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汪燮卿自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汪燮卿
出版社 中国石化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汪燮卿著的《汪燮卿自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叙述和反映了汪燮卿院士的主要个人经历,包括求学、工作和家庭情况,重点描写了汪院士从事石化科学技术事业的奋斗历程,突出反映了其为炼油和石油化工科技开发所做出的贡献。
作者简介
汪燮卿,1951年入清华大学化工系,1956年于北京石油学院人造石油专业毕业,1961年于民主德国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现任中国石化科技委资深顾问。
长期从事炼油和石油化工科技开发。主持石油组成、油品和添加剂分析研究。率先主持开发成功一条炼油与石油化工相结合的,以重质石油为原料生产乙烯、丙烯DCC工艺和高质量汽油MGG工艺的新技术路线,完成了具有独创性的、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攻关。其中DCC技术已于1994年经美国SWEC公司代理转让给泰国石油公司。实现了我国重大成套炼油技术的首项出口。20世纪90年代后。主持劣质原油加工的研究开发。完成了高酸原油直接流化催化脱酸的研究。并实现工业化生产。指导钛硅分子筛的合成应用研究。实现有机化工氧化的清洁生产技术。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发明和科技进步奖14项。发表论文21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国内专利授权258件。国外专利授权56件。培养硕士、博士生和博士后60人。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家乡与童年
父亲和茶圩镇
童年
第二章 小学生涯
靖端小学
逃难在西徐的日子
进城上育德高小
入读西门小学
第三章 中学时代
考入衢中
初一在塘公
初二迁回城里天宁寺
初三回到衢中原址
衢中的高中阶段
第四章 参加土改
第五章 大学时代
离家北上
在清华二院
清华老师和同学那些事
团支部工作
校园的政治运动
加入共产党
转到石油学院
分配学人造石油专业
当政治辅导员
被选中出国留学
第六章 留学东德
漫长的旅途
途经莫斯科
在莱比锡学德文
感受战后的德国
进麦塞堡化工学院
约见雷曼教授和莱勃尼茨教授
万事开头难
严酷的外事纪律
失败的追“风”
去贝林做论文
回国集训
完成学业
归国前去工厂参观
生活在德国人中间
再见,麦塞堡
回访那片土地
第七章 军用油品分析研究
军用燃油的组成和分析研究
军用润滑材料的解剖分析
主持电子显微镜的安装调试和应用研究
核磁共振仪的安装调试和应用研究
有机质谱仪的安装调试和应用研究 激光拉曼光谱仪的安装调试和应用
第八章 “文革”那些日子里
化解飞机熄火谜团
红旗轿车用油研究
破解马王堆之谜
赴河南干校政治学习
找出航煤变色原因
第九章 出访做兼职翻译
赴西欧考察炼油设备
引进西德修井作业机
1974年6月访问联邦德国
赴美国考察引进设备
参观法国博览会
出访欧洲考察石油公司
考察西德和英国石油化工技术
参加瑞士达沃斯论坛
第十章 主持开发催化裂化家族工艺
DCC工艺
DCC-Ⅱ型工艺
MGG和ARGG工艺
MGD工艺
MIO工艺
CPP工艺
第十一章 创新是责任创新是兴趣
开发含酸原油直接催化裂化工艺(RACC)
劣质重油裂化与焦炭原位气化技术RGCT
移动床甲醇制丙烯(MMTP)技术
吸附强化水蒸气重整制氢工艺开发
原油直接生产烯烃和芳烃(COTOA)
第十二章 在世界石油大会规划委员会工作
第十三章 战略咨询与院士工作站活动
节油与替代能源研究
发展生物质能
院士工作站活动
第十四章 岁月钩沉
戳穿“水变油”骗局
固体酒精的解剖与试制
《石油沥青基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研究》工作无果而终的反思
第十五章 我的家庭
与叶嗣懋的那些陈年往事
八年后的重逢
别有风格的婚礼
解决两地分居,嗣懋走上新工作岗位
一双儿女
家庭的点点滴滴
传外篇同行眼中的汪燮卿
殚精竭虑作奉献
借来东风行春雨
异想才能天开——汪院士指导我们开发新工艺
大家风范良师益友 学生眼中的老师
附录一 汪燮卿大事年表
附录二 汪燮卿主要论著目录
附录三 汪燮卿主要授权专利
后记
序言
总序
20世纪是中华民族千载难逢的伟大时代。千百万先烈
前贤用鲜血和生命争得了百年巨变、民族复兴,推翻了帝
