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张宏杰 |
出版社 | 岳麓书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讲述了曾国藩跌宕起伏的一生,揭露了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一生遭遇过的五次重大挫折;与左宗棠的纠葛和情谊;一生的收入与支出;如何看待风水、相面、算卦和天命等。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勤勉、务实、自律的“文正公”曾国藩,一个矛盾、挣扎的深嵌体制核心的职业官员。透过曾国藩,读者可窥见中国传统官场微妙而复杂的“潜规则”与中国特色的独特生存哲学。 作者简介 张宏杰,蒙古族,1972年生于辽宁。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著有《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坐天下》《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给曾国藩算算账》等。曾在《百家讲坛》主讲《成败论乾隆》,大型纪录片《孔子》《楚国八百年》《戊戌变法》总撰稿。 已出版作品目录:《千年悖论》、《坐天下》(第一版名为《坐天下很累》)、《中国人的性格历程》、《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饥饿的盛世》(第一版名为《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给曾国藩算算账》(京官时期)、《给曾国藩算算账》(湘军及总督时期)、《张宏杰讲乾隆成败》。 目录 序 岁月让人从批判走向了建设/柴静 自序 从细节中发现的曾国藩 第一编 正面:从“愤青”到“老奸巨猾” 第一章 曾国藩一生的五次耻辱 一、秀才考试被考官公开批责 二、“画图甚陋”遭同事讥笑 三、批评皇帝与被“京师权贵唾骂” 四、在长沙“打脱牙和血吞” 五、曾国藩的江西之困 第二章 用笨人,做笨事:湘军的制胜之道 一、“选士人,领山农” 二、“结硬寨,打呆仗” 第三章 “病人”曾国藩 一、天生身体素质不佳 二、劳累过度又添疾病 三、尚强力勤与养生克己 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四章 曾国藩是如何“脱胎换骨”的 一、三十岁前是庸人 二、“脱胎换骨” 第五章 曾国藩的私人生活 一、曾国落是否得过梅毒 二、曾国藩为什么纳妾 第二编 左侧面:曾国藩的收入和支出 第六章 京官曾国藩的经济生活 一、一中进士,身价百倍 二、翰林曾国藩的“窘”生活 第七章 “不要钱”的“大帅” 一、最清廉的统帅 二、曾国荃到底赚了多少钱 第八章 既清又浊的总督生涯 一、总督的“养廉银”与“陋规” 二、大清二百年无此总督衙门 三、曾国藩的遗产 第三编 右侧面:迷信和天命 第九章 曾国藩的风水、相面、算卦和天命 一、从信风水到信天命 二、精通相面,粗通算卦 三、曾国落从神秘文化中得到了什么 第十章 曾国藩的笨拙与精明 一、智商不过中等 二、与众不同的“笨拙”,成就非同一般的精明 跋 成圣又如何/刘瑜 序言 岁月让人从批判走向 了建设/柴静 我认识宏杰,是他写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写朱元璋,将中国封建 专制根源写得剥皮见骨, 看得我心里悚然。 后来他说要写曾国藩 ,我曾经问他:“为什么 要写这人?