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李白文化心理探微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廖悰 |
出版社 |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廖悰著的《李白文化心理探微》由李白的隐逸意趣、李白的策士心理、李白的儒家思想印记、李白的仗剑任侠、李白的傲岸孤独、李白的千秋评说六章构成(对李白文化心理的探讨主要是前五章)。章与章之间互补互融,形成对李白文化心理研究的完整性、系统性。各章又大观细审,既把握李白之文化心理主脉,又对李白行事之文化心理做具体深入的探究。 作者简介 廖悰,教授,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川西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李白研究会会员,四川省李白研究会副秘书长,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江油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研究领域:李白文化研究、明清小说研究、红学研究。 先后主持并完成省、市多项社科课题。在《光明日报》、CSSCI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多家本科学报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2016年出版学术专著《果报观影响下的明清小说》。曾获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另外,发表诗歌、散文300余篇,出版诗集两部、报告文学一部,曾获各级文学奖项。 目录 第一章 李白的隐逸意趣 一、李白隐逸意趣探源 二、李白隐逸意趣的宗教影响 三、李白隐逸意趣的表现 第二章 李白的策士心理 一、李白纵横家文化心理成因 二、李白纵横家文化心理之表现 三、李白与纵横家的差距 第三章 李白的儒家思想印记 一、儒家思想简况及初、盛唐儒家地位 二、李白济世拯物的儒家情怀 三、李白自比儒家圣贤的远大抱负 四、李白对“儒生”身份的认可与超越 第四章 李白的仗剑任侠 一、源远流长的侠文化 二、初、盛唐任侠之凤 三、李白的仗剑任侠 第五章 李白的傲岸孤独 一、李白的傲岸孤独 二、李自傲岸孤独之明月意象 第六章 李白的千秋评说 一、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二、再说李白之“从磷” 三、匡山烟弥故里淳风 附录一:李白诗歌赏析随笔(七篇) 附录二:李白诗歌同题新吟(十首)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李白文化心理探微》是我读到的青年教授廖惊的第 二部学术专著。 去年夏初,在一个不算偶然的场合,廖惊送了我他在 2016年10月出版的专著《果报观影响下的明清小说》。我 很欣喜。因为我对中国古代小说没有什么研究,而曾经的 教学涉及也不多,所以只是怀着欣喜快速地读了一遍。可 是,就是这一读,却让我更为欣喜,欣喜于廖惊虽然很年 轻,却结出了如此成熟的硕果;就是这一读,也令我非常 惊讶,惊讶于廖惊虽然很年轻,而研究能力却是如此之强 ,学问功夫却是如此之深。但是,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一 个多月以后和廖惊又见面的时候,他拿出了一叠厚厚的打 印稿要我为他的新著作序。这一下,我就不止是惊讶了, 简直就是震惊!——这才不到一年的时间,又是一部专著 !可是,我一看“李白文化心理探微”这书名,心里就有 点忐忑了。我虽然也算是研究李白的,但却只不过是补苴 罅漏而已,于“李白文化心理”更不曾专门探求,岂敢担 为序之任!然则,一者像我这样一个虚长三四十岁的老者 ,能够为青年学者做点什么当然是应该的,有道是“君子 成人之美”,我虽不敢以“君子”自诩,但于“成人之美 ”的古训却不敢忘;再者也为先睹为快的求知欲望所羁。 推之难辞,更不能固辞,也就应了。 果然,我获益于《李白文化心理探微》匪浅。 二十多年前,我写过一篇题为《李白政治眼界及治世 才能之另一面观察》的文章。这篇文章,无论是从当时还 是现在来看,都可以说是说了点李白的“坏话”。目的当 然不是要诋毁李白,而是想要使李白更真实一些,让我们 对他的研究也更实际、更真实一些。