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是美国著名学者丹尼尔·雷恩教授领衔编著的一部全面梳理西方管理思想演变历程的经典之作,初版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影响了一批管理学人和管理实践者。 第7版是最新版,作者从文化和历史的视角分析了从早期文明到20世纪末数千年的管理思想演变,用早期管理思想、科学管理时代、社会人时代、现代四个部分共计22章的篇幅,将构成管理学科知识遗产的人物和理论置于一个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框架中,书中还对诸多我们熟悉的理论提供了新的注解和阐释。 本书适合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专业本科生、研究生、MBA和MPA学员及研究人员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从业人员自学,更是所有想要认真解读管理学的历史、现在以及未来的人士的经典读物。 作者简介 孙健敏,心理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生专业创始人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创系主任。先后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多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中英文论文近百篇,出版著作和教材几十部。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等多项荣誉。 目录 第一部分 早期管理思想 第1章 拉开历史的序幕 文化框架 人、管理及组织 第2章 工业化之前的管理 早期文明中的管理 文化的重生 第3章 工业革命:挑战与展望 英国的工业革命 早期工厂中的管理挑战 工业革命的文化结果 第4章 早期工厂中的管理先驱 罗伯特·欧文:寻找新和谐 查尔斯·巴比奇:性格暴躁的天才 安德鲁·尤尔:管理教育领域的先驱 查尔斯·杜宾:法国的工业教育 先驱者:最后的说明 第5章 美国的工业革命 内战之前的工业和管理 铁路公司:美国管理的先驱 第6章 工业增长和系统管理 美国企业的成长 卡内基和大企业的崛起 系统管理的出现 大企业及其不断变化的环境 第二部分 科学管理时代 第7章 科学管理时代的到来 弗雷德里克·泰勒:早年时光 泰勒:逍遥哲人 第8章 传播效率真理 最正统的门徒:卡尔·巴思 绘制其他路径:亨利·甘特 终身伴侣:吉尔布雷斯夫妇 通过组织实现效率:哈林顿·埃默森 公共部门组织的福音:莫里斯·库克 第9章 人的因素:开辟道路 人事管理:一种双重继承 心理学与个体 社会人时代:理论、研究和实践 工厂民主化 第10章 管理过程和组织理论的出现 亨利·法约尔:生平及职业生涯 官僚制度:马克斯·韦伯 第11章 科学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对科学管理的研究和实践 一般管理的出现 第12章 对科学管理的回顾 经济环境:从农场到工厂 技术:开拓新的前景 社会环境:从成就到归属 政治环境:进步主义学派的出现 第三部分 社会人时代 第13章 霍桑研究 霍桑研究的开始 人际关系、领导和激励 第14章 寻求组织整合 玛丽·帕克·福莱特:政治哲学家 切斯特·巴纳德:博学的高管 第15章 人与组织 工作中的人:微观观点 改变对工作中人的假设 工作中的人:宏观观点 第16章 组织与人 组织:结构和设计 最高管理层的视角 第17章 人际关系的理论和实践 人际关系对理论和实践的影响 对霍桑研究的回顾 第18章 对社会人时代的回顾 经济环境:从萧条到繁荣 社会环境:社会伦理和组织人 政治环境: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承诺 第四部分 继续前进:现代 第19章 管理理论与实践 一般管理的复兴 不断变化的景观 第20章 组织行为与理论 组织的人的方面 人力资源管理和产业关系:不断变化的场景 有效的领导 组织理论:持续探险 美国理论在国外的应用 第21章 信息时代的科学与系统 对管理的科学性的探索 系统和信息 第22章 责任与机遇 在全球竞技场进行管理 个体与组织:关于不断演变的期望 尾声 序言 逝者如斯夫。 从本书第6版的中文翻 译版正式出版发行到今天 ,整整十年过去了。在历 史的长河中,十年不过是 一朵浪花,转瞬即逝,而 身处其中的个人,目睹并 经历了诸多变化。如今的 管理领域,无论是研究者 还是实践者,热门话题都 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元 宇宙、共享经济、灵活用 工等,鲜有人讨论科学管 理、科层组织、修身齐家 ,思考如何从历史的经验 和教训里吸取有借鉴意义 的营养的人就更少了。