有多少人多少 书都写过了呀。”宏杰说 :“我没想这么多,我只 是对他感兴趣,想通过写 来了解他。” 当时我正写顾准,对 他这话觉得相当亲切。 两个人互相往来稿子 ,才发现彼此动笔的出发 点很有相近处。顾与曾这 两个人都是体制中人,都 并非天才,受尽困厄,回 到平实,都经历了从理想 主义到经验主义的痛苦转 变。 老曾说,“其苟且者, 知将来之必敝;其知当者 ,知将来之必因。所谓虽 百世可知也”;而顾准说 ,“我信任人类的不断进 步,我注目现世,不信有 什么地上王国,对于未来 的瞻望,必肇始于前,没 有未来会出现的东西,而 现在没有萌芽的。因此我 注意经验的归纳,不信从 经验方面无根据地对未来 的预言”。 经验主义的特点就是 虚而能受,不然就容易走 上武断专制的道路,像顾 准所说“专制就是坚信自 己是不会错的想法”。 曾国藩一生思想轨迹 多变而复杂,有人讥笑他 无一专长,但他说:“孔 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 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 。”所以,他不讲过高之 理,只以“实事求是”为宗 旨。这其实是一个解缚的 过程。解除思想上的威权 主义,兼容并包,这样的 思维方式,用老曾的话说 是“内持定见而六辔在手” ,用顾准的话说:“能够 继承和吸收一切良好的东 西,能够雄辩地批判一切 不正确的东西。” 他俩思想的横剖面都 通过日记与文章记录下来 ,可以看到这样的心灵里 ,没有飞跃,没有灵光乍 现,立地顿悟,每一步都 是困而求知,而勉而行, 但坚韧之感,就像一把刀 不假思索深深扎入,直没 刀柄。 这个路径意味着以中 人之姿,人人可为。 道光三十年三月,老 曾是礼部侍郎。四十岁了 ,还是一个愤怒青年,其 时官场已经是熟透的昏黄 ,他声色俱厉地评论“诸 老”:“恶其不黑不白,不 痛不痒,假颟顸为浑厚, 冒乡愿为中庸,一遇真伪 交争之际,辄先倡为游言 ,导为邪论,以阴排善类 ,而自居老成持平之列。 ” 他连皇帝也骂,上书 说咸丰本人对国事“不暇 深求”“徒尚文饰”,表面 说言者无罪却“疏之万里 之外”,或者“斥为乱道之 流”。所以大臣们再不敢 就人事、吏制发言,碰到 什么事情,只有“相与袖 手,一筹莫展”。 句句见血。 咸丰帝看完全文,当 场大怒,“掷其折于地”, 虽然被人劝住了,怕也是 动过杀机。 三年后,曾国藩开始 操办水师。还不到一个月 ,皇帝就催他“着即赶办 船只炮位”,“自洞庭湖驶 入大江,顺流东下,直赴 安徽江面”。当时,湘军 水师一切条件还不具备, 老曾只能扛着不去。 咸丰憋了几年的火, 这时一发而泄——“试问 汝之才力能乎?否乎?平 时漫自矜诩,以为无出己 之右者;及至临事,果能 尽符其言甚好,若稍涉张 皇,岂不贻笑于天下?… …言既出诸汝口,必须尽 如所言,办与朕看。” 这话说得挺狠,你不 是天天骂这个骂那个,觉 得你自己了不起,比谁都 强吗?行,“办与朕看”。 都能听到辞章后的冷 笑。 我看宏杰写晚清的军 营,瞠目结舌,可以腐败 枯烂到这样的程度。几年 在军中待下来,老曾算是 知道了,调兵,拨饷,察 吏,选将,全靠应酬人情 ,完全不问情势危急,有 谕旨也没用,“苟无人情 ,百求罔应”。 学会应酬交际,算是 老曾的成年礼。 应酬周到,这四个字 看上去庸常,但愤青做起 来,是很不容易的,哪个 血气方刚、黑白分明的人 ,能够放下身段,与自己 痛恨的“软熟和同”之人把 臂周旋? 复出之后,他说:“志 在平贼,尚不如前次之坚 。至于应酬周到,有信必 复,公牍必于本日办毕, 则远胜于前。” 可以想象“诸老”背后 怎么捻着胡子冷笑:“小 曾吃了亏,现在知道点轻 重了。”