中闪现。
所以,当我看到那位老奶奶的时候,我就想到了当年卖不掉东西的母亲。
我说:“你全部给我吧,多少钱?”
她说:“50元。”
交易很简单,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然后她把凳子放在板车上,拉着板车慢慢走远。我拎着香蕉,看着她离开的背影,感觉自己很幸福。因为我想她卖完后回家,会开心,或许她的家人就会开心,如果她带着孙子孙女,那么他们也会很开心,他们不需要在胆战心惊中度过一个晚上了。
我把香蕉送去深圳朋友家,他说:“她骗你的,哪里有这么贵的香蕉?”
我说:“我又不缺这50元钱。”
他拼命教育我说:“你这是助纣为虐。”
我说:“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助纣为虐,我也不知道明天是不是她能卖光所有香蕉,我也不知道她是否骗我,我只能决定一件事,就是那一刻,让自己问心无愧。而且,我也不觉得50元钱对我是个多么大的负担。”
P18-19
看完电影《天才捕手》,老婆在旁边酸溜溜地嘀咕了一句:这不就是你和琢磨先生吗?
嗯,还真像。
说句不要脸的话,他是天才,我是捕手。说句更不要脸的话,琢磨先生沦为今天这个样子,我居功至伟。
你们要相信,男人和男人之间是存在真爱的。
我们的第一次见面,恰逢我30岁的生日,在广州火车站旁边的小宾馆。当然,我拽上了老婆保护我,毕竟是勾搭了那么久的网友约会,谁知道会发生点啥。
当时,琢磨先生以“郭城”的身份来广州讲课。主办方给他安排的那个住处最多一星半,我打抱不平:这怎么行?你可是著名的琢磨先生呀!于是,自掏腰包请他住了个五星级酒店,在他心目中结结实实地扎下了研究财经的都有钱任性这一刻板印象,为诱骗他进入财经江湖打响了第一枪。其实,彼时的我在广州还买不起房、望房兴叹呢。
认识我之前,他是发明了四大名著假想微博体的超级网红“琢磨先生”,众多明星大咖都是他的忠实粉丝,他也是从业多年的资深企业培训师“郭城”,在这个领域他已经做到了金字塔的最顶端,他的课往往要提前半年才能约到。
但他一直感慨并纠结于自己在线上和线下两个世界身份的断裂。
我轻描淡写地问了句:如果努力活在一个世界呢?
《财经郎眼》脱口秀策划人、《功夫财经》当红掌门、新锐财经学者、中产阶级代言人。欢迎你,来到财经的世界!
琢磨先生这个天才也确实没让我这个心机捕手失望,他在财经江湖里肆虐着才华,刮起了妖风,闪耀着光芒。
子曰:吾友三长,友直,友谅,友多闻。
王小胖子曰:孔子曰的对。
琢磨先生正是这样的益友良师。
他是博学多闻、达理知书的。他平时看的书,有叔本华、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让我这个拥有北大哲学学位的“科班”都羞愧难当。当然他也读金瓶梅,他自诩是银河系最懂西门庆和潘金莲的人,他是真懂,他从西门庆身上读出了企业管理和投资理财的方法论,也从潘金莲身上读出了人性,每次跟我聊起来都滔滔不绝口沫横飞,那才华横溢欲火焚身的状态,我是大写的服!
