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是继《消失的民居记忆》之后的又一本民居类建筑回忆录。这不仅是第一部的延续,更是对其的注释及扩展。这是一部作者考察中国将要、正在或已经消失的八个地区民居之走访回忆录,堪称更为完善的民居建筑存在与消亡史。相较第一部,本书文字、图片更多,只为建筑技法叙述更加准确,如把抬梁式和穿斗式建筑打乱、合上、再打乱,反复拆解。 建筑的形式有了拓展,不再局限于村镇,从西式到中式,从村镇到城市,从简陋的土坯房到高大上的垂花楼,因皆为民居;建筑形式却由分散向典型转移,对石砌、海草、砖砌、土坯加以描述,中国人古老匠心的秘密也一一解开;相关的文化,如楹联、瓦草、色彩、文字等亦做以介绍,它们是重要建筑载体,也是文化根植于建筑的体现。 作者回望民居,重视残缺部分的理性分析,将破败顺势解剖,对常见的民居建筑均做深入介绍,以技术与艺术两条主线诠释乡愁,明暗交叉,以建筑触发读者思绪,追忆往昔亦是珍贵宝藏。 平凡作者亦有梁思成先生的使命感,这两本书的合璧不仅是草根的执着,也是一段对行将消失民居的认真对待与反省。作者用了全部的身心和力气完成使命,其内在的力量来源于留存和记录传统文化的夙愿,此为国家与民族之根系,唯这些记忆可唤醒读者的坚守与良知。 作者简介 白永生,1978年生于边陲小镇,曾就职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担任过电气室主任、电气总工,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电气工程师。在古镇风物熏陶中度过少年时光,多年致力于踏访居民古镇,西从西藏、青海,东到山东、江浙,南及广东,云南,北望内蒙、东北,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走过27个省市。收集老建筑的美丽,书写关于历史的痕迹。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南京东沟瓜埠:遗漏中的行走 第一节 青春不再,老屋尚在 第二节 另类红砖 第三节 面子中的建筑文化 第四节 婉约中的门头流水 第五节 灰到白,白到灰 第六节 诠释檩套 第七节 再述散乱檐板 第八节 无法解释的栅板 第九节 门边剥落的墙垛 第十节 封口的白灰 第十一节 光影下的门闩印记 第十二节 江山如画,岁月如歌 第十三节 再次总结檐板 第十四节 逆光 第十五节 深刻且深刻 第十六节 嫁接徽派 第十七节 “黄”天厚土 第十八节 妆台成灰 第十九节 民居并不多见的“牛腿” 第二十节 不忍跌落 第二十一节 青梅竹马 第二十二节 如何收官 第二十三节 心里仍然会有痛 第二章 东部沿海:近代西洋的建筑舶来品 第一节 中国的巴洛克风格 第二节 尖顶木板墙面装饰 第三节 俄罗斯头巾式屋顶 第四节 近代混凝土遗存 第五节 存在不久就已消失的窗户 第六节 八角悬挑厅,逐渐消失的流行 第七节 老物件 第八节 厚重的楼梯才可弥新 第九节 无处不在的罗马柱 第十节 构造柱之前的秘密 第十一节 无所顾忌的建筑色彩 第十二节 民居也可以可爱 第十三节 欧式建筑外墙阳角 第十四节 风雨窗:我眼中的浪漫 第十五节 阳台:那些蹲着抽烟的日子 第十六节 建筑并无定式 第十七节 骑楼之前:拱券式民居 第十八节 消失的关爱,消失的建筑 第十九节 舶来品也会消失 第三章 海的女儿:日照海草房 第一节 初识海草房 第二节 白鹭湾的经典重现 第三节 生长在凹处的生命 第四节 