制,肇始了共和,击败了外侮,建立了新中国,独立于世
界,赢得了尊严,不再受辱。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科教
兴国,生产力大发展,告别了饥寒,实现了小康。工业化
雷鸣电掣,现代化指日可待。巨潮洪流,不容阻抑。
忆百年前之清末,从慈禧太后到满朝文武开始感到科
学技术的重要,办“洋务”,派留学,改教育。但时机瞬
逝,清廷被辛亥革命推翻。五四运动,民情激昂,吁求“
德、赛”升堂,民主治国,科教兴邦。接踵而来的,是连
年的内战、抗战和解放战争。恃科学救国的青年学子,负
笈留学或寒窗苦读,多数未遇机会,辜负了碧血丹心。
1928年6月9日,蔡元培主持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国
立综合性科研机构——中央研究院,设理化实业研究所、
地质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和观象台四个研究机构,标
志着国家建制科研机构的诞生。20年后,1948年3月26日遴
选出81位院士(理工53,人文28),几乎都是20世纪初留
学海外、卓有成就的科学家。
中国科技事业的大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年
11月1日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郭沫若任院长。1950-1960年
有2500多名留学海外的科学家、工程师回到祖国,成为大
规模发展中国科技事业的第一批领导骨干。国家按计划向
苏联、东欧各国派遣1.8万各类科技人员留学,全都按期
回国,成为建立科研和现代工业的骨干力量。高等学校从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所增加到600多所,年招生增至28万
人。到21世纪初,高等学校2263所,年招生600多万人,科
技人力总资源量超过5000万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科
技人才达1600万人,已接近最发达国家水平。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从一穷二白成长为科技大国。
年产钢铁从1949年的15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粗钢6.8亿吨
、钢材8.8亿吨,几乎是8个最发达国家(G8)总年产量的
2倍。20世纪50年代钢铁超英赶美的梦想终于成真。水泥年
产20亿吨,超过全世界其它国家总产量。中国已是粮、棉
、肉、蛋、水产、化肥等第一生产大国,保障了13亿人口
的食品和穿衣安全。制造业、土木、水利、电力、交通、
运输、电子通讯、超级计算机等领域正迅速逼近世界前沿
。“两弹一星”、高峡平湖、南水北调、高公高铁、航空
航天等伟大工程的成功实施,无可争议地表明了中国科技
事业的进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全国工作
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实现工业化是当务之急。大
规模社会性基础建设,大科学工程、国防工程等是工业化
社会的命脉,是数十年、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中国科
学院张光斗、王大珩、师昌绪、张维、侯祥麟、罗沛霖等
学部委员(院士)认为,为了顺利完成中华民族这项历史
性任务,必须提高工程科学的地位,加速培养更多的工程
科技人才。中国科学院原设的技术科学部已不能满足工程
科学发展的时代需要。他们于1992年致书党中央、国务院
,建议建立“中国工程科学技术院”,选举那些在工程科学中做出重大的、创造性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
派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院士,授予终身荣誉,赋予科研和
建设任务,请他们指导学科发展,培养人才,对国家重大
工程科学问题提出咨询建议。中央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于
1993年决定建立中国工程院,聘请30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
遴选66名院士共96名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于1994年6月
3日,召开了中国工程院成立大会,选举朱光亚院士为首任