我 同意本书作者的观点:今 天我们对管理学的探索, 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认识到 过去的思想对现代思维的 影响。了解别人过去也走 过同样的知识探索蹊径, 有助于保证学术进步是多 代人的努力。 在这个盛行“快餐文化 ”的时代,我们实在有必 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前 辈乃至古人留给我们的文 化遗产。纵观历史,在不 同的文化背景下,有关人 、管理和组织的观点不断 变化,关于如何管理的知 识体系也在不断变化。管 理思想既是文化环境中的 一种活动,也是文化环境 的一种产物,对它的回顾 必须放在文化框架内进行 。本书作者不仅强调了这 一思路,也很好地体现了 这个思路。 需要明确的是,本书 所谓的管理思想并没有包 括人类共同的思想,主要 是某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思 想,并以部分国家为代表 。作者把这些思想的演变 放到其历史文化背景中进 行考察和分析,这对于我 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些思想 的来龙去脉和历史传承大 有裨益。但是,必须承认 ,没有全面地包含东方管 理思想是本书的一个巨大 缺陷。本书只在第2章以 极短的篇幅介绍了古巴比 伦、古埃及、中国和古印 度等的点滴管理思想,对 中国的介绍只有关于孙子 和孔子的寥寥数语,不足 千字,可谓挂一漏万。 从本书的英文书名可 以看出,本书的内容实际 上是管理思想的演变或进 化,这也是作者在前言中 特别强调的。作者不是要 为我们提供一个关于管理 思想发展过程的全景图, 而是以非线性的逻辑关系 突出某些重点。因此,从 内容的取舍到重点的选择 ,本书都充满了作者个人 的偏好或观点。 在我们践行“历史自信 ”和“文化自信”的今天, 阅读本书,必须带有批判 的态度。当然,本书作者 的使命和定位决定了他们 的研究范围和资料的取舍 标准。我们有责任加大力 度,从历史文献中挖掘我 们自己的管理思想。 实际上,我国改革开 放不久,就有专家学者认 识到总结和整理我国古代 及当代管理思想和实践的 必要性和紧迫性,并身体 力行地进行了富有成效的 探索。其中,有代表性的 是《振兴中国管理科学》 一书。这本书由时任中国 企业家协会副会长的潘承 烈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劳 动人事学院虞祖尧教授主 编,汇聚了当时国内管理 学研究的多位学者,比较 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古代管 理思想、近代社会和企业 管理思想、当代经济管理 理论的发展及著名企业的 管理实践及海外华人企业 的管理思想和实践,同时 也介绍了西方管理理论与 学派以及西方企业的管理 经验,可谓是对中国管理 思想和实践的最系统、最 全面的分析和探讨。该书 的两位主编在前言中介绍 了该书的诞生背景。 1984年,时任国家经贸 委副主任的袁宝华同志召 集20多位学者举行座谈会 ,讨论开展中国传统管理 思想研究工作的必要性和 可能性,以扭转当时流行 的谈管理“言必称西方”的 偏向。从那时起,在中国 企业管理协会下面设立了 一个“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研究会”,聚集了全国各 地的业余研究者,开始推 进管理的科学化和民族化 。1996年7月,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委员会把管理科 学组升格为管理科学部, 并召开成立大会,朱镕基 同志在大会上做了《管理 科学兴国之道》的重要讲 话(这篇讲话于1996年9 月20日由《光明日报》全 文发表),成为推动管理 学研究中国化的里程碑。 在介绍和学习西方管理思 想演变的同时,我们理应 了解自己的过去,在继承 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本书的局限性丝毫不 掩盖其学术价值和应用意 义。正所谓“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通过学习和 了解西方管理思想的演变 历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 认识自己,更全面地认识 历史,更自信地走向未来 。 本书的翻译依然是集 体劳动的成果。参与初稿 翻译和文字校对的还有李 刚、滕玉成、孙晓丽、刘 玉文、刘蕾、胡晓鹃、李 静芝、马茜、周燕喆、周 健武等,在此一并致谢。 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对我们始终如一的信 任、理解和支持。翻译不 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 者不吝赐教。 孙健敏 |