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孔子的故事/李长之作品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李长之 |
出版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孔子的故事》是李长之先生专门写给大众读者的一部通俗读物。他用通俗而富有情感的笔法讲述了孔子的精神面貌和孔子的坎坷一生。全书截取了他一生中最精彩的片断,以故事的形式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书中的孔子有十五岁便“志于学”的少年意气,有夹谷会齐时牛刀小试的喜悦,有见君王“好德不如好色”的悲叹,有率领众弟子奔波辗转的艰辛,有命悬一线却不改从容的气魄,有至死不渝追寻理想的执著。 作者简介 李长之(1910-1978),初名李长植,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山东利津人。于北京大学预科甲部毕业后,转入清华大学,初习生物,继攻哲学。其治学以有自然科学之条理奠其基础,哲学之超越精神扩其眼界,故思想缜密而不拘滞,所涉学术范围极为广泛而在文学批评和古典文学研究领域造诣尤深。先后任教于京华美术学院、云南大学、中央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著有《鲁迅批判》《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韩愈》《迎中国的文艺复兴》《苦雾集》《梦雨集》《陶渊明传论》《中国文学史略稿》《李白》等。《孔子的故事》是他写给青少年的通俗读物,也是他的经典代表作之一。 目录 孔子的故事 引子 一 没落的贵族和孤苦的幼年 二 孔子幼年时代的鲁国文化空气 三 在挫折中前进 四 教育事业的开端 五 孔子和老子的会见 六 走向成熟的道路 七 孔子在齐国政治活动的失败 八 孔子在齐国的收获和影响 九 孔子在混乱的鲁国中的寂寞 十 孔子继续从事教育事业 十一 从中都宰到司寇 十二 孔子在外交上的胜利 十三 孔子和鲁国贵族的斗争 十四 孔子终于出走 十五 在卫国受到监视 十六 过匡城被拘留 十七 到了晋国的边界上 十八 仍然回到卫国——不愉快的三年 十九 过宋国的时候遭到迫害 二十 孔子停留在陈国 二十一 孔子绝粮 二十二 孔子勾留在楚国的边缘 二十三 孔子再到卫国和归鲁 二十四 孔子归鲁后的政治言论和政治态度 二十五 专心从事教育工作 二十六 编写《春秋》 二十七 整理诗歌和音乐 二十八 弟子颜渊和子路的死 二十九 孔子最后的歌声 后记 附录 从孔子到孟轲 孔子可谈而不可谈 孔子与屈原 孔子和《论语》 司马迁和孔子 儒家之根本精神 长之自订年谱 李长之传略 序言 李长之先生对于中国文 学的研究,在现当代的学者 中卓然独立,似乎很少有学 者能够与其比肩。 虽然他只活了69岁,从 事学术研究和创作的实际岁 月不足40年,可留下来的论 文,单就中国文学的研究已 有600余篇,10余种学术专 著。其作品数量惊人,跨度 极大,从上古文学到现当代 文学都有所涉猎,涵盖了多 个领域的几乎所有重要作家 。其研究所及,几乎就是一 部完整的中国文学史,实际 上这也正是他的毕生渴望— —用尽心血撰写一部像样的 中国文学史。他的论著质量 也非常高。长之先生去世后 ,其著作没有被人忘记,被 汇成文集,许多专著被多家 出版社争相出版,有的一版 再版,像他的《孔子的故事 》现已有二十多个版本;有 些著作还被译成英、俄、日 等国文字在海外流行,有着 极高的学术声誉。 长之先生的中国文学研 究,虽然精彩纷呈、风姿各 异,却也有着统一的风格, 带有长之先生特有的烙印, 这些烙印散见于论文,更鲜 明地集中体现在他研究作家 的传记中。也因此,长之先 生虽然集诗人、学者、批评 家、翻译家于一身,却往往 被一些学者称为传记文学作 家或传记式文学批评家。 长之先生的传记式文学 批评简单概括起来有这么几 个突出的特点: 其一,是视野开阔,能 够把传主的生平事迹、学术 成就、后世影响,不仅置于 当代的背景,而且置于中国 的文学长河中审视,尤能放 在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考察 ,并给以透彻明了的说明。 长之先生会多种语言, 学贯中西,他常言有三个向 往的时代,“这三个向往的 时代:一是古代的希腊,二 是中国的周秦,三是德国的 古典时代”。在叙述传主生 平的时候,他往往以这三个 时代为参照。