院长。中国工程院成立后,全体院士紧密团结全国工程科
技界共同奋斗,在各条战线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
新的贡献。
中国的现代科技事业比欧美落后了200年。虽然在20世
纪有了巨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祖
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还需要有数代人的
持续奋斗才能完成。况且,世界在进步,科学无止境,社
会无终态。欲把中国建设成科技强国,屹立于世界,必须
持续培养造就数代以千万计的优秀科学家和工程师,服膺
接力,担当使命,开拓创新,更立新功。
中国工程院决定组织出版“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
书,以记录他们对祖国和社会的丰功伟绩,传承他们治学
为人的高尚品德、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他们是科技战线
的功臣,民族振兴的脊梁。我们相信,这套传记的出版,
能为史书增添新章,成为史乘中宝贵的科学财富,俾后人
传承前贤筚路蓝缕的创业勇气、魄力和为国家、人民舍身
奋斗的奉献精神。这就是中国前进的路。
宋健
导语
院士传记丛书除反映院士的主要经历、求学、工作和家庭外,重点描写院士从事工程科学技术事业的奋斗历程,突出反映院士为工程科学技术事业作贡献的先进事迹、顽强探索的曲折过程、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等。
《汪燮卿自传》传主汪燮卿,长期从事炼油和石油化工科技开发。主持石油组成、油品和添加剂分析研究。率先主持开发成功一条炼油与石油化工相结合的以重质石油为原料,生产乙烯、丙烯DCC工艺和高质量汽油MGG工艺的新技术路线,完成了具有独创性的、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攻关。
后记
可以把我这85年划分成前45年和后40年两个阶段。
前45年是动荡年代,从日本鬼子的侵略、国民党的腐
败垮台到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以后开展了一
系列政治运动,这一历史阶段是以斗争为纲的。1978年改
革开放以来的这后40年国家强大起来了,人民生活富起来
了,我们现在要提倡竞争。竞争与斗争虽一字之差,但内
涵十分深刻,我认为最本质的差别是竞争是法治下进行的
活动,是按游戏规则进行的活动,是公平的对称的活动,
而斗争则缺这三条,所以我反复提倡现在的年轻人要学会
竞争,避免斗争。这是做人的一门最重要的学问。
现在社会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我认为大数据首先要
建立人的大数据库。人的大数据库要包括人的全生命周期
的活动,换句话说就是传记的内容。现在的年轻人整天忙
于竞争,但不妨每天花几分钟在笔记本电脑或手机里写点
最简单的日记,将来年老了看看自己的人生轨迹,于人于
己都有好处。
我的这本传记是我们三个人共同劳动的结晶。
我先用五笔字型打出20多万字的“原坯”,这对于青
年人来说是小事一桩,但对我这个老头来说困难不小。首
先是记忆力差,各种笔形记不住,我老伴就画了一张表,
放在桌子上使我容易找,但还是常常有误。再加上我的血
栓后遗症,使左手五个指头肿胀麻木常按错键。但不管怎
样,边思考内容边找笔形交替用脑袋反而更轻松。我把“
原坯”发给佳齐和鸿洲二位,佳齐主要先从文字上下功夫
,从文字纠误、修饰、艺术加工到人物、地理古典考证,
以及一些章节的取名编排到全书的布局作出安排,半夜三
更还通过微信给我发材料。鸿洲则从学生征稿开始,对重
点技术章节审稿,选择合适照片插图并对全书总体作出布
置,在本职工作之外增加了不少工作量。我查阅了很多“
文革”期间的科研报告,九室906组负责档案管理的魏荣田
同志主动帮助我查找和提供资料,在此表示感谢。
本书内容比较平凡,但读懂并不困难,如果读者能在
茶余饭后把它作为闲谈资料也就心满意足了。
汪燮卿
2018年8月20日于北京
精彩页
我的祖籍是皖南最南边的休宁,但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却是浙江的龙游。
父亲和茶圩镇
1933年阴历正月二十一.我出生在浙江省龙游县衢江边的茶圩镇,是家里的第一个男孩。那年父亲38岁,是镇上合盛俊酱园的老板。年近不惑才喜得贵子,父亲自是喜出望外,特请镇上的算命先生给我算了一卦。可能是因“汪”姓的偏旁是三点水,所以这个算命先生就故弄玄虚地说我命里缺“火”,补救的方法是,取名时要选带火字偏旁的字。于是,父亲回家后翻阅字典,精心地从中挑选火字偏旁的字,最后选定了“燮”字。当时还没有简化字,“燮”的繁体字是“燮”,三个“火”正好对“汪”姓偏旁的三点“水”。父亲又在“燮”字后面挂上一个古时对“人”敬称的“卿”字。就这样,父亲虽一天学堂都没有上过,却给自己寄予厚望的大儿子起了一个斯斯文文的名字:汪燮卿。