容易被人遗忘的故事 第五节 海草房的院落猜想 第六节 拆解临时墙体 第七节 红砖与青砖的分界 第八节 中国古民居的勾缝技艺 第九节 石梁的门头,肩起的使命 第十节 婆娑的时光,婆娑的模样 第十一节 弄不懂的烟囱 第十二节 砖土混合的角柱构造 第十三节 秸秆帘最后的防线 第十四节 裱顶棚的最后印记 第十五节 土灶的剖面遗存 第十六节 窗总是希望的代名词 第十七节 高低错落是如何完成的 第十八节 拆解石头墙 第十九节 曾经的商业中心 第二十节 变迁的只是过客 第二十一节 灰网之后的模糊 第二十二节 不是自己走过的路 第四章 济南大名府:砖结构的补遗 第一节 墙体细节 第二节 告别喧嚣的拴马环 第三节 石头的顺与丁 第四节 常见的几种墙体铁件 第五节 艺术级别的屋脊 第六节 砖结构的造型顶 第七节 广亮大门 第八节 记忆中的门墩 第九节 活着与死去 第十节 檐角做法 第十一节 满面尘灰烟火色 第五章 达拉特旗、察右中旗:土坯的最后回眸 第一节 来得及时 第二节 从屋面开始的不同 第三节 窗棂细节 第四节 罕见的北方套门 第五节 纵横皆有定数 第六节 支撑窗 第七节 消失的烟火 第八节 来自时光的解剖 第九节 外挂式烟囱 第十节 建筑文字 第十一节 蒙古包 第十二节 破碎的记录 第六章 黄浦江边的里弄:何尝不震撼 第一节 建筑为证 第二节 石库门:海派建筑的由来 第三节 有里有理 第四节 天井之下 第五节 天井之上 第六节 立贴式建筑风格 第七节 挑枋之阳台 第八节 里弄之门洞 第九节 最残酷的拆解 第十节 断面 第十一节 破碎的样子 第十二节 木质阳台的遗风 第十三节 元宝形瓦构造 第十四节 窗户中的记忆 第十五节 拱券 第十六节 天井下的花纹 第十七节 洪三家的砖 第十八节 长春大旅社旁的套门 第十九节 时代的缩影:漏窗 第二十节 即将消失的石库门头 第二十一节 斑驳特写 第二十二节 围挡背后 第七章 皇城根下:依稀四合院 第一节 垂花门 第二节 卷棚顶 第三节 抬梁结构 第四节 火灾后的解剖 第五节 山墙侧墀头 第六节 从门头开始 第七节 影壁中的不同 第八节 挂落与花牙子 第九节 门当户对 第十节 四合院的胡同串子 第十一节 这才是烟囱的配置 第十二节 曾经温婉 第十三节 灰白窗棂 第十四节 缤纷的檐部节点 第十五节 解开谜底:灰塑勾头 第十六节 不完整的完整格栅门 第十七节 不一样的冬天,不一样的外墙 第十八节 不一样的高度,不一样的视角 第十九节 北京的门 第二十节 余音袅袅 第二十一节 似曾相识 第二十二节 再见旧时光 第八章 安徽西河古镇:褪去的商业 第一节 徽派建筑的墙体之谜 第二节 毛玻璃 第三节 碎窗棂 第四节 徽派的基因 第五节 南派建筑的牛腿 第六节 木雕 第七节 徽派建筑的肢解 第八节 依稀尚存的曾经 第九节 窗睑的睫毛 第九章 建筑碎杂的回忆 第一节 建筑信仰 第二节 温暖 第三节 序言 完成这本书时,已然是 胸口闷疼很久,不停清痰 ,气管炎严重,很担心能 不能看到它的出版,但完 成初稿对我来说已经几乎 完成了所有的使命。 本来不想提笔再著此书 ,因《消失的民居记忆》 让我焦虑,让我痴迷,让 我发现自我,也让我神伤 。抚摸即是痛楚,所以忌 讳再次去说,也不愿触碰 民居老宅。这重新的审视 源自编辑张老师的约稿, 无意中的再次触及,仍然 灼热,即便只是个老朋友 吧,还是心存感激,也还 留有挂念,或仍有感情。 所以在撰写本书之前, 一直告诫自己不要自我折 磨,生命仅此一次。约稿 的合同压在抽屉底部,既 是一种沉重,也是一种躲 避,犹豫中不敢再接纳这 份诱惑,深知这工作的严 酷和考验是一把双刃剑。 