谈孔子,他开 宗明义说:“二千五百年前 ,也就是公元前六世纪左右 ,世界上几个古老的文明国 家都呈现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一些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 就是这种灿烂文化的代表。 在希腊有自发唯物论的奠基 者泰勒斯(约在公元前六二 四至前五四七年)和辩证法 的奠基者赫拉克利特(约在 公元前五四〇至前四八〇年 ),在印度有佛教的创始人 释迦牟尼(约生于公元前五 五〇年),在中国有孔子( 公元前五五一至前四七九年 )。”谈司马迁的历史观, 他说:“一个历史家的可贵 ,首在有一种‘历史意识’。 有历史意识,然后才能产生 一种历史范畴。历史范畴是 什么呢?历史范畴就是演化 。凡是认为一切不变的,都 不足以言史。自来的思想家 ,不外这两个观点:一是从 概念出发,如柏拉图,如康 德;一是从演化出发,如亚 里斯多德,如黑格尔。司马 迁恰恰是属于后者的。用他 的名词说,就是变,就是渐 ,就是终始。”叙及李白的 才气,他比照说:“倘若说 在屈原的诗里是表现着为理 想(Ideal)而奋斗的,在 陶潜的诗里是表现着为自由 而奋斗的,在杜甫的诗里是 表现着为人性而奋斗的,在 李商隐的诗里是表现着为爱 、为美而奋斗的,那么,在 李白的诗里,却也有同样表 现着的奋斗的对象了,这就 是生命和生活。”对于李白 的豪气和才气,他说:“李 白诗的特色,还是在他的豪 气,‘黄河之水天上来’,这 是再好也没有的对于他的诗 的写照了!在一种不能包容 的势派之下,他的诗一无形 式!或者更恰当地说,正如 康德(Kant)那意见,天才 不是规律的奴隶,而是规律 的主人,李白是充分表现出 来了。” 文学传记中对于人物的 评价描述,颇近似于物理学 中的定位。物理学中对于物 体的定位,原则是参照的坐 标越多,审视的高度越高渺 ,定位就越准确。现代物理 的定位系统已发展为多个卫 星高空定位。文学传记对于 历史人物的评价描述也是这 样,囿于一隅一时,坐井观 天,是绝对写不出好的传记 来的。正如庄子所说:“夫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 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 ,水浅而舟大也。” 阅读长之先生的传记文 学,你能够感受到他丰厚的 学术根基、雄阔的学术视野 ,他对于中国文学和世界文 化了如指掌,随手拈来,参 照比较,得心应手。唯其站 得高远,比照观察的对象丰 富,故其叙述能高屋建瓴, 挥洒自如,对于传主的生平 、学术、影响的判断也就格 外精准,这是一些盲人摸象 、目光如豆的传记作家所难 以比拟的。 其二,是他的文学传记 富于浓郁的感情色彩,耐读 ,有兴味,具有抒情性。长 之先生主张:“批评家在作 批评时,他必须跳入作者的 世界,他不但把自己的个人 的偏见、偏好除去,就是他 当时的一般人的偏见、偏好 ,他也要涤除净尽。他用作 者的眼看,用作者的耳听, 和作者的悲欢同其悲欢,因 为不是如此,我们会即使有 了钥匙也无所用之。”但他 又说:“具体的,以我个人 的例子来说,我是喜欢浓烈 的情绪和极端的思想的”,“ 以感情作为批评态度”,“以 写出感情的型作为最高文艺 标准”。他说:“感情就是智 慧,在批评一种文艺时,没 有感情,是决不能够充实、 详尽、捉住要害的。我明目 张胆地主张感情的批评主义 。” 导语 《孔子的故事》是一部通俗读物,李长之并没有因此减弱他斟酌史料的严肃性,相反,他对史料的取舍拣择都有根有据,一丝不苟。《孔子的故事》不到十万字,而脚注多达239条,引书几十种之多,可称言必有据,其中凝铸着作者的史的眼光和不苟的精神。本书是一部集学术性、思想性、通俗性于一体的优秀读物。 后记 孔子是一个重要的历史 人物,所以我们要讲他的故 事。 我们讲孔子的故事,主 要是想使大家看一看孔子在 当时是怎样生活着的,以及 当时的人(各式各样的人)是 怎样看待孔子的。我们也指 出了孔子的一些进步性,但 是正如嵇文甫同志所说:“ 承认孔子有一定的进步性, 并不是要提倡尊孔读经。” ① 对于孔子,要不要加以 评价呢?当然要。这笔账总 要算,应该算。毛主席教导 我们说:“今天的中国是历 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 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 ,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 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 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 的遗产。”