我的父亲叫汪高俊,出生于安徽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的休宁县一个贫苦家庭,出生后1岁零3个月时我的祖父就去世了。父亲是家里的独子,无兄弟姐妹。年轻守寡的祖母拉扯着这个幼子,日子过得极其艰难。父亲长到五、六岁时,家里日子穷得实在过不下去了。为了让孩子能活下去,祖母忍痛将年幼的父亲交给了一个同族的堂叔,由这个堂叔带到浙江东部沿海的海宁县去学徒,想以此寻找一条活路。就这样,年仅6岁的父亲随堂叔背井离乡,风餐露宿,历尽种种磨难,徒步走了一个多星期才到了位于东海之滨钱塘江口的海宁,开始了他的学徒生涯。
幼年的父亲在海宁仅过了3年,从老家休宁那边过来的乡亲就带来了祖母已经去世的消息。听到噩耗后,当时年仅9岁的父亲不仅无钱回家奔丧,而且因寄人篱下还不敢声张,只能悄悄地撕了两小块白布缝在鞋上,然后趁夜深人静之际,一个人默默地来到钱塘江边,烧上几张纸,流泪跪下身,朝着家乡的方向,重重地磕了几个头,隔空祭拜母亲的亡灵。从那时起,父亲已经是一个无父无母无兄弟姐妹的小孤儿了。因家乡已再无直系亲人,了无牵挂的父亲后来从未回过安徽的老家休宁。
在旧社会,当学徒是非常辛酸和艰苦的。我当然没有见过父亲怎么样当学徒,但小时候却见过父亲是怎么样带学徒的,由此可以类推出,父亲过去是怎么熬出来的。学徒经过拜师后,清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给老板倒尿壶,把店门的门板卸下,扫地、擦桌椅、擦柜台,然后自己才能洗脸。匆匆吃完早餐就开始上柜台接待顾客,到晚上把店门的门板上好后,就开始练习珠算,先从背珠算口诀开始,然后是打算盘,一直要练到把算盘放在头顶上用手打加减乘除,要每分钟打多少次准确无误,练成这样一手好功夫才算合格。学徒期间,稍不如老板的意,挨打罚跪,那就更是家常便饭了。
但是,即便如此,父亲在海宁依然没有站住脚。因生计所迫,11岁时他又随那个堂叔沿着钱塘江水系溯流而上,向西南方向辗转漂?白,经富春江、兰江,最后在浙江西部衢江边上的龙游县茶圩镇落了脚,继续给人家当学徒做伙计。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自强不息的父亲勤奋钻研,通过刻苦自学,不仅学会了打算盘、记账等,还认识了不少字,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底子,闲时还喜欢读一些古诗词,唱几句安徽黄梅戏。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和顽强打拼.自幼学徒出身的父亲不仅在茶圩镇站住了脚,而且还在镇上开了一家自己的酱坊,当上了老板。为昭示自己是酱坊的主人。他挪用名字里的“俊”字,给酱坊起名叫作“合盛俊酱园”,前店后厂,制作和销售酱油、酱菜及酒、醋等。
龙游地处浙西金衢盆地,东毗金华,西接衢州,南邻遂昌,北交建德,东北与兰溪接壤,而茶圩镇则位于灵山江和衢江的汇合处。自古以来,两条黄金水道的汇合处,必然会形成商贸重镇。南来的灵山江是龙游县境内衢江的第一大支流,是一条典型的山溪性源流,上游中游的河道在峻岭峡谷中蜿蜒曲折.两岸群山起伏跌宕,溪流时隐时现,时而似玉带飘拂、步态轻盈,时而似游龙狂舞、气势磅礴,流经之处多山林,植被繁茂,物产丰富,旧时尤以纸、竹和冬笋闻名。而下游流经的灵山畈、寺下畈等地,地域开阔,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阳光充足,非常适宜种植水稻,为旧时的米粮之地,被誉为“龙南粮仓”,曾有“灵山畈的稻,看看不大好,割割挑不了,割稻客吃不消,半夜爬起逃”的说法。灵山江水在茶圩镇处汇人衢江,又滚滚东去。
作为明清时期著名“龙游商帮”与境外通商的主要航道,旧时的灵山江上常常呈现出一派川流不息的繁忙景象:巨龙般的竹排、木匿捧呼啸而下;货船载着南纸、茶叶和大米随清流蜿蜒而来。抵达驿前码头或茶圩码头后,集散中转,运往各地。
茶圩与驿前(原名“官驿前”),是繁盛于明清时期的商埠闹市。茶圩位于衢江北岸,驿前处于衢江南岸,一江之隔,遥遥相望。宋宣和年间始创浮桥,其后屡经兴废。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七月初二.龙游知县高英选择距茶圩西边2里地的虎头山与南边的平政路之间再架浮桥,并在众多绅董的簇拥下举行了驾船铺板仪式。“驿前之对岸茶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