胡林翼也说他再 出之后,“渐趋圆熟之风 ,无复刚方之气”。 …… 至于结果如何,他写 信给好友郭嵩焘,说:我 曾经把功业之成败,名誉 之优劣,文章之工拙,都 放在“运气”这一囊之中, 久而弥信。 这也算是命吧,以至 于他半玩笑半认真地让人 在他死后,在墓前刻上“ 不信书,信运气”。 这话里有无限心酸。 老曾当年是好名之人 ,把自己的清誉放在性命 之上,爱惜至极,后来明 白“大抵任事之人,断不 能有毁而无誉,有恩而无 怨”。 体制内的改良者,大 都经历过这样的处境,像 蔡元培说的锅里的小鱼, “两边煎”。政府觉得你不 忠诚,老百姓觉得你是走 狗,保守者觉得你动摇根 基,激进者觉得你迟滞迂 缓。总是两边都骂你,什 么好也落不着。 临终前两年,处理天 津教案,原本以他为荣的 湖南同乡,视他为奇耻大 辱。在北京的湖南会馆, 不仅他的“官爵匾额……悉 被击毁”,就连他的名 导语 1.知名历史学者张宏杰经典作品重装升级! 2.柴静作序,刘瑜作跋,罗振宇、老六、余世存推荐! 3.曾国藩是正直、清廉、智慧的正人君子,又是深嵌体制核心的职业官员。这是一部中国政治教科书,通过本书所描绘的曾国藩,可窥见中国传统官场微妙而复杂的“潜规则” 4.从愤青到成功的官员,经历五次耻辱,如何“脱胎换骨”。30岁前后截然不同的曾国藩为广大的青年展示了一个年轻人是如何从理想走向现实的,极具现实指导意义。 后记 成圣又如何/刘瑜 张宏杰是真喜爱曾国 藩。在新书《曾国藩的正 面与侧面》中,他把曾国 藩刻画成一个正直又不乏 圆通、清廉却也有挣扎、 智慧但又有点笨拙的学习 型人才。正直、清廉、智 慧固然是正人君子的题中 之义,但是圆通、挣扎、 笨拙则给他增添人性的质 感——高大全这款男人早 就out(落伍)了,据说 现在流行的是“缺陷美”。 我也禁不住喜爱曾。 在读张宏杰之前,我对曾 国藩的全部知识只是:这 是一个勤奋奔波于全国各 大地摊、给各界小爬虫带 去希望的成功学专家。如 果有幸活到今天,一定会 以“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为 题去各大高校巡回演讲。 但是读张宏杰的书,我知 道了这其实是一个谦虚谨 慎的老头儿:“知书籍之 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 以一得自喜;知世变之多 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 功名自矜。”说得真好。 我还喜爱他的诚实。 面对如雷贯耳的史书,他 有如孩子面对皇帝的新衣 :“太史公称庄子之书皆 寓言,吾观子长所为《史 记》,寓言亦居十之六七 ”,“廿三史除班、马外, 皆文人以意为之,不知甲 仗为何物,战阵为何物, 浮词伪语,随意编造,断 不可信”。我们知道,诚 实,尤其是面对权威保持 诚实,是需要勇气的。 当然他最大的优点是 坚守原则。当大官,从京 城翰林当到直隶总督,他 不肯收礼。搬家的时候, 有知府给他送去家居用品 ,他只收下七张草席。又 有军官给带去十六包大礼 ,他只收一顶小帽子。到 最后,堂堂直隶总督,连 家里喝点黄酒,都要上街 去打:“往时人送皆不受 ,今成风气,久不见人馈 送矣,即绍酒亦每斤零沽 ”。仔细想想,这事不容 易做到。“良知”就没有打 瞌睡的时候吗?“婉拒”一 天两天容易,“婉拒”一辈 子难;自己“婉拒”容易, 家里的妻儿老小、门房巡 捕都“婉拒”难。 据说能做到这一点是 因为他做“日课”。什么叫 “日课”呢?就是成天跟自 己过不去。参加饭局耽误 了读书,检讨。看见漂亮 女人多瞧了两眼,检讨。 说话急躁跟人吵架,检讨 。言辞虚伪言不由衷,检 讨……“每日一念一事,皆 写之于册,以便触目克治 ”。