文章涉及李白的纵横 家思想和行为的问题,我只是简单地认为,在李白所处的 盛唐之世,“纵横之学已不过是屠龙之技,廓落无所用之 ”,“可是李白当时却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不管历史 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对唐代社会、对开元天宝之世的政 治缺乏必要和足够的认识,虽然守纵横之旧,抱任侠之残 ,却不能用纵横学之权变‘审时度势’‘因时制变’”, “难怪乎,他虽然‘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 ,历抵卿相’,却不免落得‘南徙莫从,北游失路’,徒 然浩叹‘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而廖惊著作中“ 李白纵横家文化心理成因”一节,却从“无缘科举”“青 少年所受影响”“历史文化影响”等角度做了全面的探究 。尤其是追寻了“无缘科举”对李白纵横家文化心理形成 的影响。李白是“绝嗣之家,难求谱牒”,“自国朝以来 ,漏于属籍”,科举人仕之门被阻绝,而要实现“申管、 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 ,海县清一”的理想,纵横干谒便成了无可选择的途径了 。这样去看待李白,去认识他的干谒求仕,无疑便客观了 许多,也公允了许多。对此,我对我文章的偏狭主观就颇 有些赧颜了。 在同一篇文章中,我又谈到了李白“从磷”的问题。 我认为李白的问题是出在对永王李磷东巡这件事的认识和 对待上,以此得出结论:“一个在政治上糊涂之至的李白 ”。而廖惊在大著中却做了这样伞面的剖析—— 纵横家们是最讲实务的,一切从客观出发,并以取得 成功为目标。他们习惯,甚至喜欢在激荡、复杂的局势中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以此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于 是,在纵横家文化心理的支配之下,李白对于安史之乱, 一方面感到忧心忡忡,另一方面也会视其为某种机会的出 现。 安禄山、史思明之流属于反叛行为,李白自然对其深 恶痛绝。但在平叛过程中,贵为亲王的李磷开府举兵抗乱 ,近在咫尺的李白不可能远隔万里和烽火去投奔于灵武即 位的肃宗和避乱于蜀的玄宗。其最理性之举便是投入永王 李磷幕府。 就算永王李磷举兵抗乱不合法,但李磷的皇子、亲王 的身份不假……这样的话,当时的局势便更加复杂了:… …灵武即位的肃宗为一方;永王李磷为一方;甚至远在蜀 地避难的玄宗也为一方。平叛,还要加上皇位的博弈…… 此间真非杰出的纵横家不可处置。李白亦可视之为供自己 显身立名的绝好舞台。 由此可见,李白之“从磷”,于情于理,在当时,在 于具纵横家文化心理的李白,是其必然。 对此,我不禁再一次对我思考的不足和片面而赧颜。 举此两例,足可见倘若我们能以“文化心理”的视角 评人论事,恐怕于我们的研究对象就会有更为客观公平的 评判,而少有主观片面的苛责,从而认知的可靠度与真实 度也就越高;亦可见对“文化心理”之把握对一个研究者 的重要性。廖惊正是把握住“文化心理”而研究李白的思 想、行为,如何不得心应手? 《李白文化心理探微》由李白的隐逸意趣、李白的策 士心理、李白的儒家思想印记、李白的仗剑任侠、李白的 傲岸孤独、李白的千秋评说六章构成(对李白文化心理的 探讨主要是前五章)。章与章之间互补互融,形成对李白 文化心理研究的完整性、系统性。各章又大观细审,既把 握李白之文化心理主脉,又对李白行事之文化心理做具体 深入的探究。可谓“闳其中”者也。李白研究界,以我之 孤陋寡闻者所知,这些年来,探讨李白之文化心理者可谓 寥寥,专文之论“李白文化心理”(或“心态”)亦不过 十数篇,如《论李白从磷之心态及诸家评论之得失》(《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从干谒看李白 杜甫的人仕心态》(《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李白的孤独文化心理探微》(《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7期)、《试论李白文化心态中求仕与归隐的矛盾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等;而以 专著为论者,《李白文化心理探微》可谓“一枝独秀”。 如此看来,廖惊之著《李白文化心理探微》,于李白研究 可是大功一件了! 廖惊执教的四川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坐落在人 文荟萃的江油。江油是李白的家乡,他出生在这里,生长 在这里,他从这里启航,出夔门,下峡江,挂席天地间, “长风破浪”,驶向中国文学的巅峰,驶进一千三百多年 人们的心里,从而彩绘出了中华文化最为光辉灿烂的篇章 。家乡的人民,家乡的专家、学者,以乡土乡亲的特有感情热爱着他,其弘扬、传承、研究可谓成就斐然。廖惊为 李白研究界奉上的《李白文化心理探微》,于其间的贡献 、价值自不待言。 四川省李白研究会前会长万光治先生曾对我说:“学 人所作,对自己和学术界都只是阶段性的成果。因为如此 ,李白研究也才会长盛不衰,前景无限。”以廖惊的年轻 和治学的勤奋,前景自当无限。勉之哉! 