② 但是在这本小册子里是 不是就要“给以总结”呢?不 能够。这主要是因为作者的 思想水平有限,没有能力做 这个工作的缘故。就是前面 所讲的故事,也只能是从作 者的思想水平出发而编述下 来的,在选择取舍之间,在 解释评论之间,错误一定难 免。写出来,也只是请读者 指教!这不是客气话,是实 话!因此,也就谈不到什么 “给以总结”了。那是要留待 更辛勤的、更精通的掌握了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工作 者来完成的。 可是读者中也许有人要 追问我究竟对于孔子是怎样 的看法。我在这里,也就把 我极不成熟的看法谈一下。 谈得不对的地方也一定有, 还是诚恳地向读者讨教! 第一,从孔子所处时代 的社会性质来看孔子。孔子 处在春秋时代,以我理解, 春秋和战国实在是一整个时 代,这个时代是中国奴隶制 社会崩溃、封建社会形成的 过渡期。春秋和战国诚然有 很大的不同,但这个不同, 在我看来,只是社会变动的 剧烈程度表现得不同罢了。 在春秋时期,社会变动还没 有达到质的突变,而在战国 时期则完成了这一变革。郭 沫若先生说: 依据《史记》,把绝对 的年代定在周元王元年,即 纪元前475年。在这之前的 春秋作为奴隶社会的末期, 在这之后的战国作为封建制 的初期。① 如果划界的话,这样划 界自然也可以。但是这当然 不是说历史是可以截然划开 的。而这样的划界,我觉得 还不如把春秋战国当作一整 个过渡期,因为这样对一些 学术思想的演变要好解释些 。只是孔子所处的时代还是 奴隶制时代而不是封建社会 ,在这点上,我是同意郭沫 若先生的看法的。 春秋战国是一整个时代 ,先秦诸子的思想都是这一 整个过渡期的剧变中的意识 反映。孔子是先秦诸子中最 早的一个。他的进步面之一 ,就是反映奴隶制社会崩溃 期的“人”的解放,这个伟大 现实在他思想体系上,就是 “仁”的学说,就是把教育从 贵族所专有(官学),在一定 程度上开放给一般人(私学) 。孔子的进步面之二,就是 他在这段过渡期——同时也 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期——中 ,为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提供 了一些虽然粗略的但是规模 宏大的政治建设蓝图,他研 究了以往的政治经验,作出 了一定程度的总结,又加上 一些适合社会发展情况的创 造,给后代封建社会的统治 规模打下了一些基础。把他 称为封建社会的“圣人”,不 是偶然的。封建社会总比奴 隶制社会前进了一步,所以 就当时看,孔子的大部分政 治理想是有进步意义的。 孔子的落后面主要是他 还带有奴隶社会中的等级思 想,甚而是氏族社会中所遗 留的血统观念、狭隘地域观 念,这就是表现在讲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讲正名 ,讲礼,讲君子、小人,讲 天,讲命,讲内诸夏而外夷 狄(对吴、楚就加以敌视), 等等。这里很多东西是陈腐 的,孔子在讲到这些东西的 时候,也特别流露出留恋一 些旧事物的感情。 而且,更由于孔子所处 的时代的过渡性以及他的政 治地位(他既当过高级官吏 ,而且一生主要活动除了教 育事业外也是奔走做官,就 是教育事业也主要是训练弟 子们做官的)的关系,他的 思想有许多不彻底、不明朗 、对上妥协、对劳动生产和 劳动人民轻视的地方。这些 地方集中地表现的就是他所 谓“中庸”之道。这是他的软 弱处。 他有进步面,有落后面 ,有软弱处,而进步面是主 要的,这就是我对于孔子的 估价。概括地谈孔子,就是 如此。 如果仔细考究下去,孔 子的进步面、落后面、软弱 处,我认为也还是错综的, 好的不完全是好,坏的也不 完全是坏。举例说,他讲仁 ,这是进步的,但是同时讲 礼,礼就限制了仁;他普及 教育,这是进步的,但也并 非普及一切人,限度也仍然 是有的。他讲礼,一般说是 落后的,但是他注重礼的内 容而轻视礼的形式,这就又 是改革;他讲天,讲命,一 般说也是落后的,但他并没 有迷信鬼神,也没有全部陷 入宿命论,这就仍有他开明 的地方。他讲中庸,不错, 一般的也是妥协性的表现, 但是在“和而不同”上,在对 弟子依不同个性而分别指示 “过犹不及”上,在“学”与“ 思”并重上,这就貌似妥协 ,而事实上是避免绝对化、 片面化的正确态度和正确思 想方法,这就又不能一笔抹 煞了。