看来,“罪感”和忏悔 意识并不一定需要上帝的 指引,只需要一颗永不停 歇追求“成圣”的心。自虐 ,我是说,自我鞭策,是 我们的优良传统。 然而,作为一个政治 家,个体“成圣”与否真的 有那么重要吗?我们真的 需要圣人们治理国家吗? 还是,我们只需要一群正 常人和一个好的制度而已 ?“成圣”是儒家这个盒子 里的最高境界,但终究只 是一个盒子里的最高境界 。西人说:Think outside the box(直译,在盒子 外面思考,意即跳出思维 局限,进行创造性思维) 。 今天看来,曾国藩至 多只能算是一个“体制内 改革家”。但如果“体制” 本身错了,再改有何用? 甚至可能是,越改就越是 拧紧了一个错误体制的螺 丝钉。虽然曾国藩做了一 辈子的“日课”,今天为少 读一本书、明天为多参加 一个饭局而痛心疾首,他 有没有为命丧湘军的成千 上万人而痛心疾首过呢? 我好奇的是,有没有一个 月光之夜,他站在江南水 军战船的船头,面对对面 的太平军,突然“课”到这 一层:老子在这里杀来杀 去,有啥意思呢?其实那 边也都是些穷困潦倒的老 百姓,比紫禁城里那位少 爷无辜多了,不如划船过 去,一起划拳喝酒? 儒家的士大夫里,以“ 成圣”为毕生追求的岂止 曾国藩。从前,有一个老 头儿,他叫方孝孺。后来 ,他死了。从前,又有一 个老头儿,他叫海瑞。后 来,他也死了。他们都死 得可歌可泣,壮怀激烈, 永垂不朽。但是,扫兴的 西人又说了:我不会为自 己的信念去死,因为我不 能肯定自己是对的。 但是士大夫们肯定自 己是对的。岂止是对的, 完全就是大义凛然的。他 们愤恨“玩物丧志”,却没 有想过,沉迷于“玩志”也 可以丧“智”。他们用“礼’’ 制造了一个巨大的牢笼, 这个牢笼不仅仅把民众, 更把自己,甚至把皇帝都 给装了进去。当年贪玩的 正德皇帝想去南方,他们 不肯。几百个官员跪在午 门外哭天抢地,就是为了 阻止一个少年出门旅行。 这大义凛然,叫“本本主 义”。 “本本主义”还只是追 求“成圣”的良性后果,更 多人在“成圣”的压力下成 了贪官。也是,你给人家 工资发的是一年二百两, 但是京城的生活费是四百 两,还要几千两“炭敬别 敬节敬冰敬”各路人马, 不贪怎么办?规则不够用 ,潜规则来替补。过于动 听的口号由于缺乏可操作 性而必然导致弄虚作假。 所以,与其对人性有过高 的期待追求“成圣”,不如 放低期待,承认人的局限 性:同样是自私自利,公 开透明地去自私自利至少 比把人逼到黑箱里自私自 利要好,因为前者至少可 以朝规范和管制开放。这 才比较接近科学发展观。 当然,就像一个人不 能拎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 拽离地面,四书五经里泡 大的曾国藩也不大可 能“think outside the box” 。思想资源决定意识形态 ,而意识形态决定游戏规 则。英国的 书评(媒体评论) 张宏杰是真喜爱曾国 藩。他把曾国藩刻画成一 个正直又不乏圆通、清廉 却也有挣扎、智慧但又有 点笨拙的学习型人才。正 直、清廉、智慧固然是正 人君子的题中之义,但是 圆通、挣扎、笨拙则给他 增添人性的质感——高大 全这款男人早就落伍了, 据说现在流行的是“缺陷 美”。——刘瑜 这个深嵌在体制核心 中的职业官员,要以一种 穷根究底的笨拙憨态,扎 硬寨,打死仗,从皇家文 化中解放出来,从道德诫 命中解放出来,开始松绑 挣脱,使这一阶层开始拥 有自己的独立身份。曾国 藩能成为曾国藩,靠的不 是道德勇气,而是精神上 不断地自我更新,“前世 所袭误者,可以自我更之 ;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 我创之”。 ——柴静 曾国藩这个人很有意 思。