直至一个月后,一位山东 朋友的鼓励,居然让我迈 开了行走的第一步。虽仍 举步维艰,但拿起笔,迈 开脚步就不会停下,与自 己的焦虑做着斗争,扛着 半残的身体,直至完成。 每一个人的出现,每一 个场景的出现,都让我深 深觉出,这些都是这本书 的必然。例如鼓励我迈出 第一步的山东朋友;又如 偶然看到的海草房照片, 当海草房的一个节点令我 百思不得其解时,居然在 电视节目中看到了介绍; 内蒙古达拉特旗轰鸣的拆 迁声中,我看到了小白房 子村,却如同隔世,然后 消失,见了最后一面;在 黄浦江边无意遇到即将拆 除的里弄,围挡留洞给我 ,难道故意;仍理不清思 路时,老天怜悯,因公、 因私两周内去了两次上海 ,该章得以完善构造;北 京十几年前踏出的胡同线 路,本以为没有用了,居 然十多年后,一点不落, 全部还在,时光有时竟然 如此仁慈。 所有的经历总会显露出 它的必然性,这些老房子 如有灵魂般指引我逐步展 开行程,给我制造迷惑, 直至最后豁然开朗,循循 善诱,如同一位智者。没 有时间,工作繁忙,完稿 本来该是遥遥无期,却因 为意外出现的疫情,让我 居家四个月,完成了最后 两章。在交稿一刻,被通 知去上班,一切恰到好处 ,也印证了另外一句话: 天道酬勤。人活着确实需 要热爱,那样命运才会怜 悯你。几个月中,安静中 看喧嚣,不只是自己的历 练,也重新审视、思考了 建筑与人生的关系。 更加明白这是写给外行 的书,我的视角,就是读 者的视角,只有作为外行 的我能够理解,旁人才能 懂,这本书才会值得。世 间职业繁多,更多的人是 业外人,并非从业者。但 世间人人都有过去,人人 都有老房,相通的书却是 寥寥,即便无心研究建筑 技艺,也愿意怀念过去, 他们才是本书的读者。所 以我只能简单再简单,明 了再明了,展示建筑最基 本的原理,哪怕无心,哪 怕被动,也有收获。这是 原则,我谨记于心,执于 笔端。 对“消失的民居记忆”系 列我有自己的理解:她该 是梁思成先生未尽的建筑 技术,徐志摩先生未述的 建筑散文,余光中先生难 解的乡愁,也是我自己十 几年磨砺的心血,其内有 建筑使命、为人示友、匹 夫之责,表达的内容坚定 而执着。这该是我的使命 ,每天看着形形色色的人 流,普通渺小,茫无目的 ,对比起这种建筑的托付 ,生命似乎变得不那么重 要,责任使然,让我勇往 直前,义无反顾。期间我 被病痛深深折磨,但却没 有去医院,我很恐惧,因 为任何一种不好的检查结 果,都可能会让这本书流 产。对于这份肩负的责任 ,我不敢放下,因为停止 与不开始又有什么不同? 我的衰弱来自于建筑,但 力量同样来自于建筑,一 个人能够为国家做一点贡 献,哪怕微小,都让生命 存在的意义变得不同,光 之微弱,何惧前方。 距离《消失的民居记忆 》出版已经接近两年,如 果说生命有长有短,意义 有大有小,那么对于不同 的人而言,或是一条自己 热爱的道路,或是一条无 奈的道路。后者普通,并 非危险,而前者义无反顾 , 飞蛾扑火。我深感其痛 ,但都是自己的选择,行 走下去,有了开始,也会 终了。但书中的内容绵延 不断,会激发出每个读者 的共鸣,变成一种凝固的 痕迹,定格每个人的童年 记忆,这是文字的作用, 其实也是拒绝浮躁的良药 ,希望更多人认可。我生 命中的那些精神,全部付 出于里,并非是让别人理 解我,而是通过那些建筑 去理解自己的生活,觉悟 自己的人生,当然这需要 时间。 我的作品并不十分畅销 ,最好的也就是专业类书 籍及《消失的民居记忆》 ,但即便如此,我已经十 分满意。草根的挣扎,更 需要勇气和释然,而耐心 来源于真正的信心。