他是宽容待人、谦逊真诚的。知识分子都有些臭毛病:傲慢,偏执,自恋,目空一切……琢磨先生半点儿都没有。他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姿势很轻松,努力做一只低调自由的海棉,呼—吸—呼—吸—呼。
他是正直善良、坚持原则的。正,不仅是人品,也是价值观。他写哲理,也写鸡汤,他洞悉女人心底的秘密,也深谱男人的焦虑彷徨,他的笔下有财产万千,他的口中有毁誉忠奸,他常拾起思想的碎片,也总缝合理论的拼图。这一切的一切,都朝向光,朝向我认为本就应该朝向却被知识奸佞遮蔽的地方,那大概就是真理的模样。
琢磨先生有着超人的知识敏感,也有着把什么事情都能弄有趣的谜一样的杀手级本领,他生来就是属于互联网的。BBS论坛时代,他红过;微博时代,他红到紫;微信时代,他依然红着。他的才华,让他穿越了互联网各个品类的熊牛周期,历久弥香。
我愿意成就他,也乐意被他成就。
吾友琢磨,亦友亦师。
王牧笛,2017.3.26,写于广州。
而我写这么长,就是为了这最后一句。
2012年的冬天,中信出版社的图书策划人李玫就在北京跟我商量出版的事宜,说要出一本真正体现作家水平的杂文集。我之前写过专业著作,写过解读名著,也写过小说,要说写杂文,我是有些绝望的,想想鲁迅、林语堂、梁实秋等大家,就让人没有勇气下笔了。但我很乐意去挑战一下,毕竟一个人重复写一种文体,不是我的生活态度,我的生活态度一直是经历,经历的越多,人生就越值,于是我就答应了。
写这本书的另一个初衷是,我之前写过很多微博,140个字以内的,在网上广为流传。流传的程度一直到我经常看到朋友圈很多话很棒,觉得眼熟,后来再一想,是我想的。甚至读者的《语录》摘我的文字也不署名,比如我教育孩子的八句话:旅行比上课重要。主见比顺从重要。兴趣比成绩重要。良知比对错重要。幸福比完美重要。信仰比崇拜重要。成长比赢输重要。察己比律人重要。《读者》摘完后还在后面写上作者是佚名。我就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的,140个字是很难有版权的,我必须把他们扩展成文章,来表达我自己真正的思想,来赢回自己的版权。
没想到这一写就是近五年,每次看着书架上的出版合同,就立刻打开电脑写篇文章。写完我就发在微信公共号上,没想到得到了很多人的鼓励,读者迅速达到了40万人。我对写作这件事,其实没多少自信,但这种正向反馈越来越多,我就开始越来越自信起来。甚至还有一次一位读者跟我说,很多时候她跟朋友或者同事争论一些话题,但只要把我的文章扔进去,大家就有了共识。她说:您具有一种最终解释权的力量。
这真是让我受宠若惊。所以严格来说,这本书是我的读者跟我一起完成的。
我不觉得自己有多深刻,但我自己是个对生活很敏感的人。我的工作也是每天要接触不同的人,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关系,所以让我对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后来我研究哲学也好心理学也罢,都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人。我把这些思考写成文章,不求辞藻多么华丽,但求一语中的去揭示出其中的真意。
在文字的表述方式上,我尽量采用了一种幽默的方式。很多人说:幽默是一种智力过剩的表现。我都不会自恋到说自己智力过剩,我更多把幽默当做是一种生活态度。人生中发生的每件事,我们都会产生各种情绪,而各种情绪往往跟看待这件事情的角度有关,而幽默是一种最能释怀的角度。一个幽默的人,说明他看问题的角度很广泛,所以我认为灵光一闪并不是幽默,那可能是被幽默砸了一下脑袋。我觉得真正的幽默是,能够从任何事情中都能找到最搞笑的角度,是任何事情。
如果你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某一篇文章,对某一个章节,或对某一段文字,能够嘿嘿一乐,我就觉得善莫大焉。毕竟在当下如此嘈杂的环境下,还能发自内心的会心一笑,我们就在世界不同的角落,产生了同一种情绪,这种缘分,真的是奇妙极了。
感谢这五年陪伴我写作的每一位读者朋友,你们跟我的留言我都看了,印象最深刻的是你们评价我:琢磨先生,是一个很容易因为美色而让人忽略他才华的人。我觉得这是对我最深刻到位的评价。
感谢中信出版社的李玫,对一位拖稿五年的作者还始终保持着耐心,始终秉持着还可以挽救一下的救死扶伤的态度。这真是人间大爱了。
感谢太太和孩子,这么多年,每天睁开眼就想着怎么写文章,忽略了很多陪伴的时间。不仅如此,他们还经常成为我笔下描写的对象,而且还心甘情愿,这真是德艺双馨了。
让我们每个人在未来的每一天,都顺势而为,随遇而安。
琢磨先生,2017年3月26日,写于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