他出身卑微,资质平 平,刚出道时是个见到啥 不平事都要叽歪两句的“ 小愤青”;30岁时立志做 圣人,跟朋友喝酒要反省 ,见到美色要反省,梦到 发财要反省。中年之后创 立湘军,只手挽救了大清 王朝,却落下了“汉奸”“ 曾剃头”的骂名。这就是 张宏杰给我们呈现的曾国 藩:一生都活在矛盾与冲 突中,一个有灵魂有体温 有意思的“圣人”。 ——罗振宇 精彩页 第一章 曾国藩一生的五次耻辱 同治五年(一八六六年),五十五岁的曾国藩在家书中对曾国荃回顾了他一生的三次“为众人所唾骂”及三次军事大失败: 余庚戌、辛亥间为京师权贵所唾骂,癸丑、甲寅为长沙所唾骂,乙卯、丙辰为江西所唾骂,以及岳州之败、靖江之败、湖口之败,盖打脱牙之时多矣,无一次不和血吞之。 第二年,他又在家信中对曾国荃回顾了平生“四大堑”: 余生平吃数大堑,而癸丑六月(咸丰三年即一八五三年六月被赶出长沙)不与焉。第一次壬辰年(道光十二年即一八三二年)发佾生,学台悬牌,责其文理之浅;第二庚戌年(道光三十年即一八五〇年)上日讲疏内,画一图甚陋,九卿中无人不冷笑而薄之;第三甲寅年(成丰四年即一八五四年)岳州、靖港败后栖于高峰寺,为通省官绅所鄙夷;第四乙卯年(成丰五年即一八五五年)九江败后赧颜走入江西,又参抚、臬;丙辰被困南昌,官绅人人目笑存之。 综合这两封信,让我们来历数一下曾国藩平生的五大耻辱。 一、秀才考试被考官公开批责 第一次是“壬辰年发佾生,学台悬牌,责其文理之浅”。 壬辰年是道光十二年,这一年二十一岁的曾国藩又一次参加秀才考试。也许是天资确实钝拙,也许是父亲兼老师曾麟书的教育方法有问题,曾国藩此前五次考秀才,都名落孙山。道光十二年这一次,曾国藩考前下了苦功准备,考后也自觉发挥不错。结果发榜之日,却被学台(即湖南省学政,相当今天的省教育厅长)悬牌(发布公告),责其“文理太浅”,以佾生注册(“佾生”是指考秀才虽未入围但成绩尚好者,选取充任孔庙中祭礼乐舞的人员。获“佾生”资格则下次考试可免县试、府试,只参加院试即可,故称“半个秀才”)。 在一般人看来,获得“佾生”资格也算是小有收获,值得祝贺。曾国藩却视在大庭广众之下被悬牌批责为奇耻大辱。回到家塾“利见斋”,他闭门不出,咬牙发愤。没想到这一次“悬牌批责”,居然如当头棒喝、醍醐灌顶,学了十六年也没有学通的曾国藩有如桶底脱落,豁然贯通,突破了父亲刻板教育下形成的僵化文笔思路,文理大进。转过年来,第七次参加考试,终于中了秀才。这平生第一大辱居然成了曾国藩一生功名的开场锣。又一年,他就中了举人;又四年,中进士,点翰林,从此飞黄腾达。 二、“画图甚陋”遭同事讥笑 第二次大辱,曾国藩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余初为京师权贵所唾骂”,一种是“庚戌年上日讲疏内,画一图甚陋,九卿中无人不冷笑而薄之”。这讲起来就要费些笔墨了。 曾国藩的京官生涯,仅从升迁角度看,是一帆风顺的。在京期间,他十年七迁,傲视群曹,从一个普通进士迅速成为副部级官员,这在道光年间是极为罕见的。 传统时代,人生的全部价值似乎都浓缩在升官发财四字之中。刚刚步人政治高层之际,曾国藩是十分兴奋的。他写家信说,“由从四品骤升二品,超越四级,迁擢不次”,如此顺利,连他自己都感到很意外。他不无自负地说:“不特仆不自意其速化至此,即知好三数人,亦未敢为此不近情之称许。”也就是说,不但我当初没想到自己会升得这样快,就是那些非常推重我的好朋友,也没有人敢做这样大胆的预期。得意之态,溢于言表。 然而,翻检曾国藩在京期间的诗文,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一路飞黄腾达之时,曾国藩的许多诗文中却充满了失望、不满和颓丧之语。(P2-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