至于孔子对后代的影 响,问题就更复杂,有好影 响,也有坏影响;在坏影响 中有的是孔子本来不 精彩页 一 没落的贵族和孤苦的幼年 孔子的祖先原是宋国(在现在河南、江苏交界的地方)的贵族,如果再往远里说,他们还是殷代贵族的后代。孔子在临死的时候也曾说自己是殷人呢。 但是,到了孔子的前三四代,由于宋国统治集团的内部倾轧而逃到鲁国(在现在山东东南部、江苏西北部)避难的时候,这贵族的世家是日渐没落了。 孔子的父亲叫纥,字叔梁,是鲁国一个职位不大的武官,他很有力气。有一次,几个诸侯国家去攻打一个叫倡阳(在现在山东峄县南)的小国,鲁国也参加了。孔纥就在鲁国的军队中。当他们攻入倡阳城的时候,守城的人把一种闸门放了下来,先入城的队伍眼看就被隔断在城里了,这时孔纥却用双手把闸门一掀,掀起来了,先人城的军队才得以完全退出来。这事发生在公元前五六三年,离孔子出生还有十二年呐。①又有一次,孔纥和其他两个鲁国将领,率领三百武士,打退了齐国的侵扰。这事发生在公元前五五六年,离孔子出生只有五年。②这就是我们所仅仅知道的关于孔子父亲的事迹了。 孔子的母亲姓颜,叫征在。当孔纥和她结婚的时候,她还很年轻,可是孔纥已经上了岁数了。①他们的结婚是没有经过当时社会上所通行的完备手续的,因此遭到了社会上的奚落。 孔纥和颜征在很希望得到一个儿子,他们曾在曲阜东南的尼丘山上祷告过。后来他们生了一个男孩,便给这孩子取名叫丘,别名仲尼。这就是后人习惯上尊称的孔子。“仲”是老二的意思,这说明孔纥在和征在结婚以前有过妻子,而且有过一个儿子了。 孔子生的这一年是公元前五五一年——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②,距现在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光景。 孔子父母的结合既不十分符合当时的礼制,而当时的礼制又特别沉重地约束着妇女,所以孔子的母亲过着不很称心的日子。孔子也就从小时候起,多懂得了一些人的脸色,多感受到了一些人情的冷暖,于是养成一个谨慎小心的性格,很敏感,很善于应付人,并习惯于遇事有所思索,总之,有点早熟吧。当然,由于孔子后来不断地锻炼,他并没有因此而流入孤僻和冷酷。 可是不幸的是,孔子只有三岁③,父亲孔纥便亡故了。他母亲因为舆论的压迫,连丈夫埋葬的地方也一直没有告诉过孔子。那时,他家正从陬邑(在山东泗水县东南)移居到鲁国的国都曲阜。 孔子小时候得不到什么合适的玩具,他只是爱模仿祭祀,摆上小盘小碗,学着行礼玩儿。这就是他常做的也几乎是唯一的游戏了。 二 孔子幼年时代的鲁国文化空气 在孔子八岁的时候,吴国那个不肯接受王位的公子季札出使各地,到了鲁国。 季札在鲁国有机会听到鲁国所特别保存着的较完备的周朝乐歌。①那些乐歌大部分保留在现存的《诗经》里,连次序也和现存《诗经》中的大致相符。这说明鲁国有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 季札是一个博学而有艺术修养的人,他对于听到的乐歌都有中肯的、深刻的批评。他听到《周南》《召南》两部分乐歌时就说:“真好呵,这反映出周代建国的基础已经有了,只是还有点草创的光景。其中表现着勤劳,可是没有怨意。”以后又听到郑地(在现在河南新郑市)的民歌,他对于郑地民歌的批评是:“这种音乐为什么这么细弱?很有享乐的气氛。——这个小国有些危险了。”又往下,便听到齐国(在现在山东的中部和东部)民歌,他很满意,说:“很舒缓,很深远,真是大国的气派,这个国家的前途是不可限量呵。”再往下,是豳地民歌,秦国民歌,魏、唐二地民歌。他说:“豳地的民歌,愉快而不淫荡。秦国民歌还保持周朝原先的歌调。魏、唐两处的民歌,反映了俭朴而有远虑的习俗。”郐地以下的民歌,他是不满意的,但因为身为外交使臣,就不好意思多加批评了。 他又听了宫廷音乐《小雅》和《大雅》,也顺便夸奖了几句。他在鲁国,除了周代音乐以外,还见识到了前代的音乐歌舞。他最满意的是相传为大舜乐歌的《韶》,这种音乐的乐器主要是箫。他说:“我已经听到并看到最好的了,再有其他音乐,我也不想享受了。”后来孔子也是很欣赏《韶》乐的。 季札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文艺批评家。就《诗经》说,他乃是第一个予以系统的批评的人。 当季札到鲁国的时候,孔子还很小,说不上立刻受到什么影响,但是后来孔子长大了,他是很佩服这个先辈的。孔子后来对诗歌的批评,也曾采取过季札批评豳地民歌“愉快而不淫荡”的见解而加以应用。孔子在晚年曾经系统地整理过《诗经》的乐歌,无疑是在这种重视音乐的气氛中得到了鼓舞,同时又是在鲁国特别保有这些文化遗产的条件下展开了工作的。 P5-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