四川省李白研究会会长、教授 杨栩生 2018年3月26日于矩人斋 导语 廖悰著的《李白文化心理探微》主要从文化心理角度出发,通过对李白诗歌的解读,结合史料分析了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隐逸意趣、纵横家思想、儒家情怀、任侠精神、傲岸性格的表现及深层次原因,并在附录中以学术随笔形式探讨了李白诗歌,以及李白文化研究的一些话题,将李白文化与唐朝文化、诗歌文化紧密结合,从文化心理的视角探索李白生平及诗歌。该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应用价值。 后记 知道李白,是从孩童时代起。 学习李白,是从孩童时代,到老。 研究李白,是从而立之后,也是到老。 2016年10月,我的第一部学术专著《果报观影响下的 明清小说一》出版。这部书自创作动因之蝴蝶翅膀那一扇 算起,到出版时,刚10年。 2017年6月左右,我的第二部学术专著《李白文化心 理探微》初稿完成,12月,基本定稿。 这里似乎出现了一道数学题——2017年6月减去2016 年10月,等于8个月。 一部学术专著只用了8个月时间? 这种算法是面上的。如果这样的话,那学术专著也太 容易撰写了,同时也太轻飘飘的了。——但凡做学问的人 都知道,急就章在艺术领域可能有(其实也必须经过多年 又多年的积淀才可能一挥而就),学术研究是一个冷静细 致的过程,冷静到寂寞,细致到苛刻。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身既生蜀,则江山英秀”。 身处李白故里江油,沾濡着自古以来的天地灵气日月 精华,愚钝如我,也知感遇,也知应为李白做点什么,为 江油做点什么。这就是我在七八年前开始深入学习和研究 李白的起因。 随即,零星有些论文陆续发表,之后我在师友提携下 加入四川省李白研究会与中国李白研究会,更加近距离感 受诸多李白文化研究专家们的钟吕之音、珠玉之文。 因为学术根基浅薄,我在很多方面都显得不足。好在 我知耻而勇于学习,各位师友慈悲关怀,裨益很多,有所 寸进。在此,我要感谢很多师友。 感谢绵阳师范学院蒋志教授。作为李白研究学界的泰 斗之一,蒋老师已经80余岁。先生学养深厚、精神健旺, 于耄耋之年都还在屡出成果,实在令我们末学后进汗颜且 钦敬有加。几年前我做一个李白文化研究课题,初夏的周 末,我骑一辆二手摩托车穿越江油的山山水水寻访李白遗 踪,田野考察,大匡山,儒林寺,月爱寺……但有不清楚 的地方,我便电话咨询先生,先生对有关李白的诗文、遗 踪等全部了然于心,如数家珍,思路至为清晰,为我提点 颇多。可以说,我那个课题从申报到完成,先生都给予了 有力的、实际的支持。该课题的研究报告获得了2016年绵 阳市哲学社科三等奖。我在领奖,我的背后是先生睿智的 目光、善良的笑容、清澈的言语。 感谢西南科技大学社科处处长毛晓红教授。毛老师从 自然科学转而研究社会科学,打通了任督二脉,舟行大水 ,自然畅达。先生的几部李白文化专著向四方发出“李白 出生地”之学术宏音,响彻霄汉。先生一直努力提携后进 ,屡次向一些刊物推荐我的文章发表,曾在我有了几篇李 白研究论文发表后就鼓励我进行系统研究,形成专著,于 是我起心动念,先生的鼓励是我这部书形成的重要一“源 ”。先生诙谐风趣,杯酌间谈笑风生,以弘扬李白文化为 己任。他强有力的臂膀给了我很大的助力。 感谢四川省李白研究会会长杨栩生教授。先生著作等 身,是我国李白研究学界又一著名学者。在很多场合,我都在先生的讲授、交流中受益很多。先生谦逊低调,达观 冲和,奖掖后辈,致力于弘扬李白文化,劳心劳力。这部 书稿完成后,我请先生为我审阅并赐序,先生欣然应允, 序文对我揄扬有加,文稿中圈点细密,可见先生深厚的功 底和我的浅陋粗糙。先生古风高风清风,我是既感既敬既 愧。 感谢四川师范大学王红霞教授。美丽的王老师是我的 亲老师。十余年前,我回母校进修古代文学硕士课程,曾 亲聆老师的教诲。老师多次关心我的学习和成长。我的《 果报观影响下的明清小说》出版,老师为我写下评论文章 ;老师申报李白研究课题,将我考虑在几个子课题负责人 中;老师编选《李白》经典论文选目,又承青目看顾,选 了我的一篇李白研究论文。我从王老师身上看到,老师对 学生的引领不仅在课堂,那真是永远的! 感谢李白纪念馆原馆长丁稚鸿先生。先生是我的长辈 ,在学术研究道路上,先生看着我成长。长期以来,先生 殷殷教诲并开启愚蒙,关怀备至,我在课题研究、论文写 作等方面受惠很多。 另外,还有蒋雪峰先生、景志明先生、丁颖女士、何 忠盛先生、杨观先生、邹建雄先生……。请恕我文笔拙劣 ,不能一一列举如恒河沙数般给我各种帮助的师友们!请 允许我合十向四维上下、八荒六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谢 意! 何其幸也! 我生活在这样丰饶的大地!我跟从着这么多可敬可爱 的师友们! 年轮一圈一圈地繁复起来。已过不惑之年,其实“惑 ”还很多。这部书虽经很多师友的指点,但由于我本人资 质有限,还有很多问题,只是可能问题比上一部少了一些 。下一部,那理应比这一部更少一些吧?但愿如此。 学习吧!我只能这样告诫自己。不仅要有师友们的提 点,也要自己不断努力学习,才可能少一点“惑”,多一 点平静从容。 感谢我的家人们、亲人们,以及爱我且我爱的人们。 