期间 《消失的民居记忆》入列 2018北京国际书展,也在 2019图书订货会被重点推 荐,同年北京阅读季评选 在榜,2020年新华网予以 专门介绍……于我而言,都 是荣誉,与这本书一起成 长。七次重印,则是对书 籍及工作的一种肯定,但 与我的预期仍相差很多。 我认为本书的前一万名读 者看重的或许是建筑技艺 ,第一万到第十万位读者 看重的会是建筑散文,而 我执念地认为它会有百万 读者,他们看重的将是书 中的灵魂。就当我是胡言 乱语吧,但这是一个作者 的基本信念。 我 导语 作者走访南京、大连、青岛、厦门、日照、济南、鄂尔多斯、上海、北京、芜湖,太原、平遥等地民居,考察中国将要、正在或已经消失的民居建筑。本书将民居脉络打乱、合上、再打乱,进行反复拆解,解析中国人古老匠心的秘密。是继《消失的民居记忆》之后又一本民居考察踏访与回忆录,不仅是前作的延续,更是一部愈发完整的民居建筑存在与消亡史。 精彩页 第一节 青春不再,老屋尚在 “青春”的存在,让我感慨万千,青春已逝,但是痕迹犹存。曾经说过,徽派建筑会有砖立式与平式砌筑交替进行,即横铺扁砌与竖列成排,横竖相间,交替叠砌。砖之较长一边,称为长头,较短一边,称为丁头或丁,而其面积较大的侧面被称为侧。所以组合之后,常见的几种模式有:全顺(正面观看全为长头);两平一侧(古代常用,一层侧面两层长头,以此类推);梅花丁(现代常用,长头、丁头本层及层间交错砌筑,远看如花朵状)。图1-1中的模式可称为一侧一丁或一侧二丁,因两者皆有,也称为梅花丁,梅花丁又因有带状的起伏纹样,也有地区称之为玉带砌法。 徽派建筑中的砖立式与横式分层摆放,前文认为立式砌筑部分内部注土,因其砖的摆设方式而被称为有虚有实。走过这里才发现,是自己想得太多,或是徽派建筑太过于讲究。更为真实的苏北民居,就是长头与丁头的反复堆叠,并无一定的常规,或真或假,都是在墙内的隐蔽工程,也在主人的个人想法,真实的民居极为随意,并不决然规则考究,完全是随师傅心意而为,结果收住即可,更多时候看到的是随机效果。 后文会有详述,这里只是一个引子,图中的示意虽然简陋,却与徽派建筑的砌法十分相近。两丁一侧也好、一丁一侧也好,流失的砖泥让我觉出其间也不再有空气层,而是实砌。以前觉得空气层的存在,有利于保温,其实这是北方人的思维方式,如今看来也是片面的,或只是偏北的南方才会如此,如徽派建筑。而真正的南方已然不需要御寒,冬天门窗也都是大开,因为室内的阴冷比室外更甚。所以其实乌瓦灰砖或更有意义,深色容易吸收热量,保持室温,也许这才是我之前忽略的浅显道理,并非只是水墨春秋,民间哪里如此文艺,生活经验总是有理,美学与科学的内在联系平缓而默契,却从没有偶然。 图中需要注意一个细节,那就是门侧的砖跺与墙体是存在缝隙的,同样并非偶然,而是一种建筑失误,这里引出一个名词:包心砌法。如其命名,可知为:先四角砌筑角柱,然后内部逐步填充墙体的方式。但在单一砖砌的建筑中,这种单独存在的角柱又多不可取,或如南方的民居进行了加筋处理,或是北方的石头角柱,起到了框架的作用,但都还是沿袭了现代构造柱的设计思路。单独不设角柱的主因则是整体性不好,这门边的缝隙就是最好的例证,不同的沉降,会慢慢产生裂缝。 当青春已逝,世间能够留存的仅剩遗迹,如墨迹、如文字、如淡淡消失的回忆。就如我曾经来过,却不能想起每个细节;如我看到样子,却不能想起过往嬉戏。唯震撼青春,一种力量,虽然已然失去,依稀可见不能泯灭的曾经勇气。如我,如你,如不解的建筑梦想,不解的家国情怀,每个凡人的勇气和力量,都凝聚在“青春”之中,不曾离去,只有开始。 P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