我抽烟喝酒打牌睡懒觉,不爱洗澡不爱做饭不爱逛街不爱 开会,但我爱你们! 最后—— 感谢所有阅读此书的朋友们——一切为了李白! 精彩页 李白之所以具有纵横家文化心理,跟他无缘科举有着很大关系。 唐朝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进士科及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知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 由此可见,自汉代荐举制度到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人才选拔方式渐趋成熟。科举制度将出身寒微的士人与权贵之门放在同一考量平台,更加公平、更加广泛地选拔人才参与国家事务管理,这是很大的进步。并且,科举考试的核心内容是儒家经典,儒家推崇的礼乐教化、纲常秩序对广大士人产生的影响自生及老,被科举制度选拔出来参与国家事务管理者也必然维护儒家道统,维护国家和社会秩序的有序化。 李白作为生活在盛唐的一个士人,前有唐朝开国之龙虎风云际会,时值开元之盛世,李白毫不例外地会力求投身国家、社会的舞台前沿,建功立业,施展抱负。那么,为什么李白没有参加当时的科举考试呢?在李白的诗文里我们也没看到任何信息表明,李白选择或意欲选择科举考试——这一在当时极具号召力的进身机会。没有参加科举考试,是李白不愿参加?不能参加? 渴望建功立业的李白面对科举考试这样的进身机会,理应不会主动拒绝。那么,李白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原因就只能是他不能参加了。 于是,下一个疑问出现了——李白为什么不能参加唐朝面向天下士子举行科举考试呢? 基于现有研究,最有可能的原因是,由于家族的历史原因,李白未能拥有能够证明其身份以及家族渊源的“谱牒”。 傅璇琮先生在《唐代科举与文学》中就曾具体列举了李白在主观上并非不屑于科举考试的诗文,对举子人京考试时必须提交的家状做了详细考证。 唐代的科举分为常科与制举两类。常科就是“岁举之常选”,是每年定期举行的考试。从应试者的来源来看,由学馆荐送的称作生徒,由州县荐送的称作乡贡。生徒对学生人数和入学资格要求较严。一般都是官员子弟,即使有百姓,也是要求“庶人之俊异者”。而乡贡,据《新唐书·选举志》:“举选不由馆、学者,谓之乡贡,皆怀牒自列于州、县。”可见“怀牒自列”是最起码的条件,而“牒’,自然是谱牒一类证明家世身份的文件。乡贡先由县一级考试,经过淘汰,选取若干名到州、府;州府再经过考试,又经过一轮淘汰,选取若干名报到中央。各地州府所贡的举子,在秋冬之际(最迟在十月),陆续集中于京都,与两都的国子监学生汇合。举子们到京都后,第一道手续是到尚书省报到,结款通保,尚书省的有关机构(户部)则加以考核检查。据傅璇琮先生考证,开元二十五年以前,贡举考试由考功员外郎主持,举子们报到后,由户部集阅,考功员外郎考试。开元二十五年后改由礼部侍郎知贡举,考试由礼部主持,则举子就向礼部纳家状。据《唐会要》卷七十六《贡举中·进士》,开成元年十月中书门下奏,有“举人与礼部纳家状”的话。家状是举子所写本人家庭状况表,内容包括籍贯及三代名讳。家状的写法是有一定规格的,稍不合格,就要受到责骂,甚至取消考试资格。 这样一来,李白的家世问题便又成了下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一千多年来,许许多多学者对他的家世进行了研究和考证。李白的父亲李客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祖先到底又是谁?这一些疑问,始终未能得到令人满意的定论。 对于自己的家世,李白在他的一些著述中也有过一些简略介绍。但就其文字,仍然语焉不详,而且也只提远祖,而讳言近代。总之,从李白的自述中,很难了解他的家世如何。 对于李白的身世,李白的从叔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是这样写的: 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入,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珪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异姓与名。……神龙之始,逃归于蜀…… 他道出了李白是“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既然是“凉武昭王李星九世孙”,那就应该是唐玄宗的同族。据考证,唐玄宗在天宝元年下过诏书,准许李暠的子孙“隶人宗正寺,编人属籍”。就是说李暠的子孙可以登记上皇族的户口,这在当时可是十分荣耀的事。然而,据史载,李白一家并没有去登记。后来,李白进入翰林院,多次见到皇帝,也没有直接向皇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